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师
培训管理系统解读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学方法,今天依然有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体会,好好实践。”孔子作为老师是怎么教的呢?四个关键词很有用:有教无类、毫无隐瞒、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1、有教无类
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不能普及,好多人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各种各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这是很伟大的。
2、毫无隐瞒
孔子对学生很坦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孔子的学生宰予能说会道,可是有点懒惰。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发现了,就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现在哪个老师会这样评价学生?孔子很有趣,他就这么讲了,别人还记下来了。
3、因材施教
孔子对学生观察很细致,对学生的特点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学生说话,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样一个话题,面对不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这就是小班化教学的好处了。现在很多学校班额很大,五六十个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教师要细致入微地关注每个孩子,并有针对性地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孔子的教学实践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比如,认为可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老师无法具体指导每一个孩子,但深入一个小组还是可行的。
4、循循善诱
孔子很懂得学生的学习规律,他知道,学一样知识、发展一种能力,教一次两次是不行的,必须举一反三。颜回是非常善于举一反三的学生,所以孔子特别喜欢他。讲到举一反三,孔子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他说,如果一个孩子不太会举一反三,就难教了。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但绝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教师。有些学生光靠教师一方是教不好的。对此,孔子有很现实的认识。当下的教师承受着诸多压力,其中一条就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教师就能把他教好,也应该把他教好。但在教育问题上,很多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有一种说法叫“五加二小于七”。意思是,五天的学校教育,如果遇到不佳的两天家庭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怎么学?也是教师要关注的事!说完了怎么教,再来说说怎么学。这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要关注的事。
1、群学意识,乐学为先。有了兴趣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2、博学于文,多闻阙疑,要博学,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习的好方法。学会质疑,就是学会了独立思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学生获得了思辨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好处。
3、复习思考,记忆联想。孔子提醒我们,要经常复习、经常思考,要注意知识的贯通,不要死读书。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学习时有四件事情绝对不做。面对学问,你可以设想、可以提问,但不要乱猜。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应该多听别人的说法建议,不要主观臆断。
Ⅱ 孔子的老师有哪些
孔子少时家贫,并无固定学塾教师。那时候似乎没有学堂,但是有老师存在。但比如说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师是谁,也很难讲。
孔子自己博学多闻,算是自学成才。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空穴来风。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师。据说周游列国时,曾经短期问学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据传从一个难为他的稚童那里也学了一招。
下面是网络网友“后来新生”的介绍,供您参考。
孔子的老师:
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1.苌弘
苌弘,字叙,古资中县(现资阳市雁江区)人,公元前(575-492年)。据《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又据,《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最后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苌弘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反间计而将其杀害。现资中发轮镇有苌弘读书遗迹。
2.师襄
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3.老聃
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东周守藏史(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于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于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除此之外,我相信还有很多,因为他一直在周游列国,而且他自己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 !
补充:关于郯子
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郯国是位于鲁国东南的附属小国(今山东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故对少昊时期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会上,鲁国一大夫问他,少昊时期以鸟名作为官吏名称的情况,郯子作了解释。孔子听到郯子这般宏论,敬佩不已。随之单独求见请教。此际孔子27岁,早已声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许多提问,包括少昊时期的官吏制度。从中,孔子受到很大启发,得到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于是人们也就把郯子当作孔子一位值得记载的老师。
孔子一生,无时无事不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故有“学无常师”之说。然而为历史所认定的主要老师,除郯子、老聃外,还有苌弘和师襄子,共四人。苌弘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孔子拜他为师,学习音乐。师襄子是鲁国著名乐官,教孔子弹琴。
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其意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索得到的。此言有理。其中与各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密不可分。圣人孔子拜师求学的精神,登门求教、学无常师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义。
Ⅲ 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那孔子是怎么教育学生的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怎么教?四个关键词很有用!
以教师身份读《论语》,我读出四个关键词:有教无类、毫无隐瞒、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1、有教无类
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不能普及,好多人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各种各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这是很伟大的。
2、毫无隐瞒
孔子对学生很坦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我对你们一点没有隐瞒,如果我对你们隐瞒,我就不是你们老师。不要以为我有东西瞒着你们,我把自己的东西全教给你们了,把我对你们的判断全说给你们听了。
《论语》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真实。透过那些文字,我们好像真的能感受到孔子的音容笑貌。书中甚至连孔子骂人的话都记下来了。孔子的学生宰予能说会道,可是有点懒惰。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发现了,就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现在哪个老师会这样评价学生?孔子很有趣,他就这么讲了,别人还记下来了。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自己说的,是后人读了《论语》提炼出来的。孔子对学生观察很细致,对学生的特点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学生说话,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样一个话题,面对不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这就是小班化教学的好处了。
现在很多学校班额很大,五六十个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教师要细致入微地关注每个孩子,并有针对性地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孔子的教学实践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老师无法具体指导每一个孩子,但深入一个小组还是可行的。
4、循循善诱
孔子很懂得学生的学习规律,他知道,学一样知识、发展一种能力,教一次两次是不行的,必须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回是非常善于举一反三的学生,所以孔子特别喜欢他。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样的话,可见师生相知。子贡还说,颜回听到了一,就知道了十。而他自己听到一只能知道二。
讲到举一反三,孔子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他说,如果一个孩子不太会举一反三,就难教了。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但绝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教师。有些学生光靠教师一方是教不好的。对此,孔子有很现实的认识。当下的教师承受着诸多压力,其中一条就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教师就能把他教好,也应该把他教好。但在教育问题上,很多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有一种说法叫“五加二小于七”。意思是,五天的学校教育,如果遇到不佳的两天家庭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怎么学?也是教师要关注的事!
说完了怎么教,我们再来说说怎么学。这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要关注的事。
1、群学意识,乐学为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三人”理解成一个学习小组,一个学习团队。孔子讲究互学互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团队的作用更是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习、工作,都需要依靠团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绩。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有了兴趣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2、博学于文,多闻阙疑
孔子认为,要博学,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习的好方法。学会质疑,就是学会了独立思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学生获得了思辨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好处。
3、复习思考,记忆联想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醒我们,要经常复习、经常思考,要注意知识的贯通,不要死读书。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说,学习时有四件事情绝对不做。面对学问,你可以设想、可以提问,但不要乱猜。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应该多听别人的说法建议,不要主观臆断。
小编分享的以上内容您有哪些心得体会呢?喜欢别忘了点赞哦~
更多教育资讯关注“金八力教育”
Ⅳ 《孔子》的教师形象有哪些
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矮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现在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Ⅳ 孔子的老师
孔子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可以说没有长期传授他学问的老师。
孔子曾经跟很多人学习过,在当时尊师重道的环境下,一日为师,终身若父,所以,可以说很多人都曾经做过孔子的老师,但他这些老师,贤能都不超过孔子。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5)孔子教师扩展阅读:
孔子的成就
1、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
2、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Ⅵ 孔子的老师是哪位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还有个老师是师襄。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其实孔子的理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 所以就算一个小孩子也可以说是他的老师 老子是他的一字之师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070048.html?fr=qrl3
Ⅶ 孔子时代,我们怎么做教师
孔子时代的教师应当是“有教无类的”的。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指不管学生的出身如何,都要教育他,因为在教师的眼里,没有富贵和贫穷的学生之分。
这样的教育观就算是在今天也是毫不过时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既然如此,就应该心无旁骛的教育好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生身上。
除此之外,孔子时代的教师还应当是“因材施教”的。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栋梁之才。
这个教育方法主要考虑的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要想办法保持学生好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改正不好的方面,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扬长避短。
在今天的时代,我们仍然应该学习孔子时代的教育,用真正科学又富有人情味的教育,塑造每一个学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