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老师的感人故事

老师的感人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19 10:49:10

老师的感人事迹

宜都二中周玉兰老师遇抢劫 浴血护住659张高考准考证
6月4日下午,宜都市二中周玉兰老师在前往二中技校分部送高考准考证的途中遭遇歹徒劫持。周老师在与歹徒斗争的过程中,把钱包扔给绑匪,却把准考证紧紧抱住,丧心病狂的绑匪把钱包拿到手后,用砖块猛击周老师头部,周老师的头顿时鲜血涌出,歹徒趁机逃走。周老师一只手堵住头部外流的鲜血,一只手紧紧拽着装有高考准考证的袋子,在昏迷之前及时将准考证送到副校长郑联益手中。周老师见到郑联益的第一句话是,“这是学生的准考证”。
郑联益拿到周老师用生命护送来的准考证,感到无比的沉重,他感动其中的分量,更骄傲于二中人的责任心与奉献情。
学校历年来将高考作为学校大事来抓,高考重于一切,是所有二中人的共识。为此,很多像周玉兰一样的老师,舍小家顾高考。高三班主任魏国老师母亲在重症监护室,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探护时间,但是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多次错过探护时间,只能从爱人口中得知母亲的情况;语文老师陈国父亲住院需要手术,陈老师与医生商量,父亲先治疗,等高考完后再手术;化学教师张光勇的岳父在武汉住院三个多月,张老师仅利用高三五一放假的一天时间勿勿赶到武汉探望了一下岳父,又勿勿赶回,没请过一天假,没耽误一节课;历史老师刘成喜为了更及时、方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自学校高三开学时就住校与学生共吃住,为此儿子无人照管,他就把儿子转学到住宿学校。这些事情是平凡的,可是平凡的背后呈现的是二中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正是这种奉献精神和责任感铸就了百年二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以及注定继续辉煌的未来。

Ⅱ 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有哪些

一.班主任推女生出教室 王周明是名年轻教师,是50多名学生的班主任。地震发生时,他指挥学生分两路,从教室的前、后门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还没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这时,一根粗大的横梁打在他头上,他的头盖骨被击碎…… 学校行政办公室主任张文说,他从外面赶回学校时,这个女孩一见他就哭了:“王老师为了救我,被砸死了。”

二.舞蹈老师身体护学生 汤鸿今年20多岁,是名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为学生排练迎“六一”儿童节的舞蹈节目。发现险情后,她把学生推向墙角,把她们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她的尸体被找到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的角落里。她的怀里,3个女孩活了下来。

Ⅲ 关于老师的感人故事 很急、

①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②5月12日下午,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24岁的教师苟晓超,一如往常值守在三楼教室里。突然,整栋教学楼开始晃动、颤抖。他几乎是本能地大喊:“同学们,赶快跑!”几乎同时,他冲到阳台上,大声呼叫其他班的老师和学生。

大部分学生从午睡之中被突然惊醒后,都迷迷糊糊不知所措。苟晓超一边喊“快跑,危险,快,快……”,一边迅速抱起一名学生往楼下冲。到了楼下,来不及喘一口气,立即返身冲上三楼。他又抱起两名学生,向楼下冲去……

当他再一次冲到三楼,再一次抱起两名学生,再一次向楼下冲去时,顶楼轰然倒塌。被苟晓超抱下楼去的学生得救了。然而,苟晓超被垮塌的混凝土和砖块砸断双腿,胸部也受到了重伤,倒在血泊之中……

学校其他教师和村民立即实施救援。看到有人准备搬自己身上的砖块和混凝土,苟晓超断断续续地说:“我……恐怕……不行了,快……快……救学生。”他艰难地用手指着顶楼说:“上面……还有学生……还有……”

苟晓超今年5月2日刚刚结婚,5月12日回到学校上课。当日下午,苟晓超所在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洪口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条件有限,苟晓超又被紧急转往县医院。因伤势过重,苟晓超在半途中轻轻地闭上了双眼。

③她遇难的孩子被挖出了,她夺眶而出的眼泪终于如山洪暴发:“娃……娃娃……妈妈……来不及……啊……”

“娃娃,你的脸怎么这么脏啊?”聂晓燕打开带在身边不知多久的崭新粉红色棉褥,小心翼翼包裹孩子,“妈妈给你洗干净。”她和丈夫用手帕轻轻地擦着孩子满是灰尘的头发和脸蛋,好像生怕把孩子弄醒。

地震时,孩子们都在睡午觉,聂晓燕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聂晓燕老师,你用你那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人品为孩子打开了生命之门。

④王周明是名年轻教师,是50多名学生的班主任。地震发生时,他指挥学生分两路,从教室的前、后门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还没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这时,一根粗大的横梁打在他头上,他的头盖骨被击碎……

学校行政办公室主任张文说,他从外面赶回学校时,这个女孩一见他就哭了:“王老师为了救我,被砸死了。”

⑤废墟中,她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这位老师叫向倩,去年大学毕业,到什邡龙居小学当英语老师。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他悲痛欲绝:“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

(3)老师的感人故事扩展阅读

权利义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 从事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职业要求

以爱岗敬业为荣,以敷衍塞责为耻。

以开拓创新为荣,以因循守旧为耻。

以勤勉博学为荣,以懒惰肤浅为耻。

以关爱学生为荣,以漠视学生为耻。

以廉洁从教为荣,以岗位谋私为耻。

以因材施教为荣,以千篇一律为耻。

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仪表端庄为荣,以不修边幅为耻。

以尊重学生为荣,以辱骂学生为耻。

渊源流变

教学生知识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工作,教书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人。

Ⅳ 关于教师的感人故事

好教师的故事

没有一个教师不想成为好教师的,但是好教师的标准却不尽相同,有几个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一个学生,在十多年后,当然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回忆自己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涯时,最怀念的一位老师是曾经教训过他的非常严厉的教师,就是因为他的一顿打骂把他打醒了,从此才努力学习的。

我不由想起以前教师的杀手锏,手中的教鞭,那是老师权力的象征。现在的老师没有了教鞭,也没有了教师的权力。

我也不由想自己不能是个好老师,这倒不全是我没有教鞭,而更因为是我自己就不是一个严厉的人。

另外一个故事:一个科学院院士,回忆自己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应该说他的语文水平是非常不错的,他说当时语文老师是个新出来的老师,普通话讲得不知道是太标准或是太不标准的缘故,一句话也听不懂,于是就自己看课外书,一节二节课看一本。

这个故事是讲给我听的,也是讲给语文老师听的。我不知道那位新老师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如果我们以一般的标准来看他。但是我想他同时是最好的老师之一,因为她给了他选择的自由。

血癌肝癌糖尿病病魔缠身 教书育人做学问鞠躬尽瘁
——缅怀山东聊城大学商学院狄景山教授

狄景山教授病逝已经整整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来,狄老师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的我的眼前。从1996年我上大学认识他以来,狄老师对我帮助很大。一直想写点东西,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不知从何处下笔。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狄老师的事迹吧。

狄老师一向工作兢兢业业,又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1991年1月,年近不惑之年,正埋头于事业的狄老师,突然有一天在课堂上昏迷过去。医院检查的结果令人震惊:血癌(白血病)。上个世纪90年代初,白血病在中国大陆还是不治之症。就是今天,白血病病人的康复率也是比较低的。整整15年前,得了这种病,就等于判了死刑。而狄老师却勇敢面对病魔,丝毫没有想到放弃,用乐观的精神跟病魔做斗争。经过多次痛苦的放、化疗,狄老师艰难地挺了过来,并于次年上半年出院。9月份新学期一开始,就回到了三尺讲台,一如既往,不,比以往更勤奋、更敬业地忙于教书育人,搞科研。用他自己的话说,死里逃生后,更应该通过努力的工作和科研来回报社会。而一般说来,经过放、化疗,病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应该静养。白血病人有十年的危险期,也就是说十年内随时可能复发。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类似感冒这样的小病,对处于危险期内的白血病患者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而狄老师却以一种仿佛去日无多的精神,争分夺秒,只要身体条件许可,他就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

狄老师的主要成果基本上都是在战胜白血病,重返工作岗位后取得的。他取得的学术成果,对于一个高校教授来说,可能并不出众。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这是一个处于白血病危险期内的身体极度虚弱的人用生命换来的。他生前担任聊城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山东省市场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学、管理学和农村经济问题。出版学术专著《现代经营学》。在《人文科学》、《企业研究》、《发展论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他设计的《HSC管理模式》被企业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荣获“1999年度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多年来,他除在本校教学外,还应经常应邀到企业讲学,进行企业诊断,帮助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策划企业的发展战略。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企业培训先进工作者。他对股市也有很深的研究,对股市有独到的见解,网上也能找到一些他写的股评文章。

狄老师博学多才,在诗文词赋、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创作的中篇小说《冤孽》、短篇小说《猫的悲喜剧》等,文笔优美,对国际国内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度的探究和描述,以文学的形式深刻展现了历史和现实。其书法作品多次被报刊采用,并被用于go-vern-ment部门的外事活动。他喜欢摄影,我影集里面还有一张他送的照片,拍的是他描述家乡的一副对联,很好的把书法、摄影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

我1996年认识狄老师的时候,他已经又被诊断出来患了糖尿病。谈到病情,他从来不回避,总是很乐观地面对。第一次见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豁达的人生态度。身患绝症后,没有一丝消极,反而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且更加的乐于助人,更加的慷慨大方。我毕业后,每每给他打电话,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那豁达的人生观,对我都是一种鼓励。

(1):2001年,距离1991年发病正好十年,他已经平安度过了白血病人的危险期。我们都为此感到高兴。谁知道,他却再次被送进医院。原来十年前,在治疗白血病时,由于输血感染,他患上了丙型肝炎,已经发展成为肝硬化。其实,白血病后重返工作岗位的狄老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很清楚的。丙肝这么多年,肯定是有症状的。可是这十年,他却很少去医院检查。一心扑在工作上,唯恐耽误工作。他这样的身体,一旦去医院,医生肯定会建议他休息、静养,而他又怎么能割舍的下工作呢?而他多次不顾医生的意见,带病坚持工作,这么多年过来,重病之身怎么能承受得了呢?后来病情不断恶化,发展为肝癌,去年暑假在北京做了肝脏移植。肝脏移植在有合适供体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早做,否则一旦癌细胞扩散或转移,后果不堪设想。就是在等待肝脏移植期间,他已经跟医院签好协议,下午就要进手术室了。医院转来了一个比他年轻的病人,他不顾妻子反对毅然把供体让给了那个年轻人。然后足足等了半个多月,才又有合适的供体,他才做了手术。也许,如果早点做移植的话,他自己身体里面的癌细胞就不会转移到肺部。这次患病期间,他还是坚持教书育人,坚持搞科研,并且于 2004 年开始带研究生。上面所列的成就,就有一些是在这最后几年取得的。而狄老师还是乐观地跟病魔作斗争,积极配合治疗,并打算在肝移植后重返工作岗位,力争做出更多的成就。可是,2006年2月5日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一直深爱的世界,离开了他割舍不下的亲人、朋友,离开了他还要大干一场的工作。一向乐观的狄老师,弥留之际,还特地让家人回家取来新衣服换上,并且要求把他扶起来,坐着等待死神的降临。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啊,这是一种怎样的豁达啊!
一个15年前就身患白血病,以后又患糖尿病、肝癌的重症患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极思想,没有一点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想法,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搞科研,并取得了很多健康人都不能取得的成就。我无意在此把狄老师神圣化,崇高化。我只是想说,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决不平庸,决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创下了很不平凡的业绩。此种精神,足以鼓舞我,激励我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上下求索。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每每想起狄老师,我就常常想起这两句古诗。也许这两句诗并不恰当,因为狄老师白血病后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才是不惑之年,正值壮年。但是我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他是以一种去日无多的精神在工作,他的成果是拿命换来的啊!

而刚上大学的时候,狄老师鼓励我的话还萦绕在耳边“人生的两大财富,就是年轻和健康。现在我已经都失去了。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虚度时光。”每每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这句话就萦绕在耳边,狄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希望很多年以后,在天堂跟狄老师重逢的时候,我能够很自豪地说“狄老师,我没有愧对您的教诲。”
愿狄老师在天堂安息!

山人已逝,风范犹存;墨宝留香,文章千古!

Ⅳ 关于老师的感人故事(要比较现实)

现在就那个网络上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至今仍躺在重症监护室,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张丽莉的事迹迅速传遍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全国各地,她的伤情也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
老师是一个神圣、崇高的职业,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成年后,许多人回忆学生时代,老师的影响伴随一生,师德铭心刻骨,师恩终身不忘。“最美女教师”让世人懂得,老师对于学生的爱高尚、无私,甚至于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对时下教师职业素质的质疑之声,是最有震撼力的驳斥。

每个人都可以高谈勇敢,但并不是每个人在大危大难面前,都能做到勇敢。面对同一个危急瞬间,能做出如此勇敢之举的试问又能有几人?人对生命的渴望是本能,“最美女教师”的本能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学生的生命。柔弱的女性,用阳刚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层含义。在这份勇敢背后,彰显的是师德高尚。

“最美女教师”勇敢瞬间肯定不会想到现实结果是如此残酷,也不可能想到索取什么回报,但我们绝对不会忘记这样的人,她应该得到最好的治疗。从黑龙江省卫生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了让张丽莉得到更好的治疗,5月12日晚,专家会诊决定将其转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诊治。卫生部部长陈竺听说张丽莉的事迹后,要求举全国医疗系统之力救治张丽莉。

“最美女教师”勇敢瞬间彰显师德高尚,让我们为你祝福,祝愿你早日康复!祝好人一生平安!

Ⅵ 令人感动的关于老师的真实小故事

5月12日,山摇地动、天花板砸下来的瞬间,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之际,用自己的身体护住4个学生,孩子最终获救,他却献出了自己51岁的生命……

2008年5月12日下午,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1点50分,谭千秋老师夹着政治课本走进了高三(1)班开始给孩子们上课。14时28分,教室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同学们的尖叫声划破校园的宁静——地震了!

谭千秋大喊:“同学们,地震了,快跟着我往楼下跑!”同学们在他的指挥下,沿着楼梯蜂拥而下。这时,有学生喊:“教室里还有几个人!”谭千秋一听,立即转身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他看到高二(1)班教室里,刘红丽等4个学生正吓得直哭,不知所措,连忙冲着他们大喊:“不要哭了,快跟着我下楼!”
就在此时,已经被剧烈震动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中间突然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刹那间裂成两半,而这道裂缝,正好在楼梯边,逃生的路被堵死了!谭千秋见状,急忙叫孩子们躲到课桌下面。
由于太惊慌了,孩子们躲进桌子下时,将课桌挤翻了。随着震动,水泥天花板发出可怕的“嘎嘎”声,眼看就要砸向孩子们的头顶,谭千秋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扶正课桌,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孩子们。就在这时,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砸在谭千秋的身上……“不要喊,也不要哭!哭喊只会增添恐怖!”不知过了多久,刘红丽听到了谭千秋老师梦呓般的声音,“不要哭,男同学要坚强,女同学要坚韧!”谭千秋说,坚强、坚持,是成功获救的基本条件,在无法自救的情况下,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是最佳且唯一的求生之道。听了谭老师的话,孩子们不再哭喊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被深埋在废墟中的谭千秋和4个学生努力地坚持着。从绝望和恐惧中渐渐平静下来的刘红丽这才发现,谭老师用手臂护着他们,课桌没有倒,水泥板和烂砖没有伤到他们,但谭老师的手却被压住了。幸运的是,两个水泥板呈三角形挤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空间,谭老师才能够跟他们说话,给他们打气。
废墟中 如果有意外这就是最后一课
谭老师就要虚脱了,他很困,很渴。担心自己失去知觉后学生们更恐惧,他努力坚持着!坚持着!
就在这时,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刘红丽的大腿被一块突然挤过来的尖利物品刺破了,很疼,她惊叫着哭喊起来。“红丽,红丽,你伤得很严重吗?”听见刘红丽的哭声,谭千秋焦急地问道。刘红丽心惊胆战地说:“不是很严重,老师,我怕!”“不要害怕,只要伤得不严重,就要忍着,冷静,坚持,就有生的希望!”
怕刘红丽和田刚他们坚持不住,谭千秋时不时地鼓励他们,给他们打气。但几个学生发现,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弱了,田刚感觉到,一股热热的、粘粘的液体从什么地方流下来,滴在他的脸上。“谭老师,您受伤了啊?”谭千秋平静地回答:“我手臂给蹭破了,受了点儿小伤,不要紧。这么大的地震哪能不受点伤呢?你们要沉住气,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谭千秋越来越虚弱了,声音也越来越小声。这时,刘红丽和田刚似乎预感到了什么,连忙问谭千秋感觉怎样。“我没事,就是有点困,有点渴!”谭千秋轻声笑道,“你们都能坚持,我当然更得坚持了!”
刘红丽说:“老师,您困的话就睡一会儿吧,睡一会精力会好些!”但谭千秋却说,他不能睡,他要坚持,要与他们一起跟恐惧战斗,等待救援。为了不睡着,他还让刘红丽、田刚他们几个不时地叫他一声,以赶跑“瞌睡虫”。然而,谭千秋的精力越来越差了,声音也渐渐听不到了。刘红丽和田刚哭出了声:“老师啊,您一定要坚持啊!”见老师没有回答,他们便用手敲击课桌,直到老师发出声音。

天黑了,暴雨,寒冷,残垣断壁不停地坍塌、断裂……“孩子们,我没事的,放心……”谭千秋努力地回答着,“你们要坚持!记住我的话!如果老师有什么意外,这权当是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吧!”

又一次大的余震发生了,又一块水泥板砸向了他们,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他们再次惊慌地哭喊起来。待他们停止哭喊之后,却突然发现,谭老师没有安慰大家,没有叫大家镇静!“谭老师!谭老师!”然而,谭老师再也没有回答他们……

被拯救 坚持到底一定要活着走出废墟

“同学们,别哭了,谭老师为保护我们,已经牺牲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生命!”哭喊了好一阵子,田刚强忍悲痛,对另外三个同学说,“谭老师让我们坚强、坚持,我们一定要听他的话,努力坚持,保存精力,等来援救!我们一定要活着走出废墟,把谭老师的故事告诉天下人!千秋老师的故事一定会感动千秋!”

灾情发生后,公安部消防局局长郭铁男少将在第一时间赶到东汽中学垮塌现场,指挥抢险救人。现场的惨状让所有人吃惊:4层高的教学楼只剩下几面隔墙;二楼以上的水泥板仅由断续的细钢条连着,齐刷刷竖着悬挂在倾颓的残壁上;二楼以下,几乎完全呈粉碎状堆积;旁边的主楼也严重变形,许多空洞洞的窗口外,悬着破碎的窗帘……中国地震救援队、广东武警某部官兵先后赶来,参与救援。

5月12日晚9时许,当救援人员挪开一块断裂的预制板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后脑内凹、被砸得血肉模糊的汉子,趴在一张已被砸得变形了的课桌上,而课桌下,是4个已经昏迷、尚有生命迹象的学生。他们连忙将孩子们救出,迅速送往临时医院抢救。

这4个学生,就是因谭千秋用身体保护而逃脱死神之手的刘红丽、田刚、付强和余建,那位趴在课桌上的汉子,就是谭千秋老师。

Ⅶ 关于老师的感人事迹

1、血癌肝癌糖尿病病魔缠身 教书育人做学问鞠躬尽瘁
——缅怀山东聊城大学商学院狄景山教授:
狄老师一向工作兢兢业业,又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1991年1月,年近不惑之年,正埋头于事业的狄老师,突然有一天在课堂上昏迷过去。医院检查的结果令人震惊:血癌(白血病)。上个世纪90年代初,白血病在中国大陆还是不治之症。就是今天,白血病病人的康复率也是比较低的。整整15年前,得了这种病,就等于判了死刑。而狄老师却勇敢面对病魔,丝毫没有想到放弃,用乐观的精神跟病魔做斗争。经过多次痛苦的放、化疗,狄老师艰难地挺了过来,并于次年上半年出院。9月份新学期一开始,就回到了三尺讲台,一如既往,不,比以往更勤奋、更敬业地忙于教书育人,搞科研。用他自己的话说,死里逃生后,更应该通过努力的工作和科研来回报社会。而一般说来,经过放、化疗,病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应该静养。白血病人有十年的危险期,也就是说十年内随时可能复发。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类似感冒这样的小病,对处于危险期内的白血病患者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而狄老师却以一种仿佛去日无多的精神,争分夺秒,只要身体条件许可,他就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
2、乡村教师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Ⅷ 优秀教师的感人故事

一.班主任推女生出教室 王周明是名年轻教师,是50多名学生的班主任。地震发生时,他指挥学生分两路,从教室的前、后门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还没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这时,一根粗大的横梁打在他头上,他的头盖骨被击碎…… 学校行政办公室主任张文说,他从外面赶回学校时,这个女孩一见他就哭了:“王老师为了救我,被砸死了。” 二.舞蹈老师身体护学生 汤鸿今年20多岁,是名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为学生排练迎“六一”儿童节的舞蹈节目。发现险情后,她把学生推向墙角,把她们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她的尸体被找到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的角落里。她的怀里,3个女孩活了下来。 三.英语老师身体成两截 废墟中,她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这位老师叫向倩,去年大学毕业,到什邡龙居小学当英语老师。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他悲痛欲绝:“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 女孩咬战士手臂阻止其掩埋亲人遗体 本报综合消息 撕心裂肺,莫过于生离死别。这一幕,一直在地震遇难者遗体掩埋现场的什邡市洛水镇青峰墓地上演。在执行维护墓地秩序的子弟兵中,空降兵某团黄继光生前所在连一级士官李武手臂上一排深深的牙印,格外引人注目。 由于聚集在墓地的遇难者家属过多,为了防止死难者亲属情绪失控,妨碍现场遗体掩埋,当地政府规定在掩埋过程中,每具遗体下葬时只能有一名亲属进入墓地送葬。 15日17时,当里圈负责掩埋的战士们准备将一具遗体下葬时,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从人群中哭着冲了出来,一头撞在了负责维护秩序的李武身上。李武和战友看着满脸泪水的小姑娘,一面阻拦她进入,一面好言好语安抚她。眼见无望冲入,突然,小姑娘抓起了李武的一只胳膊,猛地咬了上去。 面对情绪失控的小姑娘,李武强忍身上的剧痛和心中的悲伤,纹丝不动。小姑娘见李武没有反应,就拔出衣服上一枚胸针,对着他的胳膊狠狠扎了下去。约三厘米长的胸针一下子全扎入了李武手臂,霎时间,涌出的鲜血迅速染红了他整条胳膊,顺着肘部滴淌下来。 李武继续安慰着小姑娘,脚下还是一步不退。在场的所有老百姓都被这一幕惊呆了,有的当场就哭出声来。一位老大爷走出人群,轻轻拉起小姑娘:“孩子啊,叔叔的心也疼着啊,我们回家吧。” 小姑娘凝视着李武的面容,止住了哭泣,默默随着老大爷向后退去……后来战士们掩埋遗体时,就再也没有过群众冲撞警戒的情况。 事后李武说:“失去了亲人,能不悲痛吗?如果我的伤痛能减轻她的悲痛,那就让她咬吧!” 四.潭千秋老师勇敢保护4名同学死亡面前,用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教师谭千秋是真正的中国人的脊梁,死亡面前,他用双臂护住四个学生 在地震发生的瞬间,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叫谭千秋,是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的教导主任。当救援人员拔开倒塌的楼板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了这感人的一幕。正是由于他的保护,他身下的学生才得以脱险。在死亡面前,他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名学生的明天。 五.据东汽中学的老师讲,谭千秋老师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政治课。在学校的老师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 据潭老师的妻子讲,那天早上潭老师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 我们虽然不了解潭老师,但从这些零星的表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个慈祥、和蔼、负责的优秀老师的形象的。在他身上,有对女儿的无限的爱,更有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发自内心的关怀。有人曾说,只有死亡对每一个人是公正的,它不管你是穷是富是高贵还是卑微,都会光临你。因此,死亡的威胁常常成为衡量人性的一个标尺。很少有人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不袒露心迹的。在死亡面前,潭老师没有退缩,没有躲闪,而是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自己的学生。这既是一种本能,更是平时优良品质的一种必然的体现。 面对死亡,他用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这样的情节我们过去或许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看到,但现在我们却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怎能不令人悲痛而感动呢?而在地震面前,在抗震过程中,这样的感人的情节还有很多很多。地震无情人有情,在抗震中我们时时可以感到中华民族的那种聚集力,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种种优良的品质。在此,我们对潭老师的离去深表悼念.

热点内容
天盾生物 发布:2025-05-17 02:23:17 浏览:788
物理过程模拟 发布:2025-05-16 19:11:36 浏览:878
赏识教育作文 发布:2025-05-16 18:49:59 浏览:234
集英语 发布:2025-05-16 17:04:47 浏览:492
老师被虐漫画 发布:2025-05-16 14:44:27 浏览:702
生物中规律 发布:2025-05-16 10:58:44 浏览:154
班主任种子 发布:2025-05-16 09:59:57 浏览:333
财富地理博客 发布:2025-05-16 08:15:18 浏览:567
语文练习与测试六年级上册 发布:2025-05-16 05:07:12 浏览:666
英语代词表格 发布:2025-05-16 04:23:00 浏览: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