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老师
① 请教: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书法的老师是谁
赵振乾,马龙
② 爱新觉罗·启骧的书艺传承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年逾七旬的著名书法家、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承人、清雍正皇帝第九代孙——爱新觉罗·启骧先生在2008年初始决定将自己刚刚完成的小楷作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捐献给慈善机构,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中国传统书法及传统中医药学的拯救与传承。
这部精湛的书法作品倾注了启骧先生七年的心血。《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全文五千五百余字,启骧先生在完成这部作品时,每个字都抄写了若干遍;七十二页的作品,哪一页上有一个字不满意或是遗漏了,他都要重新抄写这一整页;因为患了眼疾,启骧先生以后也不可能再完成同样的作品了。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把这样的“宝贝”留给自己,留给后代。他说:“因为我想尽我的微薄之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正因为这部作品好,其一,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其二,才能卖出它的价值,为培养中国传统的书法和中医药学继承人多提供一些经济援助。”
“家传的‘艺术细胞’”
一九三五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爱新觉罗·启骧出生在北京地安门内的恭俭胡同里与北海后墙相邻的一座四合院内。祖父爱新觉罗·毓逖曾是光绪皇帝的护军统领,更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书画家。
连年的战争和动荡使得年幼的启骧没能享受几年皇室后裔的优越生活,却没能阻碍他接受他祖父的“老家庭”里浓郁的艺术熏陶。
祖父毓逖家中常常会集了当时的书画界的名流新秀——自成一派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号称“南张北溥”之“北溥”的溥心畲、以山水花鸟著称的国画大师溥雪斋(辅仁大学教授)、当时年纪虽轻却已绰有名气的启功……不论是在家里聚会还是出门访友,祖父毓逖“毓四爷”总喜欢把自己的长子长孙启骧带在身边。童年的启骧在耳濡目染中接触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华”。
“亲眼看见这些书画家写字作画,让我受益匪浅。看到他们怎样握笔、怎样运笔,感觉到他们写字的节奏和神韵,就跟照着他们的书画集学字完全不同了。”启骧先生感慨地说:“看多了就慢慢地有了自己的鉴赏力和风格,现在能够看到这种传统的东西就很难啦。”
只有能识别美才能创造美的艺术。“如果不知道什么字是美的,就不可能写出美的书法来。”启骧先生所讲的道理看似简单,却令人回味。
启骧先生很早就形成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和热切追求。“爱新觉罗家族里几百年来出了很多的书画家。我开玩笑说,我也继承了我们家传的‘艺术细胞’。”
启骧先生成年后拜同族兄长启功老为师,达到了今日的传统书法传承人的艺术高度,先生认为家庭的熏陶和家族里书画界的老师前辈的教诲给他创造了学习的环境和机缘。
“天赋、勤奋、良师、环境与心态——是成功必备的条件”在这个人人都想寻求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的竞争年代,笔者有幸听到了这位谦和诚朴的皇室后裔对成功要素的剖析。
“天赋、勤奋、好的老师、环境(也可以说是契机)、加上心态,五者缺一不可。”启骧先生的分析逻辑缜密、内涵深广、又不乏幽默。“天赋就是说人跟人是有区别的,每个人在某个领域比别人学得快、有悟性,这就是天赋。”
“有了天赋不勤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行。”先生指着墙上一幅丈二整纸气势磅礴的行书作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右手比划着一竖道的写法,“这一竖道,我就练了多少年。只练这一笔我用的报纸摞起来就有一人高不止。”启骧先生的笔道柔韧美幻,时而饱满如长虹,时而纤细若游丝。显示了他对笔墨的控制和运用已达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透着他多年练字所下的工夫。
正确的方法除了来源于自己的不断琢磨,也有很多是来自好的老师。兄长启功老对启骧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给予了关键性的指导、启发和激励。
“文革”后回到北京工作的启骧就是在重遇兄长启功后,被兄长的书法之美所震撼,才再次拿起毛笔的。从七十年代末到2005年启功老逝世,近三十年里,启骧先生从未间断地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堂兄求教。每次由启功老那里“看课”回来,启骧先生都将所学所感认真地记录在他的书法学习笔记上。启功老对这位比自己小了二十多岁的堂弟也倍加关爱;从字的笔道到结构、从字体的风格到作品的创作态度,启功老都丝毫不作保留不遗余力地传授给了这位本家兄弟。“有一回,我拿着作品去找启功,他讲了几个问题以后,让我第二天再来,他要仔细看过我的作品再同我细谈。我转天下班后去他家,他碰巧有个晚会出去了,但是留下一封三页信纸长的信给我,指出我作品中进步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又给我说了些练习的方法。我看了非常感动。”
启骧先生能够在继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并创造出可以传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具备了天赋、勤奋和良师,也离不开先生“老家庭”的艺术陶冶,以及家人全心全意的支持。“我如果出生在一个偏远不使用汉字的家庭里就肯定学不成书法。这就是环境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像我大哥启功这样的好老师,用他的学识智慧来影响我,我也学不到中国书法的真谛。这也是一种机缘。”
“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就很难在艺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启骧先生在解释成功的最后一个条件时,语气表情都略微凝重,“这就是我所说的心态。我的兄长,也是我的恩师启功在世的时候,一直鼓励我要在艺术上不断求索,对社会尽责尽力,而对名利地位看得淡泊。”
启骧先生在2006年初夏口述的《启功大哥,我想念您——纪念启功大师逝世一周年》(发表于《北京晚报》)的文章中写道“大哥的言传身教教给我,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能,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并以“习字做人、淡泊明志”八个字作总结。
启骧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是没出远门,不管节假日,他都是在练习和琢磨书法中度过上午阳光充足的几个小时的。当他觉得自己对书法的理解有益于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承时,他个人集资求援拍摄了《启骧讲书法》的教育片;当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医、京剧都面临失传的危机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作品捐献出来义卖捐款。
“有法无法,无法有法;学书在法,奇妙在人。”
启骧先生几年前开始归纳整理中国传统书法之“法”,本着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到今天已经写下了几万字的笔记和例字。这些书法的“法则”是前人没有如此清晰地讲解过,更没有为直观地体现而一一书写例字的。笔者认为启骧先生所受到的现代教育和他在建筑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使他创造了新的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书法的方法。
“书法与用毛笔写字是两个范畴里的概念,一个是艺术,另一个是实用。上千年来,中国传统书法说白了就是研究怎样把汉字写美。”
“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只有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以后,熟能生巧,逐渐进入所谓的‘随心所欲’的境界。‘随心所欲’指的不是‘无法’,而是在对‘法’有了融会贯通的理解之后,能够在灵活的使用中显示出艺术家本性中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特质亦是一个人学问和智慧的积累和修行的集中反映。
“简单地认为‘无法’的或‘新’的艺术才是高明的,且不说这本身即是一个‘法’,难道说音乐可以不讲究音准节奏,难道说绘画可以不讲究构图色彩吗?”老先生的嘴角上闪出一个俏皮的微笑,“我有十六个字:有法无法,无法有法;学书在法,奇妙在人。”
“净心方正,静中求索,镜正衣冠,境界自高”
有人询问启骧先生的意见,是否让子女专业学习京剧。启骧先生回答说:“如果你热爱这门艺术,想学习这门艺术,那是很好的事。如果你想当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你趁早别学戏,你也许一辈子成不了名。研究艺术要准备好为之献身,踏踏实实地勤奋地去钻研去苦练。如果把成名放在心上当目标,趁早干点儿别的。”
先生的回答不但适用于京剧艺术的学习,其实对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的人也都有很大的启发。
启骧先生在潜心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及佛学的过程中总结出四“静”十六字格言以自勉:“净心方正、静中求索、镜正衣冠,境界自高。”
“心中没有妄念臆想,才能不偏激;内心不骄躁不狂暴,静如池水,才能潜心追求探索;常以镜中的影像来观察自己的外貌言行、内在修养,才能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身。有了这三条,才有可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和人生的境界。”
③ 成都书贤艺教育正规吗
成都书贤与教育当然是正规的,他的证都是很齐全的,我听说她那里不但是正规,还是很多人去也挺好的。
④ 艺术老师是什么意思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常见的教学艺术有:
1.教学幽默
教学幽默: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一种幽默感,使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
2. 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教学动态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
3.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语言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主要、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师语言的运用就显现得特别重要.往往不同的表达方式,教育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4、教师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板书艺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合理的总体布局,提纲挈领的内容,规范的例题解答板书与优美的图形设计,适当的色彩搭配,必要的线条勾划,知识结构的列表归纳,图文的合理结合,板块的恰当拼接以及或端正秀丽,或苍劲有力的字体等等,都可以构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从而倍增教学效果.
5、教师的仪容仪表艺术
教师好的仪容仪表同样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的许多方面都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在仪容仪表方面的导常变换.对于其他影响学生意力的因素,比较难以控制,但来自教师仪容仪表方面的影响,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则比较容易消除. .
6、教师的批评表扬艺术
学生更多的是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而不是批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对做错事的学生进行批评,但在适当的时候,对做错事的学生进行表扬,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教师的培优补差艺术
⑤ 河南省青藤书画艺术中心当老师怎么样
好,很好,非常好。
⑥ 保定市翰艺书法学校老师教的怎么样
不错,都是名牌大师,你可以查下资料。
⑦ 保定翰艺书校教师水平如何
翰艺书校教师水平相当高,我就是在那里毕业的,我的软笔书法作品在省书法家协会评版为四级,硬笔权评为五级,张老师和李老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很适合所有爱好书法的学员,价格也公道,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过去试听一下,选择翰艺书校绝对是正确的选择。
⑧ 行书中"老师"怎么写
老师的行书写法:
老师的释义:
1、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
2、泛称传授文内化、技艺的人。
引证容:
1、刘心武 《班主任》:“ 张老师 被她拉到了外屋,几个小姑娘都站起来叫‘ 张老师 ’。”
2、叶圣陶 《春联儿》:“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
(8)书艺老师扩展阅读
老师的近义词:
一、师长[ shī zhǎng ]
老师和尊长,也特指老师。
引证:冰心 《寄小读者》九:“从护士递给我的信中,知道许多师长同学来看我,都被医生拒绝。”
二、教练[ jiào liàn ]
训练别人使掌握某种技术或动作(如体育运动和驾驶汽车、飞机等)。
引证:《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国家女排的姑娘们,站在一边,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已经三十六岁而未结婚的教练,生怕她突然纵身跳进江里去。”
⑨ 听说徐州书艺书法教的不错,谁知道确切地址吗
书艺书法美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奎山路
徐州书艺书法美术教育滨湖星光校区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刘场路
⑩ 孙其峰的书艺概述
元人赵孟頫有一首很著名的《自题秀石疏林图》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形象具体地道出了书画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明人董其昌也说过:“古人如大令(王献之),今人如米元章(芾)、赵子昂(孟頫),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又说:“素师(怀素)书本画法,类僧巨然,巨然为北苑(董源)流亚,素师则张长史(旭)后一人也。”这也是对书画同源的极好论说。自唐人张彦远倡导“书画同源”之说以后,书画兼精的艺术家,可以说是代不乏人,孙其峰先生就是一位书画都很擅长的艺术家,当我们观赏他的书与画时,便能感受到两者之间的交融和相辅相成。 孙其峰先生原名奇峰,亦署琪峰,号求是楼主。1920年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县。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艺术修养全面,绘事之外,书画篆刻也功力精深,为全国书法界所共誉。
孙其峰幼嗜书艺,盖得自庭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能写一手好字而名闻乡里,故深受薰染。孙其峰上小学后,临习颜、赵楷法,为老师郝果轩先生所称许,郝先生擅写何绍基体的行草书,曾给孙先生不小的影响,使他对书法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上中学时,孙其峰仍潜心翰墨,已小有名气,曾为乡人书写楹联。
四十年代,孙其峰为了谋生,去北京当了店员。做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不少商店的牌匾,出自名家所书,孙其峰对此悉心浏览观摩。那时北京举办的一些书画展览会上,也常常出现孙先生的身影。书画名家荟萃的北京,成为孙先生学习艺术的大课堂,在这里他不仅汲取了很多营养,也开阔了视野。工作余暇,孙先生临池联辍,这是已初涉汉代隶书,开始临写《史晨碑》。
1944年孙其峰考入了北平国立艺专国画科,这既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艺术生涯的新里程。在学校曾先后受教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秦仲文、王友石、汪慎生等先生,他们都是书画兼精的大家。孙其峰更得益于寿石工、罗复戡、金禹民等先生,他们以书画篆刻而著称。这一时期,孙其峰除了学习汉隶,又开始学习行草书,学的是二王(羲之、献之父子)和孙过庭的《书谱》。
孙其峰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一度也担任行政工作,尽管他的业务繁忙,但因教学的关系,仍未废临池,除汉隶、行草外、又旁及篆书、魏碑。孙其峰的书法,取精用宏,锐意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风,在七十年代以后成为中国书坛上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家,曾为画名所掩的书名,终于脱颖而出,为世人所瞩目。
孙其峰艺术修养全面,绘画以花卉、翎毛、山水著称,书法于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各体所无不擅,其中以草书、隶书、造诣最高,师古而不泥古,能领略古法而行新奇。
孙其峰的行草书虽脱胎于二王和孙孙过庭,但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前人,被古人所缚束。孙其峰曾说过“或有作书者,融会众妙,有二王,有孙过庭,乃至欧、柳、颜、赵、苏、黄、米、蔡,但就是没有自己,在这里不能‘忘我’,要‘有我’”。孙其峰很好的把握了书法的继承与革新之间的辨证关系,他的行草书是在前人传统的基础上,按着时代的需要及艺术本身的规律力图创造自己的风貌。所以孙其峰的行草书既有二王的典雅纵逸,又有孙过庭的谨严流畅,既不失前人的法度,又洋溢着新的气息。尤其是他的草书雄劲豪放,跌宕奔突,决不以狂怪谲诡为能事。
孙其峰的隶书最有特色,遒练的用笔和苍劲洒脱的韵味,在当今众多写隶书的书法家中,独具一格,受到人们的好评。清代的隶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继汉隶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清人写隶书可谓是人才济济,卓然名家的不在少数。启功先生评论隶书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清代写隶书的像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不能不说是大家,是巨擘,在他们之后写隶书,不难在精工,而难在脱俗。”孙其峰的隶书可贵之处就在于“脱俗”,从四十年代他就在汗隶上下力颇多,曾临写过《张迁》,《史晨》、《曹全》、《华山》等著名的汉代碑刻,已达到了“精工”的地步。
八十年代以后,孙其峰的隶书字形横展,波势飞动,已独具面貌,但他不以此为满足,又融入汉代简牍的笔法。简牍为汉代人的墨迹,历来也虽有发现,但从未被书家所注重,自本世纪初以来,屡有出土,而且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简牍上的书法风格多样,因系墨迹笔法清晰可辨,又有纯任自然,天真烂漫的情趣,不少书法家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取法,以资借鉴。孙其峰喜爱居延、武威、甘谷等地的西陲木简,曾对极有特点的简书笔画,进行过认真的摹写和解析,故对汉简书法有着深邃的理解,汉简的书写者多出自下层士吏、军伍和民间书手,汉简的可贵之处是使人们清楚认识到汉代隶书的真实血肉面目,不再面对碑刻剥蚀漫漶的点画而感到困惑。但也必须意识到简书中也有过于粗率之作,不善学简书者,过分夸张一些点画,形成习气,或强调奇趣而流于狂怪。孙其峰认为“简书非书法家所为,良莠不齐,学时不可不分精芜,须挑肥捡瘦,去粗取精。”孙其峰对汉简采取了既有借鉴,也有取舍,不徒袭其貌,而是得其神髓,进而把汉简和碑刻熔铸于一炉。所以孙其峰的隶书古朴、洒脱,很有魅力。
孙其峰在从事篆刻的同时,就开始了对篆书的研习。篆书在完成了它的文字功能的历史使命之后,仍以巨大的艺术声明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潜心学习和创造,自秦代至清代,历代写篆书者大都未出李斯、李阳冰的小篆风范,不少人未能逾越二李的门墙。明清的一些篆书家片面追求小篆的工整匀适,逐渐形成僵化,导致了篆书的衰微。孙其峰论述篆书时曾说“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李阳冰,是从不规矩到规矩,到了清朝邓如石、赵之谦、何绍基和近代的金息候等,则又从规矩到‘不规矩’,看来‘物极必反’是有一定道理的。”孙其峰
写篆书摒弃了中规入矩的路子,而是追求篆书的写意特征。他取法金文、甲骨文、秦诏版权量文、古陶文、汉代碑额、瓦当文等古代篆书,也从邓石如等清代篆书大家得到不少的启迪。所以孙其峰的篆书古朴雄浑,笔酣墨活,一扫过去有些书家写篆书那种字形板滞无灵和缺乏韵味的写法。
孙其峰的篆刻受教于寿石工、金禹民二位先生,又寝馈于战国古鉥和秦汉印章,也取鉴皖派。他从事篆刻虽不如在书画方面下力之多,并时有间断,但如他所说“动刀不多,用脑不少”,无论何时总是不能忘情于篆刻艺术。孙其峰的篆刻令人称道的是不囿于师承和不落于前人窠臼的精神,力求形成自己的家数。他的篆刻植根于古鉥、又止于酷肖、乱真,他说“我经常探求些不规则又富有变化的周秦风格的章法,从中体会贯通花鸟画的构图原理。在我眼目中,画与印,微观上有明显区别,在宏观上它们又是相通一致的”。孙其峰还喜欢用汉简、《爨宝子碑》和魏碑字体入印古趣盎然。他所刻的肖形印,造型生动,绘画的学养渗透其中,也不同凡响。孙其峰在篆刻创作上的态度非常严肃,每治一印,反复构思、推敲,起印稿多至数十次,甚至上百次,不到满意时,决不草率奏刀。他曾设计了很多印稿,有的并未治成印,孙其峰说:“我喜欢把一方印文,写好多遍,来找寻最佳的章法,同时也在寻找自己。”孙其峰七十岁后,在书画作品上所钤盖的印章,全是自己所刻,这也使得他的书画印更有机的结合起来,而相得益彰。
孙其峰在艺术实践上给后辈的启示是:以继承优秀传统为己任。在传统的延续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孙其峰所取得的书法成就也向人们提示出:只有淡薄名利,甘于寂寞,在艺术园地里勤奋地播种和耕耘,才能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