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暑期安全
1. 关注孩子安全的讲座的主题
自1996年起,中国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是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 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毒品危害、性侵犯、艾滋病 等。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 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 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1996年初联合 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当年3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生第一个安全教育日发表电 视讲话,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中小学安全工作。 历年安全教育日活动主题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自1996年起,“安全教育日”主题分别是: 1996年:“全社会动员起来,人人关心中小学校安全工作” 1997年:“交通安全教育” 1998年:“注重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 1999年:“消防安全教育” 2000年:“保证中小学生集体饮食安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2001年:“校园安全” 2002年:“关注学生饮食卫生,保障青少年健康” 2003年:“大力提高中小学生及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004年:“预防校园侵害,提高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2005年:“增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006年:“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2007年:“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 2008年:“迎人文奥运,建和谐校园” 2009年:“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 2010年:“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 2011年:“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 2012年:“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 2013年:“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 2014年:“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2015年:“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
2. 在寒暑假中,如何防止儿童走失,保护儿童安全
儿童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主要媒体也一直关注儿童安全。许多应用软件上面有很多走失儿童的信息。在这些新闻的背后,是很多令人心碎的家庭、失去了家庭欢乐,失踪和被绑架的儿童。孩子丢了以后,一些家庭陷入了日夜无法逃避的永恒痛苦和失落之中。
在购物中心、超市等人流很大的地方,儿童的走丢的几率很大。"在人流很大的地方,家长要特别注意照顾好身边的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他们的视线,以免让孩子一个人独处。通常,你应该告诉你的孩子外出时要紧紧跟随他,不要跑来跑去,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和玩具,也不要随随便便地和陌生人一起去;如果他被陌生人强行带走,他应该向路人大喊大叫-在他周围呼救。一定要教你的孩子在紧急情况下打110报警,你也可以向穿制服的警察求助。
3. 如何做好幼儿暑期安全教育
对孩子们来说,暑假是一段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光;而对于忙于工作的家长,暑假却令他们头疼烦恼,时时担心独自在家中的孩子发生意外。近期,少年儿童走失警情明显高发,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警方提醒家长在暑假期间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结合近期少年儿童走失警情,警方表示,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安全意识,对陌生人不具备判断能力和辨别意识,对路线信息的记忆也比较模糊,如果家长疏忽大意,儿童因迷路走失的情况极易发生。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叛逆期”,对家长的严格管束存在抵触情绪,当情绪冲动时易做出离家出走的举动。暑假期间,有不少家长携子女出游,也有一些在城市务工的父母将留守老家的孩子接到身边照顾,其间在旅游景点购物、拍照,或在车站、机场购票取票、办理登机手续时,家长往往顾此失彼,对新环境充满好奇、脱离家长视线的孩子易走失。
警方提示,无论工作多忙,家长都要把孩子的暑期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多向孩子灌输安全知识,让孩子熟记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及家庭住址等信息;教育孩子不要随意回答陌生路人的询问、吃陌生人给予的食物,外出时离开父母视线范围一定要打招呼;注重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出现问题要委婉地与孩子沟通,不要一味地指责。发现孩子走失,要及时报警。
4. 儿童暑期安全出现了哪些需要被关注的新问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意外伤害是儿童在暑期伤亡的首要原因,除了常见的意外伤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安全问题也涌现出来,网络安全、游学风险、心理疾患等需关注。
而针对游学和研学的兴起有专家表示,游学的主体基本为未成年人,自身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容易出现诸如交通事故、营员走失、遗落大巴、集体踩踏之类的安全风险,因此必须格外小心。
希望家长能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正确的疏导让孩子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结合学校的教育让孩子逐渐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5. 家长怎样给孩子做暑期安全教育
(一)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即便不出门,孩子独自在家,也是一件让家长不太放心的事。据了解,以前每个假期都会有歹徒诱骗独自在家的儿童开门,然后入室抢劫的案件。本站提示:一些不法之徒往往利用未成年人戒备不足,警惕性差、容易哄骗的特点,骗取孩子信任后实施犯罪。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加强防范危险的教育,告诉孩子,独自在家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一旦遇到纠缠不清的人,应拨打110报警。
据介绍,不法之徒通常会用以下方式诱骗独自在家的孩子开门,如:“我是你爸爸(或妈妈)的同事,你的家人给你买好吃的了,让我给你带回来”;“我是你爸爸(或妈妈)的同事,你的家人出事故了,让我来接你”;“我是你的亲属,从某地赶来看你”;“我是看煤气表(水表)的”等。
作为家长,应告诉孩子遇有陌生人敲门,尽量不要答话,更不要透露自己是一个人在家的实情,可以用“爸爸正在睡觉”或是“大人到楼下买菜”等来暗示、吓退陌生人。即便真的是孩子认识的同事、邻居或是远房亲属,也应告诉孩子提高警惕,开门前最好先打电话大声通知家长,并尽量让门外人听到。
(二)严防不速之客
每到暑假,很多双职工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这时一定要教会孩子防范不速之客。每年全国发生的绑架案中,70%都是撕票的。
要教会孩子父母离开家后就锁好防盗门,将能够进人的窗子也关好,防止坏人破门而入或从窗子潜入室内;有人来访,可以隔着门窗与他对话,千万不能开门;对自称是修煤气管道、修水表、修电表、修电话的来人,要先给爸爸妈妈或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打个电话,问清情况后才决定是否开门;如果发现窃贼已经进屋,千万不要惊慌,尽快躲藏起来或伺机逃走,不提倡与坏人搏斗。
另外,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如果是在独自外出时遇见不认识的人前来搭话,要提高戒备,不能吃、喝陌生人给的食物或饮料,不能跟随陌生人去陌生的地方。如遇问路者,可以告之大概方向,但不能应其要求带其前往。一旦发现有陌生人尾随或是不停纠缠,应迅速走向人多的地方,或是寻找街头民警的帮助。
6. 为什么要关注暑期安全:网络安全、游学风险、心理疾患
因为每年假期,尽管多次提醒、多加防范,但中小学生溺水、车祸、坠楼等意外伤害还是时有发生。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上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游学过程中的出行风险等新问题也涌现出来。
“从生理上讲,孩子本身有好奇冲动,尤其是对那些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专家杨芷英说:“所以,当孩子想看看外面世界的时候,就会想爬上窗台一探究竟;当孩子不知道桌上摆的药丸有什么用时,就会想放进嘴巴里尝一尝。而这些都有可能直接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当然,一些家长安全意识不到位、认识有误区,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比如,有家长想当然地以为,只要不是在池塘、水库等地方“野游”,只要去正规的游泳馆,孩子就不会有溺水的危险。于是,把孩子丢在游泳培训班里不管不顾的有之,让孩子和小伙伴在泳池里随意打闹的有之。事实上,“许多溺水事故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如突然抽筋、不小心撞头等,即便在很浅的水中也可能发生溺水。”采访中,北京一家游泳馆的救生员告诉记者:“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家长一定要多只眼睛盯在孩子身上,切不可撒手不管,要切实承担起监护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还有一些新生事物的出现,也会给孩子的安全带来隐患。比如,共享单车的兴起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虽然法律已明确规定“禁止12岁以下的孩子骑车上路”,但仍有很多孩子违规骑行。安徽省合肥市的宋先生说出家长们的心声:“本来孩子过马路就很危险了,共享单车的出现更是让人头疼。放暑假了,家门口一群小孩子整天骑车乱跑,小区里车来车往,十分危险。”
此外,我们也发现,安全教育年年讲、月月讲,但安全意识能否真正入脑入心,还得打个问号。“红灯停,绿灯行,遇到黄灯停一停,骑车避免上马路,打闹追逐很危险,先左后右看一看,走路要走斑马线”……虽然类似的交通规则孩子们都能说能记,但一走在马路上,一到实际生活中,许多孩子便横冲直撞,规矩和安全意识全都抛在脑后。
“尽管学校的安全教育已经在强化,但一些教育形式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情境的设置,没有把知识与孩子切实的感受相结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蒋承认为:“学校安全教育应多一些演习实践、多一些感同身受,或者多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讲解,比如最近很火的安全宣讲短剧《民警李建国》就很吸引人,要通过形象和感性的方式,让孩子将提醒和防范牢记于心。”
新问题出现——网络安全、游学风险、心理疾患需关注
除了常见的意外伤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安全问题也涌现出来。
比如网络的威胁。对于“00后”这一代的城市孩子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据《2017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城市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互联网的比率近95%,60%的孩子每周接触网游1—3天。
“家长对儿童上网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长时间的上网不仅对视力、颈椎有影响,而且还可能造成儿童学习分心、交往能力降低等。此外,儿童上网也会面临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网络欺凌等诸多风险,有些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自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风险而言,网络危害往往更加隐蔽,因此家长更要小心提防。但家长也无需‘谈网色变’,而是应该正确疏导,让孩子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
再比如游学和研学的兴起。如今,游学和研学成了城市孩子暑假生活的一种新时尚,很多低龄孩子也加入了暑期游学的大军。“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能减轻家长的压力。”一位给孩子报名了西安励志夏令营的妈妈说:“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出安全问题。”
“游学的主体基本为未成年人,自身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容易出现诸如交通事故、营员走失、遗落大巴、集体踩踏之类的安全风险,因此必须格外小心。”开展研学旅行服务的世纪明德副总裁王瑞静说:“目前研学旅行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要对五花八门的机构进行安全资质的认定,包括安全风险分析、安全体系标准、安全经费投入、安全专员配备等。”
还有一些家长把暑假当做孩子的“补习黄金期”,逼迫孩子天天上课学习,给孩子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导致不少心理疾患的发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不少孩子因为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企图自杀。“教育不是揠苗助长,家长们一定要张弛有度,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杨芷英说:“假期的主基调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家长与其强迫孩子学习,不如多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和孩子一起聊聊天、做做家务、打打球,反倒能让孩子的暑假更充实、更有收获。”
提升安全素养——亟待各方共建安全网
新老安全问题的出现,直接反映出的是安全素养和安全教育的缺位。这其中既包括孩子的、家长的,也包括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
“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基础,安全素养应该是其重要内容。”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释:“安全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和安全习惯,而目前,许多人的安全素养都不能达标。”
安全教育重在细节,平时多一次演练,灾害来临时就多一分生的希望。蒋承说:“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是念念课文、写写征文、走马观花参观一下展示厅就可以的,而是要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是危险,怎样自救与救助他人。”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时天全县天全中学学生迅速有序按指定路线疏散到了操场,整个过程只用了一分半,没一个同学伤亡。原因就在于,自汶川地震后,天全中学每学期都会进行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地震前两天还进行了一场地震逃生演练。
“另外,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安全意识也还比较淡薄,没有真正把中小学生幼儿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存在麻痹侥幸心理。安全管理不到位,责任没落实,教育不深入,不能有效避免本来可以避免的安全事件,导致安全责任事故时有发生。”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此,政府应加强监督,及时了解学校安全教育情况,制定安全工作考核标准,不断提高教育实效,同时建立起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保证孩子安全,需要社会各方落实责任、全力配合,共同构建起安全大网。
暑假期间,孩子居家时间为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自然应负起第一责任。但实际上,对许多城市家庭来说,家长没有办法做到全时段看护,此时,社区及一些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就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就提出,未来1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要建设一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的儿童之家。
“政府应出台相关细则规定,制定提供看护服务的公共政策,鼓励成立公益性组织,在家长工作时间照看孩子。”武汉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闻晋说:“孩子有好奇爱动的天性,不可能一直被锁在家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以规范安全的方式组织青少年开展暑期活动十分必要。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借鉴,比如英国,社区图书馆在暑假期间设有专门的儿童图书区;在德国,通过购买‘假期证’,孩子就能参加青少年局组织的各项参观游览活动。”
此外,保障孩子安全的基础是社会环境的安全,这体现在小河边竖起的“禁止游泳”标志牌上,体现在人行横道前减速慢行的汽车上,也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为自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