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政治社会学暑期班7月周雪光
⑴ 韦伯的主要著作什么
韦伯的代表作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首次发表于1904—1906年,一经问世便立刻引起读者的巨大兴趣,其影响超出了历史领域,也使刊载它的《档案》杂志的销量成倍激增。时隔百年,学界对这部作品的讨论依然热度未减:一方面,重温经典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解读视角,激发更多读者深挖本书的内涵;另一方面,韦伯独树一帜的解析思路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观点对于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我们,依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借鉴意义。
学界泰斗,独树一帜构成百年经典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与马克思、涂尔干并称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与同时期其他伟大思想家相比,韦伯的思想独树一帜:从文化和观念的层次出发,探讨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经济现象。
由此,韦伯引出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命题:基督新教所产生的职业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有因果关系。新教信仰塑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伦理规范,沉淀为欧洲社会特有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成为理性资本主义精神,推动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后,韦伯将对资本主义的探讨,延伸至对社会理性化进程的探讨,他认为,西方社会经历了一个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理性化过程,理性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摆脱不合理的欲望和对世俗的依赖,其行动被持久的理性和伦理所约束。本书涉及的重要主题是人类精神活动对行为的影响,韦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力量的来源时也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做了精确的分析和大胆的预测。人到底为何努力工作,为何积累财富呢?在资本的推动下,人类将走向何方呢?时过百年,韦伯的前瞻性言论依然值得细细品味。
名家导言,全新视角解读韦伯命题
为使更多读者走进韦伯,读懂韦伯,译林出版社诚邀著名社会学者周雪光为此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撰写“导言”。周雪光先生是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国鼎经济发展讲座教授、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也是资深韦伯研究专家。
在带领学生共同研读韦伯的过程中,周雪光教授同步完成的七篇读书笔记,以简明扼要的总结厘清了韦伯的主要思想,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拉近韦伯与更多读者的距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秉持韦伯著作一贯的风格:逻辑缜密、主题宏大、表述严谨。周雪光的“导言”精准地抓住本书的核心命题,以简练的语言构建出韦伯的思维框架,对于初读韦伯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介绍无疑是最好的入门指南。此外,考虑到时代的演进和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周雪光在“导言”中贴心地指出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并给出读懂韦伯的具体方法。除了内容,周雪光更有意引导读者学习韦伯的研究方法,为经典作品赋予更高的精神价值。
⑵ 周雪光的个人简介
周雪光,1959年生,山东淄博人。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客座教授。同时担任美国社会学会、美国管理科学院会员,担任《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管理科学季刊》的编委。主要的教学与研究领域为: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Economic Sociology, Chinese Society。
⑶ 周雪光的主要作品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 开放时代 2011/10
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 周雪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5
组织规章制度与组织决策 周雪光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03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周雪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4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 开放时代 2009/12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 周雪光 社会学研究 2009/06
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 周雪光 社会 2009/03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 社会学研究 2008/06
社会学视野下的世纪社会变迁——读费希尔和豪特《差异的世纪》 周雪光 社会学研究 2008/01
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 周雪光 社会学研究 2006/04
“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 周雪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2
“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 周雪光 社会学研究 2005/02
方法·思想·社会科学研究 周雪光 读书 2001/07
制度是如何思维的? 周雪光 读书 2001/04
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 周雪光 社会学研究 1999/04 Forthcoming Jean Oi, Scott Rozelle, Xueguang Zhou (eds.) Growing Pain. 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
2004 Xueguang Zhou. The State and Life Chances in Urban China: Redistribution and Stratification, 1949-199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st book award, ASA Asia and Asian Americans se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
2003 Xueguang Zhou. Ten Lectures o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组织社会学十讲]. Beijing: Social Science Docu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0 James March, Martin Schulz, and Xueguang Zhou. The Dynamics of Rules: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Change in Written Organizational Cod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Xueguang Zhou (ed.).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hinese) [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Taipei: Gui Guan Press Forthcoming. Xueguang Zhou. “Can a falling leaf tell the coming of autumn? Making sense of village elections in a township, …, and in China.” Chapter in Growing Pain, edited by J. Oi, S. Rozelle, and X. Zhou. Brookings Institute.
2008 Xueguang Zhou. “Collus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The Legitimation of an Illegitimate Government Behavior.” (in Chinese)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Journal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社会学研究] 6.
2008 Wei Zhao and Xueguang Zhou. “Intraorganizational Career Adancement and Woluntary Turnover in a Multinational Bank in Taiwan.”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3: 402-424.
2008 Xueguang Zhou. “Rethining coporative bases of governance in rural China: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from villages.” Chapter in Creating Wealth and Poverty, edited by Deborah Davis and Feng Wa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Wei Zhao and Xueguang Zhou. “Returns to Ecation in Urba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Reassessment and Reconcpetualization.” Pp. 224-247 in Ecation and Reform in China, edited by Emily Hannum and Albert Parker. Routledge.
2006 Xueguang Zhou, He Cai, and Qiang Li. “Property Rights Regimes and Firm Behavior.” Pp. 97-119 in China’s Domestic Private Firms: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dited by A. Tsui, Y. Bian, and L. Cheng. M.E. Sharpe, Inc.
2005 Xueguang Zhou.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Occupational Prestige Ranking: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Reanalys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0: 90-140.
2005 Xueguang Zhou. “Inverted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Governmental Behaviors.” (in Chinese, “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 2: 132-143.
2005 Xueguang Zhou. “Relational Property Reights: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n Chinese, “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 Sociological Research (社会学研究), 2: 1-31.
2004 Wei Zhao and Xueguang Zhou. “Chinese Bureaucracy in Transition: Changing Promotion Patterns in the Post-Mao Era.” Organizational Science 15: 186-199.
2003 Xueguang Zhou.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China: Som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Pp. 610-638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 edited by Min Hua and Shen Wei.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3 Xueguang Zhou, Wei Zhao, Qiang Li and He Cai. “Embeddedness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 75-102.
2002 Wei Zhao and Xueguang Zhou.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Returns to Ecation in Urban China: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19: 337-373.
2001 Xueguang Zhou and Phyllis Moen. “Job Shift Patterns of Husbands and Wives in Urban China,” Pp.333-367 in Careers of Coupl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edited by Hans-Peter Blossfeld and Sonja Drobnic.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Xueguang Zhou and Phyllis Moen. “Explaining Life Chances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 Life Course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0 (4): 552-577.
2001 Xueguang Zhou. “Political Dynamics and Bureaucratic Career Patter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4: 1036-1062.
2000 Xueguang Zhou.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a Panel Dat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5: 1135-1174.
2000 Xueguang Zhou. “Reply: Beyond the debate and toward substan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5: 1189-1195.
2000 Xueguang Zhou, and Olga Suhomlinova. “Redistribution under State Socialism: A USSR and PRC Comparison.”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18: 163-204.
1999 Xueguang Zhou. “Studies of Chinese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A Survey” (in Chinese, 西方文献中有关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的研究述评). Sociological Research. Also in pp. 139-169 in Social Change in China’s Reform Era (in Chinese), edited by Edward Tu and Yi-min Lin. H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Xueguang Zhou and Liren Hou. “Childre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tate and the Life Cour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4: 12-36.
1998 Xueguang Zhou, Phyllis Moen, and Nancy B. Tuma. “Ec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 1949-1994.” Sociology of Ecation 71: 199-222.
1997 Xueguang Zhou, and Xaiomei Pei. “Review Essay: Chinese Sociology 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6: 569-572.
1997 Xueguang Zhou, Nancy B. Tuma, and Phyllis Moe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Patterns of Job Shifts in Urban China, 1949-1994.”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 339-365.
1997 Xueguang Zhou,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 as Rule Following. Pp. 257-281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 edited by Zur Shapi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Xueguang Zhou, Nancy B. Tuma and Phyllis Moen. “Stratification Dynamics Under State Socialism: The Case of Urban China, 1949-1993.” Social Forces 74: 759-796.
1995 Xueguang Zhou, From Unorganized Interests to Democracy: Problems of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China. Asiatische Studien-Etudes Asiatiques XLIX: 49-69.
1995 Xueguang Zhou, Partial Reform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in the Post-Mao Er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8: 440-468.
1995 Palmer, Donald, Brad M. Barber, Xueguang Zhou and Yasemin Soysal. “The Other Contested Terrain: The Friendly and Predatory Acquisition of Large U.S. Corporations in the 1960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469-499.
1994 Xueguang Zhou, The Cost of Centralization in China. (in Chinese) [中央集权的代价] Modern China Studies 41: 54-59.
1993 Donald Palmer, P Devereaux Jennings, and Xueguang Zhou, Late Adoption of the Multidivisional Form by Large U.S. Corporations: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cou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8:100-131.
1993 Xueguang Zhou, Occupational Power, State Capacities and the Diffusion of Licensing in the American States: 1890-195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 536-52.
1993 Xueguang Zhou,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Rul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1134-66.
1993 Xueguang Zhou, 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54-73.
1992 Xueguang Zhou, On Political Cycl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Pp.149-169 in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ited by Xueguang Zhou (in Chinese 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Taiwan: Gui Guan Publisher (台湾:桂冠出版社).
1991 Bernard P. Cohen and Xueguang Zhou, Status Processes in Permanent Work Groups. 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 56: 179-188.
1989 Xueguang Zhou, Bringing the Missing Link Back In: Local Bureaucracy in China's Political Dynamics. Revue Europeene des Sciences Sociales 27: 169-189.
1988 Xueguang Zhou, The Dilemma of Rationality and The Insights of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in Chinese) [理性的困境与进化认识论的启示] pp. 273-301 in Chinese Intellectuals on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edited by Shaomin Li. Taipei: Gui Guan Press.
1986 Xueguang Zhou, Chinese Firms in Transition: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in Chinese) [企业运动的社会学思考] Fud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复旦学报 社科版)6:3-10.
⑷ 司佳是什么病去世的
司佳,女,(1978年6月-2020年10月12日 [1] )生于上海,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95级文科基地班本科毕业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20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2006),期间曾前往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访问研究。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 of Pennsylvania)东亚系讲师,美国圣约瑟夫大学(St. 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兼职助教授。
中文名 司佳 国 籍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78年6月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12日 [1]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学位/学历 博士 职 业 教师 专业方向 历史 发表论文数目 27篇(截至2019年7月) [2] 职 称 副教授
个人简介编辑
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多次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英语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 [2]
2020年10月12日,司佳逝世 [1] 。
研究方向编辑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学术经历编辑
1995年由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考入复旦大学第一届文科基地班,1999-2001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周振鹤教授),取得历史学硕士M.A.学位。2001年获得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东亚系攻读博士(指导教授:梅维恒VictorMair、韩书瑞SusanNaquin等),2006年8月获得该校博士Ph.D.学位。期间,2001-02年被评为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HaneyFoundation Fellow).2006-07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讲师,并兼任圣约瑟夫大学(St.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2010年赴日本関西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G-COE项目博士后研究。2008年获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2014年获得“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2]
学术论文编辑
独立作者
1.Jia SI(司佳),“Treaty-Port English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Speakers, Voices, and Images.”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美国《东亚历史与文化评论》,执行严格匿名评审), 6 (March 2013): 38-66.
2.司佳《邝其照与1868年〈字典集成〉初版:兼谈第一本中国人编写的英汉字典及其历史实用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149-158页。
3.司佳《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美国卫三畏家族档案手稿所见一斑》,《史林》2013年第3期,90-97页。
4.司佳(Jia SI)“Reprinting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 Pro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Market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中国历史学科前沿》(英文原发稿),6.2 (June 2011):229-242.
5.司佳《基督教女性三字经体布道文本初探:以〈训女三字经〉为例》,日本関西大学《东亚文化交涉研究》第4号,2011年,243-252页。
6.司佳《耶鲁大学传教士档案所见清代圣谕广训方言手抄稿若干种》,日本近代东西言语文化接触研究会《或问》第21号,2011年,117-128页。
7.司佳《麦都思〈三字经〉与新教早期在华及南洋地区的活动》,《学术研究》2010年第12期,112-119页。
8.司佳《见闻、谈资与讽刺诗 ——中国洋泾浜英语在十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版物中的流传》,《九州学林》2010年(春夏季),172-189页。
9.司佳(Jia SI)“Collecting and Collection: Local Chinese Culture in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复旦学报》英文版Fudan Journal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Dec. 2009): 104-122
10.司佳(Jia SI)“Breaking through the 'jargon' barrier: Early 19thcentury missionaries' response on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in Chin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英文原发稿), 4.3 (Sept. 2009): 340-357
11.司佳《五车韵府》的重版与十九世纪中后期上海的英语出版业,《史林》,2009年第2期,6-13页。
12.司佳(Jia SI)“Life around English: The Foreign Loan Word Repertoire and Urban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复旦学报》英文版Fudan Journal(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 (Mar. 2008): 126-143.
13.Jia Jane SI, “The Genealogy of Dictionaries: Pro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Circulation of English Texts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Sino-Platonic Papers, 151 (June 2005).
14.司佳《商人、仆人、通事和十八世纪中国沿海洋泾浜英语的形成》,或问WAKUMON Journal of Studies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6 (May 2003), 85-93,日本関西大学
15.司佳《从通事到翻译官: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被动角色的转换》,《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44-50页。
16.司佳《西方人士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催生作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64 (Oct. 2000): 11-19.
17.司佳《从岁时到天时:明清移民以后土著苗民之日常生活安排》,《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 35-48页。
18.司佳《早期英汉字典所见之语言接触现象》,《复旦学报》2000年第3期,60-67.
19.书评Book Review.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chael Lackner et al.中国学术, 2 (2003): 271-73.
20.书评Book Review.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Federico Masini.中国学术, 2 (2002): 340-43. [2]
学术著作编辑
司佳(Jia Jane SI)Circula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Speakers, Historical Texts, and a New Linguistic Landscape.(《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及语言景观》)VDM Publishing Group, 2009. [2]
学术会议交流编辑
2005年3月美国亚洲学年会AAS Annual Meeting, Chicago, USA, Graate Student Indivial Paper Presentation(学会评审研究生优秀论文独立发表)
2007年3月美国国会图书馆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Robert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 March 14-16.
2007年12月中山大学“清代口岸城市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3月澳门历史学会“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Macao.
2008年7月英国爱丁堡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 Edinburgh, UK.
2008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 HK.
2010年6月四川大学“中西比较视野下的社会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10月日本关西大学“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Osaka, Japan.
2011年6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十六世纪以来的世界宗教与文化”暑期研讨班三次专题授课
2011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Yale University, USA.
2011年10月代表复旦大学外事访问团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题演讲两场
2011年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刷出版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复旦大学“新文化史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6月复旦大学“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4月复旦大学中华国际文明中心工作坊“基督宗教与上海社会,1840-1949”
2014年6月The Eighteenth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Japan,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2014年10月11-12日山东大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17-18日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第二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 [2]
独立承担项目编辑
1)200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2009BLS001省部级)
2)2009年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一般课题项目(省部级)
3)200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省部级,已结项)
4)2008年复旦大学“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已结项)
5)2008年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已结项)
6)2008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学者项目(已结项)
7)2014年课程China: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中国历史:改良到革命)负责人获“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立项。 [2]
学术访问编辑
2014年1-2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访问学者,三次学术讲座
2013年9月台北中研院Academia Sinica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一次学术讲座
2012年8月日本関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人文基金资助)
2009年6-9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访问学人
2008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资料访问研究
2005年2-3月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交流访问 [2]
获奖成果编辑
2001-2002 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 HaneyFoundation Fellow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谭其骧-禹贡奖”
对话司佳编辑
他山之石与他者视域——对话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司佳
以“汉学”(Sinology)一词来指称海外对中国的研究,早已约定俗成。但是,二战后美国关于中国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 作为一种与传统汉学完全不同的学问悄然兴起,并逐渐取代后者,成为海外研究中国的主流范式。
司佳博士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毕业后回沪,专攻中国近代史,于美国中国学内的墙闱之争自是熟悉。记者就美国中国学发展中的内在原因和背景等问题对她进行了采访。
复旦青年:“Sinology”,最早由西方传教士创立,译为“汉学”。然而自萨义德(E.Said)的《东方学》出版以来,“汉学”一词被标上了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论的标签,西方学者逐渐以“中国学”或“中国研究”来命名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从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美国中国学研究,一下子被推到了国际中国学研究的中心位置。那么其自身发展的语境和背景是什么?
司佳:美国的中国学是冷战的产物,其诞生之初,受到很强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费正清(J. K. Fairbank)之前,美国也有几所大学教授中国的古汉语,和欧洲的汉学研究相似。二战后,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国研究的热情迅速增长。大量基金投入进来,政府也出台政策支持相关研究,这样,几十年间,美国中国学研究高速发展,许多大学纷纷设立类似的系科,设立教席。此时的“中国学”,甚至带有一些情报搜集的性质。现在美国许多大学的“东亚研究”系,其前身就是“东方系”;与其他区域研究一起置于“国际区域研究”的框架中,配合美国战后的全球战略部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研究出现学术膨胀的问题,研究质量也参差不齐。费正清曾说,他那个时代,熟谙古汉语的美国学者只有两三个。在两国敌对封闭的状态下,很多美国学者没有到过中国,也没有看过充分的中文原始材料,就写出大量学术著作。对此,如今的美国学者也有许多反省。
美国中国学有一个重要的闪光点:在内容上,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着墨很多,和注重文化的传统汉学相比,更加实际和务实;在时间上,它更重视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这可以算是在当时现实政治需要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冷战结束后,国际交流正常化,中国学也研究开始走向学术化,但是这种治学的取向依旧留存到现在,并成为主流。当然,美国依然有教授古代汉语的汉学家,他们也自称是“汉学家”,以示与“中国学”家的区别。但是这些人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上一代研究者,而年轻的研究者普遍选择了中国学研究的取向。
现在的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和教育中,很重视对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化训练。如今非常出色的学者,比如孔飞力(P.A.Kuhm)、周锡瑞(J.W.Esherick),都有很好的中文能力,能够广泛地利用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史料档案。
复旦青年:越南战争以后,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1969年詹姆斯·佩克(James Peck)撰文抨击当时的主流中国学研究,遭受批评的美国主流中国学家开始进行反思,这造就了如今中国学的面貌,也造就了柯文(P.A.Cohen)、艾尔曼(B.Elman)等一大批蜚声海外的中国学家。这种转折在今天回顾起来,能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司佳:包括柯文在内的这些学者,他们的政治立场或倾向是属于“左派”的。越南战争迫使美国人正视自己力量的局限性,看到如果美国要想随心所欲地摆弄世界,将会受到真正的制约。在我看来,这一认识给美国研究中国的史家以深刻的影响。由于戳破了美国在政治、道德、文化各方面全面领先的神话,越南战争“解放”了美国史家,使他们也许是第一次,放弃了西方的准绳与标尺,转向一种植根于中国(而非西方)历史经验之中的史学。
复旦青年:这就是所谓“中国中心主义”的发端?
司佳:是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政治背景和学术对象。柯文是有政治倾向性的,他对于文革和左派的看法,都渗入了学术研究当中。更为重要的是,柯文提出中国中心主义,他所针对的是当时的学界主流,尤其是列文森(J. R. Levenson)、费正清这些将中国视为“静止的中国”、用“传统”和“现代”粗暴划线的做法。他列举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例子,指出它们虽然都是受西方冲击后的产物,但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中国内部的因素:复杂的社会性质、内部事务的万分火急;而西方的影响事实上被高估了。
现在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一看到“中国中心”的提法,就马上引为海外同志,其实细读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就可以看出他鲜明的学术走向。“冲击—回应”模式和“中国中心主义”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取向和角度的不同,而非质的不同;柯文的观点实际是对那种为美国战略服务的中国学研究的批评。
复旦青年:北大的罗志田教授也曾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谓“三大高潮”、“两个过程”,实际上已经在挑战以中外关系为核心的既有研究模式,很“中国中心”了,中国学者不必再从国外引入一种“中国中心”模式。这就牵涉到了这个问题,国内史学家怎么样看待美国中国学的成果和模式?
司佳: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因为如前所述的注重现实、注重近现代的特点,其研究对象很容易与国内的研究发生交集。有时候美国学者的视角能够给我们很新颖的启发。比如“区域研究”,柯文等学者提倡要重视中国的复杂性,注重以区域、省份或地方而不是整个中国为研究单位,通过将中国从空间上分解为较小的、较易于掌握的单位,寻求各地变异的内容和程度,以期对中国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将中国视为铁板一块的机械僵化做法,很多时候阻碍了我们的思路,美国学者的这种做法很能够启示我们。
在引入社会科学方法方面,美国学者也别具一格,在中国,研究历史的学者往往不了解社会学、人类学或者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在美国,绝大多数中国学的专家都能够掌握跨学科研究的手段,这是这门学科创立的时候就确立的规范。
“中国中心主义”当然是一种研究的角度,但是太多本土化倾向,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就中国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个人觉得置于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的角度中去探讨更好。“中国中心主义”这个提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欧洲中心主义”那种傲慢的、将其他文化看成低等文化的偏见。毕竟,近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最大不同,就在于来自西方的巨大影响。交流的视野和国际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变化。这种全局意识,在中外关系的主题中,能够被更好地阐释和呈现。
复旦青年:当今的美国中国学依然呈现着繁荣的景象,有学者认为这种模式将会是国际中国学的发展方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司佳:在美国,中国学的研究从人数和教授席位来衡量,不能说是一门大学科。费正清的贡献,是将分散在美国各个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的有关中国的研究,纳入到中国学的架构中,有组织统一地来研究,建成一个符合美国国家需要的学术体制。但原来的系科建制中并没有取消中国研究的教席,比如黄宗智,他就始终在加州大学历史系供职。
关于中国学的发展问题,我觉得有些人对什么是“中国的”和“西方的”关心过多,焦虑太甚了。问题是,许多年来,人们陆续把石头搬来搬去,已经很难分清到底什么是他山之石,什么又是本山之石了。就算我们可以细加甄别,分辨清楚,这样的区分也远不如一件事来得重要:那就是寻找一种新的、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过去,使得对过去的思考仍然能触动现在的神经。否则,中国学只会变为老古董,其古色古香,只有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专家才能辨别,研究者也会越来越少。
⑸ 周雪光的介绍
周雪光,1982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1981年参加南开大学社会学班培训;1991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现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系主任。周雪光长期从事组织社会学和社会分层领域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发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行政科学季刊》、《组织科学》、《比较政治研究》等刊物上。
⑹ 急求《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一书电子版!谢谢!
急需此书的话,加下俺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
作者:张永宏主编 页数:491 出版日期:2007
丛书名:组织与管理经典文萃
简介:本书得到中山大学二期“985工程”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基地专项基金资助:本书汇集了组织社会学中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新制度主义学派兴起、发展、演变过程不同阶段、不同贡献的代表作品,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这...
ISBN:7-208-07138-1
⑺ 周雪光的个人经历
1975年毕业于淄博一中高21级,当年插队落户于临淄区城关公社蒋王村。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83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导师为著名组织理论家James March教授。1991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曾先后应聘于美国一流学府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
学术经历
Position
2006 – prese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Senior fellow,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0 – 2006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Duke University
1996 – 2000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Duke University
1994 – 1996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Duke University
1991 – 1994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ornell University
1982 – 1983 Instruct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Fudan University, P.R. China
2004 – 2005 Professor and Department head,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Weilun Visiting Professor,Department of Soci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1998 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SEAD (European 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rance
Ecation
Ph. D. Soci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1991
M. A. Soci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1985
B. A. International Politics, Fudan University, P.R. China 1982
Professional Service
Member, 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4-2010.
Member, 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2004-
2007.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4-2010.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2008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Management and Oragnization Review, 2004-2009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Review 2000 – present
Member, Advisory board of 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 SUNY-Albany, 2002-present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2000
Member, Consulting editorial board of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7-1999
Member, Board of Directors, North American Chinese Sociologist Association, 1997-2000
Professional Service
Member, 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4-2010.
Member, 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2004-
2007.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4-2010.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2008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Management and Oragnization Review, 2004-2009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Review 2000 – present
Member, Advisory board of 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 SUNY-Albany, 2002-present
Member, Editorial board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2000
Member, Consulting editorial board of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7-1999
Member, Board of Directors, North American Chinese Sociologist Association, 1997-2000
Reviewer fo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Social Force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Organiz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ociological Forum, Sociology of Ecation,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Sociology of Aging,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ittsburg University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⑻ 应星的人名
1968 年 8月生于重庆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
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历史社会学。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6年9月到2000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0年7月到1993年8月,在厦门市集美师专(现为集美大学)任助教。
1996年7月到2002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理论室任助理研究员。
2002年6月起至今,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⑼ 董慧的学术兼职
湖北省伦理学会理事
个人简历:
1992年——1996年 武汉汉大学政治教育系本科
1996年——1999年 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1999年——2002年 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助教
2002年——2009年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2004年——2008年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2009年—— 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二、课题研究
1. “和谐社会秩序建构中的社会活力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9年立项(09CZX005),主持。在研。
2. “和谐社会视野下当代中国社会活力的反思与探索”,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基金,2008年立项(2008011),主持。在研。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重大委托课题,2008年立项(20082008011),参与。在研。
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国家985项目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国家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研究项目,2006年立项,参与。已完成。
5.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003年立项,参与。已完成。
6. “实践哲学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立项,参与。已完成。
三、发表成果
(一)学术著作
1. 《社会活力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25万字。
(二)发表论文
1. “现代空间维度的后现代想象-大卫·哈维的后现代思想”, 《哲学动态》,2009年第8期。
2. “怀特海对现代科学的反思及其启示”,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6期。
3. “人的活力之科学探索与哲学反思”,《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4. “后现代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4期。
5. “社会活力:中国道路的动力机制”,《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3期。
6. Postmodern Agriculture is Possible, Process Perspectives, Vol. 31, No. 3, 2009.
7. “从经济城市到城市正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3日第4版。
8. “后现代农业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9. “中西活力思想的历史性考察与述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0. “国外精神家园研究概述及其启示”,《理论月刊》,2008年第6期。
11. “大卫·哈维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2. “浅析和谐社会下的教育公正”,《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13.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社会活力思想”,《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4. On Marx's Concept of Being-in-the-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Field-Being, Vol. 6, No. 1, 2007.
15. “实践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现实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6. “结束唐吉诃德式的追求-评阿尔斯顿的《超越‘辩护’-知识评价的维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7. “论吉登斯的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理论月刊》, 2005年第10期。
18.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建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三)研究报告
1. “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年》,人民出版社,2007年。
(四)发表译文
1. “生态文明的形式”,小约翰·科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 期。
2. “失败的制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
3. “真言时刻-生态危机与当下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求是学刊》2009年第9期
4. “梅兰芳的邀请-走向一种温和的苦行主义”,杰伊·迈克丹尼尔,《求是学刊》2009年第10期
四、学术交流
1. 2009年11月13日—16日,参加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四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提交论文“时空动力学视角下资本与权力的空间交错”,并作大会发言。
2. 2009年11月6日—9日,参加在湖南宁乡举办的“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t View of Agriculture and Its Signification”,翻译C. Dean Freudenberger博士的论文“Agribusiness or Agro-ecology: the Challeng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并作大会发言。
3. 2009年4月8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神学院过程中心作主题讲座,题目为“Whitehead’s Reflection on Modern Science and Its Relevance to China”。
4. 2009年4月4日—9日,受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系教授John Bellamy Foster的邀请,前往座谈交流。
5. 2009年3月30日,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经济系教授Michael Perelman的邀请,做主题演讲,题目为“China: its Environment, its Future”。
6. 2009年1月,参加在苏州举办的全球化时代的资本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翻译John Bellamy Foster教授的论文“A Failed System: The World Crisis of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7. 2008年10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stmodernism and Marxism),提交论文“on David Harvey's Postmodernism Thought”,并作大会发言。
8. 2007年11月23-24号,参加在湖北孝感举行的湖北省教育公正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伦理学学会2007年年会,提交论文“浅析和谐社会下的考试公正”,并作大会发言。
9. 2006年8月21, , -26号,参加在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 St, Catherines举行的“the 9th symposium on field-being and the non-susbstantialistic turn”,提交论文“On Marx's Concept of Being-in-the-World”,并作大会发言。
10. 2004年7月,参加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全球化和民族精神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The Spirit of Christianit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National Spirit”,并作大会发言。
五、访问培训
1. 2009年9月15日-28日,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
2. 2009年2月-2009年4月,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神学院访问学者。
3. 2006年2月-2007年2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访问学者。
4. 2008年7月,山西第三届中美过程哲学与后现代农业暑期高级研讨班学习。
5. 2007年7月,烟台第二届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暑期高级研讨班学习。
六、获奖情况
1. 2009年9月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班优秀学员。
2. 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
3. 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
七、研究方向
1. 活力论:主要是社会活力的研究
2. 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西方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3. 过程哲学:主要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怀特海过程思想的研究
八、讲授课程
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授课对象:本科生
2. 课程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授课对象:研究生
⑽ 王立仁的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主要学习简历(含国内外访学)
1974年11月——1976年8月 原吉林师范学校读书
1985年9月——1987年7月 四平师范学院政治系读书
1991年3月——199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
1996年7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高级研讨班
2000年9月——2001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1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主要工作简历
1976年8月——1989年5月 吉林师范学院(校)系团总支书记、院团委副书记、系副主任。
1989年5月——1999年9月 吉林师范学院德育教研部教师、副主任、主任,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书记、副主任,院学生处处长。
1999年9月——2002年2月 北华大学宣传部长,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教师。
2002年2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
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3.2万,主持;
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
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0.3万,主持;
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
6、 《德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基金。EEA100376 2010年,2万,主持;
7、 《人生意义及现实人生困惑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X067 2010年,10万,主持; 【论文类】
论文目录:
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
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
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
4、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
5、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
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
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
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
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
10、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
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
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
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
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
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
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
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
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
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
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
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
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
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
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
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
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
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
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
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
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
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
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
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
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
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
37、作者2《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
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
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
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
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
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
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
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
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
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
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
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
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
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
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
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
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
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
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
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
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
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
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
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
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
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
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
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
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
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
学术著作或教材目录:
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
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12月;
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7作者1、《问题与对策——大学生活进行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8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9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
主要科研方向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
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3.2万,主持;
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
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0.3万,主持;
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 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
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
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
4 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
5 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
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
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
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
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
10 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
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
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
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
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
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
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
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
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
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
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
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
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
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
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
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
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
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
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
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
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
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
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
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
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
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
37作者2《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
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 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
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吉林省教育厅 2001年11月20日 编号200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