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陈老师策略

陈老师策略

发布时间: 2021-07-24 11:54:21

1. 苏教版四年级解决问题策略怎么检验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陈老师来自卓洋中心小学,以后欢迎大家来我们学校作客,你们知道星期天我是怎么来的吗?请你们猜一猜。对,陈老师到古田,可以用乘客车、乘出租车、骑摩托车等不同方式,这些都是解决陈老师到古田这个问题的策略。(板书:策略)
请你们说一说,那天我来这里采取怎样的策略比较好?为什么
师小结: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策略。
(评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四年级才编入教材,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与今天知识有关,易于学生,从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明白了什么是“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创设情境,理解题意。
今天,小华、小明、小军起到商店里买东西,(放幻灯片)你们认真观察,从中能获取多少信息?注意引导出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探究策略。
A、同学们真不错,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张贴:小华用了多小元?)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住处都要用到呢?该选择哪些信息呢?请你们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把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信息整理出来。请学生自己拿出本子,可以画图、画线段等方法把数据整理下来,再请学生的自己的做法与小组的民学交流,把小组的整理过程派一个代表展示出来。
学生尝试整理,师巡视。
B、谁愿意把你小组整理相关信息的方法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
指名学生上实物展示台,并介绍采用什么方法。
C、大家表现真不错,能够用这么多的办法来整理相关信息,现在我来考考你们,你们能把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信息试着整理在这张表格里吗?(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信封)
小华 ?元
D、谁能把整理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一下?指名展示。如果没错,师出示:
小明 18元 3本
小华 5本 ?元
问:这样整理好吗?为什么?
E、这种用表格来整理信息的方法叫列表法,现在我们用列表法来完成信息的整理:第一行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强调:不知道的条件用“?”来表示。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F、思考:为什么要把关于小明的信息整理进去,而不把关于小军的信息整理进去呢?要根据这张表,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
生:要求买5本用去铄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格。
师:利用这张表格,你会列式解答吗?
生解答后,把列式写在本子上。
生汇报,师板书:18/3=6(元) 5*6=30(元)
G、检验
小华和小明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吗?怎样进行检验?
小结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 列表的策略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在教学时,是直接呈现还是逐步引导,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如果引导,该如何引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数据,在学生中出现了画图、画线段,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方法,把学生从练习中逐步引导出列表.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初步体会列表的意识。)
三、巩固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我们已经初步体验了用列表法来整理相关信息,现在请大家看这道问题: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整理出相关的信息,并解答吗?请你们完成在书本第64页。
做完后,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思考过程。
(2)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你是怎么整理的?解答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板书:18/3=6(元) 42/6=7(本)
(3)大家运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感觉臬?
(4)如果我们要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把这两张表合并起来,电脑出示合并过程: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但是画表格很麻烦,要花很多时间,我们去掉表格的边框和姓名,用箭头连接,我们就能得到: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你们能把括号填写完整吗?看谁完成得最好?
(5)请大家观察电脑中的图,箭头表示什么(表示这两个信息都是一个人的,是对应的)?再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在变化,什么没变化?
引导学生得到:箭头的左侧都是数量,右侧是总价,总价和数量在发生变化,但单价不变.
(评析:买5本用去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是有变化的,逐步从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探讨整理数据的方法到让生自己独立完成填表、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要购买一些体育用品,让我们来看一下(放录像)请你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先列表整理,再解答。
(2)学生交流列表整理信息和解答情况。提问:56*6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从哪里知道的?这话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足球的总价=排球的总价)还可以表示什么?(课件出示:=篮球的总价)
五、拓展提高。
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街道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物原价15元,现价8元。
小力:我买3个文具盒。
小红:我买4个书包。
小芳:我买10个卷笔刀。
问题:1、小比小芳多付多少元?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然后再解答。
(评析:在“想想做做”中的练习与拓展的题目中,有较难的题目,整理信息的表格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向学生得出了新颖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整理信息,避免机械记忆和单纯模仿,实现策略形成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有一个发展,必须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自己的不懂地方,并能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讲解中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认真、紧张、自觉、主动、顽强的心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自己探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整理,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使教师教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变为了“新奇有趣的东西”,自然“被动学”变为了“主动学”。在教学时,我们应当要摒弃以讲为主、包办代替、强行灌输等做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能独立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让他们完成一部分,把真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 陈老师有46元买了3个大球和7个小球,每个大球比每个小球贵两元,那个大球小球各多少元解决问题的策

设小球为x元,则大球为(x+2)元,则可解方程:3(x+2)+7x=46,解得x=4,所以小球4元,大球6元。

3. 2.陈老师指导幼儿排练舞蹈节目,进行得非常不顺,无论她怎么提示,幼儿在跳舞时

民间剪纸活动在幼儿园深受幼儿的喜爱。在一张张色彩鲜艳的纸片里,孩子们创造出了变化万千的各种图案,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然而,在幼儿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较注重中、大班幼儿剪纸活动的指导,而对小班幼儿剪纸教学活动缺少应有的关注与必要的思考。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是我们必须攻克的一大难关。1、“抛砖引玉”——创设富有浓厚民间剪纸艺术气息的视觉环境,激发兴趣。 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为小班幼儿创设富有浓厚民间剪纸艺术的视觉环境非常重要,它能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享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使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剪纸美的熏陶。为了唤起幼儿探索的欲望,我们还在班级设置了剪纸展区,如:“快乐剪剪剪”、“剪一剪变一变”,把每一个幼儿的剪纸作品在展板上展出,尝试创设让幼儿能与之“对话”的环境。实践证明,有幼儿参与的环境更加让幼儿有欣赏、研究的兴趣,也更能调动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关注。2、“循序渐进”——制定适应小班幼儿现有剪纸水平的教学策略。经过研讨,我们确定小班上学期以撕纸为主,运用撕纸活动锻炼手指肌肉的灵活及力度。内容主要以小朋友熟悉的水果、蔬菜、小草、小花、可爱的动物为主。由于刚入园的幼儿年龄较小,手指肌肉还不够灵活,使用剪刀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撕相对于剪更安全,更适合小班幼儿。刚开始的几次活动,我们先让幼儿进行自由撕纸。小班幼儿有的根本还不会撕,他们撕纸的方法准确的说是“抓”或者“扯”,如果抓的话, 很容易就把纸抓坏了或者抓成一团,扯呢,很难把纸断开,所以必须先教他们怎样把纸撕开。接着我们再从撕长条纸入手,先撕彩带,或者面条,要求幼儿撕开变成长条就可以了。渐渐地在以后的活动中,逐步提高要求,要求幼儿撕出简单的图形。为了让幼儿练习撕出图形,我们在图形边缘用缝纫机车出小孔,让幼儿沿着边缘撕出图形。一学期以后,幼儿已对撕纸有了兴趣,大多数幼儿都能手眼协调地进行撕纸了。3、“推陈出新”——支持幼儿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对于小班幼儿的剪纸,我们不能用常规的眼光去衡量他们的“作品”,不能只看剪纸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是要重视剪纸中所表达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支持幼儿创造性的自我表现。

4. 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提起“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也许老师们都已耳熟能详,的确这也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第一轮课改的第四个年头,就在语文阅读教学出现“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性问题的时候,崔峦老师在贵州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及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专门明确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研究的主题:阅读教学体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时至今日,到了第一轮课改总结的阶段,到了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依然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优秀代表的阅读课堂教学被专家评价为低效,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处于调整期的今天,阅读教学要走正确、健康、高效之路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再度思考,笔者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起点﹑精简环节﹑教后反思”四方面探索阅读课堂教学实效并付之实践:
一、吃透教材,弄清“教什么”,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中,首要环节就是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解决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从年段目标要求确定“教什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观《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也是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如课标对低年段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可操作的的要求提得比重最大的是识字、写字、朗读、词语积累,而对词句及课文内容只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作了解和大概了解。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低年段老师由于对年段目标的模糊而走进了目标定位的误区,教学时识字阅读“楚河汉界”,10分钟以复习形式集中处理识字,剩余时间完全进行没有任何识字学词任务的内容分析,仿佛整节课的精彩要在这大半节阅读分析中得到充分展现,殊不知,我们老师的这种既是错位又是越位的做法忽视了年段目标的坚持和落实,低段阅读教学的高段化倾向,使低段阅读教学课堂耗时低效.
还是识字教学,低年级明确提出“多认少写”,要认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认记,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的精确记忆,但我们的老师却花大力气,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记﹐要求写的字却没指导写好,这种做法就是错位。
又比如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老师,把识字、写字放在“读中感悟”教学环节,展开春、夏、秋、冬四段阅读,在各段学习中分别进行“汇、挡、刮、献”四个字的认读和书写指导,这样安排,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很实用的课堂学习,但这不应是中年段的学习要求,我们说这叫做“不到位”。
因此,不管哪个年段的老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牢牢记住,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目标上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都将会是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直接症结。
(二)从主题单元目标确定“教什么”。人教版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呈现的第一部分内容便是导语(导读),导语的作用,大概也有不少老师关注不够。细细研读,我们就会发现字里行间藏着的就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读写训练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备好、把握好单元中每一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导语告诉我们: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有了导语的指引,那么我们无论备《小嘠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备《临死前的严监生》,还是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的教学都要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方法上下功夫,作为拓展延伸或者读写结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描写人物方法学以致用,这些都是要落实的目标。以梁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梁老师反复强调抓住关键词“两个手指头、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茎灯草、摇了两三摇”来体会严监生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无处不在渗透着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课终,严监生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物描写方法也就了然于胸,那么这课的目标,梁老师就基本落实到位了。
(三)从课文特点确定“教什么”。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体到每篇课文应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在我们考虑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标、单元目标,那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确定本课三个语文能力点:一是培养速读能力。这既是高年级的年段目标,也是单元目标,同时也因为这是一篇长课文,适合培养速读能力。二是培养品细节、悟情感的能力。这既是高年级年段目标——学习表达方法,又是主题单元训练项目,更是因为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三是培养学生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能力,进行读写结合。目标定位准确了,教学设计也就重点突出了。刘亚雄老师在设计《最后一头战象》时,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环节是设计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细节描写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同时在品读过程中也给学生渗透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最后,刘老师让学生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内心想法,进行写话训练。这是抓住细节想象而进行的一次写的训练。假若延伸到第二课时的设计,以学习用细节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习课文设计新的情境,让学生写一段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文章,写后交流评价,那么这个写的过程既是读写结合的过程,又是“言”、“意”结合的过程,这样整课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得到保证。
二、了解学情,找准“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基础。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中,崔峦老师曾这样评价参赛老师的课:阅读教学找不到起点,抓不住重点。孩子通过读,已经了解和理解的,已经会的问题,我们还在不断地问孩子的这种情况相当严重。不少的课,通过实际考查,孩子开课时的理解、孩子学完这篇课文课后的理解几乎一样,这样的课就是做无用功,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课堂,这也正是我们不少老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那么,起点在哪?笼统地说,是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即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找准教学起点,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针对学生实际,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进而因文制宜、以学定教。
(一)有效预习,了解学情。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道理,老师是懂的,预习,老师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都会布置的,但预习也许只流于形式,无非就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音形义,加之课前缺少对对预习情况检查,预习实效难以保证,那么预习对阅读教学产生的作用也就微不足道了。
有效预习,笔者认为必做四步:一是读文,读中自学生字新词,读中了解大意,读中理清思路,读中把握重点,学着概括主要内容。二是批注,如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己的喜欢的句子,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给要理解的词语注释。三是质疑,预习过程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四是检查,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必要检查,通过检查了解,我们才能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那么教学起点在哪儿?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二)以疑导学,实效阅读。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学习的开始。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就是以疑开篇,抓准了教学起点,从而做到以学定教的。陈老师的设计的第一个环节,问学生“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吗?”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提出了5个与理解有关的问题。这时陈老师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理出了一个普遍的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
陈老师引导学生质疑文本,目的是了解学生在解读文本上的疑难,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更是为教学提供方向,而不是为了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而质疑。
三、问题整合,解决“怎样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在大力呼吁阅读教学要走向语文本体回归的今天,专家们常讲到的观点。如果说“教什么”是解决目标问题、方向问题的话,那么“怎么教”就是解决设计技巧的问题了。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前者是内容,很重要,后者是形式,同样不容忽视。
纵观当前教师的阅读教学,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细碎的提问,学生频繁的回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崔峦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逐段分析死,整合处理活。”这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就是整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问题设计的整合,即提的问题要大,是学生感兴趣的,体现语文特点和语文训练重点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要读全文来思考的,都要从整篇文章中找答案的,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提问才能把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入,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实效。
(一)围绕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设问。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和”直奔中心,设计这样的提问:(1)什么叫“将相和”?(2)“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各指谁?(3)既然是“和”,说明他们有一段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这样就能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了。
(二)在学生理解关键处设问。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可以走“一条主线”、“两个板块”高效整合设计之路,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一条主线,两个板块”都是学生理解的关键处,抓住了关键,就能引发学生对父亲不眠不休进行36小时的艰苦挖掘的思考与理解,就能引发学生对儿子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个小时的思考与理解。那么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也就水到渠成。这种设计,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是一种高效的整合。
(三)捕捉学生通读文本感受最深点设问。如教学《乌塔》一课,可以以整体把握,板块推进的方式来设计,先整体感知内容,聚焦“震惊”:以“震惊”一词带出初读后的感受,再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特别让你震惊?接着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最后拓展“震惊”,阅读表达结合。整节课,老师以“震惊”为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主线明晰,也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肢解文本内容。
四、教后反思,扬长避短,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有效的教学反思也是提高教学实效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在任务繁杂的当前,又有多少教师能在课后静下心来想想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更有多少教师能把这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写下来加以分析?恐怕少之又少!这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提高之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应该包括课前准备(即备课)、课中实施、课后总结(即反思)三大部分的。即便作为教者,我们有了明确的年段目标意识,有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本领,也就是说,课前,我们可以有一份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教案,但是我们不敢说,拿着这个教案就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语文课,这其中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或许是学生课堂生成与预设产生了冲突,又或许是教者自身对设计的实施水平出现偏差等等。
(一)反思成功。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后,她在反思中谈到这节课带给自己的欣慰和遗憾,欣慰的是备课时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实现,遗憾的是没有给足学生学习时间,没有开放学生学习空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展示的关注,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感悟与运用。我认为,无论成功还是不足,通过反思所留下的启示都是有益的,都是对课堂教学实效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我们知道,高年段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主题,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后,这位老师能从教学理念这个角度总结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做到三个“立足”,一是立足文本,语文课堂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即教学每个环节,导入依据文本,教学过程紧紧抓住文本,拓展延伸同样立足文本。二是立足生本,即重难点的定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着力。三是立足根本,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阅读教学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其次能从教学策略这角度作经验小结,如研读“老人爱海鸥”的段落,抓住老人喂海鸥的动作词语“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引导学生在这些动作词语前面加个“为什么”,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通过想象画面、比较朗读,升华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体现,都是日后有效处理高年段阅读教学可积累的宝贵经验。
(二)反思失败。经验除了来源于成功的反思,同时也会来源于失败的思考,尽管一节课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各不一样,甚至更多时候成功会占大比例,正如这位教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但可贵的是这位老师最终能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理念出发对自己的课进行中肯的批判,为自己讲得多,牵得紧,过于强势,教学霸权,扼杀学生个性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做法而反思。能从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出发去反思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忽略而导致的目标不到位,那么记录下来的这些遗憾,同样是成为指导以后备课和授课做到有的放矢不可多得的经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简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做到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找准教学起点,做到多读、多练、少讲、少问;教学过程做到精简环节,模块结构,整合问题,言意兼得;做好教后反思,相信提高阅读教学实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5. 求文档: 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心得体会

读《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的初步认识
第一次听说观课议课是在网上的博客上看到的,只知道作者是陈大伟老师,挺新鲜但只略看了一点。后来同事帮捎了一本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闲暇时便翻阅。原以为理论性很强,但看过会却爱不释手,被书中的案例与朴素却一针见血的论证所吸引,便干脆一阅到底,细细回味。 初读本书,对“观课议课”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陈老师在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对现时的听课评课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观课议课”的观点,并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探究。 作者是由一线教师走向教师继续教育岗位的,因而对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评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他在思考的是,“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如果有效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如何变革和改进教师教育模式?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中小学教师走上‘反思型成长’道路奠定基础?”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作者发现“课堂”和“教师”聚集到一起来了,并由此得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课堂发展教师?如何通过发展了的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如何使教师在自身发展和创造性教学的活动中体验职业尊严和个人幸福? 从2005年起,作者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老师交流。在全国各地,他走进课堂,观察课堂,与老师讨论课,也给中小学生上课,以此来感受课堂、研究课堂、检验和完善观课议课的认识和实践。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理论思考,写出了这本《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 读了此书,令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两个由作者亲自主持的议课案例令人拍案叫绝,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和丰厚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本人也是做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的,因而学习陈老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完全有条件的。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一些公开课、指导一些评比课,还有很多随堂观课后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因而,我想先在实践上把过去的“评课”逐渐向“议课”转变。 我认为,“议课”和以往“评课”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议课”者并不完全是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评论上课教师,而是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执教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二是“议课”者与执教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是“议论”式的而不是“评判”式的。所以这种方式不但适用于有专家参与的指导性议课,也适用于校本教研中的教师互相观课的同伴交流。“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提升实践经验,对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 我想,在以后的公开课教研活动中和平时的调研观课后与老师的交流中,先开始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议课”的实践探索: (一)对于课堂教学中成功的亮点,请上课老师叙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的一刹那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教学时怎样想到采用这种策略的,过去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是怎样处理的。然后由观课老师们议论,这样做“得”到了什么,是否“失”去了什么?大家对执教老师的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的建议。从而起到了提升实践经验的作用。 (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讲解中的存在的问题,师生交流中“卡”住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新颖的想法但思维还不完备,老师却轻易地否决了学生的想法——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请执教者谈自己当时的想法,所采取处理方法的依据,反思可能导致的正反两方面的后果,及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处理。观课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及处理结果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上课老师一起协商,形成解决类似课堂问题的设想或方案。 “议课”不仅仅是为了对执教者上的一节课进行评判。而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反思,探求方法与策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研员的日常观课后与教师的个别交流中,采用“议课”的交流方式是很有实践意义的。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双方的平等对话是交流的前提。

6. 班主任如何运用群体约定策略

某校初三(4)班班主任陈老师积劳成疾,需住院治疗。陈老师曾连续两年担任该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班主任住院治疗的消息传到班上,全班好像没了主心骨,仅两天时间,大多数人惶惶不安,一时人心大乱,班风急剧变化。A老师“临危受命”,担任该班班主任,虽然A老师担任该班语文教学,但由于接班时间不长,平时与学生交流机会相对较少,A老师接任班主任时发表了如下“就职演说”:
今天我们听到了一个非常不愿意听到的消息,陈老师因平时劳累过度积劳成疾,需要住院治疗。我相信大家和我的心情一样,不仅为陈老师的病情担忧,更为我们这个班集体的前途感到忧虑。陈老师为了我们这个班而累倒,他最不愿看到这个班因为它的病情而军心涣散,我想我们每个人也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所以,保持班级军心稳定,保持各项班规的连续性,保持良好的班风,尽最大的努力搞好学习,是我们对陈老师最好的安慰和报答。
小A老师的这番话充分运用了群体认同的策略,从而将原班主任因病住院引发的消极效应转化成了积极效应。
现代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从众心理,而从众心理往往会转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而影响人的言语和行为。这就是群体认同的心理机制。班主任在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时,比较适宜采用群体认同的策略。例如,某班自习时,少数几位同学总是自觉性不强,喜欢讲话,干扰他人学习。班主任先找这几位同学个别谈话,后来又采用全班不点名的方式批评,效果均不显著。这时,班主任在班上采用了这样的教育方式:
师:请喜欢在嘈杂环境中学习的同学举手。
无人举手。
师:请不喜欢在嘈杂环境中学习的同学举手。
绝大多数人举手。
师:既然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那么那些喜欢讲话影响、干扰他人学习的几个同学,以后再无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那就是触犯众怒。
------
这位班主任在制止个别学生自习讲话现象时,运用群体认同的策略,借群体的威势形成压力,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班主任在教育中会遇到一些胆大妄为、对个别谈话说服教育无所谓的顽劣学生,而往往这些学生负面影响较大,极易形成负向的非正式群体,影响班风建设。班主任对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应在掌握充分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在班集体中进行批评和曝光,运用集体认同策略,借集体教育的力量对他们形成一种综合压力,有助于他本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努力改正不良行为,同时又能使集体中其他学生受到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防止班集体中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某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顽劣学生:他课堂纪律差,经常讲话干扰影响他人;经常打瞌睡;有时上课迟到;老师批评教育时还与老师顶撞,接受教育态度差;另外,还有课间疯赶打闹,随意乱花钱,损坏公物等现象。在多次找他个别谈话而无效果的基础上,该班主任在班上采取无记名检举的方式,收集他的不良行为表现,决定在班队活动中集中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他承认事实的基础上,历数他品德行为方面的不良表现10余条,指出这些不良行为表现对他本人和班集体导致的后果和影响,指出这次公开批评教育活动的目的,并请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是否赞同班主任的做法。在这次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运用无记名检举和举手表决的方式形成了群体认同的威势,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群体认同效应?一是善于了解群体心声。这是群体认同策略运用的前提。二是要善于通过言语创设情景,激发群体共鸣。三是善于借群体的力量教育和影响个体

7. 最近在逛贴吧(外汇吧)经常看到一位叫陈老师的分析师发的交易策略,觉得很不错,推荐给大家。

嗯。也推荐你一下“交易家”里的一些喊单策略师。

有几个策略师的单子也很准的,你可以看看。

截个收益图给你看一下。

热点内容
恋足师生 发布:2025-05-23 07:40:50 浏览:880
德宏州历史 发布:2025-05-23 04:10:49 浏览:944
化学式hf 发布:2025-05-23 03:35:36 浏览:858
零基础学b超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23 02:08:22 浏览:876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 发布:2025-05-22 23:46:40 浏览:782
学美术赚钱 发布:2025-05-22 22:37:49 浏览:740
n97多少钱 发布:2025-05-22 20:56:55 浏览:451
大学数学的题 发布:2025-05-22 20:37:43 浏览:333
金聪老师 发布:2025-05-22 19:44:09 浏览:902
曹冰老师 发布:2025-05-22 19:03:11 浏览: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