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对上师生嗔

对上师生嗔

发布时间: 2021-03-22 20:49:09

㈠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昔:过去
诸:那些
恶业:简单说就是你干过的坏事,杀人放火偷盗奸淫坑蒙拐骗等等之类。往细处说,众生起心动念即是造业,比如心里有个坏念头就是造了恶业,这需要一些佛学知识才能理解。另外,与”恶业“对应的有”善业“,即你做过的好事,以及善念。

无始:众生轮回无始无终,过去没有起源,未来没有终点。
贪嗔痴:贪就是各种贪欲,比如贪财,贪图安逸等;嗔是嗔怒,生气;痴是愚痴,佛讲的愚痴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傻不太一样,大体上是指不晓得自己是受到妄想执著分别的障碍而无法脱离轮回,并乐于轮回中的感官享受,不信因果,不思脱离。
“无始贪嗔痴”可以理解为”过去无数世以来的贪念,嗔念和愚痴“。

身语意:诸业是通过身(肢体)、语(语言)、意(意念)造的。

最后就是说我忏悔所造的这些恶业,比如以前杀生、偷盗等等都是不对的,以后也不再造这些恶业。

㈡ 嗔是什么意思啊

嗔,就是嗔恨心、嗔怒的意思。佛教认为,嗔心重是很严重的一种业障和不好的习气。是堕地狱的主因。

㈢ 脸边红入桃花嫩 眉上青归柳叶新。 娇不语,易生嗔,尊前还是一番春。什么意思

总体是形容女子容貌俏丽,神态娇羞。脸颊上的颜色象春天的桃花一样鲜嫩娇美,眉毛的形状和黛色像春天的柳叶,新颖俏丽。神态娇羞,不说话,撒娇,微微生气,生恼的神情更是让人喜爱。尊应该是樽,指酒杯,美酒当前,人似花娇,其乐融融,满室皆春。

㈣ 恭敬上师;2、不舍无上;3、不间断密咒手印,

大幻化网五条根本戒:
1、不舍无上,即不舍密宗甚深等净无二之义;
2、恭敬上师;
3、不间断修本尊、念心咒;
4、慈悲同坛灌顶的金刚道友;
5、密宗甚深见解与行为不向外泄漏。
此五条中最主要的为不舍密法与上师。
1、不舍无上:
无上即三宝,特指密宗的见解和行为。(密宗的见解指中观理论,一切法空性,原来清净等观点。密宗的行为:指显宗无有的方便)。我们未受灌顶, 没有受戒前应当观察决定是否入密乘。如果已受戒后再认为密宗的见行有错误,心中一起此念即犯戒。受戒后如果我们不通达密宗的见解,就应该祈祷上师本尊。
2、敬上师:
特指对于赐予灌顶、讲解续部和讲解窍诀的上师生不恭心及邪见,认为上师无功德或认为已得到法不再需要上师等,只要起心即破戒。我们依止上师应当首先观察抉择。 若依止后就不再观察,即使上师破戒也需恭敬。
3、慈悲已入正道者:
正道特指密宗。对已入密宗的金刚道友应当慈悲。若对其生嗔、生邪见并打骂或讲其过失则犯此条。仅心中起嗔,身口未为行为,罪大但仍未破戒。( 凡是修无上瑜伽的,不论是否同一上师,皆为金刚道友,由同一上师赐灌顶者为近金刚友,如同一父之子,于统一坛城灌顶者,似一母之子)。起心利他,未生嗔恨而行打骂不犯。
4、咒及手印不间断:
咒指本尊心咒,手印指手印,观想本尊及本尊坛城等。①对此若连续二个月未修为犯戒;②若起心不再修原来本尊及手印等也为犯戒。
5、密义切莫向外传:
密义指大圆满的见行、心法、证悟的见解、法器、本尊的名、像及心咒,修行本尊的成就现象(不论吉否)、闭关处及修法等。这些皆不可对他人说。越得密成就越大,说后就失去加持。修行过程中见现象后,一切善者皆增上即为上师本尊的加持,相反即为修行障碍。都不可讲,皆以不执着对治。若人问你听过大圆满否, 就可答未听过,若说我已知你听过,则说已忘记了。在金刚道友之间可说一些普通密行,但对本尊名及成就现象不可说。尤其对未受过灌顶者、原来信仰后生起邪见者及外道需保密。若为调伏他们可浅讲,但讲后对方生邪见的话也属犯戒。

㈤ 佛经中有句话是(贪嗔痴),谁知道后面几句是什么啊,最好是能把这句话的出处告诉我

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爱别离,求不得团聚;怨憎会,求不得解脱;五蕴炽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恼。
生老病死世人皆无可避免,只是这“求不得”之苦,应是可以凭主观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菩提达摩
悟性论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㈥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答案补充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如何正确依止上师(下)

(六)真诚地供养上师,令上师欢喜 文殊菩萨云:“藐视未来金刚持的人就是藐视我,因此,我舍弃他们。”又云:“住在上师体内的是我。接受供养的是我,他们取悦我,因此他们的业障即消除。” 《上师五十颂》云:“发生恭敬尊重心,供养咕噜金刚师,则除苦恼病乱害,消後无复苦恼难。“又云:“自戒金刚阿阇黎,难施妻儿及自身,自命亦舍为拜师,何况富贵与财物?“ 上师是密乘行者最珍贵的福田,供养上师的功德和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是一样平等的,但是诸佛只能给我们大加持而上师却能给我们大加持及速加持,使我们能够迅速地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这是密乘中之秘要, 也是大小乘、显密乘之要诀,是佛在诸经中所宣之最极密意。 许多人以一种傲慢不清净的心来供养上师,好像给了上师莫大的恩惠。其实一位具德上师对一切的外境己无执著,他接受你的供养是为了增长你的福慧资粮,去除你的贪、嗔、痴心。上师欢喜的不是你的东西,而是你供养时以虔诚心和感恩心,以外供养及内供养融佛法之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闻思修,戒定慧,乃至乐空无别所显之秘密供养或乐空慧之实性供养。上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快速累积二资粮,让我们能速时成佛。 我们应当恒常尽一切供养上师,即使自己力不足,只要结一个手印加上任何物品於手印中(不感贫乏之果)观想三千大千世界最美好的东西供养给上师,上师也会非常欢喜,十方一切诸佛也都会欢喜的。一个人若能令上师欢喜,也就令十方诸佛欢悦,必当获得无比的加持。(七)切勿与诽谤上师三宝者为友 《密乘十四根本戒》第十条:“与诽谤上师三宝者为友。“ 一个诽谤上师三宝的人,已经不再是你的金刚道友,因为他不仅完全违反三昧耶戒,而且违反了十四根本戒。甚至他己经不能算是佛弟子了,因为他连最基本的皈依之体都破了。密乘中说,对於这个人,你不可以与他共进一口食物或说一句友善的话,即是称为毒慈愍。甚至於当他在你的梦中出现,也应视为不吉祥的徵兆。而你与这种人交友,就等於藐视你的上师,违反密乘的十四根本戒。 这种人就像一棵大毒树-样,他沉重的业障所散发出的毒气,一般的行者是根本抵挡不住的。与他们为友,慢慢地你也会受传染,开始对上师退心,怀疑甚至诽谤你的上师,断失了你的慧命。 如果你对上师生不起虔诚和恭敬的真实感觉,那将是修行最大障碍。你应虔诚供养三宝,依普贤的七支行愿方法积聚福慧资粮,忏悔罪障,然後再虔诚地发愿回向“愿以此功德能净除我无始以来不恭敬,甚至於诽谤上师的种种罪障,让我对上师生起强烈的虔诚与恭敬。”只要真心地去做,终会对上师生起大信心的!(九)生起邪见时应如何对治 由於行者无始以来的习气,有时难免会对上师产生邪见.一旦生起此类邪见时,应於当下痛悔对治,不可令它在身,语上表现出来。上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决不会有任何过失。行者之所以看到上师有种种过失的显现,都是由於自已的业力所致。当邪见升起时,我们应当作如下想: 1.应想上师即是佛陀。他所做一切不管顺行、逆行无非不是为了利益众生,决不会有任何过失。我们之所以看到上师有种种过失的显现,都是由於自已的业力所致。 <!--[endif]-- 2.应赶紧忆想上师的功德与恩德,并以四力(依止力、拔除力、防护力、对治力)忏悔来忏掉诽谤上师的果报。 3.应明瞭外境的一切不净显现也是由自己内心的不净所致。真正的行者应时时观察自己的过失。

㈧ 求:诗词中带上:“浮华落尽嗔水墨” 这一句(最好放在诗尾)、

暮霞懒照葵花卧
促织乱弹琴声错
青丝吹乱恼秋风
浮华落尽嗔水墨

㈨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

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

嗔:嗔指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时候,心和肝的能量场会遭到干扰和损害。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现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恋爱中、失恋中的人,当与自己的情人分开后,心要么完完全全活在过去,要么完完全全活在未来的期待中,几乎没有处在现在时刻。

慢:所谓慢,就是傲慢,骄傲的意思。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产生傲慢或者骄傲的情绪。这是每个人貌似利于生存的情绪。

疑:是怀疑正知正见,怀疑自己的大我,怀疑这些灵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怀疑一切本源的东西都属于疑的部分。

资料扩展

五盖简介

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云何为五?(中略)如是有情欲界心树,为此五盖之所覆故,破坏堕卧,不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故覆等义是盖义。

五盖类型

贪欲盖(ra^ga-a^varan!a)︰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

嗔恚盖(pratigha-a^varan!a)︰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惛沉睡眠盖(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闇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

掉举恶作盖(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掉悔者,身无故游行为掉,心中忧恼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

疑盖(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疑盖。

资料参考:网络-贪嗔痴慢疑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