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近义
程门立雪
【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示例】:~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近义词】:尊师重教、程门度雪
【语法】:作宾语、定语;比喻尊师重教
程门度雪
【拼音】:chéng mén dù xuě
【解释】:程:宋代理学家程颐。比喻尊师重教。
【出处】:清·金埴《不下带编》第一卷:“一架绳床共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独惭三十无能立,难向程门度雪中。”
【近义词】:程门立雪
【语法】:作宾语、定语;比喻尊师重教
尊师重道
【拼音】:zūn shī zhòng dào
【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示例】:中国社会是~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
【近义词】:尊师重教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尊敬师长
良师益友
【拼音】:liáng shī yì yǒu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示例】: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近义词】:情同手足、莫逆之交
【反义词】:一丘之貉、狐群狗党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有帮助的人
名师出高徒
【拼音】:míng shī chū gāo tú
【解释】: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出处】:钱钟书《围城》:“顾先生摇头道:‘唉!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
【示例】:真是~,你的学生真是好样的。
【近义词】:严师出高徒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严师出高徒
【拼音】:yán shī chū gāo tú
【解释】:严:严厉,严格。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手艺高强的徒弟。
【示例】:真是~,一点也没错。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教师严格的重要性
师道尊严
【拼音】:shī dào zūn yán
【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示例】:家居教授,~,弟子造其门,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元史·刘因传》
【近义词】:尊师重教、师严道尊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尊师重教
良师诤友
【拼音】:liáng shī zhèng yǒu
【解释】: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示例】:他是我的良师诤友。
【近义词】:良师益友、莫逆之交、情同手足
【反义词】:狐群狗党、一丘之貉
【语法】:作宾语、定语;同“良师益友”
为人师表
【拼音】:wéi rén shī biǎo
【解释】: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出处】:《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示例】:《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近义词】:率马以骥
【反义词】:误人子弟
【语法】:作谓语;多指教师
尊师贵道
【拼音】:zūn shī guì dào
【解释】: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示例】:我们要~,谦虚谨慎。
【近义词】:尊师重教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尊崇老师
2. 1o个描写师生场面的句子或成语
师心自用
shī抄xīnzìyòng
[释义袭] 师心:以己意为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语出] 唐·陆贽《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讵谏;孰有不危者乎?”
[正音] 自;不能读作“zhì”。
[辨形] 心;不能写作“新”。
[近义] 妄自尊大 好为人师
[反义] 不耻下问 虚心好学
[用法] 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联合式。
3. 近义词辨析
有些词看上去差不多,一般称为同义词。实际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是不大会有的。其间的区别往往很细微,但这正是我们的语言丰富与精密的证明。我们爱护我们的语言,就应该经常注意词的意义和用法,下笔的时候,要严肃地、细致地加以选择。决断不下的时候,查查字典。下面举一些错误的例子来分辨。
(1)整个、全部
一个整体的东西,才能说“整个”,如“整个学校”、“整个国家”。由许多个体合成的东西,应该说“全部”,如“全部存款”、“全部书本”。如果是人,就用“全体”,如“全体教师”。下句该用“全部”。
为了照顾整个信件的投递速度,目前还不能直接送到驻地。
(2)确切、确实
“确切”是“准确”、“恰当”的意思,如说“把蒋介石比作运输队长是非常确切的。”下句该用“确实”。
确切做到师生互助。
(3)丰满、丰富
“丰满”一般地只用来形容有形体的东西。下句该用“丰富”。
我的生活经验比以前丰满了。
(4)化验、检验
用化学方法来检验,叫做“化验”,否则只能说“检验”。下句该用“检验”。
以“血色素对照”化验,已经到了严重的贫血状态。
(5)保障、保证
“保障”的意思是说对于已有的东西加以维护,使它不受损害。“保证”是说担保完成一件工作或实现一种理想。下面两句的“保障”都该换用“保证”。
a.你将保障黄河不出岔子。
b.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的文化科学艺术不断发展和繁荣。
(6)迎合、迎接
“迎合”有“逢迎”、“讨好”的意思。下句该用“迎接”。
改造自己来迎合这个伟大的时代。
(7)发展、增加
下句说“数量发展”,意思也不能算错,但是有点“小题大做”,用“增加”更合乎习惯。
教师用书的出版数量正在逐渐的发展。
(8)发明、发现
创造一种新的事叫“发明”。有些事物原先就存在,只是大家不知道,现在找出来了,叫“发现”。下面两句里的“发明”和“发现”用错了,应对调。
a.伯凯瑞发明铀的放射性,居里夫妇发明镭锭。
b.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个发现了以茶为饮料。
(9)口号、标语
嘴里喊的叫“口号”,纸上写的叫“标语”。下句该用“标语”。
会场上布满了有关抗击非典的口号。
(10)心理、心情
“心理”指人的想法,跟“情绪”的意思相近的是“心情”。下句该用“心情”。
可是大家的心理却显得更加沉重。
(11)位置、地位
“位置”指人的地位,或指事物的重要性,如说“《狂人日记》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场合,也可以用“地位”。但文章篇幅的长短,只能用“地位”,不能用“位置”。下句该用“地位”。
这样重大的问题,在两编内仅占了五页的位置。
(12)对立、对比
“对立”是“敌对”的意思。下面这句该用“对比”或“对照”。
解放前与解放后两个社会恰成对立。
(13)秩序、次序
“秩序”是就事物的整齐或混乱说的,跟先后没有关系。下面这句该用“次序”。
讨论的秩序,是先从重工业起,然后及于一般的生产品。
(14)价值、价格
“价值”的意思比较抽象,说一件事物“有价值”,等于说它有用处,有重要性,或有意义。对于商品,我们只说“价钱”或“价格”,不说“价值”。下句该用“价格”。
由于会计的精确计算,我们确定了推销的价值。
(15)气氛、印象
“气氛”跟“印象”的意思相近,如说“悲惨的气氛”。能够给人的是“印象”,不是“气氛”。下句该用“印象”。
给人一个全厂都投入生产高潮的气氛。
(16)事实、事态
“事实”指即成的事,不能扩大。能扩大的是“事态”。下句该用“事态”。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把事实再扩大了。
(17)遭受、受到
“遭受”比“受到”的范围窄一点,只能用于不幸或不利的事。下句该用“受到”。
慰问团遭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18)布置、安排
“布置”有自上而下地分派处置的意思。“安排”则没有。安排可以以人为对象,有安顿的意思。下面两句的“布置”都该改为“安排”。
a.他为自己布置了许多工作。
b.她把子女布置好,就出差去了。
(19)突然、猛然
“突然”和“猛然”都有动作变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猛然”只能作状语,“突然”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谓语、定语、宾语。下面两句都该用“突然”。
a.情况很猛然,我们谁也没有反应过来。
b.这件事情让我们感到太猛然了。
(20)深入、深刻
“深入”多与表动作行为的词搭配。如“必须进行一场深入的批判”、“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深刻”则多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搭配,如“深刻的印象”、“深刻的内容”。“深刻”有接触到问题的本质的意思,又有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意思。“深入”有透过外表达到事物的内部的意思。下面这句该用“深入”。
我们党的政策已经深刻人心。
(21)脑袋、头部
“脑袋”适用于日常口语,“头部”运用于书面语。下面这句该用“脑袋”。
那个孩子可真坚强,铁蒺藜刺破了他的脸,疼得他的小头部汗珠直掉,但他两只胳膊还是紧紧地抱住那个坏家伙的腿。
(22)充分、充足
“充分”大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理由充分”、“条件充分”。“充足”大多用于比较具体的事物,如“光线充足、“经费充足”。下面这句该用“充分”。
我们必须充足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23)交换、交流
“交换”和“交流”都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是它们的搭配对象却不同。“交换”一般与“礼物、意思、资料、产品”等搭配;“交流”则与“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搭配。“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小的词;“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下句或改为“充分交换意见”,或改为“充分协商”。
经过大会充分交流,共选出任清等二十名劳动模范。
(24)爱好、嗜好
这两个词都有对某种事物很喜欢的意思,但“嗜好”比“爱好”意义更深一层,不仅是喜欢,而且还有了瘾,成了习惯,喜欢到无法与之分离的地步。下句该用“爱好”。
供应人民嗜好的日用品是我们的职责。
(25)摧残、摧毁
“摧残”和“摧毁”, 都有加以破坏的意识,但“催毁”的含义比“摧残”的重。“摧毁”表示从根本上加以破坏,以至于毁灭;“摧残”仅指伤害或破坏人、物的部分,使之残缺不全,不一定到毁灭的地步。下面这句该用“摧毁”。
我们用大炮摧残了敌人的阵地。
(26)事情、事件、事故
不论大事儿、小事儿,如何发生的事儿,都可以叫“事情”,概括的范围最大;“事件”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平常的重大事情,概括的范围小;“事故”则专指偶然发生的不幸事情,概括范围最小。下面这句该用“事故”。
我们要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7)收集、搜集
“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则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下句该用“搜集”。
他多年来潜心于收集文物。
(28)期望、希望
“期望”是对别人的,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可以对自己,也可以对别人。下句该用“希望”。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必然热烈的期望担负起这个条文所指示的任务。
(29)以至、以致
“以至”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于表示不好的结果。下面两句的“以至”和“以致”应对调。
a.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b.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至作出了错误的结论。
(30)学历、学力
“学历”指学习的经历,“学力”指经过学习达到的程度。下面这句该用“学力”。
他虽未曾跨过大学的大门,但经过刻苦自学,学历已达到大学本科的水平。
(31)不止、不只
“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一是指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下面这句该用“不止”。
同去的不只他一人。
(32)分辨、分辩
“分辨”侧重于区分、辨明差别,“分辩”侧重于将理由解释清楚。下面这句该用“分辩”。
随他怎么说吧,我也不想分辨了。
(33)纵容、怂恿
“纵容”指对别人干坏事故意不管,只用于贬义。“怂恿”指鼓励别人去做某事。有时不含贬义。下面这句该用“纵容”。
作为家长,不应该怂恿孩子的不良行为。
(34)逐步、逐渐
二者都有“逐渐”、“一步一步”的意思,所以有时可以互换,如“事业逐渐发展”也可说“事业逐步发展”。但二者也有区别,“逐步”更多地指人为地按计划发展的过程,而“逐渐”有时则仅指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下面这句该用“逐渐”。
天色逐步暗下来了。
(35)传颂、传诵
“传颂”意为辗转传布颂扬,“传诵”意为辗转传布诵读。下面这两句“传颂”和“传诵”应对调。
a.全村的人传诵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b.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36)淹没、湮没
“淹没“是指大水漫过,盖过。“湮没”是埋没的意思,词义比较抽象。下面这句该用“淹没”。
黄河决口,湮没了许多村庄。
(37)贯串、贯穿
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叫“贯串”,“贯穿”是穿过、连通的意思。下面两句“贯串”和“贯穿”应互换。
a.这部小说的各篇各章都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b.这条公路贯串本省十几个县。
(38)报怨、抱怨
“报怨”是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词义重。“抱怨”是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词义轻。下面这句该用“抱怨”。
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报怨别人。
(39)作客、做客
“作客”是寄居在别处的意思,“做客”是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下面这句该用“做客”。
今天下午我要到亲戚家去作客。
(40)树立、竖立
“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是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下面这句该用“竖立”。
宝塔树立在山上。
(41)交代、交待
“交代”一是指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一是指嘱咐,也指把事情或意思向有关人员说明;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交待”有完结的意思。下面这句该用“交待”。
要是飞机出了事,我这条命就算交代了。
(42)节余、结余
“节余”是指因节约而剩下,“结余”是指结算后余下。下面这句该用“节余”。
我每月能结余三五百元。
(43)颁布、公布
“颁布”的内容常是法令等,“公布”的内容常是方案、名单、账目、成绩、数字等。下面这句该用“颁布”。
《澳门基本法》已正式公布了。
(44)必须、必需
“必须”,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需”,动词,作谓语、定语。下面两句“必须”和“必需”应对调。
a.这事必需你去办,才能办好。
b.这是生存必须的本领。
(50)辨别、鉴别
“辨别”指分辨、区别。如“辨别方向”、“辨别是非”。“鉴别”指通过审察而确定事物的性质或特征。下句该用“鉴别”。
这是辨别青铜器的最好方法。
(51)度过、渡过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下句该用“渡过”。
我们必须同心协力来度过危机。
(52)形迹、行迹
“形迹”指举止和神色,“行迹”指行动的踪迹。下面两句“形迹”和“行迹”应该互换。
a.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行迹十分可疑。
b.这就是那个形迹不定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53)推求、推敲
“推求”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来探索(道理、意图等)。“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下句该用“推求”。
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同学们不必从概念上去推敲,而应重在感受和体会。
(54)争论、争执
两者都有“各执己见”的意思。“争论”指因此而“互相辩论”,“争执”指因此而“不肯相让”。下句该用“争论”。
2002年12月27日,邪教组织雷尔派宣称“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婴儿‘夏娃’诞生”,对此,有人谴责,有人赞同,争执不休。
和俄罗期结为伙伴关系是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
(55)自愿、志愿
都与愿望、志向有关。“自愿”指自己愿意且自觉干某事,多为能愿动词;“志愿”指志向、愿望,名词。下面两句“自愿”和“志愿”应互换。
a.他刚刚填完了入党自愿书。
b.这个活动是否参加,完全出于志愿。
4. 教学相长, 同义词
词穷理尽
发音 cí qióng lǐ jìn
释义 指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
出处 唐·崔致远《萧遘相公书》之二:“仰干陶冶,敬托笺毫,始知调急声哀,唯愧词穷理尽。”
示例 臣子之义,身非己有,词穷理尽,不敢求去。★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
5. 教学相长同义词
近义词:
教学相长 - 互教互学
基本解释:
词语解释jiào xué xiāng cháng ㄐㄧㄠˋ ㄒㄩㄝˊ ㄒㄧㄤ ㄔㄤˊ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
指教和学的相互促进。《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陶行知 《怎样做小先生》十一:“我所写的小先生歌里有一首是注重这个教学相长的关系。” 邓小平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教学相长
6. 与师生相关的成语
良师益友liángshīyìyǒu
[释义] 良:好;益:有益;有帮助。能给人教益的好版老师和好朋友。
[语出权]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虽然有那良师益友;苦口婆心的规劝;却总是耳边风;纵有时听得入耳;自己要想发愤为雄;都是一般虎头蛇尾。”
[正音] 良;不能读作“lián”。
[辨形] 益;不能写作“一”。
[近义] 情同手足 莫逆之交
[反义] 一丘之貉 狐群狗党
[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善于教诲和热心帮助他人的人。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正因为经常有几位~的规劝;他才不至于滑入犯罪的深渊。
[英译]
7. 师的近义词是什么
师的近义词是:
傅。
师
shī 部 首 巾 笔 画 6 五 行 金 繁 体 师 五 笔 JGMH
基本释义
1.教人的人:回老~。导~。~傅。答~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为人~。
2.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
3.效法:~法古人。
8. “以便”的近义词有哪些
【近义词】
1、利于[ lì yú ]:对于有益处。
2、促使[ cù shǐ ]:推动某物或某事使达到一定目的
3、推动[ tuī dòng ]:使事物前进;是工作展开
4、促进[ cù jìn ]:推动使向前发展。
5、促成[ cù chéng ]:促使事情办成。
9. 师生情怀的近义词
情怀的近义词
情愫 情感 心扉
望采纳
10. 通体的近义词什么什么
通体的近义词是:全体、全部
一、通体[ tōng tǐ ]
释义:
1、整个物体:水晶通体透明。
2、全身;浑身:通体湿透。
引证: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老程极快的穿上衣裳,钮扣通体没扣。”
二、全体[ quán tǐ ]
释义:各部分的总和;各个个体的总和(多指人):全体会员。全体出席。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
引证: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他从此就站不起来,送回家里,躺着,不想饮食,不想动弹,不想言语,请了耶稣教堂的医生来看,说是全体什么病也没有。”
三、全部[ quán bù ]
释义:各个部分的总和;整个:全部力量。工程已全部竣工。问题全部解决。
引证:吴晗《灯下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历史家没有权这样说:历史戏必须全部按照历史事实写。”
(10)师生近义扩展阅读:
通体的反义词是:局部、部分
一、局部[ jú bù ]
释义:指组成事物整体的某部分、某方面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与“全局”相对。
引证: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回 藤野先生 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二、部分[ bù fen ]
释义:整体中的局部;整体里的一些个体:检验机器各部分的性能。我校部分师生参加了夏令营活动。
引证:丁玲《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她给了他许多钞票,都是十元一张的,有一部分是客人给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