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谭老师生活

谭老师生活

发布时间: 2021-03-29 03:38:31

1. 谭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男,中共党员,2008年
人物。生前系东方
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当时,正在上课的
迅速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当他得知有几个同学还没有离开,立即返回教室。危急时刻他
扑了上去,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的
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
做为一个从2008年
废墟中走出来的人,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渺小。在
之间,很少有人能毫不犹豫的选择为了他人的活着而牺牲自己。谭老师,他是真正的伟大。作为一个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都应该向谭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并维护他作为一个英雄的尊严。三楼的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
,也不知道你是否遭受过
的抉择。在那样的抉择面前,你能有谭老师万分之一的勇气,我都以敬佩的眼光看你。但你绝对不会有,因为你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2. 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舍己为公;舍生忘死

3. 选文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谭老师 热爱母亲 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 成为祖国骄傲的人 也是一个成工的人 我们要学习他 热爱祖国

4. 在汶川大地震中谭老师为了什么而什么

个声音:请全体师生起立,为哀悼在四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请默哀三分钟.时间仿佛又倒流回那个恐怖的时候……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当人们全部沉浸在工作与学习的喜悦中的时候,孰不知一场灾难正在悄悄的酝酿,人不知鬼不觉地来临.十四时二十八分,这个恐怖的时间,一场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以四川省汶川为震中心的8.0级地震吞噬了人们美好的梦,这场地震摧毁了人们的家园,殃及了多个省市和地区,顿时,电力中断,交通瘫痪,山体崩塌,河水泛滥,灾区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汶川,这个在地图上鲜为人知的地方,人们很少谈起的地方,在一瞬间成为海内外人民关注的焦点,也就是那时,人们便发扬爱的精神,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国

5. 中央电视台谭老师

6. “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他是代词,因为文中反复提到谭老师,当第二次提到第三人称人名时,就用他她它代替

7. 我敬佩的谭老师

[我敬佩的谭老师]我敬佩的谭老师正文:

我敬佩的谭老师我敬佩的谭老师上海市嘉定 南翔怀少学校 三(1)班 黄炜骋在我的生活中,让我敬佩的人有许许多多,其中最让我感到敬佩的是我的班主任——谭老师,我敬佩的谭老师。大人们常常这样说:“这样的老师提着灯笼也难找。”谭老师,她30出头,中等身材,明亮的大眼睛上架着金丝边眼镜,一副斯文模样,你可别小看她,对于教育教学她可有一套呢!曾记得,新学期的第一天,谭老师就布置下了这样一道作文题《向你介绍我》,我心里很纳闷:这个老师真怪,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语文课就让写作文,又不是单元训练,写了有什么用?不管怎样,老师说的,我还是认真地按要求,把自己的性格、爱好等如实地写了下来,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敬佩的谭老师》。不料,第二天课间时,谭老师却叫我到她办公室去。我本来就很胆小,听她这么一叫,心跳顿时加快,脸夹一阵发热。难道我犯了什么错误吗?不会,我作业按时交,也遵守课堂纪律。那会是什么事呢?正当我胡思乱想时,已不知不觉进了老师的办公室。谭老师见我进来了,亲切地说:“黄炜骋,坐吧!”我怯生生坐在椅子上,“你在作文里说自己很胆小,上课不敢发言,就是家里来了客人,也总是一笑置之,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谭老师发现了我的窘态,笑着说:“没关系,这个缺点你可以慢慢改掉。你知道吗,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祖国需要的是全面人才,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还要有胆识,有口才……”那天,谭老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使得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同时我也明白了谭老师第一天就写这样一篇作文的良苦用心:她是想通过作文来了解每个同学,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对我们进行教育和指导啊!从那以后,每次上课时老师都鼓励我大胆发言,慢慢地,我也敢在课堂上发言了,家里来了客人,也能主动热情地招待。家里的人都说我变得开朗了,同学们也说我爱笑了。这多亏了我的老师,她对我的启发多大呀!你们说,我怎能不从心眼儿里感谢她、敬佩她呢!指导教师:谭秀敏投稿:2004-4-22 10:50:27

8. 《最后的姿势》中的谭老师,在地震前爱护学生的故事。急求!

岩石村现任村支书谭永生与谭千秋是小学同班同学,关系很好。一次,谭永生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他正好路过,谭永生叫他来帮架。没想到他跑过来,不但没帮谭永生,反而将他们拉开:“都是同学,不好好相处,打什么架啊!”随后,耐心地做两人的工作,直到他们握手言和。

高中毕业后,村里许多村民不识字,他便向村干部建议,办起了扫盲夜校。他主动当起了教师,白天出工,晚上义务为村民上课,手把手地教村民写字,学文化,他让不少一字不识的村民能看懂报纸,懂得如何科学种田。

谭千秋多才多艺,会吹笛子,拉二胡,写歌词……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与几个年轻人组成村文艺宣传队,晚上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赌博、不尊老爱幼等社会不良现象,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谭永生参加村里的文艺表演,来不及吃晚饭,便带上两个红薯:“来,快吃,我刚从家里吃过了。”第二天,谭永生才从他弟弟那里得知,他当晚在家里根本没吃晚饭。

谭千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他经常教育弟弟妹妹要乐于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总是去帮助别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养了五个贫困孩子上学!他的人格魅力还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她说一定要用法律为众多受害者讨回公道。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情追校友谭千秋
1982年6月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7年。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得知他舍己救人的消息后,彻夜难眠:“我与谭千秋那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单位抢着要。可是,谭千秋却选择了‘支边’,是那样的潇洒飘逸,又是那样的恬静从容,他只知道一年一年的柳绿,却从来不奢望什么花红。”

9. 谭其猛的个人生活

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意在实现“读书救国”的理想。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5年随吴耕民教授到西北农业专科学校任助教,兼管校属园艺试验场。他曾说:“这是我真正的业务启蒙时期”。1938年到浙江省农业改造所黄岩园艺试验场任技术推广主任,在繁殖推广黄岩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到云南酒精厂任技师,积累了酿酒经验。1944年初经钟俊麟介绍,在甘肃农业改造所任技正兼农艺组主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完成了陕西关中道果树调查、兰州果树调查和中国栽培梨分类法等科研任务。1944年末,应复旦大学校长严家显之邀,赴四川省北碚复旦大学任副教授。1946年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任园艺系副教授,兼附属农场场长,讲授《园艺通论》、《果品加工学》等课程;发表了《岁岁花相似》、《草莓》、《嫁接和育种》等多篇文章。直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他到沈阳农学院园艺系任副教授,1956年晋升为教授。他先后讲授了普通遗传学、果蔬选种及良种繁育学、蔬菜育种学、观赏植物育种学等课程。60年代初,为我国首次编著了《蔬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试用教材(北方本),被全国农业院校采用。70年代主编了全国高等院校蔬菜专业、果蔬专业应用的《蔬菜育种》教材。80年代初出版了《蔬菜育种》和《蔬菜杂交优势的利用》二本专著,概括了国内外蔬菜育种的发展和最新成就,丰富了我国蔬菜育种的知识宝库。
50年代到80年代,谭其猛曾担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蔬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辽宁省科协委员,沈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蔬菜杂种一代
谭其猛认为,没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科学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尽管他毕生主要从事果树、蔬菜遗传育种等应用科学研究,但他从来就没有忽视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
50年代,在他主持下,进行了番茄杂交育种和杂种一代利用的研究,选育了早熟、丰产、抗病的“沈农2号”、耐低温寡日照,适于保护地栽培的“沈农3号”、适于加工的“沈农4号”和具有直立性强、黄果色双隐性、丰产的“沈农5号”等优良番茄品种。其中“沈农2号”曾在全国推广种植几十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他除了对性状的显隐和质量性状的分离规律进行了某些研究外,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他深感遗憾。80年代,他率先进行了利用标记性状对番茄主要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并把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引入蔬菜育种实践,为育种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60年代,在研究利用自交系配制甘蓝一代杂种时,对“甘蓝紫色和皱叶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80年代,他总结了国外多年研究资料,对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亲和性的基因型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使我国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一代杂种的理论日臻完善。
770年代,谭其猛总结了大白菜杂交育种和杂种一代利用的经验,开始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的研究。在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工作中,他十分重视对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白菜雄性不育规律的探讨、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的探讨和三系选育等文章,从而奠定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的理论基础。在他主持和亲自参预下,育成了六十天还家、青帮河头、青麻叶和小青口等4个品种若干系统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和若干自交系,被辽宁省、河北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引作配制一代杂种的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AB1403×连丰、AB541×72716—43—4—1(沈阳快菜)、AB113(油六)×早皇白菜,已在全国推广种植几十万亩。他是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的创始人之一,为大白菜杂种一代的利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80年代,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飞跃发展,谭其猛十分重视应用基础的研究。他主持了《大白菜风味品质性状及其遗传规律》和《大白菜春播采种株与秋后代间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等课题的研究,为相关选择提供了理论根据,提高了选择效率。1979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的《试论大白菜品种的起源、分布和演化》就是上述指导思想的体现。他说:如果现在我们不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势必将永远落在先进国家的后面。
坚持调查研究
谭其猛认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他一生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40年代,他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果树品种资源调查,写出了《兰州果树资源调查报告》;1950年参加了山东省组织的“农村工作调查”;1957年与前苏联专家一起考查了黑龙江流域农业生产现状。他经常到辽宁各地和沈阳市郊区蔬菜生产基地调查,同农民一起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他说:“实际调查研究是最好的业务进修方式”。他不但熟悉我国果树、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而且对果品蔬菜贮藏加工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确定科研课题时,他特别强调不能凭自己的兴趣立题,应当针对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问题来确定课题方向。1971年初,在确定大白菜育种课题时,他查阅了国内外十字花科育种资料,调查了国内科研单位育种现状,到沈阳市“五三”乡同农民座谈,同从事蔬菜工作的同志们反复讨论,最后才确定开展《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这一研究,后来被列为全国协作攻关课题。
在参加确定苹果抗寒育种方案时,他根据国内外苹果育种现状,结合我国高寒地区苹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育种目标以选育在生产中占比重较大的晚熟品种为主,应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大果、优质的倾向,以提高苹果抗寒性为主。”这些意见对当时促进苹果的抗寒育种起了很大作用。
远缘杂交实验
谭其猛认为,常规育种虽然可以利用基因重组、交换和基因突变等变异,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变异总是有限的。变异范围往往限于“种”的变异范围之内,一般不会产生全新的作物类型。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必然对育种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只靠“种”内基因重组和突变往往达不到人们期望的育种目标。因此,他始终把种、属间的远缘杂交作为重要的育种途径来抓,而且从未改变过。
50年代,在他主持下,进行了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 Mill)×枸杞(Lyeium Chinese Mill.)的杂交,获得了杂交种子,还进行了番茄×茄子的杂交,期望获得基杆木质化程度高、不用搭架栽培的番茄品种。
60年代,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白菜(BrassicaPekinensis)×甘蓝的远缘杂交,获得了生长旺盛、抗病性较强、叶片带有较多腊粉的远缘杂种。此外,还进行了萝卜×芜菁(Brassica rapa L.)的远缘杂交,获得了一大批性状明显分离的远缘杂交后代,以期选育出了耐贮藏、不糠心的萝卜型新型作物品种。他通过实验工作积累了不少克服远缘杂交不育的经验。
70年代到80年代初,他进行了芸薹属和萝卜属的属间和种间杂交工作,获得了黑芥×白菜、黑芥×甘蓝、黑芥×阿比西尼亚油菜(Brassica Carinata Braun)、甘蓝型油菜×白菜等一大批远缘杂种。其中甘蓝型油菜×大白菜和阿比西尼亚油菜×大白菜已回交转育,育成了油六和阿白两个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用这个雄性不育“两用系”配制的“油六×60天还家”和“阿白×小白口”,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这两份远缘杂种材料配制的杂种一代,具有早熟、耐热、抗病和生长旺盛等特点,是大白菜育种十分可贵的材料。通过芸薹属和萝卜属9个种间的轮配分析,根据它们的平均结实指数,其杂交从易到难的排列顺序是:甘蓝型油菜,雪里蕻,阿比西尼亚油菜,白菜,黑芥,白芥,芝麻菜,萝卜,白花芥蓝。在大量的远缘杂交试验中,他明确了细胞质遗传在远缘杂交中的显著作用,明确了利用桥梁种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有效作用。
求真务实
谭其猛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他认为真正能够指导育种的理论是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而遗传学又是生物科学的带头学科。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就把米丘林的有关著作,编译成《米丘林的遗传育种学》一书,客观、系统地介绍了米丘林遗传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书中他吸收了米丘林遗传育种方面的成果,如春化处理、光照处理、在远缘杂交中的无性渐近法、混合授粉法和媒介法等,以后,又在实践中摒弃了其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和方法,如阶段发育不可逆性及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无效方法等。在远缘杂交工作中,发现米丘林学派介绍的克服杂交不亲和、杂交不育和杂种不稔的方法并不都有效。可见,谭其猛并非一开始就全面拒绝米丘林学派的观点和方法,而是经过学习和实践之后才决定取舍的,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
1956年冬,在张克威教授主持的遗传学讨论会上,谭其猛曾系统、客观地介绍了孟德尔—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并做了比较说明,他认为米丘林本人的学术成就,特别是培育出的300多个园艺作物品种、类型是无可非议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杂交不育和杂种不稔的方法是有效的,对园艺作物育种是有贡献的。同时,他认为孟德尔—摩尔根学派从一开始就抓住了遗传物质本身,采用了比较细致、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可贵的。他认为学术思想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十分复杂的遗传变异问题,有些观点尚需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进行某些补充、修正,才能日臻完善,才能真正指导生物育种的实践。这反映了一个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培养人才
谭其猛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农业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园艺人才。特别是1952年由他首次讲授果蔬育种学之后,兄弟院校相继派进修教师到沈阳农学院进修果树、蔬菜育种。这些进修教师目前大多数已成为各院校或科研单位的骨干力量或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的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
他在培养学生、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工作中,始终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经常教育年青一代“不要好高骛远,要注意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不要轻视日常教学、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去学习和工作的,否则就会学而无用。”
60年代,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调查时,发现该校本科生有理论脱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他就同蔬菜专业的老师一起开展“半农半读”教学的试点工作,他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亲手操作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正像试点班毕业生所说:“当时我们觉得太紧张、太累,可是现在回顾起来,那时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对我们毕业后的工作好处很大。”
考试中,他从不出难题、怪题,常常出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题,学生需要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融会贯通后才能答好。有时他还采用开卷考试。他认为,考试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应该慎重对待。学生成绩的高低应该是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标志,而不是机械记忆能力的测验,千万不要把学生引向“死读书”的胡同。死读书学到的知识是呆板的,甚至是无用的。他教育青年教师说:“你们要下决心,花力气,改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为智能教育,以改变我国农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低的现状。”他深情地说:“你们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万里征程始于足下,要踏踏实实地实践。很多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谭其猛在我国农业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可谓“桃李满园”。他在临终前几天曾写过一首诗:“无才无求一书呆,枉为人师若许年。此身行作脚下土,回思未报愧难言。”这正是谭其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精神的体现。

热点内容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
教师师德先进材料 发布:2025-07-04 03:05:55 浏览:487
用什么词来形容班主任 发布:2025-07-04 00:41:46 浏览:849
吉婷老师 发布:2025-07-04 00:40:42 浏览: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