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幼帝
⑴ fgo里面的孔明是fate/zero里面的韦伯吗孔明怎么成了幼帝的老师了呢
fgo里面的孔明是fate/zero里面的韦伯,两个人是同一人。诸葛孔明并非以自身的形象,而是以人类的躯体作为容器召唤至现世,认可韦伯后孔明的灵魂陷入沉睡,因此是以韦伯·维尔维特(埃尔梅罗Ⅱ世)的形象出现于大众眼前。
当他回到时钟塔之后,成为了讲师,而亚历山大有很强的求知欲,两人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师生关系。
(1)老师幼帝扩展阅读:
角色经历:
1、早年经历
韦伯是维尔维特家族第三代的魔术师。
不过,初代的祖母只是某个魔术师的情妇,只在枕边细语时习得初步的魔术,第二代的母亲也只是“要好好珍惜妈妈重要的回忆”这种程度的觉悟继承了魔术,所以真正认真去探求魔术的,是由韦伯这代才开始,因此不管是魔术回路的数量或魔术刻印的品质都极为粗劣。
因为母亲对魔术师社会的阶级制度十分感冒的关系,对于作为老师认真教导儿子一事表现出难色,不过韦伯对魔术极为憧憬,后来在两亲病逝之后、散尽家产凑足入学资金,身无分文的进入时钟塔。
2、偷取圣遗物
韦伯·维尔维特参加第四次圣杯战争并无具体的愿望,仅是想得到众人的承认。维尔维特家族作为魔术师的血统仅三代,这对于魔术师而言是绝对的劣势。魔术师的魔术回路很大程度上由血统决定,代代相传的魔术刻印的强度在一般情况下和传承的代数成正比。
而韦伯·维尔维特正对魔术界这种“血统优劣论”的世界观有着强烈的不满,并借此花费数年时间写成论文。但他的导师,被称为“天才”的肯尼斯·埃尔梅罗·阿奇博尔德只是扫了一眼便将论文撕毁
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韦伯的自尊心,成为了其参加第四次圣杯战争的起因,在偶然的机会下,韦伯在偶然受人委托给肯尼斯教授送货时刻意偷走肯尼斯准备好的英灵遗物,找人借旅费和飞机票前往冬木市,召唤出了Rider——“征服王”伊斯坎达尔。
⑵ 康熙的资料
康熙
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后被封为皇太子,继而即位为大清之君。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岁丧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他虽年幼,却年少老成,十六岁便铲除了鳌拜,继而平定三藩,稳定了西南边陲;他收复台湾,扩大了大清的版图,他讨伐准格尔葛尔丹,更加稳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康熙皇帝在位61年,凭借其聪明才智以及爱民之心,不仅将中国的版图扩张,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和平盛世。康熙皇帝,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大事年表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初七日,逝于养心殿。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共有十四项罪责。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
二月移顺治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裁撤十三衙门。诛杀内监吴良辅。设立武备院,专门制作收藏宫中所用军械及陈设器物。诏令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隶内务府。
三月 为顺治帝上尊谥“章皇帝”,庙号“世祖”。
四月 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侍卫傅达理随葬顺治帝,予祭葬,谥忠烈。 郑成功收复台湾。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发生奏销案。 六月罢内阁,复内三院。
十一月 康熙帝亲祀于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庙。
十二月 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入缅,缅甸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宗人府进《玉牒》。
是年为防内地民众与郑成功抗清势力联系,实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尽烧船只,片板不准下海,此即“迁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庙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父子于昆明。郑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 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母后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 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 庄廷鑨《明史》案发生。
五月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宫成,奉安太祖、太宗宝宫。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 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复旧。
三月 修缮历代帝王庙。辅政大臣议钦天监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辅臣索尼孙女、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行纳采礼。
九月 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换地相争,自此鳌拜专权。
三月 辅臣索尼请皇帝亲政,留中未发。
十一月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告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连等罪,逮捕下狱。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望浅,俱不能抗拒鳌拜。
十二月 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上疏,陈述当朝满汉矛盾尖锐、制度废弛。
七月康熙帝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宫听政。命武职官一体引见。鳌拜杀苏克萨哈及其子。赐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实录》。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加鳌拜、遏必隆太师。
九月 康熙帝将巡边,侍读学士熊赐履、给事中赵之符疏谏。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陈。
十二月 治历法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正月修乾清宫,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现居清宁宫,即保和殿也。以殿为宫,于心不安。可将乾清宫、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处。”
二月 行南怀仁推算历法。巡视近畿。
三月 结束清初的历法之争,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四月 幸太学,释奠孔子,讲《周易》、《尚书》。给事中刘如汉请举行经筵,嘉纳之。
五月诏逮捕鳌拜交廷鞫。是日,在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夺遏必隆太师、一等公。诏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给还。
六月 诏宗人有罪,不忍开除宗籍,自顺治十八年以来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详察以闻。
七月 诏复被鳌拜诬罪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原官,并予谥。
十月 卢沟桥成,上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宫成,上御太和殿受贺,入居乾清宫。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 诏都察院纠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肃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谒孝陵。
十月 颁《圣谕》十六条。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 命编纂《孝经衍义》。
三月 告诫年幼诸王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设置日讲官。
四月 命续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诏宗人闲散及幼孤者,量予养赡,著为令。始行日讲。
九月以寰宇统一,告成于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启銮。谒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宁宫,赐百官宴。遣官祭诸王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二月 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藉礼。朝日于东郊。
五月 《世祖实录》编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宫。
十二月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峨疏辞议政,允之。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疏辞议政,不许。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
二月 上御经筵,命讲官日值。赐八旗官学翻译《大学衍义》。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实录》。吴三桂、耿精忠佯请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试汉科道官于保和殿,不称职者罢。遣官分至云南、广东、福建,进行撤藩。谕礼部:祭祀大典,必仪文详备,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礼斟酌议定。
九月 谕总管太监考察各宫太监勤惰情况。
十一月 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
十二月吴三桂反对撤藩叛乱,讯传京师。执其子额驸吴应熊下狱。诏削吴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以图起事,事发,杨起隆逃逸,其党被诛。此为“朱三太子案”。罢汉官参与祭堂子之礼。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为纯亲王。
二月 广西将军孙延龄叛。太皇太后颁内库银犒赏平三藩前线将士。钦天监新造仪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执总督范承谟,并邀台湾郑经助攻。
五月 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康熙帝为此辍朝五日,亲送大行皇后梓宫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六月 定以内务府大臣领三旗包衣护军营负责宫门守卫及扈从、执灯、引导等事。
十二月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提督王辅臣在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四月 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闰五月 幸玉泉山观禾。
九月 康熙帝首谒明陵,致奠长陵,遣官分祭诸陵。
十一月 复设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颁诏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讲官进讲《通鉴》。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围。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改顺治年间十三衙门的相关机构分别为内务府的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庆丰司、上驷院,并于其下设立敬事房。诏令内务府三旗每旗编为五佐领,设骁旗、护军参领,由骁旗参领兼管旗务。命翰林长于辞赋书法者,以所业进呈。任命靳辅为河督,整治河务。
七月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学士等赐坐,论经史,间及前代朋党之弊端,谕严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级。
八月册立内大臣遏必隆之女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赫舍里氏为僖嫔,李氏为安嫔,章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内务府总管大臣向二十家内管佐领传谕:宫内一应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进宫,公事毕即应出外,不许久停闲坐,将外间事向内传说,并窃听宫内事往外传说。
九月 上发京师,谒孝陵,巡近边。
十月 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长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正月 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 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三月 吴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八月 西洋国王阿丰肃使臣入贡。御经筵,以《御制诗集》赐陈廷敬等。吴三桂死。颁行《康熙永年历》。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三月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七月 视纯亲王隆禧疾。京师地震诏发内帑十万赈恤。
八月 以地震祷于天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人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人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十月 册封胤禛之母乌雅氏为德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讲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师。
三月 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东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
十一月 定远平寇大将军等率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十二月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晋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册封孝诏仁皇后之妹钮祜禄氏为贵妃,晋惠嫔那拉氏为惠妃,宜嫔郭络罗氏为宜妃,荣嫔为荣妃。颁发恩诏,赏赐宗室、外藩,予封赠,广解额,举隐逸,旌节孝,恤孤独,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诏见直隶巡抚于成龙,称其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正月 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刊石于翰林院。
二月 以平滇遣官告祭岳渎、古帝陵、先师阙里。康熙帝斋戒于景山,为太皇太后祝寿。东巡谒陵,以皇太子胤礽随从。
三月 康熙帝谒福陵、昭陵,驻跸盛京。谒永陵。由山道前往乌拉行围。望祭长白山。
七月 清廷以郑氏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台。
九月 诏每日御门听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 诏重修《太祖实录》,纂修《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 遣郎谈、彭春侦察雅克萨情形,还奏后康熙帝决定暂不进攻,派宁古塔将军与之对垒。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设汉军火器营。
六月 至古北口外行围,木兰围猎自此始。
八月 命经筵大典,大学士以下侍班。
九月 限额鲁特入贡人数。
十月 设黑龙江将军,驻黑龙江城(今爱辉南)。
十一月 以收复台湾,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易经日讲》成,康熙帝制序文颁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肃朝会礼仪。首次纂修《大清会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 谕讲官,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 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乙丑)
正月谕内务府总管大臣:将皇城外三宫女子养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内幽静处。谕享太庙时赞礼郎读祝文对御名可不避。试翰詹官于保和殿,康熙帝亲定甲乙,其不称职者改官。
二月 谕满洲家奴及太监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净身者,不宜内用。
三月 康熙帝撰孔子庙碑文成,亲书立碑。
四月 设景山官学,以训练内务府三旗闲散子弟。
五月修《政治典制》。于文华殿东建传心殿,举行经筵前遣官于此祭先师孔子。彭春等攻雅克萨城(今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俄军势穷约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丙寅)
正月 俄重据雅克萨。
二月重修《太祖实录》完成。文华殿修建完成。康熙帝告祭孔子于传心殿。皇十三子胤祥生,母为长佳氏。
三月 命修《一统志》。
七月 吏部奏定侍读、庶子以下各官学问不及者,以同知、运判外转。清军围攻雅克萨。
九月 俄沙皇彼得一世来书请和,下令撤围。
十二月 谕:“纠仪御史纠察必以严,设朕躬不敬,亦当举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丁卯)
二月 命八旗都统、副都统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 康熙帝御太和门视朝,谕大学士等详议政务阙失,有所见闻,应入陈无隐。
四月谕纂修《明史》诸臣,修史应参照实录,《明史》修成后,应将实录并存于世,以便后世有所考证。
五月召陈廷敬、汤斌各试以文章。谕曰:“朕与熊赐履讲经论史,有疑必问。继而张英、陈廷敬以次进讲,大有裨益。”制周公、孔子、孟子庙碑文,御书勒石。
十一月 太皇太后病,康熙帝诣慈宁宫侍疾。
十二月以太皇太后病,康熙帝亲制祝文,步行祈祷于天坛。太皇太后逝。康熙帝割辫服衰,居慈宁宫庐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戊辰)
二月定宗室袭封年例。御史郭琇参奏明珠、余国柱等结党,明珠、余国柱免职,明珠之党遭罢免。
四月 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后灵柩奉安暂安奉殿。其后起陵,称昭陵。
九月 喀尔喀部为准噶尔部噶尔丹攻破,迁徙近边。
十月 上大行太皇太后尊谥为孝庄文皇后,升祔太庙,颁诏中外。
十二月 建福陵、昭陵圣德神功碑,御制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二月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制颂刊石,书额曰“地平天成”。
三月 康熙帝至南京谒明孝陵。命八旗科举先试骑射。
四月 康熙帝制《孔子赞序》及颜、鲁、思、孟四赞,颁于学宫。
五月 颁行《孝经衍义》
七月初九日册立贵妃佟氏为皇后。次日皇后崩,谥孝懿。派索额图与俄国使臣会谈于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十月 葬孝懿皇后于遵化东陵。
十一月 孝懿皇后祔奉先殿。
十二月 上朝皇太后于慈宁新宫。
(以上为部分,粘不了了,给你个网址吧)
大事年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472710100bu.html
介绍:http://www.hudong.com/wiki/%E5%BA%B7%E7%86%99
⑶ 历史上燕洵是什么结局
这是抄作品虚构人物。
燕洵,电视剧《楚乔传》第二男主角,由窦骁饰演。燕北世子,帝国西北兵马大元帅燕世城之子。自小在大魏当人质,九幽台后合族被灭。
燕洵与楚乔守望相助,莺歌小院忍辱负重筹谋多年。一朝出手搅乱风云局势,堪称帝国上位者的心腹大患,终成一代枭雄燕北王。
⑷ 同治皇帝因何去世他的生活习惯怎么样
翻阅清朝史书不难发现,清朝历代皇帝的子嗣数量呈现出一种逐渐下降的趋势。与康熙、乾隆动辄十几个皇子相比,身处清朝中后期的咸丰仅与当时还是嫔妃的慈禧太后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众所周知,这位同治皇帝6岁开始登基,可19岁便因病早亡了。对于他的死,众说纷纭,有2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是官方记载,死于天花;另一种是野史说法,死于梅毒。
一国之君,帝胄之命,乃“生物之主,兴益之宗”,这些帝王拥有全天下最好的资源,在外人看来是风光无限的职业,崇高的地位,享受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耀待遇。只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皇帝也是普通人,他们往往也承受着形形色色的压力、考验和诱惑。
而这位早逝的同治皇帝,就因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才让自己一度留恋风尘。不曾想,这却成了他短命的重要原因。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当古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时,往往就会背负巨大的家族和社会压力,他们解压的方式除了买醉,便是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中。普通人如此,可这位同治皇帝的死,竟然也与此有关,不免让人心生疑惑。
01
身为独子,备受荣宠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爱新觉罗·载淳降临,这是咸丰皇帝的第一个皇子。在其之后,咸丰又得了一个小皇子,只是不幸夭折了,也就是说,载淳成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也就是日后的同治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子承父业传承制度之下的封建帝王。
儿子的降临,让咸丰皇帝和还是懿嫔身份的慈禧喜出望外。对于咸丰皇帝而言,有了儿子,就意味着大清的香火不会断;对于还是嫔妃的慈禧太后而言,则完美实现人生第一个“三级跳”:由懿嫔被晋封为懿妃、懿贵妃,最终在咸丰死后成为太后。要知道,这个“华丽转身”对慈禧的后半生太重要了。
作为未来的储君,咸丰必须给到儿子最好的教育。咸丰让大学士彭蕴章推举一位儒士进宫授课,彭蕴章推荐了曾经的进士李鸿藻,李鸿藻因此成为了载淳的第一位授业老师。
作为帝师,李鸿藻自然尽心竭力。但不得不承认,载淳没有什么天赋,也不勤奋。咸丰本以为随着孩子长大一点会有所改变,未曾想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早早出了问题。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皇帝因病而亡,6岁的载淳不得不继承皇位,是为同治皇帝,他是大清的第10位皇帝。
咸丰的离世,对于这位幼帝来说,身为母亲的慈禧自然对其关怀备至,几乎称得上是百依百顺。在这样的环境中,小载淳迷上了蹴鞠和蹶张(弩箭),终日嬉戏玩闹地度过了童年。或许正因如此,同治皇帝的童年倍受宠溺,因此染上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爱好。
咸丰去世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正式开启了“垂帘听政”模式。同治皇帝的天资并没有清朝前几位帝王那么好,又没有在父亲的庇护下把潜力挖掘出来,面对权力掌控欲极强的慈禧母后,同治帝不免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性格。
我们知道,按照清朝惯例,少帝14岁便可以亲政,但由于慈禧对权力的渴望和把控,直到17岁时,同治皇帝才开始了亲政。只可惜,19岁时,同治皇帝便一命呜呼了。不禁要问,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02
沉迷声色,难抵诱惑
同治皇帝登上皇位没有经历过生死角逐,相比较那些为了皇位不惜兄弟相残的惨痛经历,同治皇帝这个皇位是水到渠成。
可是,这种“顺利”并没有实际意义,很明显,晚清江山都被慈禧一手掌控,所以生活在慈禧阴影里的这个“透明”皇帝,没有任何话语权。那么,同治皇帝究竟为什么会早亡?前文有述,这和他一贯的生活习性分不开。
不管正史还是野史,同治皇帝的死,与他“寻花问柳”有着直接关联,这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载淳一开始并没有这个不良嗜好。
自从同治皇帝登基以来的十多年里,由于慈禧掌控朝纲,导致载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接触朝政,所以他终日里只能和宫女太监们厮混,生活作风更是如江河日下。在一些太监的蛊惑下,年纪轻轻的同治皇帝甚至开始沉迷声色,完全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檐醉杂记》中记载,同治有一次又穿着便服跑出去玩,在宣德楼遇见了王庆祺。王庆祺歌唱得非常好听,同治龙颜大悦,就把他提拔上来。作为宠臣,王庆祺不思报效国家,专门搞一些歪门邪道,他偷摸给同治献上一些“少儿不宜”的图册,同治因此受到“启蒙教育”。
因为没有人约束,同治帝渐渐深陷其中。在娶了慈安太后介绍的皇后阿鲁特氏之后,同治皇帝有所收敛,因为阿鲁特氏雍容端庄,文才极佳,皇帝对她十分喜爱,夫妻感情十分融洽。但慈禧却对她十分讨厌。
慈禧认为,作为皇帝,不能独宠皇后,对于那些嫔妃也要“雨露均沾”。其实慈禧这么考虑,有2个原因。一是源于她自己选中的皇后富察氏没能封后,心有不甘;二也是怕慈安太后与同治皇帝联手,渐渐势大。因此,慈禧就不断地强迫儿子去亲近慧妃富察氏,疏远皇后。
有碍于母亲慈禧的威严,同治皇帝整日郁郁寡欢,更激起了他内心深处隐藏的叛逆心理。当他与自己的堂兄弟载澄混熟后,事态变得愈发严重。载澄与同治皇帝不同,他不仅可以自由出入皇宫,还能够随心所欲地出入烟花柳巷。由于两人年龄相仿,不知天高地厚的载澄经常入宫把宫外的见闻分享给同治皇帝,最终这位“损友”彻底把同治皇帝引上不归路。
不难理解,贵为皇帝,只要他愿意,宫中的佳丽是任他挑选的,可他却偏偏不喜欢在宫中玩乐,可见同治帝作为一个傀儡皇帝的“身心俱疲”。
03
因病早逝,死因成谜
据《清朝野史大观》描述,身为恭亲王的世子,有贝勒之尊的载澄从小就接受过正规教育,文武兼修。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途,反而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太岁,十分迷恋女色,尤其享受混迹于烟花柳巷的感觉。在载澄鼓动下,同治皇帝便开始偷偷溜出紫禁城,找地方发泄苦闷情绪,很快,他依赖上了这样的生活。
朝中群臣知道此事后,昔日的恩师李鸿藻等大臣纷纷上书规劝皇上,同治皇帝不但充耳不闻,反而激起了少帝内心的抵触情绪。他不再去著名的青楼,而是暗自去寻找暗娼解闷。或许就是这样的无节制生活,让他透支了身体,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的死亡。
对于同治皇帝而言,宫外的生活远离了母亲慈禧太后的管控,不管是麻木的还是发自肺腑的,总之是难得的快乐时光,这或许才是他最想要的。再者,他要用自己的行径去对抗慈禧的威逼。只是同治皇帝显然不懂得“色是刮骨刀”的道理,他已深陷温柔乡中而难以自拔。
不论是谁,长此以往,身体自然吃不消,即便贵为九五之尊,也没有办法能够抵御病毒的入侵与肆虐,何况当时的医疗水平极差,即便慈禧当时找来了全国最好的医生,也回天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