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
①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是那家出版社
因材施教的教师典范。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他都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导他们不同的知识。
② 孔子怎样做老师
国学大师潘守宇说: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世界教师节——孔子感动了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或庆祝日。可见,孔子不仅是中国教师的鼻祖,也是世界教师的荣耀。;日本东京的文庙(孔庙)规模超过中国的南京,孔子的儒家文化是普世的文化。 感谢尊崇儒家文化的仁人志士!
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这样普世文化的话对于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我国一位官员称孔子为孔老二,韩国的官员听到后全体站立退场!韩国的学生当知道孔子不是韩国人时泪流满面!韩国三星集团的外派人员必须会背论语;韩国把24孝拍成电视剧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向左转|向右转
③ 孔子怎样拜老子为师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有孔子问礼的故事,从而五十而知天命,没有记载是否从师于老子。不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于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的问题,真实性有待考量。
1 老子其人,其生卒年代为何,生平事迹怎样,至今仍无定论,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老子作为某个具体的个体存在过,关于他的言论,其实都是战国早期由后人整理收集的。
2 这个故事出现于《庄子》,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中利用仁义的教化来束缚人的本性的,所以他很有可能是杜撰了这个故事,借以抨击儒家学说,抬高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
④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教师《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心得体会
范文已传附件,请参考,望采纳
⑤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笔记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笔记
1. 人的内心不平衡是贪婪和欲望的根本。(摘抄于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
2. 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要善待错误而不要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 转变为探究的问题才是明智的。不要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什么的也不懂,有时骗骗哄哄就完事了。其实,孩子的心是最透明的,犹如一张白纸,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烙印。(整理于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
3.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代表知识和权威,大到政治品质,小到一言一行,都极易被学生学习和模仿,因而很自然地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都在用自己敏锐的眼睛观察着教师的言行举止、学识能力、思想品德、以至于文娱体育爱好等,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行为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去渍染、熏陶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做。“我希望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首先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希望他们成为友善、勤奋的人,因此,我必须是他们见到过的最友善、最勤奋的人。”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教育好自己,正人先正己。(整理于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
4. 对待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最应“约己以礼”,对学生应因势利导,使教育对象在思想感情上受到震动和冲击,由内疚到自省,最后化弊为利,让这类事件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和成长的契机。(摘抄于像孔子一样约己以礼)
5. 用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故事的教师是可怜的。如何从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事中振作起来,处理好工作与读书的关系,在现有条件下挤出一点读书的时间,是教师要面对的问题。让读书成为习惯,要靠毅力和耐性来支撑,只有勤奋而不畏劳苦的人才会有收获的喜悦。阅读经典最初可能充满了沉重与痛苦,但当你走过泥泞崎岖的山路,到达峰顶时,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在“苦学”与“乐学”之间有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读书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能使一个人浮躁的心静下来。随着读书的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读书的种子将会在你心中生根。在收获智慧的同时,收获从容与自信,收获学生对你的尊敬,而这几分收获又激发你不断地读书。(摘抄于像孔子一样终身学习中引用的文章《读书让自己终身成长》)
6. 让读书成为习惯,要靠毅力和耐性来支撑,只有勤奋而不畏劳苦的人才会有收获的喜悦。阅读经典最初可能充满了沉重与痛苦,但当你走过泥泞崎岖的山路,到达峰顶时,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在“苦学”与“乐学”之间有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读书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能使一个人浮躁的心静下来。随着读书的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读书的种子将会在你心中生根。在收获智慧的同时,收获从容与自信,收获学生对你的尊敬,而这几分收获又激发你不断地读书。(摘抄于像孔子一样终身学习中引用的文章《读书让自己终身成长》)
7. 一个人有了毅力,就能勤奋,就能自信,就能坚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在喧闹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积累人生中的美丽。注重积累能让一位教师的个人水平“升值”。越是有丰厚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研究与写作的思绪;没有积累就进行拓展,于生活于学问都是一句空话。用大海般丰厚的积累来显现自己的力量。名师成长的过程,往往是“集万千折磨于一身”的过程。没有类似于这样“积累”的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这样的经年累月“积累”的“折磨”,难以养成厚实的底气。
坚持积累,让人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有清泉一样的灵动。(摘抄于像孔子一样终身学习中引用的文章《我的“积累”8法》)
8. 做不了伟大的事,就用伟大的爱,做平凡的事。
9. 教学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教师能够启开学生的心灵,发出他们的心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最佳效果。让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和报偿,让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是老师激起了她心中的火花,激起了她学习进步的动力。教师也要时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克服消极信念,建立对自我和学习的积极信念。(整理于像孔子一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⑥ 外国的孔子学院怎么进需要什么资格才可以当老师
一、工资待遇
1. 每年$21,600美元(依据具体应聘资格可有涨幅)
2. 提供医疗保险
二、工作职责
1. 在美国中小学从事汉语教学
2. 积极参加学校校长及孔子学院推荐、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3. 积极与家长就汉语教学和课堂活动进行交流
4. 愿意在美国长期工作(至少三年,可延续到五年)
三、 应聘条件
1. 在师范院校或教师教育系获取的、相当于美国学士学位的学位证明,所修课程需由美国教师资格审查机构(ECE,WES或IERF)审核批准。
2. 至少一年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经验
3. 很强的英语能力(托福笔试和口试成绩)和汉语水平(HSK/ACTFL成绩)
四、在职教育要求
1. 岗前暑期培训班 – 费用:$1000美元(包括在中国和美国为期共两个月的培训)
2. 选修密歇根教师资格课程(15-24个学分,具体所需学分按所拥有的学位成绩单上修过的课程而定,每学分$400美元)
3. 考取CPR/教室急救资格证书
五、应聘材料
1. 申请信
2. 学位证书和成绩单
3. 个人简历
⑦ 孔子是如何当老师的
培训管理系统解读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学方法,今天依然有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体会,好好实践。”孔子作为老师是怎么教的呢?四个关键词很有用:有教无类、毫无隐瞒、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1、有教无类
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不能普及,好多人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各种各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这是很伟大的。
2、毫无隐瞒
孔子对学生很坦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孔子的学生宰予能说会道,可是有点懒惰。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发现了,就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现在哪个老师会这样评价学生?孔子很有趣,他就这么讲了,别人还记下来了。
3、因材施教
孔子对学生观察很细致,对学生的特点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学生说话,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样一个话题,面对不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这就是小班化教学的好处了。现在很多学校班额很大,五六十个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教师要细致入微地关注每个孩子,并有针对性地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孔子的教学实践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比如,认为可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老师无法具体指导每一个孩子,但深入一个小组还是可行的。
4、循循善诱
孔子很懂得学生的学习规律,他知道,学一样知识、发展一种能力,教一次两次是不行的,必须举一反三。颜回是非常善于举一反三的学生,所以孔子特别喜欢他。讲到举一反三,孔子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他说,如果一个孩子不太会举一反三,就难教了。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但绝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教师。有些学生光靠教师一方是教不好的。对此,孔子有很现实的认识。当下的教师承受着诸多压力,其中一条就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教师就能把他教好,也应该把他教好。但在教育问题上,很多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有一种说法叫“五加二小于七”。意思是,五天的学校教育,如果遇到不佳的两天家庭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怎么学?也是教师要关注的事!说完了怎么教,再来说说怎么学。这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要关注的事。
1、群学意识,乐学为先。有了兴趣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2、博学于文,多闻阙疑,要博学,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习的好方法。学会质疑,就是学会了独立思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学生获得了思辨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好处。
3、复习思考,记忆联想。孔子提醒我们,要经常复习、经常思考,要注意知识的贯通,不要死读书。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学习时有四件事情绝对不做。面对学问,你可以设想、可以提问,但不要乱猜。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应该多听别人的说法建议,不要主观臆断。
⑧ 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那孔子是怎么教育学生的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怎么教?四个关键词很有用!
以教师身份读《论语》,我读出四个关键词:有教无类、毫无隐瞒、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1、有教无类
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不能普及,好多人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各种各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这是很伟大的。
2、毫无隐瞒
孔子对学生很坦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我对你们一点没有隐瞒,如果我对你们隐瞒,我就不是你们老师。不要以为我有东西瞒着你们,我把自己的东西全教给你们了,把我对你们的判断全说给你们听了。
《论语》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真实。透过那些文字,我们好像真的能感受到孔子的音容笑貌。书中甚至连孔子骂人的话都记下来了。孔子的学生宰予能说会道,可是有点懒惰。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发现了,就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现在哪个老师会这样评价学生?孔子很有趣,他就这么讲了,别人还记下来了。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自己说的,是后人读了《论语》提炼出来的。孔子对学生观察很细致,对学生的特点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学生说话,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样一个话题,面对不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这就是小班化教学的好处了。
现在很多学校班额很大,五六十个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教师要细致入微地关注每个孩子,并有针对性地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孔子的教学实践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老师无法具体指导每一个孩子,但深入一个小组还是可行的。
4、循循善诱
孔子很懂得学生的学习规律,他知道,学一样知识、发展一种能力,教一次两次是不行的,必须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回是非常善于举一反三的学生,所以孔子特别喜欢他。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样的话,可见师生相知。子贡还说,颜回听到了一,就知道了十。而他自己听到一只能知道二。
讲到举一反三,孔子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他说,如果一个孩子不太会举一反三,就难教了。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但绝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教师。有些学生光靠教师一方是教不好的。对此,孔子有很现实的认识。当下的教师承受着诸多压力,其中一条就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教师就能把他教好,也应该把他教好。但在教育问题上,很多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有一种说法叫“五加二小于七”。意思是,五天的学校教育,如果遇到不佳的两天家庭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怎么学?也是教师要关注的事!
说完了怎么教,我们再来说说怎么学。这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要关注的事。
1、群学意识,乐学为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三人”理解成一个学习小组,一个学习团队。孔子讲究互学互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团队的作用更是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习、工作,都需要依靠团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绩。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有了兴趣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2、博学于文,多闻阙疑
孔子认为,要博学,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习的好方法。学会质疑,就是学会了独立思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学生获得了思辨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好处。
3、复习思考,记忆联想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醒我们,要经常复习、经常思考,要注意知识的贯通,不要死读书。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说,学习时有四件事情绝对不做。面对学问,你可以设想、可以提问,但不要乱猜。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应该多听别人的说法建议,不要主观臆断。
小编分享的以上内容您有哪些心得体会呢?喜欢别忘了点赞哦~
更多教育资讯关注“金八力教育”
⑨ 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有感(一)
新城驸马庄小学教师 石晓野在这个五彩缤纷,科技腾飞的现代社会,面对教育教学的各种理论、思想,我们何去何从,怎样教好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困扰我们的大问题。读完学校为我们配备的“做不抱怨的教师丛书”之《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学到了很多,感触很大。学第一,教第二的教学理念。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所以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孔子深谙教育之道,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互助教育。他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感谢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孔子的世界,让人豁然开朗,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让我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到了营养,丰厚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