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对话的教育者
『壹』 对话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形式
对话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对话”,至于《论语》所载孔 子与其弟子间的问答,自然是我国古代对话教学的滥觞。然而,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则是俄 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所谓对话, 是指一种民主平等的、坦率真诚的、主客体之间互为主体的言语交流活动,对话的各方相对 独立,各自保持彼此的自尊。 换言之,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坦率、真诚的有声或者无声 的信息交流,是教育者为深刻把握文本的言语、情感、内蕴而组织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多元交流活动,它从一开始就与民主、平等、坦诚、倾听等相伴而生。
『贰』 如何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答:1、平等对话,师生和谐相处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学生就难以和谐相处。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
2、平等对话,生生交流互动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
3、共同体验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要注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实践体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拓展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4、平等对话,师生深入领会文本
教师师只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平等对话,领会教材的外延知识,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也必须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加深对文章内涵的了解,才能体会文章感情,融会贯通。所以老师要上课掌握文本知识。
5、平等对话,师生贴近生活
老师需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力求把生活带到课堂上讨论学习,加深师生对生活的体会。新课标中教育教学对话的精髓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老师、学生、文本、生活的平等对话,把学习气氛活化,教者教出水平,学者学出个性,共同超越自我。
6、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调动学生,了解学情。
『叁』 谁来回答一下就是教师资格证的教育教学与知识能力的教学设计题要不要写师生对话嘛
你好,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里面可以涉及教师说的话,但是生回答尽量不要写出来了,因为预设性的学生还没有回答。
『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写师生对话,孔子为什么笑子路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
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
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
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
居则曰: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
‘不吾知也。’
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如或知尔,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何以哉?”
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伍』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教学的本质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也就无法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抑或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
对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一系列互动的外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你听我说”式的语言交际。对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交往方式,无疑是新型课堂人际关系重构的有效手段,它体现了现代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民主、平等、互动、交流。
对话,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世界感觉的进程。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进行有效对话,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把蕴藏于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和同伴倾诉,才能使学习深人到学生思维意识的深层。
1、发扬民主,唤起成功欲望。教师首先要做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其次是做个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和孩子们成为合作伙伴,这样,孩子们才能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全身心投人学习中。
2、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研究性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只有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把认知教育贯穿在情感教育中,才能形成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
同时,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己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情境表演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观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拓展,从而在形成对话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重新建构,进而产生良好的阅读效益,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
(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体验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经过体验获得的知识就是属于自己的知识,会终身受用。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加上教材本身的多元性,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运用对话。
面对文本中不确定性的“空白”,阅读者必须用体验、用想像去发展、去填充,因而,阅读的过程,便是阅读者的个性化再创造过程。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凭借个人世间生活的经验积累,自由地发挥他的创造性理解,发挥他的创造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建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
对话需要充足时间的保证。只有在一定时间保证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尽情感悟、畅谈,才能释放热情,放飞思想,毫无保留地敞开心灵的窗户,才能让对话走进他们的世界。否则,他们刚刚进入角色,想美滋滋地体验,你来一个紧急刹车或横刀夺爱,这无疑会是当头一棒,堵住心泉的潺潺细流。
(三)、提出问题,沟通合作,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
研究性学习中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因此,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与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切合本课教师所设想的目标,而在于问题所蕴含的条件及导向能否切入文章的深层意义及能否体现学生的观念世界。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发现疑点,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让他们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可以说没有沟通与合作,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只有沟通与合作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尤其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由于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倾听他人意见,因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技能。所以激活小组学习是实现各种交往方式有机统一的关键,在对话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多元互动,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四)、注重实践,鼓励创新,提升对话的价值。
对话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实现知识与应用的对话。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实践与创新,提供足够素材、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从而提升对话的价值。我经常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做、画、演、写的机会。
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这种对话也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师既要学生走进教材,与教学平等对话,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怀疑、质问和批判,使教学既要遵循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对话,只要是有意义的,它就会焕发出迷人的色彩,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精彩和魅力!对话教学是一个处处彰显着平等温馨的气氛、现实开放的理念、动态生成的认知的灵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将在知识的、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陆』 爆笑的师生对话有哪些
初中时,一次生物老师讲非洲草原上的生态环境,全班无人听讲,遂怒,曰:“你们都看我呀!你们不看我,怎么知道非洲野猫长什么样子啊!”
生物课上,老师说:“其实黄鼠狼是不吃鸡的,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曾经把一只鸡和一只黄鼠狼关在一起,第二天你们猜怎么了?”同学插嘴道:“鸡怀孕了?”
高中时快会考的时候了,有一天上地理课,老师在上面报一个地名,让我们就在下面回答当地所出的矿产。说了很多地方以后,老师突然问了一句:“江南产什么?”全班男生齐声回答:“江南产美女!”
一次高数课上,老师问我一兄弟:“微积分是很有用的学科,学习微积分,我们的目标是?”那老兄当时在开小差,遂不假思索高声道:“没有蛀牙!”全班爆笑!
高三,几何老师是一老太,爱自吹,特烦人。一日在课上说:“我在市教育局都很受重视的,他们总是请我去一起研究问题,每次都是车接车送的。”我无意中问:“三轮么?”结果,从此一个星期被禁止上几何课。
上高中时,英语老师(一个五十左右中年妇女)嫌我们几个男生不听讲,遂大骂:“你们想什么呢?”我当时懵了,也不知怎么的就说了一句:“想你呢!”教室里沉默半晌,只是一双双惊恐的眼睛在望着我。老师呆了一会儿,后指着我大骂:“你就是一个臭流氓!”冤啦!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上劳动课,老师是个老头,自我介绍说:“我叫吴树山。”我突然来了灵感,马上接道:“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全班爆笑,老师面色铁青,随后我被罚干重活。
一美术老师小有名气,某报上有较大篇幅报道,并附照片,于是在课上自吹:“最近总有同学和我说,老师你真行,上了报纸还登了照片……”一学生:“寻人启事么?”从此美术老师拒绝该同学上美术课。
语文课,老师叫起一昏睡同学回答问题,该同学迷迷糊糊啥也说不出。老师无奈地说:“你会不会呀?不会也吱一声啊!”该同学:“吱。”老师汗下。
高中时全校必须穿校服,有一复读的学生从来都不穿。管这方面的老师天天蹲在门口检查。一日,老师看到此同学没穿校服,问其为什么不穿。此同学大怒,曰:我妈又没死,为什么要穿孝服?
『柒』 【求助】思品辨析题:现代的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急!!)
现代教育要求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师生关系确立的前提就是抛弃教师权威,改变教师权威过去所体现的绝对性、不可替代性,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的“教”不再是教师的职业,而成为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需求,学生把学习不再当成一项痛苦的、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自主、自觉的一种内心需求,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当中,师生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笔者认为:在师生关系的三种基本的关系——教学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没有教学关系就无法形成师生关系,就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但是,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配合,仅有教学关系也不能完成教育任务。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具有激励和润滑功能,能保证教育关系的正常运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是构建和谐师生教学关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001.用平等与互动来构建和谐师生教学关系
00教育本质上是成人之学。依照人学理论的框架,师生关系的建构必须考虑师生的属人性,师生双方的和谐相处是师生存在的根本。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彼此要相互尊重。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往的实质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在互相理解,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交换,拿自已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共享,使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联结,最终形成主动参与、自主思考、协调发展的动态生成的互动场。这一目标的实现即依赖于教师运用教育智慧,采取教育策略,力避形式化的低效、无效互动,大力倡导和推动有学生认真思考、有思维火花碰撞的有效、高效互动。教师要相信学生,承认只要教育得法,他们将来定有作为。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学生是一个成长者,是一个探索者,要允许学生在这一过程发挥积极能动作用,提高认识水平。所以,课堂教学互动应尽力平等对待学生,将机会给予每一类、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在互动中表露自我个性,体验交流、沟通、对话带来的愉悦,真正地在互动中获得发展与提高。
002.用对话与交流来构建和谐师生社会关系
00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寻求知识与精神的际遇的爱心交流,这种对话既有言语交流,也有知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存在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学生和教师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双方的理解与尊重,知与情二者的统一,构成师生双方关系的基本内涵。对于教师,它通过教师对某些教学事件、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讲述,发掘内隐于这些事件、行为背后的意义、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而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使叙事回到了鲜活的教育现实之中。对于学生,它通过学生对某些学习事件、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讲述,改进学生的学习实践,也使叙事回到了鲜活的教育现实之中。倾听、吸引、包容,是师生双方在精神层面彼此的“敞开”思想、经验和情感的“接纳”。通过这些对话,教育主体也就实现了教学对话以外的生活对话及生命对话,也因此,教育成了一种真正的交往活动。教育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双方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003.用尊重与关爱来构建和谐师生人际关系
00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为主体的交往是以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彼此的关爱为前提。一方面,对话是促成双方直接理解的前提,彼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和关爱。通过对话,产生不同的“界”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识,师生的尊重与关爱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对话以尊重与关爱为导向,尊重与关爱是对话的目的。没有对话,难以达成共识,难以互相理解和承领;没有尊重与关爱,对话便失去了导向。只有主体间相互尊重,师生才能相互确认对方,把握对方的独特,才能与对方产生精神上的相遇和沟通,共同体验同一经验;只有主体间彼此间有关爱,师生才有彼此的“敞开”和“接纳”,真正进入对方的精神领域,做到精神理解精神,生成平等的对话。同样,教师要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同样的欢乐。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有句名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作为教师要主动放弃作为权威的优越感,尽可能地摒弃高高在上的“讲台情结”,要走进学生,“蹲下来”与学生平等民主对话,要善于体谅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问题,并且要适时加以表扬,恰当地给予鼓励,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恐惧感、疏远感。
00我们相信,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体验到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与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与鞭策、鼓舞与感化、指导与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捌』 如何成为师生对话的教育者
1、平等对话,师生和谐相处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学生就难以和谐相处。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
2、平等对话,生生交流互动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
3、共同体验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要注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实践体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拓展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4、平等对话,师生深入领会文本
教师师只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平等对话,领会教材的外延知识,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也必须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加深对文章内涵的了解,才能体会文章感情,融会贯通。所以老师要上课掌握文本知识。
5、平等对话,师生贴近生活
老师需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力求把生活带到课堂上讨论学习,加深师生对生活的体会。新课标中教育教学对话的精髓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老师、学生、文本、生活的平等对话,把学习气氛活化,教者教出水平,学者学出个性,共同超越自我。
6、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调动学生,了解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