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Ⅰ 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
凡报名当年年底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具备《教师法》规定教师资格条件并愿意从事教师工作的中国公民,均可申请并依法认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
2、不需要单独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已经统一归入统考的科目二,是幼儿的《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
3、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在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结束并成绩合格后,可报名参加数月后的面试考试。同时笔试成绩为两年有效期,期间都可以进行面试报名。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5、报名需要学历证、身份证、照片。
6、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是肯定无法取得正式编制的。
(1)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扩展阅读:
《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五条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或者材料:
(一)身份证明;
(二)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三)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四)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的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证明材料。
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或者材料不全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于受理期限终止前补齐。
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格式。
Ⅱ 教师资格证网上报名,在哪里报名
1、首先你要做的是找准网站:中国教育考试网,点击进入。
5、进入之后需要你完善你的信息之后提交就可以了,当然你要上传你近期的二寸照片,等待他们审核通过就可以了。
(2)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扩展阅读:
申报要求:
凡报名当年年底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具备《教师法》规定教师资格条件并愿意从事教师工作的中国公民,均可申请并依法认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
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申请者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3、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说课(说课分为:面试、试讲)。(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如能提供3个月或以上的教学证明,可免于面试、试讲)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5、报名需要学历证、身份证、照片。
6、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是肯定无法取得正式编制的。
具体的报名时间和地点可以通过当地教育局、或者教师资格证报考点了解。
网络教师资格证
Ⅲ 错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怎么办
教师资格证报名错抄过了袭只能下次再报考。网上报名起止时间由各教育局设定,中国教师资格网无权延长教育局设定的网报截止时间。由于个人原因错过教师资格认定网上报名时间的,请等待下次报名。
认定机构会在每次报名前通过网站或其他媒体发布认定通知,包括申请人员范围、网上报名时间、认定条件和提交的材料等信息,请及时关注,并按其规定执行。
Ⅳ 教师资格证可以自己报名吗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可以自己报名的,教师资格证报名流程分为考生个人网上报名、考区确认、网上缴费3个步骤。凡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考生都可以进行报名,报名前考生需要进行注册、填报个人信息和上传个人照片。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打破教师终身制且五年一审,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本科能报考。成考,自考,网络教育学历,需要毕业才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4)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扩展阅读:
国家统考地区的笔试科目与地方自主考试不同。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国家统一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层级。
其中幼儿园、小学、中职这三个学段考两门(科目一:《综合素质》;科目二:《教育(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三个学段不涉及专业知识的考察;初中、高中要多考一门专业知识。根据规定,只有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单科成绩是保留两年的。
Ⅳ 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上报名需要什么资料
都有哪些吗?这些问题都是很重要的,也都是需要你去进行了解的。那么,我们就人力资源师报考条件都有什么进行简短的文字分析,希望给你一点帮助。
在三才
我们知道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不同的级别,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朋友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考取不同的等级人力资源证书。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师而言,想要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发展,考取人力资源师资格证是很重要的,那么,您知道人力资源师报考条件有哪些吗?想要考取一级二级人力资源师报考条件是什么呢?
三才告诉我们人力资源师报考条件根据您所包括的级别报考条件也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分为了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高级)、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技师)、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技师)。
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人力资源师报考条件的内容还是有些复杂的,报考不同级别的人力资源师,报考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你想考人力资源师就一定要搞清楚各个级别的人力资源师报考条件。如果你还有哪里不清楚,也可以直接去三才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进行咨询,三才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好的。
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报考需要什么条件
报考条件
1、报考人员基本条件:
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③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④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2、属地管理要求:申请人应在户籍关系或人事关系或学籍关系(在校生)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3、学历要求:
①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或者其他中等专(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②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或者其他中等专(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③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④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⑤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6)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扩展阅读:
考试标准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考试标准规定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确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大纲的依据。
考试方法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各科目采取纸笔考试。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
Ⅶ 教师资格证要怎么考去哪里报名考试
教师资格证的报名方式为网上报名,考生应在固定时间内登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网站注册并且填报个人信息,报名需要学历证、身份证和照片,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如下: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
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
3、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说课(说课分为:面试、试讲)。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7)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扩展阅读:
教师资格认定所需材料:
1、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网上填写打印)。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籍原件、复印件及工作单位证明(或乡镇、街道证明)。
3、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医院出具的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格检查表。
5、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6、申请人所在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供的申请人思想品德评估表。
Ⅷ 教师资格证的具体考取流程
考试日期为2020年10月31日,各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部为纸笔考试。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网页链接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对应教育部课程标准中相应层次学校课程。按教育部考试中心总体部署,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其他学科暂不开考。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人员,参加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和科目二的考试,其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的考试纳入面试环节进行考察。
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学科笔试仅开考科目一和科目二,其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结合面试一并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