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师
㈠ 怎样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对教学持开放和批评的态度,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唯一目标,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以求获得评价学生绝对量化的结果——分数,这必然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对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革命,也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功利性进行反思,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育目标的虚幻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核实的不核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教学工作顾此失彼。所以每节课后,笔者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单元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予学时?等等。如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二、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实现会学、学会、乐学。三、反思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作用。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放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使思品课充满生活的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脱离了教材观点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发挥的。
课堂目标的达成,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挥,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当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启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诱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靠的就是一种引导。教师必须“导放”有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这无疑是明智之举,更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我们不能无视教师的引导,而去追求那种冠以自主学习美名的喧嚣热闹、空洞无物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总之,只有让自主与引导齐飞,学生和教师共舞,才会演绎出自主学习的精彩课堂!
四、反思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反馈。它既可以帮助老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和管理功能,更多地表现为终结性评价,无论是评价的对象、目的、方式、内容都过于单一。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容易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应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实现“他评”与“自评”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改变学生只是对象的单向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教学相长的良好发展,最终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教学反思有利于对经验的归纳、总结。教师随手记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火花,记录自己的教学轨迹、教学感言、教学感悟、教学经验,以补充今后教学之养分。我们要经常反思,形成“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这样的一个教学链条,唯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㈡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反思性教师
对于反思性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多数人比较接受熊川武教授的观点,即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1]但也有学者把反思性教学看作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是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2]还有的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思考(即批判水平的反思)、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3]有的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协作活动,是由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一起,针对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教学亮点、独特的方法和暴露出的不合理设计等共同进行回顾,通过分析、研究、探讨,达到互相交流、整体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4]也有的学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教师选择行为,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任。[5]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其概念理解各不相同的,这导致了对反思的内容也不一样。有的把教学活动过程作为反思的内容;有的把教学内容作为反思的内容;有的则把已有教学经验作为反思的内容;有的甚至把其内容扩展到对学校的教学及其广泛的社会背景因素等等。
从以上对教学反思的概念的界定来看,各有侧重,差别显而易见。无论把它看成是一种技术、选择行为,还是思维、教研和协作活动,其反思行为主旨未变,但其实质却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是教学的反思,还是反思的教学。
㈢ 为什么要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就要在工作中多积累经验,多反思自己过去的成绩和不足
㈣ 如何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反思型教师就是在教学实践中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察与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教育工作者。要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消除对反思型教师认识的偏差。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听课、开会、写文章、做课题上,而更重要的是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剩余262字)
㈤ 如何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是有明确的目的,
二是达到预期的成绩,即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没有学习目的的话,学生成绩就会很随意和偶然。没有成绩,也很难被称为有效。
有效教学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1.教育理念,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成才观;
2.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
3.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
4.能力素养,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5.个人实践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6.教学反思的习惯
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
1.坚持写教学日志,记录每天的事件和自己的想法与反应
2.微课视频,或者视频记录课堂教学回看视频,了解课堂上发生的事件,并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
3.创建教学档案袋,记录学生与自己的专业成长
4.与同事相互进行教学观摩
怎样才能让教学有效?
进行反思型教学。
反思型教学 = 3要素+9技能
1.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哪些特点?
如何在备课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教学目标?
2.向专家型教师学习这样设计教学
3.如何让学生始终参与学习?
启动环节 如何做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建立学生期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反思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收尾环节,查看学生掌握,巩固学习成果。
4.如何提出有质量的课堂讨论问题?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6个水平设计课堂问题,可以避免很多无效的课堂提问。
这6个认知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教学目标的制定。
㈥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什么才是反抄思性教学?
我们通常认为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反思性教学会使有害于学生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会因损坏学生的利益而成为一种坏的教学。因而,如果把反思性教学局限于技术的维度,从来没有对指导自己工作的目标和价值、对教学的背景提出过怀疑,或者从未检验过自己的教学假设,那么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因此,云南师范大学的吴敏利老师在结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后后指出: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自我评价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过程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并让自己的内隐理论得到外化和修正,以及不断发展,同时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
㈦ 经验型教师与反思型教师的不同之处
第一,在教育理念方面不同:反思型教师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善于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不盲从、不迷信。而经验型教师思想保守,顺从又依赖于经验,不敢对理论提出任何意见,既不敢、不想超越前人,也不敢进行理论创新。
第二,在学生观方面不同:反思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民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中的一员,以平等的、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而经验型教师始终以自居,重知识的单向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缺乏合作与交流,缺乏研究与创新。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不同:反思型教师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善于因材施教,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发现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而经验型教师教学方法呆板,缺乏创新,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方法,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培养的学生也缺乏个性与创造力。
㈧ 怎样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将自我和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对象,
对
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评价、反馈、控制和调
节的
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
促进能力发展的
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叶澜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
成为名师。
”
从叶澜教授的话中,
可以看出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和教学反思在
教师成长的
重
要性。教学反思记录是一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
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课堂教学的整体反思这是教学反思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反思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首先反思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成功和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其次反思反思较大的方面,如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乎学生实际,学生积极性调动的怎样,目标达成度等。
2、课堂上的反思这是教学反思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学反思应该是多角度的,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方法在备课时已经备上去了,但是教学方法还是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作适当的调整,而不能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重点就容易掌握,难点就容易突破。
(2)反思教学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你预想不到的“闪光”情节,好比是一颗流星,稍纵即逝,所以教师要及时记下这些闪光点。
(3)反思学生活动。教学最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的。新课程背景下更注重学生活动。一堂学生被动参与的课不能算好课,一堂学生主动参与的课才是好课,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上的学生活动的情况,可以体现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既不能没有学生活动或学生被动活动,也不能满堂乱哄哄,华而不实,要掌握活动的度。活动要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可掌控的条件下进行,活动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共同提高。(4)反思个别化教学。学生是有差异的。一堂课要想让所有学生都达到某一程度,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根本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心组织好群体化教学,又要因材施教,搞好个性化教学。人们常说,不要求所有学生按同一水平发展,但要求全部学生都有不同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课堂上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花更多的精力向他们倾斜。以期达到让学困生得到转化,中等生得到优化,优等生得到提高的目标早日实现。
3、课后反思可以说教学反思总是在上课后进行。这里的课堂反思是指对今后教学的指导作用,是为今后的教学服务的。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进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反思应注意的问题1、贵在坚持不要把写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课外负担,而应该是一种乐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途径,是名师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写道:“投保条件:每日三省,写千字短篇。……十年后持3650篇来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10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可见坚持的重要。
2、善于总结反思的内容有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若不加区分,就失去了教学反思的意义。所以必须在比较的基础上学会总结。比如可以采取听名师的课或名师视频,来对比反思;也可以根据各地制定的标准对比反思;还可以依据过去的反思来反思。总之,反思总结的水平要随知识的增长而提高,要随阅历的增加而深化。
3、深入探究反思的更深层次是进行探究,只有把教学反思上升到课题研究层次,搞行动研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师。让我们爱上反思吧,就如同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课堂一样,真正的名师都是反思的行家里手。只有我们认真反思,做一名反思型教师,才能缩小与他们的差距,才能使这个差距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