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师德名师
㈠ 江苏省第二届师德先进个人,是综合表彰还是单项奖
第一 这个问下江苏省的师德先进个人颁奖机构
第二 网上回答五花八门 只有当地解答最权威 最准确
第三 祝福 你工作顺利 事业发达 生活安康 家庭幸福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依赖于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新世纪以来,高校教师队伍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教师队伍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55%。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为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政府、高校等应多措并举,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淡化。
要进一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在实践中知国情、明社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以理想信念引领学生,以道德情操感化学生,以扎实学识服务学生,以仁爱之心关怀学生。
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水平。总体上,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多、高级职称少,知识储备多、实践经历少。他们爱岗敬业热情高,容易走近学生,但教书育人能力欠火候,不少海归回国或学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没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就直接上讲台,使教书育人效果南辕北辙。
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对教学工作不满5年的专任教师开展职业能力培训,重点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加强教学方法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尽早通过“教学关”。重视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新,从“十年如一日的照本宣科”转变为“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改变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将实践反馈于理论、反哺于教学,又要把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引进来”,承担教学工作、担任实习导师,增强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重视本土青年教师长期和中短期海外培训,把拓宽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相结合,为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丰富的人才梯队。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给青年教师“减负”、“加压”。青年教师正处于事业发展期和生活重压期,目前,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和年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实践,重鞭策、轻保障。
“减负”就是通过评价的指挥棒,改变仅仅按经费数额、成果数量、项目多寡、期刊级别的简单量化评价方式,让青年教师能沉下心作研究、专心教学。要做好人才公寓、教师宿舍等配套工程建设,减轻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教学的后顾之忧。“加压”就是通过合理的考核模式和薪酬体系,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当前,在青年教师选聘和培养上过多倾向海外引进人才,一些高校职称评定把“海归”作为加分项,这不仅挤压了本土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反映出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自信。建议避免用“海归”或“本土”等标签简单评价定义青年教师水平能力,制定同台竞技的政策,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自信。
发挥人才计划对青年教师的引导激励作用。一方面,一个时期以来,政府主导的人才计划对吸引和培育高校少数拔尖青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各部门人才计划繁多、重复、混乱。一些青年教师花大量时间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难以专注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有的申请不成功,甚至挫伤其创新能力发展。究其原因,是青年人成长的道路被“格式化”,获得各种人才计划成为待遇、地位的象征,成为“孔雀东南飞”的资本,成为了一辈子背着的光环,长期看,不利于青年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绝大部分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目前的人才计划又关注太少,基层青年教师几乎成为国家人才支持政策体系的盲区。
建议发挥好人才计划引导和激励作用,既要整合各部门人才计划,组织、教育、人社、财政、科技、国家基金委等建立统一协调机构,统筹实施各类别、各层级人才计划;又要加大对基层青年教师群体的关注,加强倾斜支持和专项投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成长发展
㈢ 国内师德败坏的大学老师可真多!很多“叫兽”居然都是马屁精关系户!
I think so too!
㈣ 江苏一老师与学生谈恋爱因不雅照流出被处罚,他有错吗
江苏一老师与学生谈恋爱因不雅照流出被处罚,他没有错。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女生的现任男友在女生的手机里面发现了这个女生和以前的老师的不雅视频,然后将视频发到微信群里面,从而引起了快速的传播。在网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并且很多人都在谴责这个老师与学生,都在说这个老师师德败坏。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个学生早就已经毕业了,并且和老师谈恋爱的时候已经成年了,而且他们拍摄的不雅视频,是在自己的私密空间里面。而那个女生的现任男友将这个不雅视频放在网络上传播是是不道德的,是侵犯别人隐私的。所以这个老师是没有错的,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
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㈤ 江苏一老师不雅视频流出为何教育局说与师德师风无关
刚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有有些义愤填膺的感觉,但是看过该事件的背景之后,发现似乎并没有外界传的那么厉害,总结下来就是一个三角恋爱关系的报复行为。但纠结于该事件男主角为江苏某中学的老师,身份的特殊让整个事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事件的男女双方,只是单纯的情侣关系,那么该老师还真是没有问题,恋人之间的亲密举动被外人曝光,还应该是受保护的受害者。但如果两者关系不正常,或者一方有家庭,那么事情性质就不那么简单了。而且女方与曝光视频者是何关系,也是令她饱受质疑的问题。
㈥ 江苏高中老师和女生不雅视频流出,教育局称与师德无关,你怎么看
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全部吧,再好的产品也有一些是坏的,何况是老师呢,总是有一些害群之马在当中浑水摸鱼的。
㈦ 高校具有哪一级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
你好
交谈中,有的老师快人快语地说:“将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学校,领导当然就当仁不让了!”一句简单却带有愤激的话,虽有失偏颇,却不难窥出部分学校干群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是紧张。
如此语境下,要走出职称评聘的尴尬,必须重塑校领导与普通教师的平等关系。换一句话表达,就是要在这个特定的群体中打通公平、公正、公开的评比评价通道和用人通道。
职称评审的关键环节主要是三个,第一,评审方案的制定;第二,岗位职数的确定;第三,具体的评审操作。现实状况是,中级和高级职称受职数限制,竞争激烈,初级职称没有限额,只要达到基本条件就可以评聘。如果将需要通过竞争的中级和高级职称岗位职数、竞聘条件、评比过程全部置于阳光下,公开操作,那么,评聘获得成功者皆大欢喜,落选者也会心服口服。
山东的刘炳明老师认为:“即使将职称评聘权下放给学校,也应由第三方专家制定职称评聘方案,不能应由学校领导决定,更要杜绝实施评聘前一分钟由校领导组织教师简单举个手便通过所谓方案的假民主,要确保民主程序不出问题。没有民主,就没有符合人心的方案和有效监督。”事实上的确是这样,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民主氛围,普通教师很难有话语权,要行使权力就很难。如果一所学校缺乏有效监督,也很容易出现抱团取暖,形成利益小团体。关键是,如果将职称评聘权下放给学校,自己缺乏有效监督,违规现象难以避免,由第三方制定规则并进行监督,依然是较完美的办法。
湖北的王胜林老师进一步说:“职称评聘权如果下放到学校,需要一个完善的省级或地级市的职称评聘细则,细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类细则,一部分是测评类细则,参评教师在省内或地级市内的官网上公开自己的硬件类情况,如成果证书等的详细信息,包括获奖时间、类别和扫描图片等,所有老师都能看到,都能参与监督,都能公开举报假冒。测评类由学校上传,老师们也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评论。”
而南京的罗刚淮老师则认为,评审职称不能一味放低到学校层面操作,因为那会带来更多的矛盾,更多的不公平。应该进行上下联动,分项分块负责的做法。比如对教师教学实绩、教学能力、师德这些,放到学校进行考核;把科研成果等放到学术评审小组进行考核;而这两项考核,都应该有监督机构介入。
其实,上级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收集民意、不断优化方案。以重庆市为例,不但县级及以下学校全部取消了职称外语这个门槛,而且县级以下学校连职称计算机考试也已经全部取消了。要知道,国家制定的职称评聘方案或指导方案需要考虑的是方方面面的共性因素,不可能考虑到每所学校甚至每位教师的特殊情况。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地区或学校可以根据上级的指导方案制定切合校情实际的实施细则,这个细则,必须在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如此,全体教工需要深入思考的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多数人利益,以及如何有效监督?如何预防偏差?出现偏差怎样纠正?也就是怎样确保上级指导意见的精神在自己学校细则中不走调,不让职称评审异化为人情评审,而让其回归制度层面的公正与理性。说到底,学校的民主氛围,决定了所制定评审细则代表的广泛性、公正性与公开性。
职称改革怎样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有教师认为,现行教师职称制度的激励功能并不凸显。初级职称的晋升,只需等待,符合基本条件、满足基本年限就行。于是在这个时间段,有些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消极等待。但当晋升中级、高级职称时,就得比一比、赛一赛了,这个时段的工作积极性相对高一些。但一旦晋升成功后,职称的激励因素对他们来讲也基本上就消失了。另外,受岗位设置影响,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还有,明知努力打拼也上不了更高一级职称的,还会继续拼命打拼吗?于是,观望、等待的消极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大家都期待更具吸引力的职称评聘制度,也期待更人性化的激励措施。
江苏王从斌老师建议破除职称终身制,改为职称考核制度,建立多元考核机制,正高级由国家相关部门考核,副高级由省级考核,中级由市县考核等,同时建议成立第三方社会性职称考核评估机构,评估的分数作为相关部门考核的依据。
广东罗学芬老师建议,建立职称能上能下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一劳永逸的终身制引发的惰性,同时建议实行职称评聘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三权分离,使职称评聘更透明、更民主、更科学。
湖南刘令军老师认为,不能将职称异化为福利,而应该是专业技术实际能力的体现。江苏江大伟老师认为,已经聘用的教师,在任期届满时,要拿出与聘用岗位相符合的教育教学成果,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岗位用人机制。
大家在思考职称杠杆功能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人性化地建议从制度上体现对老年教师的关爱。山东任荣老师告诉我们,他身边的很多老教师,一生辛劳,落得一身毛病,甚至有几位还没到退休的年龄就离世了。他说,应该换位思考,既让年轻人有奔头,又让老年人不心寒。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达成共识,然后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倾斜,并固定下来,应该是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因为,人人都会经历由年轻到衰老的这个过程。
还原职称本义,让职称评审纯粹些
南京的罗刚淮老师认为,职称是学术层级的认定,不应该跟乡村补贴搅合在一起,应该两条线同时进行,在维护职称评定的层级和规范的同时,把乡村补贴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使得职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作用,不能因为教师在乡村工作,学术水平低一些就可以被认定为高级职称,也不能因为在城区工作,学术水平高,仍然被限定在中级或初级职称岗位上。
现实的职称评聘矛盾,于城区学校而言,主要是岗位没有空缺,很难有指标;于乡村学校而言,又往往开出了“有指标而没有符合基本条件的人选”的空头支票。与其这样浪费着指标,不如调剂使用,这样可以缓解部分符合基本条件但无指标可上的矛盾。更为理想的方式是,建立“只论条件、不限名额”的动态评聘机制,倘能这样,职称评聘这盘大棋或许会真正成为一盘活棋。
㈧ 现在的老师还有几个有师德
差不多都是一种职业了,为了生活没办法而已啦。师德能干什么?你就看看让家长批改作业还必须做对的这都是啥老师?脑子都是怎么想的?师德师风对他们而言就是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