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子女
① 在教师子女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体验
我的初中,用我们班主任的话,就是说:我们班除了一个人是凭着实力考进来的,其他都是凭关系进来的。没错,那个凭实力进来的也是教师子女。我们班初一总共63人,其中13个教师子女,其他的都是教师亲戚。
② 作为教师的子女,有什么糟糕的体验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就是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因为这个就是不一样的有的就是可以有的就是不好,看自己的情况,首先我想从今年发生的事情开始。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这是我开展过的最长距离的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他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他已经4年了,入校时他非常优秀。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我见过非常优秀的孩子,我要说的是,我现在所有说的学生在大学都是特别好特别优秀的学生。
有一个理工科的优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级时完成了研究,达到了博士水平,这是他导师告诉我的,他屡次三番尝试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当时两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药物,所有电抽搐的治疗方法。出院时,我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精神科医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现开心一点,他们以为我抑郁就好了。
我要讲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这是我的来访者,我得到他们的许可,他们将亲身感受写出来告诉我。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他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所以,这个就是一些看法,
③ 为什么教师子女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较低
前不久,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还说,不仅现在时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笔者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更好得老师。(一个网友“爱的色彩”说,她看一个老师优秀与否,不仅看他学校的教育,更要看他的家庭教育。此话非虚。)
今晚——2012/8/22,偶在一个朋友的QQ空间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很深刻,真值得教师反思。对照来看,条条款款都好像是这回事。
比如,教师的学习,“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真刻画得惟妙惟肖。
再比如,教师的职业心态,“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我工作十多年了,反思,真的发现,在我们的思维模式里,有意无意地倾向于稳定。当然,并不是说稳定就不好,而是说,习惯了稳定,也就习惯了平庸。我处于职业倦怠时的那个愤青时代,常说,“时间久了,已忘记了翅膀的扇动了。到后来,就成了鸡肋。”当时,真不知作为一个教者,可持续的生长力在哪里,知道的就是就这样呗,或认真工作出成绩,或混呗,或出不了成绩自己想路子,找门子,挪窝等等,唯独没想到学习,没想到职业的幸福,没想到真正地去感知教育的温度,没想到真正地去思考教育为何物,当然,彼时彼地,也不知道怎么学习。
再比如,“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真是说到点上去了。“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一点,于我等“死”教书者教“死”书者,确乎这样。
④ 关于教师子女。
你们学校是怎么样啊~? 是不是对老师有特别照顾的说?
我也是教师子女啦,我们学校对是有教师的特惠政策的。
因为我们学校原来很烂,换了一个校长以后努力的抓纪律、抓成绩,一步一步的变成了市重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很苛刻,全班60个学生要求考59个,少一个扣老师1000块的工资或者奖金,我们学校很多老师身体都不好,尤其是语数外三门,不带班主任要带4个班(一个班60多学生),带班主任要带3个班,还要上延点、晚自习、星期六补课等。
而且我们这边的中学很多(我知道的就有五六所,而且都是好学校),竞争很激烈,旁边就有两个省重点。我们学校给老师的工资比周围的低(而且重点学校教师节会给老师发笔记本电脑,我们学校就米有),所以有的年轻的老师就想着办法往其他学校调。
我们学校有规定,教师子女必须在本校上学,不在本校上的,连家长一起滚蛋(= = 我当年的分够省重点了,就是因为这个被留了下来)。我们学校是高中和初中一起的,初中实力够硬,区里的成绩排名是前3的,高中完全不济,可以说是毁人不倦啊~……囧!所以很多家长都然孩子在我们学校上初中,高中就去其他的学校。学校为了留住好学生,规定初中班每个班必须留下指定人数,差一个,老师前一年的奖金全没(老师的奖金是一年一次发清)……囧
因为在很多方面对老师的要求很苛刻,所以也会在其他方面相对照顾一下,比如教师子女可以无条件进重点班这样(其他的就没见什么了),至于入团这类的,不太清楚,不过我当初申请的时候也没批我,还在考试前被拉去义务劳动扫操场…… T v T (结果考试的时候睡死了过去……)
我高三的时候我妈带初三(我妈是初中数学老师,班主任),我在那一年内的星期一至星期五几乎没怎么见过我妈……(我两的课时是岔开的,早晨我比她走的迟,晚上她回的比我早,我回家做完作业她已经睡了) = =^^
不过后来是我自己太不济,没考好啦~~随便上了个大学的这样~~
不过楼主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我觉得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啦,反而在成绩上对我们要求更高,我初三的时候成绩出了前20(全年级630多),会被叫去办公室轮流喝茶……(- - 初中部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各科代课老师这样轮下来,回家还有皮带炒肉~~ 囧)
- - 我还被我们的化学老师当众抽过耳光呢~~ 就在教师办公室里~~ = =||||
⑤ 我是一名教师的子女。
现在的孩子的确不好管理,不过你也要心平气和去对待,有的孩子是吃软不吃硬的,平时上课严厉一点,下课可以跟孩子做朋友,或许那样可以好管理一点。不要刻意的去管孩子,要给孩子留够足够的空间,违反纪律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你要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全才,心里要容得下孩子的错误,有部分不好好听课的孩子是正常的,要改变的是你自己的心态,重点培养和发现有天赋的孩子最重要。
⑥ 教师子女问题教师子女能上自己的学校吗
所以说独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能否与学校正确配合,同步担负教育孩子的任务。
一、要负起管教孩子的责任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送孩子上学,一旦孩子进入学校,家长就如释重负似地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这都是十分错误的。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对子女成长承担教育责任。要记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还是孩子的终生教师。诚然学校是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必须有家长的正确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其次,氦辅份恍莓喝逢桶抚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加上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无法与孩子父母相比;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强化,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其三,由于家长与子女之间固有的血缘、感情和伦理上的内在联系,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好小学低年级独生子女,特别需要家长积极、主动、正确的配合
二、家教中的一些误区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大多数家长能按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进行配合。但是,由于有些家长教育方法和教育观点不正确,所以并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我自己的,如何教育是自家的事情;有的认为不打不成才,对孩子采用打骂教育,使其失去天真和上进心;个别家长因孩子进步不大,对配合教育失去信心;还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不能正确对待学校教师的教学要求,袒护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产生隔阂和矛盾;小学低年级学生大脑功能的可塑性比较大,不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形成习惯,家长应配合学校抓住这一良好教育时机,对儿童进行文明礼貌、尊敬老师、诚实勇敢、拾金不昧、热爱劳动、认真学习、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等方面的教育,并养成良好习惯。老师要求刚入学的儿童做个合格的小学生,见了老师要问好,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家长就要以身作则,见了老师主动问好,或教孩子向老师问好。如果家长见了老师不打招呼,骑着自行车不下车,捎在车座上的孩子向老师问好,或者向家长说:“这是我们的老师。”家长不予理睬,无形中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影响,以后见了老师不打招呼,如同陌生人一样,对待他人也就谈不上尊敬、有礼貌了,家长的行为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打扫卫生对初入校的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他们在家里是宝贝,“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来到学校老师要求他们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教他们学会扫地,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在接孩子时教孩子如何扫地、洒水、摆桌椅。如果家长看到孩子扫地时弄赃了衣裤,弄湿了鞋袜,又不会扫地,很着急,也很心疼,干脆“越俎代疱”,自己干,又快又好,还能早一点回家。那样学生到了中年级还不会打扫卫生,依赖家长,且怕劳动,怕脏怕累
,找借口逃避值日。特别是学校安排大扫除,有的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给孩子穿上旧衣服,准备好卫生工具,鼓励认真打扫;有的家长一再叮咛孩子不要弄脏衣裤,不要擦窗户,那样会摔下来,甚至不放心跟来了,让孩子玩耍,自己完成任务,觉得这是两全其美的事。这样孩子就不关心集体,不热爱劳动了。劳动习惯、劳动本领应该从小培养。
低年级儿童感情明显外露,容易冲动,常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在班上受了委屈,或犯了错误,出现不良行为时,情绪不好,家长如果产生急燥情绪,不冷静,来到学校“算帐”,讨“公道”,或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往往会因教育孩子的问题和老师在情感上产生隔阂,发生矛盾,这样就失去了配合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害无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来到学校向老师、同学了解情况,弄清事实真相,配合老师正确处理,或理智地分析不良行为和犯错误的原因,讨论和分析从家庭、学校两方面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互相信赖、理解,互相支持,这是配合教育工作的基础,要绝对避免和老师发生隔阂和冲突,否则孩子以后就不把老师、同学放在眼里。
三、要配合学校,就要先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多,例如:1.学习方面有: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预习新课。2.课间要求有: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丢乱扔;不带零食回学校。3.校外要求有:不独自到江河湖海去游泳;不到电子游戏机室去玩------
只有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要配合学校,就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1.要多与孩子谈话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脉络。2.要向孩子的同学、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五、要配合学校,就要注意维护老师的威信
低年级儿童的家长,很关心孩子,甚至一个孩子,就有很多人爱护,对孩子的老师关注的人就更多,议论老师也就成了一些家长聊天的话题,有时在自己孩子面前随便评论老师。老师是低年级学生最尊敬、最崇拜的人。老师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是最完美的,他们听老师的话,模仿老师的言行,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关键时期。这时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如果破坏了老师的形象,降低了老师的威信,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还能再听谁的话,还能崇拜谁呢?正确的做法是:不随便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特别是老师的不足,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老师,要让孩子看到老师的优点,把老师的优点放大再放大,缺点缩小再缩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的缺点还要指出来,要讲究方法,这就是最好的配合,不给老师树立威信,再好的配合也无从谈起。
六、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儿童正是集体荣誉感形成时期,这个时期老师教育学生,时时处处要为班集体着想,为学校着想。如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积极打扫卫生,集会时,做到快、齐、静等等。家长应积极地支持学校的教育活动,密切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小,就无关紧要。如在一次活动中,有个孩子因为自己班级没有获奖,哭得很伤心,爸爸却认为孩子多事,得不上奖与他没有关系,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这样怎能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面引导,教育孩子不要气馁,寻找原因,使孩子有信心在下次活动中,为班级争取荣誉,否则孩子将会变得麻木不仁,不求上进,丧失集体荣誉感。
七、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比较薄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行动的自觉性、持久性都较差。针对这个特点,就需要家长加强孩子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低年级的孩子在家里学习,家长就要督促。自觉性强的孩子,家长可以“遥控”督促;自觉性较差的孩子,家长就要亲临“现场”,边扶边放;好动,不自觉的孩子,家长要跟紧;有“多动症”的孩子,家长要陪读、陪学,直到“多动症”有好转为止。总之,对学生学习上的督促,要落在实处,不能只过问一下,认为完成的不好,老师会有办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不但搞不上去,反而养成好多坏习惯,在家中养成的坏习惯又会带到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在孩子的学习、劳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优良品格。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安静的学习环境,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父母榜样的力量。整天忙于经营,忙于工作,忙于社交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和学校密切联系,积极配合。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在小孩子身上舍得花一些时间。
八、要配合学校,就要架好沟通的桥梁
要做到正确配合,家长还要和老师密切联系,和老师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虚心听取老师对家庭配合教育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在家庭中配合落实。平时,孩子在家里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交换意见,以便学校、家庭配合教育。另外,家长配合教育要有信心和耐心。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习和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古人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⑦ 教师家庭的子女往往发展比较好,这是为何
教师家庭的子女往往发展的比较好,这是因为从小到大父母对他们要求严格,给他们做好了人生规划。按部就班去发展,基本上都不会错的,这是教师家庭子女和一般家庭子女的区别,教师有长远的见识,思想和普通家庭的父母也不一般。
虽然我同学没有考上当初我老师希望他考的那所学校,但是能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并且留在了大城市,我觉得这也是我同学的成就。人生挺不容易的,能做到这点已经是我们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我觉得和他出生在教师家庭有很大关系,他的母亲也是做教师的。
⑧ 作为教师子女有什么糟糕的体验
1、上课经常被提问
作为教师子女,无论你的爸妈是不是在你就读的学校教书,老师们总是会跟喜欢挑你起来回答问题,所以上课必须非常专注,没有任何可以走神的机会,因为你要随时做好被老师提问的准备。
有些同学就会觉得老师不公平,觉得给予了不一样的待遇,所以他们会很嫉妒你,在课后的时候会说说你的闲话。有时候你凭借自己努力取得的奖励也会被他们认为是凭借父母的关系才获得的,这种时候你真得会很委屈,感觉自己教师子女的身份给自己带来可很重的负担。
⑨ 说说你身边的教师子女最后都怎么样了
我干爹的儿子就是教师子女,考上的大学还没有我发小考的大学好,考的浙江大学,我发小的爸妈小学文凭,从小他爸妈都没有管过做作业,想管都不行根本做不来,他妈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认真读就只有去晒太阳打工,你认真读书坐办公室吹空调,他10岁那年她爸爸妈妈因为一些原因离婚了,之后他成绩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