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视频
1. 《山中访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山中访友》主要内容是“我”去山中访问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大自然中的一切朋友,心情十分愉快。表现了作者对山中的一切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杰作。该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07年后又编入全国通用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拥有想象力,语言运用了拟人与比喻手法,富有节奏感,显现出山中景色的美好。
作者介绍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3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
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处外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其散文作品从1997年至今连续是15年入选全国年度选本。作品《山中访友》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2. 郁洪千《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点评800字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编者按:本文为转贴。片段一和片段二为人教社内容,第三部分为完整的名师教学实录。
片段一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生:我还有补充,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片段二
人树相融感受情境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3. 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杰作。
文章全文
[编辑本段]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的作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道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水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作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诗歌被《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年度选本《中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诗选》、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篇佳作选》及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选本《新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短篇小说曾被天津《小说月报》、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和长春《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处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7年中国散文精选》,《1998年中国散文精选》以及《散文选刊》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1999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0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1年精短散文100篇》等全国性年度选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 “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初一,上册),发表于2002年第1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黑夜里的文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务印务馆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学生课外导读》。他的作品语句通顺流畅,无不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文章简说
[编辑本段]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词句解析
[编辑本段]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教学意见
[编辑本段]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建议
1.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4.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
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5.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读作“hè”,“蕴”的下面不是“温”。
4. 《穷人》这一课中写有爱吗
语文网 > 教学分析 >> 六年级教学分析 >> 六年级上册教学分析 >> 一咏三叹,意犹未尽──《穷人》一课教学谈
一咏三叹,意犹未尽──《穷人》一课教学谈
《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一开头就写了“海上正起着风暴”,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在备课时,我感到这个“温暖而舒适”是一个关键词,应该引导学生好好体味。于是,教学中设计实施了这样的几个步骤:
一、否定“温暖而舒适”
在自动质疑的时候,学生思嘉提出,这样的小屋怎么能算得上温暖而舒适?我心头一亮,何不以此为切入口?于是,我先让学生用心地读第一小节,并提出,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用得似乎不合适。很快,学生提出了这个“温暖而舒适”。他们谈的理由很充分:有学生说外面风暴声这么大,睡觉的环境不安宁,不舒适;有学生说只有一间小屋,吃、住、睡全在一个地方,不舒适;有学生说,五个孩子挤一张床,也不舒适。应该说,学生此时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温暖而舒适”。此时,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的描述链接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矛盾,从而引起学生探索的需求。
二、肯定“温暖而舒适”
怎样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研读课文?我笑着说,看来大文豪也会有用词不当的时候。学生有些不解地看着我。我请想做托尔斯泰的辩护者的学生再用心地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头脑冷静的同学很快就发现“温暖而舒适”是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跟“寒风呼啸的海面”比,跟“清早驾船出海打鱼现在还没回来的渔夫”比,坐在干干净净的生着炉子的小屋里,是“温暖而舒适”的。这是学生把心放到了课文里用心体会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得出的结果。在交流中,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对照朗读,读描写海面恶劣环境的句子,读具体描写小屋温暖而舒适的句子。这种新的体验和感受,除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温暖而舒适”外,还让学生开阔了看问题的视野,学会在比较中辨证地看问题。
三、解读“温暖而舒适”
透过这个“温暖而舒适”,你读出了什么?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时,说到了桑娜的勤劳,体会到了渔夫家的生活的贫穷和艰难。因为对他们而言,“温暖而舒适”的要求是很低很低的,只要有一间屋子(即使是很简陋的),能安稳地呆在里面,就是“温暖而舒适”了。
此外,我在备课中,又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小节中说“古老的中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而第三小节又说“睡觉还早”,这又是值得议一议的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提了出来让学生思考。这时善解人意的小姑娘青青第一个举手:“丈夫出海打鱼还没有回来,随时有生命危险,桑娜怎么能睡?即使睡了,又怎么睡得着?”“桑娜牵挂着丈夫,丈夫也同样爱着她和他们的孩子,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继续引导。“丈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清早出海打鱼。”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答案。是的,海面上寒风呼啸,可海边寒风中的小屋却是“温暖而舒适的”。那是因为小屋里有爱,小屋里有亲情,有彼此的牵挂和心甘情愿的付出。家的“温暖而舒适”,就是靠家里的每个人营造的。在小结发言时,我这样说。
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一咏三叹,学生对“温暖而舒适”的理解,一步步从肤浅走向深刻,在解读语言文字的同时,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也拓展和延伸。
查看全部
上一页12下一页
上一篇:问出一片新天地──《穷人》教学新探
下一篇:给语文课“松绑”──兼评《穷人》一课的教学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六年级语文教学视频
上册
下册
上册
下册
上册
下册
●更多>>上册语文教学视频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广西南宁市_青秀区-蒙宪
《7-彩色的翅膀》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浙江湖州市_南浔区-杨珏芬
2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鸟鸣涧》宁夏市级优课_标清
《6怀念母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陕西榆林市_定边县-赵海霞
《1山中访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四川德阳市_中江县-陈元华
●更多>>下册语文教学视频
《习作》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福建泉州市_鲤城区-曾惠兰
《忘不了的笑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安徽宿州市_埇桥区-张芝
《新来的王老师》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重庆_开州区-黄鑫
《19-千年梦圆在今朝》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广西南宁市_青秀区-徐晨晨
《忘不了的笑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河北保定市_蠡县-赵慧
●更多>>上册语文教学视频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广西南宁市_青秀区-蒙宪
《7-彩色的翅膀》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浙江湖州市_南浔区-杨珏芬
2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鸟鸣涧》宁夏市级优课_标清
《6怀念母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陕西榆林市_定边县-赵海霞
《1山中访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四川德阳市_中江县-陈元华
●更多>>下册语文教学视频
《习作》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福建泉州市_鲤城区-曾惠兰
《忘不了的笑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安徽宿州市_埇桥区-张芝
《新来的王老师》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重庆_开州区-黄鑫
《19-千年梦圆在今朝》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广西南宁市_青秀区-徐晨晨
《忘不了的笑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河北保定市_蠡县-赵慧
●更多>>上册语文教学视频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广西南宁市_青秀区-蒙宪
《7-彩色的翅膀》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浙江湖州市_南浔区-杨珏芬
2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鸟鸣涧》宁夏市级优课_标清
《6怀念母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陕西榆林市_定边县-赵海霞
《1山中访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堂实录-四川德阳市_中江县-陈元华
●更多>>下册语文教学视频
《习作》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福建泉州市_鲤城区-曾惠兰
《忘不了的笑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安徽宿州市_埇桥区-张芝
《新来的王老师》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重庆_开州区-黄鑫
《19-千年梦圆在今朝》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堂实录-广西南宁市_青秀区-徐晨晨
《忘不了的笑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课
5.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山中访友》视频
文中的蕴含的近义词是什么?
6. 山中访友的讲解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拥有想象力,语言运用了拟人与比喻手法,富有节奏感,显现出山中景色的美好。
(6)山中访友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句子解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作者对“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喜悦的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德高望重”多用来形容受尊敬的老者,但作者用它来称呼老桥,让我们感受到了桥的年代之久远。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山中访友
7.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山中访友》预习内容
1《山中访友》预习要求(2009-08-30 10:03:00)转载标签: 作业教育 分类: 班级平台
1`生字见生字表查字,组词,写注音本,记牢。正确读写8个词语:清爽、吟诵、唱和 瀑布陡峭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 奥秘 侠客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 理解词语: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做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的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3 区别形似字,组词
激() 邀() 缴()
瀑() 暴() 曝()
躯() 呕() 抠()
津() 律()
侠() 颊() 挟()峡()狭()
4 找出文章中的修辞,体会作用
拟人: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往往表达的感情更浓烈,常常表达对某物的喜爱之情,读后使读者深受感染倍觉亲切。
排比:在描写和抒情的句子里使文章更加流畅优美,在议论的句子里是语气更有力量不容辩驳。
比喻:使描写更形象生动。
5 思考
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好朋友?你从哪些句子看出作者把它们当成了朋友?
你喜欢哪些句子?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8. 山中访友一课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
课运用了拟人手法来描写景物。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现代·李汉荣《山中访友》原文: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微风撞了个满怀。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亲切的和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惟有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洞内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8)山中访友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拥有想象力,语言运用了拟人与比喻手法,富有节奏感,显现出山中景色的美好。
作者简介: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3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
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处外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7年中国散文精选》,《1998年中国散文精选》等全国性年度选本。
其散文作品从1997年至今连续是15年入选全国年度选本。作品《山中访友》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9. 《山中访友》预习必知
教材分析:
1、教材观:《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李汉荣,本文属于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并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
2、单元观:本单元是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学习本组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课文教学内容及任务: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山中访友的词语解释:
1、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2、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3、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3、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4、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5、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6、栀子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对生,长椭圆形,有光泽,花大,白色,有强烈的香气,果实倒卵形。花供观赏。栀子花开在初夏,所以说“栀子花的气息”间接地点明了作者访友的时间是初夏。
7、岁月悠悠:年月久远,也可说成“悠悠岁月”。
8、侠客:旧时指有武艺、讲义气、肯舍己助人的人。
9、别有深意:另有一种深刻的含义。别:另外。
10、奥秘:奥妙神秘。
11、蕴含:话语中有很深的奥秘。
12、清爽:清洁凉爽;轻松爽快;整洁。干净;清楚,明白;清淡爽口。
13、瀑布: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14、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15、湛蓝:深蓝。
16、禅心:佛教中指清静,没有杂念的心境。
(9)山中访友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山中访友赏析:
《山中访友》主要内容是“我”去山中访问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大自然中的一切朋友,心情十分愉快。 中心思想是表现了作者对山中的一切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10. “别有深意”究竟有何深意——《山中访友》教学片段及反思
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是一首清新的诗,一支悠扬的歌,让人不忍释手,回味无穷。对于这样一篇美文,我采用的也是美文美教的方法,课堂上安排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三个环节。当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个学生的提问再次把课堂讨论气氛推向高潮。生1:课文第6小节写道:“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该句中“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仪式是“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语文味”,可能也是我们所不曾想到的。同学们讨论一下究竟该如何理解“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生2:我想“仪式”应该指落叶落入泥土的过程。因为前面已有相应的语境: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这里的“它”就是落叶。而“短暂”则是为了说明落叶从树上飘落到地上这整个的时间很短。最后的“别有深意”我暂时还没想好。师:你能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这一点非常好!那谁再来帮这位同学解释一下“别有深意”的含义?生3:我想作者可能是想说明虽然这只是一片毫不引人注意的叶子,但它可能经历过许多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