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古文
1、[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原文选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白话释义: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战国]荀子《荀子修身》
原文选段:
君子隆师而亲友
白话释义:
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
3、[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原文选段: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话释义:
您的学子遍布了天下,何必需要亲自在房前再种花呢。
4、[唐]柳宗元《师友箴》
原文选段: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白话释义:
假如整个社会的人都不当老师,不尊重老师,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的背离道统。
5、[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原文选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⑵ 赞美老师的文言文有哪些
1、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释义: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2、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出自清代诗人罗振玉的《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释义:哪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释义: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
释义:个人能够超过老师和前辈,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养育和培养。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西汉诗人刘向的《史记·李将军列传》
释义: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
⑶ 赞美老师的文言文
1、《无题》唐代:李商隐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代:杜甫
原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3、《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代:白居易
原文: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4、《听颖师弹琴》唐代:韩愈
原文: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译文: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
5、《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⑷ 关于写老师的诗句 古文 现代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为人师表,无上光荣
(叶圣陶将“上”写成“尚”)
⑸ 赞美“老师”的文言文有哪些
1、身教重于言传。——出自清代学者王夫之
译:为师者,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如何做人。
2、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出自唐•陆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
译: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
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哪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4、君子隆师而亲友。——出自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修身》
译: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
5、事师之犹事父也。——出自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劝学》
译: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
6、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出自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大略》
译: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
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8、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出自〔宋〕李觏《广潜书》
译:一个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的教育如何,他受的教育如何又应看他的老师的水平如何。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出自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译:即使是一句话的赐教,都要把(他)当成老师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唐.韩愈《师说》
译: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
⑹ 关于老师的古诗文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赏析:
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6)老师古文扩展阅读: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⑺ 关于写老师的文言文有哪些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释义: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释义: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释义: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释义: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5、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释义: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⑻ 关于尊重老师的古文
《吕氏春秋·尊师》节选: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
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8)老师古文扩展阅读
名人尊师
1、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宇居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宇居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2、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苓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苓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苓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3、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