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访
① 工会在我身边的散文
为你奉上一篇,请你参考:
民需我办,民困我帮,“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在全市各级工会火热开展着,在重病职工的病榻前,在外来农民工的宿舍里,在商务楼宇的办公间里,在三方协商的会议桌前……处处忙碌着工会干部的身影。连日来,本报记者奔赴企业、园区、街镇,看到了工会为解决职工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做出的成效,听到了职工们由衷的赞誉:“工会工作做到了我们心坎里!”
聚焦点:宝钢特材公司冷轧厂
“爱心小车班”连续16天接送重病工友
“明天去顶班……上工序……下工序……”56岁的胡国宪在生命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地呢喃道。他所在的宝钢特材公司冷轧厂究竟有何魅力,能让胡国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牵挂着?他的儿子胡皓男的一番话或许能为大家解开这个疑惑:“单位里的同事每天都开着车子接我爸爸化疗,是他们陪伴着我爸爸走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说到这里,他不禁潸然泪下。为什么冷轧厂工会会组织这么一支“爱心小车班”,一切要从“双走双服务在行动”活动说起。
重病累垮一家人
今年三月,宝钢集团工会全面启动“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结合厂内实际情况,冷轧厂工会推出了“走进班组,服务班组,走进职工,服务职工在行动”的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实施计划,将厂内部门划分成9大块,每块配以一名定点联系的工会干部,要求他们通过参加班前会、座谈会及班组活动了解掌握职工动态。胡国宪身患重病,家人接送存在困难的情况就是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的。
胡国宪在冷轧厂已经工作了30多年,是生产技术室里的一名普通生产调度员,平日负责精密合金分厂的调度工作。不幸的是,今年三月份,他罹患胰腺癌。生性不喜麻烦人的他,在查出病情后依然坚持上班。随着病情的恶化,胡国宪接受了化疗,这才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向同事透露过半句自己家里的困难。
原来,胡皓男刚进入某外企工作,由于父亲生病,他请了多天假期陪父就医,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工作,公司对此颇有微词,而此时胡国宪的老伴一时之间无法接受爱人患病的事实,也病倒了。于是,接送胡国宪去离家10多公里远的医院化疗就成了摆在他们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自驾车爱心“接力”
冷轧厂工会主席林晨就是胡国宪所在部门的定点联系人,在得知老胡生病后,第一时间赶到了他的家里。在家访中,他知道了老胡的这个心病。回到单位后,他就找到了老胡所在工会小组的工会主席陈东祥,一起商量策划了“爱心小车班”行动,决定组织老胡所在部门的党员、骨干,利用工余时间,自驾车无偿地担当起接送任务。起初,对于这个计划,胡国宪是被蒙在鼓里的。
家访的第二天,胡国宪像往常一样出门化疗,刚走到门口,他意外发现了林晨的身影,正当他诧异之时,林晨已经为他打开了车门,走上前扶着他说:“以后就别让你儿子送你化疗了,放心吧,有我们在,以后送你去医院的活儿,我们包下了,你就放宽心好好养病。”此后,一连16天,胡国宪都在同事们的陪伴下前往医院进行化疗。
胡国宪的爱人告诉记者,老胡的身体一天天变差,人因此也变得沉默不爱说话。每天中午同事接送他去医院的那段时间是他一天中最高兴,也是话最多的时候,“每天中午11点30分不到,他就穿得整整齐齐的,在窗口张望,等着同事的车。”
此类关爱职工、解决职工“急难愁”问题的故事在冷轧厂内还有许多,例如:厂内科室职工反映,公司规定每年只有在6月15日至9月15日之间才能开启空调,随着气候变化,5月末,上海天气已经变热,甚至出现了高温天,他们常常需要在车间和办公室里往返,一来一回衣服早已湿透,他们希望厂里能为他们的办公室安装电风扇。接到职工的反映后,冷轧厂很快就为所有科室员工安装了电扇。
② 关于家访的文章用什么题目好
先告诉我是针对谁写的,是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家长
③ 求一篇家访生病职工的文章
几天前的8点,春寒料峭,东方今报、金水区人民医院、郑州市总工会联合为在郑劳模开展的免费体检活动,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8位全国劳模、15位省劳模、7位市劳模,提前半个小时到金水区人民医院排队体检。
东方今报社社长左光瀚一大早赶到体检点,代表报社向劳模们致以敬意,祝愿他们保重身体,珍惜事业和家庭的“本钱”。
劳模身体状况之病症
80岁老劳模,还是头一回参加体检
“我早就想做个B超检查了,这回可遂了心愿!”在金水区人民医院爱心体检站B超室外,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的杨素琴满意地说。自从1999年被评为省劳模后,除了单位组织的两年一次全体职工体检之外,她还从没享受过专为劳模开展的全面体检,内脏的B超检查成了她的“心病”。
80岁的省劳模杨春荣老人,在郑荣集团干了一辈子,劳模当了48年,竟还是头一回参加体检呢。拍拍自己被病痛折磨多年的腰,他感慨他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只知道拼命工作,不懂得关注自己的健康。
但他还是自豪地说:“我为国家做贡献,可不后悔。要是俺身体没事,再干个15年都没有问题!”
为不给“荣誉抹黑”,劳模们放弃的太多
“和平走得太突然了!这病咋就来得这么快呢?”43岁的全国劳模薛运州长叹了口气。
在前来体检的劳模中,有两位与病逝的全国劳模朱和平关系很近。
薛运州与朱和平都是2000年当选的全国劳模,那会儿,他还感觉朱和平身体挺硬朗,正是干事业的时候。
薛运州说:“要是让我们这代人把身体、家庭、工作排个顺序,80%以上的人会把工作排在第一位,而身体永远在最末。” 当劳模的5年来,薛运州完全放弃了每年单位安排的休假。
与朱和平同岁又同行的靳景爱,2004年被评为省劳模。她退休前负责每天清扫花园路北段的道路,一下雨,该路段经常积水,但无论早晚、无论下多大的雨,她都要和同事们一起疏通窨井。一忙起来,吃饭、休息都想不起来了。
靳景爱说,朱和平拒绝调到相对轻松的岗位上,这种情况在劳模中非常普遍。因为大家给了荣誉,自己就要坚持做好,不能给荣誉抹黑。
劳模身体状况之病因
病不是“闲出来的”,是以前积累下来的
77岁的全国劳模白西川,心里一直有个“疙瘩”解不开:人是不是一闲下来就得病?这个“疙瘩”,也困扰着其他劳模。
提起白西川,郑州市金水区白庄村的老居民都称他“铁书记”。这位老支部书记1983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当选为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他在职时,所有重活累活都冲到最前头。榜样他当得起,身体也给他争气,头疼脑热的,一扛都过去了。“俺就是有个老头疼的毛病,不碍事。”
但退休后,有段时间他老犯头疼,家人逼着他到医院一查,竟发现了血压高、脑血管硬化好几种毛病。他就怀疑,毛病是闲出来的。体检站的医生纠正老人,这个想法可不科学,那是他忙时得了病没有及时治疗,积累下来的。
1954年获得省劳模称号时,郭学山是郑州市柿园自来水厂的管道工。那年正赶上省政府迁郑,他的工作是安装、维修管道,技术要求高,懂行的人又少。“忙起来,汗水顺着腿流到胶鞋里,能倒出水来。”一提起当年干活时的情景,84岁的郭学山像个小伙子。
那段光辉岁月让他激动,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纪念”。快退休时,郭师傅的膝盖开始疼起来,直到现在也没治好。他说,年轻时身体好,冬天站在水里修管道,也没感觉有啥不对,到老了问题才出来。
体检机会少,劳模们有自己的“苦衷”
郑州的各级劳模中,绝大多数还是企业在职或离退休职工。他们并不讳言:体检或就医机会很少,经济条件限制,又不愿张口给国家添麻烦,是主要原因。
三口之家,每月收入却只有700多元,让人很难跟“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联系到一起。但这就是因单位改制而内退的全国劳模白凤祥的生活现状。
他告诉记者,安排这次体检太重要了:“俺现在就怕生病,看不起呀!”白凤祥每月只有384元内退金,儿子没工作。为了省钱,他小病硬扛,大病去医院开个药方,到小门诊买便宜药。听记者说“全国劳模看病就医有优惠政策”,白凤祥脱口而出:“现在还过得去,不想麻烦政府了,劳模都是大家给的荣誉,不能伸手向国家要待遇。”
老劳模郭学山的儿子说,父亲退休工资一个月600多元钱,三四百元一次的体检,他真舍不得。也有些劳模反映,在很多人的心中,还没有把健康和生活质量上升到“第一位”,即使有了体检、疗养的机会,多数人也主动放弃了。
劳模身体状况之抢救
“带病坚持工作”的旧观念该改改了
“鼓励‘带病坚持工作’的旧观念该改改了!”52岁的省劳模麦国良说,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发扬,但不必提倡带病工作。“身体不好,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也难以保证啊!”
对此,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高新立表示赞同,他认为,不仅仅是劳模,即使其他人士,当身体、心理上出现不适时,也需要及时缓解压力、舒缓情绪,不能让亚健康状态发展到病态。遇到重大压力,应积极、有针对性地去释放,可以通过听音乐、郊游来放松心情。还可以选择一处安静的地方躺下,配合舒缓的轻音乐,想象自己在蓝天白云下的田野或草原上,从头到脚完全放松。这种意念上的减压,最好能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因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引起失眠、头疼、心慌等疾病,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治疗。
劳模的身体状况需要“深层次的关心”
目前,在郑州市的市级以上劳模有6300余人,其中市级劳模5000人左右,很多人经济都不很宽裕。
郑州市总工会生产安全保障部马杰部长对今报和金水区人民医院的爱心举措表示感谢。他透露,受这次活动启发,郑州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提出一个意向:发动全市各县(市)、区的区级医院,免费或在价格上给予优惠,承担起各自辖区内市级劳模的定期体检工作。如果经论证,这个意向具有可行性,他们将积极与卫生部门协调落实。
对于这个提议,金水区人民医院周国平院长表示欢迎。他说,公立医院不但应该承担起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任务,也应该用实际行动,向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劳模献爱心。
④ 有关"家"的美文美句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⑤ 写一篇感谢老师来家访的文章
老师,来您是辛勤的园丁,源勤勤恳恳地工作,培育者一代代祖国的花朵。 老师,您是一艘知识渔船,在教室这块小天地里扬帆,让乘坐这这艘渔船的乘客饱尝丰富的知识。 老师,您是共和国辉煌进行曲中一枚灿烂的音符,您的歌声感染了中国的一代代学子,让他们懂得热爱祖国。 老师,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您是燃烧的蜡烛,您燃烧的生命在奉献中缩短,让孩子们的知识之树在日渐繁茂,茁壮成长。 是一根根粉笔染白了您的双手,同时,也染白了您满头的黑发,让您日渐苍老。 伏案批改作业的红笔,是饱含生命的血液,向作业本上倾注的千分忠诚,万分热情。 为了我们,因一个错误的答案,您失眠了多少个夜晚。 为了孩子们,因一句无意的谎言,您进行了多少次艰难的家访。 老师,您燃烧的生命,把一批批莘莘学子送到闪光彼岸。 敬爱的老师啊,我是多么感谢您对我们的呵护,您为我们的成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教师节,我要向您献上一句真诚的祝福: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⑥ 求一篇家访的文章
我觉得家访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座不可缺的桥梁,家访是密切师生感情的直通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会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在学校布置家访任务之时,我想现在的联系方式很多,诸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等,为什么要跟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呢?可是当我真正踏入本次家访之路时,我才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看来家访真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和许多家长聊天中,我觉得就象和朋友聊天一样,感觉一下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同时大部分家长的热情好客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 在家访中,我还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整个忙于生计,极少照看、督促孩子。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没办法选择家长,我们只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作为学生的老师也特感动于这句话,老师的魅力无极限。当然高兴之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了。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和认知表达水平。经过家访使我了解到,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事有原则的一类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有欠缺,但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家长说的多,做的少。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只会念叨,却拿不出或狠不下心采取措施,效果不佳。这类孩子需要在学习习惯、方法上多指导。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从小又过于溺爱;现在孩子年龄增长,胆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现了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所以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我和家长促膝谈心,用一分为二地观点分析学生,同时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总之,家访让我受益匪浅,既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我们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一些隐性的问题,找出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可以从根源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加强孩子的身理、心理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家校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⑦ 短文【班主任来我家家访】
初十一大早,班主任陈老师就打电话说她和英语老师常老师要来我家家访,我一听高兴极了,老师们要来我家家访了。
一早我就开始准备,又是洗水果又是洗茶杯,忙得不亦乐乎,看的妈妈只喊羡慕我老师。过了一会,门铃终于响了,老师们来了!
我赶紧去给两位老师开门。看到一月未见的老师觉得真亲切呀!把老师们让进门,我就去沏茶了,平时爸爸老夸我沏茶好喝,今天我得在老师们面前露一手。想到这,我赶紧把沏好的茶端上桌请老师们品尝。陈老师正和我妈妈谈着呢,我站在一旁认真的听着,陈老师说我作文写的不错,就是有的时候太拘谨。放不开,以后要注意多观察,多读书,常积累,而且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常老师也谈了谈我在学校里学习英语的情况,说我在学校表现和学习都还不错,关键还是在多听多读多写。然后妈妈又说了她的一些建议,希望老师对我们学生要严加管教,做错了事一定要指出来。窗外寒意袭人,屋内暖意融融。老师和妈妈、我就这样热烈而亲切的交谈着······
老师走后妈妈笑着对我说:“表现不错,要继续努力哦!”这次家访,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也让我知道了家访原来一点也不可怕,而且还拉近了我和老师的距离呢。真盼望着老师的下次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