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吉林中师生

吉林中师生

发布时间: 2021-03-28 01:15:06

『壹』 吉林一中和吉化一中

办学条件自然不用说了,吉林一中是一所梦幻校园,夕阳是最漂亮,吉林一中拥有吉林地区最好的老师,我的生物老师就是从舒兰一中挖来的骨干教师,学习氛围吉林一中相当好,每天大自习室都是爆满,吉林一中100年的历史沉淀足以为你树立一个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 ,最重要的一点,一中师生的人脉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一中每年重点大学人数都有800人左右,遍布各个领域,这些校友都会成为你人生的帮手,另外吉林一中是全国百强中学,在吉林省仅次于东师附中,排名第二,在国际上有很多交流互访,总之吉林一中与吉化一中的关系就像清华与北化一样

『贰』 长春市的中学排名

初中部分

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

长春市第八中学,吉林省重点高中,坐落在亚泰大街南部教育文化集中地带,始建于1954年。1983年被确认为首批83所重点中学之一。1986年被确认为独立高中。2007年成为吉林省“三A”学校。

『叁』 长春市初中排行榜

吉大附中,师大附中,长春外国语学校,省实验,市实验,90中,45中,30中,这些都是好学校.我建议去108,也就是长春外国语.比较适中

『肆』 中师生是什么文凭

从2005年开始,小学来老师就是要大源专以上学历的了。所以中师的就难咯。在一些成人高校里,有些人就是在中师毕业后,由当地的教育局出资,让他们继续深造。(他们是可以每个月领工资的)然而,这是有前提的。因为这些人必须在毕业之后回到当地教书。违约者要赔偿一定数目的违约金。这是要签合同的。
所以你可以去问一下你所在地的教育局。或者去师范类的院校(尤其是成人师范院校)咨询。
因为我所在的师范学院就是有这种类型的教育。我的一些学长也已经毕业回到当地教书了(他们就是这种模式的继续教育)。

『伍』 延边一中学生多少

延边一中现有学生2000多名。

『陆』 吉林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暂行办法的奖励和处分

第三十三条 奖励和处分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要以奖励为主。
第三十四条 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达到国家颁布的体育合格标准,并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可评为“三好学生”;是学生干部的可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第三十五条 对于极少数有严重违反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破坏学校和社会秩序,破坏公共财物,道德品质败坏等违纪行为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视其情节,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对学生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的处分,由学校教导处审核,校长批准公布;留校察看的处分须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须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经过半年教育,认识错误,确有悔改表现者,经师生评议,学校批准,可撤销其处分。留校察看的期限为一年,在处分期间有明显悔改表现,可撤销其处分;处分期间无改正表现,毕业班学生在其毕业时处分尚未撤销者不予毕业,只发结业证书,非毕业班学生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
受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应将其处分决定记入档案,当年的操行评定为不及格。

『柒』 吉林市第一中学的校风校训

敦品励行,热心向学
解读
一、“敦品励行,热心向学”是学校光荣传统的再现
早在建校之初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兼任吉林中学堂和满蒙两科监督的顾德宝就制订了《中学堂创办章程》,规定了学校管理规范,确定了“敦品励行,热心向学”的校训。秉承这一校训,吉林中学堂从创办之初就固守“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智育体育而外尤宜注重德育”的信条,注重在师生中敦进品德、激励作为,树立风气,培植传统。学堂开学仅四个月,“教职各员各能尽其职司,相助为理,而学生等亦复循循规矩,争自磨砺,略无嚣张之习”。这种严谨治学风尚,使得学校从诞生之日就处于很高的起点,为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校百年来,历届学子们以救国图强为己任,胸怀兴国之志而发奋学习。辛亥革命时期,面对当局丧权辱国的行径,百余名热血青年拍案而起,积极参加护路斗争;“五四”运动时期,正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的马骏等人串联吉林各学校组织了学生联合会,酝酿并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时期,学生们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走向街头,与反动当局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日伪统治时期,学生们传看进步书籍,传唱进步歌曲,以各种方法与奴化教育相抗争;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们同仇敌忾,联合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
一中的学子们历来都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解放联系在一起,他们为国而忧,为民族的复兴而呐喊,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磨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造就了马骏、姚新一、曹国安、王以哲、周建华、李光汉、张方责等一大批革命家、革命先烈。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的一中学子为了祖国繁荣昌盛而刻苦读书,涌现了怀抱“中国何日富强”忧思的矿产学家岳希心、不忘“病夫之耻”的地质学家马宗晋、认定“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自己国门”的军事科研专家王泽山、在科学海洋中不断开拓超越的超导材料专家周廉等一大批四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张蕊、刘振宁、王军、岳奕、周锐、肖潇、李春晓、薛鹏博等热心向学的学子们,以优异的成绩独占鳌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
二、“敦品励行,热心向学”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必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巨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种“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最终追求。
我们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素质的基本分类,素质教育显然负担着三大基本任务:
第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每个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接受各种素质教育的,心理活动越积极,就越会主动地去接受教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掌握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具有自我调控能力;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获得的。它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动技术等多方面素质。学生社会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念与政治理想;养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观点、思想情感和思想方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修养和专门的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美感,培养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热爱劳动并形成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概括起来说,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都属于“品”的范畴。“敦品”就是要求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方面勉励自我、敦促自我、开发自我、完善自我。“励行”是指激励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求学生一方面通过实践来获取正确的思想认识,发展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注重把自己的认识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完成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动的完美结合。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热心向学”四个字,高度概括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当代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教学观念上将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即: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二是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有坚毅的学习毅力。四是要有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乐观等学习性格。这些基本的个性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质量。而“热心向学”正是要求学生,从“心”入手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化的学习心理因素,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敦品励行,热心向学”是精品化人才成长的必然选择
吉林一中以新校区建设整体竣工为标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的时候,我们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精致化、精良化、精品化、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省内著名、国内闻名、国际知名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目标,其核心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创新,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教育国际化道路,塑造走向世界的精品化人才。而这一办学目标的实现,除了以精致化的管理为基础,以精良化教师队伍为保障,以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教育思想、教育手段为依托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生“敦品励行”,真正成为具有“四有、两爱、两精神”的人,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而教育学生“热心向学”,使其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坚强的学习毅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与人合作的学习态度,又是学生成才的必然条件,二者决不可偏废。
总之,“敦品励行、热心向学”是我们创办优质化学校必须着力开发的学生动力因素,是成功人才成长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在历史上对于一中学子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是学生终身可以受用的座右铭。 相助为理、争自磨砺
解读
一、“相助为理,争自磨砺”反映了吉林一中百年历史传统,是学校的百年文化积淀
“相助为理,争自磨砺”出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学堂(吉林一中前身)监督兼教务长顾德保的呈文。原文为:“堂内职务教务员各尽其职司相助为理,而学生等亦复循循规矩争自磨砺。”
“相助”,是互相帮助之意。“为理”,是作为或成为,“理”是道理,规范、准则, “相助为理”是说把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与合作,作为办学的规范、准则、风尚,“争自”是自觉地争取。“磨砺”,砥砺磨练的意思。“争自磨砺”是说学生都能自觉地投身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磨练自己的品德,增长自身才干,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相助为理,争自磨砺”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吉林一中自创建以来各种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趋向,构成一种学校特有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学校生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中的教师是一个优秀的群体,“相助为理”是一中教师的行为风范。百年来,他们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从晚清中学堂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校址几度变化,虽然人员多次更迭,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变,对学校兴旺发展的热切期待没有变,对事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没有变,他们是一群具有专业幸福的教师,富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教师,是一个追求专业持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群体。20年代的文理通才谢中老师,50年代全国模范教师王正绪、吴素贞,80年代特级教师贾万里、陈启超、张太平,新时期特级教师刘增才、汪杰等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他们不仅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而颇负盛名,而且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的魅力打造并自身融入了一个虚怀若谷宁静致远、相互启迪,共同发展的群体当中。
从满清中学堂的81名学生,到今天吉林一中的5000多名学子,学校的发展靠的是这支优秀的教师群体,而优秀群体的壮大与发展,靠的是“相助为理”的群体风尚和行为习惯。建校之初,学校就开始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曾要求教师参加省市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学校教职员均为“教学研究会”会员。学校还利用寒暑假集中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素质,从而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带头人,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以“名师工程”为重点,带动“名校工程”。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终生学习”的时代理念,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这期间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种学习活动,创办了教师发展学校,实行了“首席教师聘任制”等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引领和培训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方向发展。
“吉林一中青年教师协会”创办与发展,是对“相助为理”校风的最好诠释。 在这个青年教师成长的大家庭中,老教师言传身教,青年教师虚心学习,极大地优化了教师队伍。至2007年止,全校教师中具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的教师占60%以上。其中特级教师11人,首席教师7人,高级教师13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各类优秀教师49人,市级各类优秀教师105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相助为理”不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且发展成为校际间的行为风尚。80年代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省实验中学等建立了校际间协作关系,90年代与东北三省12所学校建立了科研协作体,又牵头成立了吉林市美育联合体。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又进一步打开校门,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合作办学。在“相助”过程中,学校不仅汲取自我发展的营养,而且为普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争自磨砺”是历代一中学生的行为准则。从吉林中学堂创办之日的“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到省立一中时期的集训练、管理、人文教化的“三位一体”,直至改革开放后“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学校历来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怀抱爱国之心、兴国之志发奋学习,励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割指血书”,高唱《国事悲》,《英雄泪》,呼唤民众对革命支持同情。“五·卅”运动时期,他们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走向街头,与反动当局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日伪统治时期,学生们传看进步书籍,传唱进步歌曲,采取各种方法与奴化教育相抗争。国民党统治时期,学生们同仇敌忾,联合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革命斗争磨砺了学子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学校中地下党员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造就了马俊、姚新一、曹国安、王以哲、周建华、李光汉、张方责等革命家、革命先烈。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中的学子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强大而刻苦学习。矿产学家岳希心怀抱“中国何日富强”的忧思,栉风浴雨孜孜以求,地质学家马宗晋不忘“病夫之耻”,求知若渴。军事科研专家王泽山认定“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自己的国门”,因而在科学的道路上执着追求。超导材料开拓者周廉深感“科学就像没有航标的大海,许多未知的领域,只有大胆地探索前进,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促使他不断成功,不断超越。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以王军、岳奕、周锐、肖潇、李春晓、薛鹏博等高考状元为代表的新时代学子挑战应试,矢志不渝,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他们充分诠释了一中学子“争自磨砺”的行为准则。
二、“相助为理,争自磨砺”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合作是学校组织产生的基础,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机制。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指出,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愿望信息和沟通是构成组织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共同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核心。因为没有共同的目标,就不会产生相互协作的愿望,没有相互协作的意愿,就没有进行信息沟通的需要,因此,目标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一个恰当明确的办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指明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具有激励作用,能够鼓舞全校教职工的士气,激励他们共同为办学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同时具有衡量评价作用,它是评价学校工作成效,考核成员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吉林一中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抓住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确定了新时期学校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精致化、精良化、精品化、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省内著名、国内闻名、国际知名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校。
这个独树一帜、鼓舞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学校领导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现出远大的教育追求,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有和谐高效的组织机构作保证。管理学家卡尔森指出,高效的组织机构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直接的,明确的权利和职责路线;顺利而连续的工作流程以及全部管理活动的自然结合;每一职能部门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便于协调和传递信息;定期对每一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良好的士气和高度的工作的满足感。
按照这一理论,学校首先从管理入手,努力构造学校合作,高效,创新型组织机构。一是确定工作流程。明确达到办学目标应该由哪些方面或环节组成,进而设计出工作任务衔接,岗位衔接,时间衔接的工作流程。二是定岗定编建立职能部门和成员的岗位责任制,实行奖优罚劣。三是鼓励部门合作,教师以老带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注重了学校团队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从而为学校组织树立了一面旗帜,吹响了新时期工作的号角。依照这一理念,学校又精心策划了各项教育工作,提出了“幸福工程”的美好蓝图。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组织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并将这一群体意识渗透到组织成员的心灵中,附着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上。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努力倡导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首先,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组织精神约束自己的言行。其次,善于发现师生员工中的先进人物,把他们树立为全校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和鼓励全体教师,使组织精神为更多的人们了解、所接受。努力构造学习型学校,鼓励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坚持了十多年并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教师协会”是学校一代又一代青年教师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锻炼提高自己的最好课堂,促进了他们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方向发展。新时期创建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行了骨干教师研修制,立足校本培训,为骨干教师的再提高增添了动力,提供了平台。在全市首推的“首席教师聘任制”,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给他们出题目,加担子,让他们在培训队伍方面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校以人名,人以校名”的提出,到新时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从建校之初的“相助为理”,到改革开放的“和谐学校”,“学习型学校”,吉林一中百余年来精心培养着团结、协作、高效的组织精神,唯有这种精神学校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唯有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时代精英,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业绩,唯有这种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相助为理,争自磨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学校组织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学生的传统被动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体性教育则是以弘扬学生的个体性为宗旨,以构建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育结构为途径,以造就自主性发展的人为直接目标,并通过培养学生的进取意志和创造精神,积极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主体性教育旨在开启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争自磨砺”,就是在承认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鼓励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磨练,去创造。
吉林一中百年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有着积极进取的自我形象,有着远大而明确的努力目标,有着光明和务实的愿景,有着自我成长的渴望,有着“争自磨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动力。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文化知识据为己有,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体验,得到磨练。在教育承载着培养“四有”新人光荣任务的今天,自我管理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共同面临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失衡,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不断耗竭,人口的急剧膨胀,热战和冷战的持续不断,这一切都迫切要求人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学习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心里的失控和身体的失调,这一切都迫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加强自我管理;知识经济的到来,终身教育的产生,管理工作方式的不断分散化,个人自主性的增强,这一切都要求人们实施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效地调动自身能动性,规划和控制自己的行动,训练和发展自己的思维,完善和调解自己心理活力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发,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自我“磨砺”的过程。它的立足点和归宿是师生的自主教育,真正还原了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从而唤醒、塑造、完善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
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今天,我们呼唤“争自磨砺”,就是要强调创新教育中的自我管理,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过程,强调了学生要通过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修养自己的身心,发展自己的能力,磨砺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让学生自主成长。“争自磨砺”自主管理,使“以人为本”的口号成为具体的行动,是学校工作的升华。

『捌』 曾经的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

从80年代初开始,为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开办了中等师范学校。直到1999年,中等师范学校完成了它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中等师范学校开办的近20年内,全国有300~400万学子在中等师范学校就读。

就在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基础教育最牢靠,最有力,最值得信赖的主要力量。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成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他们仍然是当下中小学讲台上的主力。可以肯定的讲,是他们撑起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半个天!

二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现在都还做着单纯的教育工作,过着平静而详和的生活。虽然绝大部分人生活过得也并不富足,但有吃有穿,有车有房,子女优秀,老人康健,过得也还算幸福。但也有一部分人,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辛苦一生,守候一生。

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

『玖』 吉林四中有这所学校吗

吉林市四中统招分数线 543.5 ,自费分数线 473.5

这里孕育了古高句丽文明,这里是满清的龙兴之地。龙潭山麓,松江水畔,坐落着一所50多年历程辉煌的花园式学校——吉林省重点高中,吉林市第四中学校。学校拥有大型天文馆、校园局域网、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师生健身房等高标准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生的最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四中人”确立了“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校、改革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全力培养具有人文特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行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量化考核与班主任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强化了规则意识和制度的约束性、激励性。创办了学生业余党校,同时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有学生万人乐队等十几个学生社团。定期组织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创新、开阔视野、张扬个性、学会合作。

始创于1997年的 “双特班”,现在已蜚声全国,成为我校乃至吉林教育个性和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双特班”因其开创性、方向性,《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介绍吉林四中的成功做法;因其针对性、时效性,圆了无数寒门子弟的求学梦。多年来培养出了原可义、杨博等一大批升入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优秀学生。校长张彦明说,“双特之路”是一条用爱心用科学铺就的成功之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这条路上挥洒汗水……

鲜明的办学理念,优良的素质,严格的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几年来,学校先后被中央教科所等部门评为科研先进单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校;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级优秀家长学校等。

热点内容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