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师德如虹

师德如虹

发布时间: 2021-03-26 09:56:00

Ⅰ 文苟晓超老师是一位怎么样的人民教师

1999年秋季苟晓超高中入学时,个头不高,但很精神。高中三年里,他给我和同学们的印象是:懂事、活泼、有爱心,喜爱运动。见到老师,他总是毕恭毕敬地打招呼,同学关系也处得很融洽。他喜爱学习,经常手里都爱拿着一本杂志。班会上喜欢发言,他发言的话语很有个性,常爱引经据典,说话也非常幽默和风趣。
记得高二的时候,一个同学生病了,他坚持要在医院陪着,一陪就是三天三夜。三年来他帮助的同学很多,我表扬他,他总摇摇手,腼腆地说:“帮助同学,小事一桩,不足挂齿!”
在运动场上,有他顽强拼搏的身影。在校运会上,他为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课余,他最爱踢足球。作为团支部宣传委员,他喜欢组织活动,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常常主动为我提供班级管理的建议。
在我的记忆里,通中高2002级六班是一个学风浓、班风好,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苟晓超是一位活泼开朗、富有爱心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8日,永安坝村小学废墟前,欲哭无泪的妻子何梅向记者讲述着与丈夫苟晓超的点点滴滴。

2日,他们举行婚礼,说是蜜月,只有10天。12日一早,苟晓超就叫醒妻子说,班上63个孩子他放心不下,耽搁一天,就等于耽搁了63天。他吻别妻子,匆匆赶往学校。谁知,这一次分离竟成永别。

新婚后第3天,何梅提出到外面旅游。苟晓超却说:“以后的日子还很长,我们节省的钱还可以帮助几个困难的孩子。”在岳母的劝说下,他才同意去诺水河景区走走。

去年10月,他俩在永安坝村小学相识。看到简陋的校舍,何梅不解地问:“你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那里环境好,工资又高,怎么偏偏要回到这里来当一名每月拿几百元的山村教师哦?”

“大山养育了我,回报故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要能把农村孩子培养好,为山区多作贡献,少拿多少钱我也愿意!”坦荡微笑的回答,让何梅第一次见面就从心底喜欢上了他。

“教好一个学生,就能拯救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就能拯救一个地方。”2007年8月,苟晓超在 《志愿当一名山村教师的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最终他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如愿以偿。
但愿天堂也有琅琅书声

短短10个月从教生涯,苟晓超却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在人们脑海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说起到苟晓超老师,村主任苟文元泪眼模糊。“他是个工作狂,不仅包下全校最大的班额,还主动承担全校计算机课程和课外活动。”在苟晓超的带领下,不到半个月,乒乓球队、篮球队、美术组、音乐组等相继成立。没有接力棒,他就砍来竹子,买来油漆着成红色,精心做成了10根。没有教具,为让孩子们直观愉悦地学习,又用扑克牌、纸板、木条制作精美的教具。

村民莘德发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孙子都在苟老师班上,他从没有在孩子的作业本上发现一个红“X”,学生做错的题都是用红笔轻轻一划,并在下边写上“你有点粗心!”“请改正!”等字眼,他的孙子们就工工整整地把正确答案改在一旁。

洪口镇小学校长王家义感慨长叹:“晓超老师,一路走好,即使在天堂也有琅琅读书声。”(向国华 李建峰 罗福荣 记者 罗仁容)

临危始见真心英雄

英雄岂不惮艰险,烈士难道乐轻身?是孩子的安危,召唤和决定苟晓超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生本为国,意气不关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如此,在生死抉择面前,苟晓超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谁说“千古艰难唯一死”?苟晓超为孩子们赴死献身心如铁,气如虹,展现了无私无畏的伟大风范和爱生如子的朴素师德。

23岁的年轻生命逝于危难,永垂千古的真心英雄系于人心。(史索)

Ⅱ 泰州晚报电子版7月7日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历史悠久,办学底蕴深厚,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校训,发扬“从严治校重创新,服务社区育英才”的办学传统,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注重效益”的办学方针,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优良校风和“笃学善思、创新致用”的优良学风。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了近4万多名合格师资及各类专门人才。
学校占地345亩,校舍总面积近13万平方米,已形成春晖、迎春和泰兴等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另外,注重成人学历教育,为有志青年提供学历进修的快速通道,现有在籍生5000多人,同时,培训全市各类师资7000多人次。学校以质量上乘和管理规范而闻名省内外,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认可,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学校2003、2004年的就业率仍达100%,2005年达96%。
学校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网络实验室及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琴房、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件)。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总投入3000余万元。
学校帮助在校学生通过专升(转)本等多种方式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取得本科文凭;实行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构建了奖学、助学、解困保障体系,协助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广辟勤工助学渠道,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员工427人,副高以上职称100余人。青年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及在读博士、硕士100余人。同时,还聘请了南京师大、扬州大学、华东师大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的兼职教授40多名,先后聘请20多名外籍教师来校工作。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学院现设人文科学系、数理科学系、信息科学系、外语系、音乐系、美术系、实验教育系、财经系和预科部等8系1部。在专业设置上已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完全师范教育快速向非师范教育转移,突出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已初步形成理、工、教、文、经、管、法、艺等学科门类。 [编辑本段]院系介绍人文科学系简介
人文科学系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汉语言文学教育、综合文科教育、小学教育(文科)、经贸法律、法律事务、工商管理、营销策划、旅游管理等大专层次八个专业。
人文科学系现设有文学、文艺写作学、语言学、大学语文、法学、哲学“两课”、经济学、管理学、中小学教学研究等九大教研室。系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80余人,其中副教授26人,博士3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国家级、省级专家3人,特聘硕导博导5人。
人文科学系本着“严要求、宽口径、谋发展”的原则,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发展空间较大,就业面较宽;毕业后,既可从事中、小学文科教学,又能适应企事业单位文秘、科研、公关等工作,更能成为法律、经济、文学、新闻、旅游等部门、行业的专门人才。
人文科学系各专业必修主干学科课程由校内外教授、专家、学者讲授。特邀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作家担任兼职教授,定期作学术讲座,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人文系被泰州市教委确定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是从事汉语言文学专科、本科、教育硕士的泰州培训基地。
实验教育系简介
实验教育系秉承学校“立德、立功、立言”的校训,本着“高层面设计、低层面运作” 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服务换取发展”的办学理念,恪守“以学生为本”、“替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的办学方针,努力营造了优良系风和学风。建系以来,全系教职员工用自己真诚的服务,打造了特色,赢得了社会赞誉。在近年来的办学历程中,为周边地区培养了多名中小学、幼儿园合格师资及心理咨询等专门人才。
一、以质量壮大规模
建系至今,实验教育系从没有放弃对质量的追求。在学生管理中提出“在关心的基础上严格要求”的口号,狠抓学生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1、为提高学生学术研究意识,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实验教育系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如美国蒙哥马利大学章雪藻教授、南京师大谭顶良教授、傅宏教授、赵凯教授的讲座以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吴正宪老师的观摩课等等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2、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定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达标要求。
目前,实验教育系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认可,就业率每年均达98%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100%,且供不应求。
办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办学规模的壮大。建系之初, 仅有全日制学生187人;四年的发展,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20多人、成人教育学员1000多人的规模。师资力量也明显增强,从建系时的10多名已增加到近40名。
二、凭特色扩大影响
实验教育系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在搞好本系学生教育的同时,发挥心理咨询专业的特色优势,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求发展。
1、办好心理咨询中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为全校师生服务;
2、筹建了泰州市心理学会,走出教育系统,为泰州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3、开展“把心理健康送到农村去”的社会服务活动,到农村举办中小学老师心理辅导员培训班,为农村师生服务;
4、与省有关培训机构协作,举办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班,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服务。
由于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十分突出,在江苏省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为此,泰州电视台、泰州电台、《泰州晚报》、《泰州日报》、 《扬子晚报》 、《新华日报》、 《中国教育报》 、 《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对此报道。学校和实验教育系在省内外也提高了知名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誉。该系负责人曾在重庆和南京等全国性高校有关会议上介绍经验。
三、靠师资支撑发展
实验教育系之所以能够取得以上成绩,除得益于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外,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成功经验。多年来,坚持按照“学术研究型”、“文化教学型”、“实践指导型”三结合的要求配备师资。同时为保证新教师很快胜任教学工作,为新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进行跟踪式指导,形成新老教师结对的培养模式。
实验教育系现有一支在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内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深入浅出、富有条理、深得同学喜爱的中老年专家学者;还有一批正在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关注国内外学术动态,参与高校的各类学术活动,是一些学历高,教学效果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参与省级重点课题研究的博士、硕士。师资队伍的强大,保障了办学的质量,推动了实验教育系持续和谐的发展。
数理科学系简介
数理科学系成立于2002年,是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科。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生827名,各类成人教育本科生1000多名。设有“数学教育”、“初等教育(科学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理科)”三个师范专业和“环境监测与评价”、“机电一体化技术”、“船舶工程技术”三个非师范专业。拥有1个实验中心,下设4个专业实验室。另有实训实习和科研基地80多个。数理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52名,专兼任教师中有正、副教授2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5名(含在读)。专兼任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2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专家1人,市名教师2人,国内访问学者2人,列入省“333”、市“31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8人。另有数理化兼职教授、博(硕)士生导师10名。现设有大学数学、基础数学、数学教育、物理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教研室5个教研室,承担全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信息科学系简介
信息科学系是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教学、科研并重型系科,是江苏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培训基地和本(专)科学历进修基地。现有师范类专业1个,非师范类专业5个,其中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为主;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等3个应用类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需要、能熟练进行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维护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数控技术,以培养数控设备造作、技术服务、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为主
信息科学系现有教育技术和计算机专业教师30余名,其中正副教授、博士6人,讲师、硕士18人,常年聘请西安交通大学、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授学者来校兼职和讲学。
信息科学系拥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1200余台套、多媒体教室多个,拥有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接口实验室、硬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现校内网络化教学,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软、硬件环境。
外语系简介
外语系设有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应用韩语和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双专科)六个专业,涵盖英语、日语及韩语三个语种。其中,英语教育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新编大学英语口语教程》获省教育厅精品教材立项。
系部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副教授以上12人,讲师22人,外籍教师6人。另有外聘专家20多人。设有基础英语、英美文学与文化、日语、韩语等7个教研室。现有加拿大文化研究中心、外语培训中心、外语翻译中心等机构。拥有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和无线电台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主要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外语师资及涉外商务、经贸等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系部始终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与多家外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至今已向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另有300多名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就读。
系部先后与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达成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提供机会。
音乐系简介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之一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1997年设立初中起点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1999年设立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层次的音乐教育专业,2002年设立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层次的音乐教育专业。2006年,音乐教育专业被评为该校重点专业,2006年, 《声乐》课程成功入选200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二类精品课程。
该系自创办以来,为泰州市及全省中小学培养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该系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关键,以实训条件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形成了“注重实践教学,突出能力训练,服务并引领地方音乐教育”鲜明的专业特色。
该系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条件建设、教学管理、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是内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条件、教学管理是保障,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是窗口。
一、师资队伍现状
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副教授6人(33.3%),讲师4人(22.2%),助教8人(44.5%),其中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3人;兼职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13人(72.2%)。
二、教学场地设备
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0余万元,遴选合作教育基地57个,拥有教学、练习用琴房69间,50座的多媒体数码钢琴室一间,舞蹈房2间,铜管乐一套,民乐器一套,手风琴40架,各类舞蹈服装若干套,还备有设施齐全的舞台实践场所,较好的满足了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的需要。
三、教研室机构
音乐系现设有3个教研室: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
四、教科研情况
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意识强,受到学生好评(在连续3年的学生评教测评中,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平均满意率高达90%以上)。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9篇。学术带头人张丽老师主持了《音乐学科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成果显著,多次获市级表彰、嘉奖;专业带头人顾克老师获校首届优秀教学奖,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陈建华老师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翟红锦老师领衔200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声乐》的建设工作。尤为可喜的是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脱颖而出,金燕老师多次在省市以上声乐竞赛中获奖,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并发行个人演唱专辑,在地方音乐界反响热烈。
五、社会实践活动
该系师生积极参加省教育厅以及其他社会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如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江苏省校园歌手、全国推新人大赛等,在诸多的比赛中,该系师生均获得较好名次。
1、2004年该系师生二十一人,代表泰州市出访韩国阴城郡,他们带去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器乐、声乐等十多个节目,当地的《朝晖日报》 、 《忠北日报》 、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分别报道了演出盛况,被韩国友人亲切地称为“来自中国的艺术使者”。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捷报频传:2004年荣获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连续三年荣获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3、2005年5月舞蹈《千红》荣获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比赛专业组三等奖。
4、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比赛,器乐、舞蹈和声乐独唱分别获得专业组二等奖和三等奖。
5、在建市十周年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组织奖两个大奖;2005年7月获泰州市“时代先锋”文艺调演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6、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荣获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团体一等奖。
预科部简介
泰州师专预科部地处泰兴市国庆路,这里是师范生学习生活的乐土,他享受着街市的繁华,学生在此可以感应时代的脉动;他散溢着象牙塔的宁静,学生在这儿可以潜心攻读。校园内,理想大道贯穿南北,参天大树林立两边,树阴浓密,绿草如茵;青春广场,紫藤长廊,春晖花园,错落有致的花木盆景,锦鳞潜游的小河、倒映如虹的小桥、曲折有致的鹅卵石小道,真是竹林掩映,花木飘香,学生在校既可以增长学识,提高技能,又可以悦目怡情,修身养性。目前预科部设有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英语教育、学前教育三个专业,始终坚持以严格管理、强化质量,狠抓基本功为办学特色。坚持校风、教风、学风立体推进,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秩序稳定。
预科部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阶梯,既要能提升自我,更要提供给学生发展的导向和空间,教师要成为知识薪火传承的桥梁,学生体认世界的标范,以及他们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阶梯。从这个角度出发,预科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预科部制定了《预科部教师德育规范》 ,强化“以人为本,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要求每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爱感人,切实树立好两代师表的良好形象。二是努力创设良好发展空间,为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提供机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是走出去,近五六年来,预科部共培养在职研究生二十人左右,访问学者数人;另一方面是请进来,多次聘请知名学者、专家来讲学,如邀请省高教司叶春生厅长给广大师生作报告。三是积极打造精品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预科部每学期都有“青优课”评比,开展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让教师在比赛中学习,学习中赶超。此外,还要求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老师开示范课,展名师风采,树学习榜样。预科部三手抓,三手硬,构建了学生攀爬发展的坚实人梯。
预科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为三个层次:成人--成才--成功。成人,就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分清是非,心智成熟,举止得当,预科部的具体做法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塑之以礼、强之以志”。成才,就是通过扎实的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学有专长,一身多能,具体做法是“动手、动口、动脑、健心”。预科部从新生入校就狠抓教学基本功训练,挑选优秀教师做专职辅导老师,开足上好“三字一话”课;强化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具制作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成立了各种社团,如读书协会、计算机协会、摄影协会、演讲协会、集邮协会等,各种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手、口、脑的充分发展。为了“健心(通过活动使学生自信、坚强、上进)”,预科部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安排德育活动和教学竞赛活动,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帮助学生积累了经验,而且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能力。
多年来,预科部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过关率达90%以上;连续几年在“全国师范院校三笔字定级考核”中,荣获组织一等奖、团体一等奖、园丁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师范院校书法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超过泰州大市平均通过率10-20个百分点……扎实的教风学风、骄人的教学成果使预科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筑巢引得彩凤归——学校开展中韩联合办学,成功地开设韩语班;日本客人不远千里,到预科部参观考察…… [编辑本段]学术刊物学校现有《泰州师专学报》 (试刊),《文教资料》 , 《师范教研》等省市级刊物。面向市内外,是教师学生发表教研、科研、学术成果的理想园地。 [编辑本段]学术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280多篇,论著170多部。其中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的论文28篇。近年来,该校教师共承担21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该校有特级教师4人,省级专家1人,市级专家2人,省“333”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人,市“311”第一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人,第二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人,省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4人,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1人,获曾宪梓奖3人。 [编辑本段]教学科研该校是在两所中师合并基础上升格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建校之初,该校就确立了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宗旨,把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课程建设等作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正式建校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方法,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博士、副高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考研、访学和各种短期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的目的,从而达到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的目的,促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的宏观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借鉴同类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为此,该校以江苏省教育厅规定的课程方案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科学、规范地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使教学质量有了充分的保证。在保证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强化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三字一话等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提倡培养广大用人单位欢迎的一专多能型毕业生。 [编辑本段]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校内机构和人事分配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几十年来,学校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成果显著,曾获国家教委首批表彰;并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获江苏省教育科研、语言文字、学陶师陶等先进集体称号。 [编辑本段]领导关怀2008年4月16日上午,雨后的校园清新幽雅,生机勃勃。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缪志红,市委常委、秘书长杨峰,副市长曹玉梅陪同下,来到该校视察指导。校党委书记、校长徐金城,副校长徐庆国、邓友祥在校门口迎接并陪同视察。
刚一下车,张雷就热情地与徐金城等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握手。
随后,张雷一行参观了该校春晖校区。从风华大道到体育馆,穿过教学楼,经过朗润园,再到学生食堂。张雷边走边看边问,徐金城边走边汇报学校工作。当得知该校获得教育部评估优秀时,张雷非常高兴,并表示热烈祝贺。
张雷对该校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该校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表示大力支持。他希望该校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泰州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校园中,张雷遇到刚下课的外籍教师汉斯先生,特地停下来和他亲切握手,并详细了解工作和生活情况。汉斯高兴地告诉张雷,他在这里得到徐金城校长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师生相处融洽,感到非常愉快。交谈气氛活跃,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市教育局局长宋吕银,该校纪委副书记魏桂军,办公室主任王美林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一起陪同视察。 [编辑本段]合作交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随着全省师范教育从三级逐步向二级、一级过渡,进一步弘扬传统、发挥优势,以更为优化与合理的资源配置,全面融入全省新的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体系而建立的。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选派相关教师到南师大跟班听课,南师大定期安排专家到校检查指导,使学校在向国内一流师范院校学习的起点上全面发展。
学校正式建校以来,学校已聘请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师大等著名高校的专职教授5名、兼职教授40多名。学校先后聘请了外籍教师16人讲授英语口语,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有关高等院校签订了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协议,并互派教师进修、讲学、进行教学、科研合作,与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有关高校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
学校注重校企合作,与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等国内著名企业进一步交流合作,努力在产学研结合上走出新路。
学校加强对施教区内中小学的服务,立足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实际,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对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应尽的义务和作用。
2008年3月6日下午,日本和歌山外国语专门学校理事长坂本顺一一行来该校访问。校党委书记、校长徐金城(右)与坂本顺一(左)在春晖校区就合作办学事项进行了会谈,并就两校在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签署了意向书。

Ⅲ 伍隍中学的悠久历史

伍隍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颇具农?村特色的完全中学,是在1925年创办的“私立伍隍场寿民公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学校,是一所以管理严格,教学效果好而全省闻名的中学。
民国十三年(1924)冬,伍隍场高等小学堂校长陈光俊先生会同有关人士商议欲办初级中学,苦于无力,于是议请乡绅杨潭清和社会名流杨芳毓出面支持。在杨芳毓、陈光俊、杨潭清、邵锡芳等人的多方奔走下,杨芳毓先生约请刘湘、田颂尧、邓锡侯、兰文彬、刘光喻等人募捐基金2000余银元,在伍隍场高等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伍隍场寿民公学”,于1925年春开始招收初中新生。寿民公学是当时全省兴办的第二所农村中学,邵锡芳先生为首任校长,董事长为杨芳毓、邵锡芳。
民国十四年(1925)十一月廿四日,邵锡芳校长呈文请省教育厅查核备案,刻木质校章一枚,文曰:“资阳伍隍场寿民公学”,于1925年11月24日启用。
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伍隍场乡绅联名呈请县教育局转呈教育厅核准,将本场高等小学堂并入寿民公学。合校后,将禹王宫初小移入公学内,本场原筹斗市、猪市及甲庙神会学款、乡绅赞助等共38股485石等一并交付公学董事会经理,全场有四人参加了校董会,董事长仍为杨芳毓、邵锡芳。
合校后的寿民公学,每年春季或秋季招收初中一个班,高小一个班。从民国十四年(1925)春至民国卅年(1941)共招收了高小17个班共694人,至民国卅一年(1942)春共招收了初中19个班,共1286人。
鉴于教育事业逐渐发展,高小毕业生不断增多,学校于民国廿年(1931)十月呈请省教育厅备案,寿民公学更名为“私立资阳县伍隍场寿民初级中学”,学制三年。
在女权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旧的传统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寿民初级中学教职员的倡议下,由校董事会决定,经上级核准,私立寿民初级中学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季开始招收女初一班学生56人,第二年秋季招收女初二班学生56人。
民国卅年(1941)12月26日,私立资阳县伍隍场寿民初级中学呈请资阳县政府报教育部备案,于民国卅一年(1942)更名为私立寿民中学。原计划将寿民初中办成职业高中,后经县长刘芳的分析,遂办成普通高级中学。这年二月开始招收高中班,同时停办高小,女初二班学生合并到国华女中,本校高初中全招男生。学校由陈光倵任校长,杨芳毓任董事长至民国卅七年(1948),校内各种规章制度已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成绩在全川享有盛誉,学校共有校产:西式楼房两幢、中式楼房一幢、田土427.19亩、瓦房16间、草房140间、店房36间、学校农场田土24.3亩。
寿民中学在其二十五年的历史中培养了大批的各类人才,著名现代作家邵子南(原名董聚昌)于1932年毕业于该校。他担任过鲁迅艺术学院文学教员、新华社晋绥分社副社长西南文联副主席,所著《地雷阵》,改编成电影《地雷战》,另有长诗《白毛女》、民间故事《赵巧儿送灯台》等作品脍炙人口,流传很广。
1949年12月,随着资阳的解放,私立寿民中学也跨入了新中国。1949年12月,私立寿民中学随资阳县的解放而获得新生,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50年3月,经资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批准,学校更名为“私立寿民男子中学”,同年8月与私立国华女子初级中学和治平小学合并,校名更改为“私立人民中学”。1952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由国家接管,更名为“四川省资阳县第三中学”隶属教育厅,由内江专区代管。
1960年经内江地区文教局批准更名为“资阳前锋中学”。1962年又经内江地区批准更名为“四川省资阳县伍隍中学”。
1951年上期,浦维均调入该校,成为该校建国后第一名党员,之后又有若干同志调入,学校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于1958年成立党支部,全称为“中共资阳县第三中学支部”,并开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1952年,学校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和学生会,1956年建立工会组织。
在办学中,经历了民国和建国两个时期,道路非常曲折从1942年增收高中到1952年,高中合并到资阳女中、初中实行秋季招生,1956年又恢复高中招生1961年困难时期,停办高中、压缩初中,压缩超龄生118人,同时压缩教师14人1963年春恢复高中,当年收两个班即66级,高中学生为150人。“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停课。1970年恢复初中招生,1971年恢复高中招生,初中实行3年制,高中为2年制、1974年初中实行两年制,学校贯彻毛主席“学工、学衣、学军”指示,开办了砖瓦厂、粉碎车间等企业,还实行开门办学、开卷考试等办学方式。
学校在这二十多年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国后学习凯洛夫教学法,六十年代学习毛主席“十大教授法”,七十年代开门办学。
二十多年中,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名震川内的一所农村中学1953年初中毕业32人,升高中22人,升中等技术学校7人,中专学校1人高中毕业升入大学7人,备取2人。1959年,高中毕业班参加内江专区组织的统考,总分名列第一;秋季参加高考,名列专区第二名,2个班80余名同学升入高校,1977年恢复高考,有78名学生考上大专院校伍隍中学是资阳县第一个受到《光明日报》表扬的学校1982年伍隍中学成为资阳第一个为国家输送少年大学生的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的学校党政领导,严谨治校、与时俱进,组织全校教职员工,抓机遇,促发展,学校朝着“校风好,管理严,校园美,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迈进,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期,学校调整了规划,加快了发展步伐98年申报成为资阳地区重点中学后,99年就明确提出了“双创”的目标,即“创‘省给文明单位’、创‘省级示范中学’”。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予以大力支持,省政府柯尊平副省长、省教厅汪风雄副厅长、严培坚处长等先后到学校指导工作。市、区政府和教育局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几年来,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科研兴校”为发展战略。积极引入激励竞争机制,狠抓教职工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97年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学校素以“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勤奋、教学质晕高”享誉省内外。《光明日报》、《四川日报》、《教育导报》、《蜀报》、《精神文明报》等先后作过专题报道。
伍中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是生命,校风是灵魂,教师是关键,改革是动力”的办学理念,在保持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同时,大兴科研促教之风学校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省内率先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类学生研究活动及劳技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自2000年以来,学校为美术学院输送了86名合格新生、为体育院校输送138名体育后备人才。2006年8月,该校男子篮球队将代表资阳市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
学校在这一段时间充分抓住高中扩招的机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勇闯“规模发展”之路,自2001年起,高中各个年级三次共征地38亩,1997年、1998年、2002年先后建造三幢共84套教师宿舍,1995年建成实验大楼,1997年、2001年、2004年先后建成三幢学生宿舍,2001年建成一幢有四十个教室带十个教师办公室的欧式教学大楼和壮观的升旗广场,对校园进行了综合绿化,将校园规划为宿舍区、运动区、教学区三大块。
这几年,学校一路气势如虹,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连续十一年被评为内江市、资阳市“高考升学先进单位”,及格率、合格率、巩固率、升学率、优生率都位于雁江区前茅;200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306人、2004年本科上线502人、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592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已向北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厦门、同济等高校输送合格新生5000余人。
在这一阶段,教育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骤增。学校领导班子决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苦练内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首先:确立了“为地方输送合格建设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办学目标,制定了学校《十年发展规划》。其次,加强了内部管理,健全了《岗位职责》,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精细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规范化管理”与“情感管理”,“隐性管理”与“显性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建立了全新的用人机制。再次,加强了两支队伍建设:一是干部制度建设,配优配足了领导班子,加强了对干部道德素质、学历层次、管理艺术的培养力度。二是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铸师魂,加强师德建设;强师能,提升业务能力。第四:建立健全起德育、教学、科研、安全“四统一”的新模式即:以“三爱为核心、四育为基础、五学为主线”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两重”(知识与能力)、“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体制,完善了科研思路(确定一个中心,依靠两股力量、抓好三个重点);安全工作则确定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落实三项制度”的总体思路。
“伍隍中学是四川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到任重道远。但我们不会辜负新老校友的期望以及社会的重托,我们一定会脚踏实地的办好伍中,回报资阳人民。为了实现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使伍中在建校100周年之际跻身于巴蜀名校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发扬伍中的创业精神,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观念逐渐成为伍中教师的共识,随着今后5至10年的进一步努力,伍隍中学将更加兴旺发达,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建设人才!

Ⅳ 苟晓超的无私无畏的伟大风范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委组织部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父亲苟正基将100元党费交到通江县委书记唐豹手中:“我要为儿子交上一笔特殊的党费,不能让他留任何遗憾!”
2008年5月13日,没有讣告,没有通知,上千名群众胸戴白花,自发赶来为他送行,男女老少泪水涟涟:“这样的好老师到哪儿找啊!”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同学在网上召开追悼会,为他默默祈祷。 2008年5月12日,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300余名师生在教室里午休,新婚后第一天上班的苟晓超在跟班巡查。14时28分,正准备走出教室的苟晓超突然感到地板在震动,门窗玻璃噼哩啪啦作响,整栋教学楼剧烈摇晃,地震!
“快疏散孩子!”苟晓超向正在一二楼跟班的老师大声呼喊,同时下意识拽着几个前排的孩子冲出教室,10余名孩子紧跟在他身后。
哭喊声、惊叫声响成一团。“不要拥挤!”苟晓超大喊,扯起两个跌倒的学生向楼下跑去。第一批学生被安全送到楼下,他又迅即转身,从人群中奔向三楼。一转眼,他又出现在三楼巷道上,十几个孩子也跟着他向楼下跑。这时,墙砖伴着混凝土簌簌落下,玻璃不断碎落。其他几位老师紧急疏散、安置转移一二楼的学生。
教学楼墙壁上的裂痕越来越大,随时可能坍塌。三楼教室里还有吓呆了而死死抱住课桌的10多名学生呀!苟晓超第三次扎进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声嘶力竭地吼到:“快跑!快跑!”逐一拍打学生的头,然后双手夹着两个孩子飞奔而下。
刚跑到一楼最后一级楼梯,“轰!”教学楼正面两根直径1米的圆柱倒塌,砖块和混凝土狠狠砸向飞奔中的苟晓超的右腿。就在扑倒瞬间,他使出全身力气,将怀中的王佳红和莘跃顺势推了出去。
两个孩子得救了。砖头和混凝土块雨点般砸向他的另一条腿和头部、背部。
“快,快去!不要管我……”在场老师和闻讯赶来的村民、过路司机、乡镇干部搭上木梯,用双手、铁铲、钢钎刨开水泥块,用绳子将被困的43个孩子救了出来。
16时20分,苟晓超在转往县人民医院的途中,因伤势过重,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仅23年的人生旅程。 28日,永安坝村小学废墟前,欲哭无泪的妻子何梅向记者讲述着与丈夫苟晓超的点点滴滴。
2日,他们举行婚礼,说是蜜月,只有10天。12日一早,苟晓超就叫醒妻子说,班上63个孩子他放心不下,耽搁一天,就等于耽搁了63天。他吻别妻子,匆匆赶往学校。谁知,这一次分离竟成永别。
新婚后第3天,何梅提出到外面旅游。苟晓超却说:“以后的日子还很长,我们节省的钱还可以帮助几个困难的孩子。”在岳母的劝说下,他才同意去诺水河景区走走。
去年10月,他俩在永安坝村小学相识。看到简陋的校舍,何梅不解地问:“你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那里环境好,工资又高,怎么偏偏要回到这里来当一名每月拿几百元的山村教师哦?”
“大山养育了我,回报故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要能把农村孩子培养好,为山区多作贡献,少拿多少钱我也愿意!”坦荡微笑的回答,让何梅第一次见面就从心底喜欢上了他。
“教好一个学生,就能拯救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就能拯救一个地方。”2007年8月,苟晓超在 《志愿当一名山村教师的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最终他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如愿以偿。 短短10个月从教生涯,苟晓超却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在人们脑海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说起到苟晓超老师,村主任苟文元泪眼模糊。“他是个工作狂,不仅包下全校最大的班额,还主动承担全校计算机课程和课外活动。”在苟晓超的带领下,不到半个月,乒乓球队、篮球队、美术组、音乐组等相继成立。没有接力棒,他就砍来竹子,买来油漆着成红色,精心做成了10根。没有教具,为让孩子们直观愉悦地学习,又用扑克牌、纸板、木条制作精美的教具。
村民莘德发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孙子都在苟老师班上,他从没有在孩子的作业本上发现一个红“X”,学生做错的题都是用红笔轻轻一划,并在下边写上“你有点粗心!”“请改正!”等字眼,他的孙子们就工工整整地把正确答案改在一旁。
洪口镇小学校长王家义感慨长叹:“晓超老师,一路走好,即使在天堂也有琅琅读书声。” 英雄岂不惮艰险,烈士难道乐轻身?是孩子的安危,召唤和决定苟晓超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生本为国,意气不关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如此,在生死抉择面前,苟晓超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谁说“千古艰难唯一死”?苟晓超为孩子们赴死献身心如铁,气如虹,展现了无私无畏的伟大风范和爱生如子的朴素师德。
23岁的年轻生命逝于危难,永垂千古的真心英雄系于人心。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