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透镜的教学设计

透镜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29 10:40:04

A. 怎样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教学设计

(l)用平面镜辅助法测焦距

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5-2所示。将平面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把平行光源透镜取下来,换上一个灯罩,罩上有一个边长约4毫米的三角形小孔。使平行光源到平面镜的距离略大于被测透镜的焦距。接通电源,调节被测双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直到从平面镜反射回来的光仍然照在小孔的位置并成一个清晰的三角形像。并使像的一个边与小孔的一个边重合,像与小孔构成菱形。这时透镜到小孔的距离即是透镜的焦距。

(2)用物距和像距求焦距

卸下平行光源的凸透镜,装上“1”字屏。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将光源置于导轨的左端,然后把毛玻璃屏自远而近移动,直到在毛玻璃屏上出现清晰的“1”字像为止。虽然“1”字屏到透镜的距离u及透镜到毛玻璃屏的距离v。即可用公式出焦距f。

(3)用两次成像法测焦距

装置与“用物距和像距求焦距”相同。先将“1”字屏和毛玻璃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使二者间的距离L大于4倍焦距。把凸透镜放在二者之间并从“1”字屏慢慢向毛玻璃屏移动。当毛玻璃屏上出现清晰的“1”字像时,记下透镜所在的位置。继续移动凸透镜,毛玻璃屏上再出现清晰的像时,再记下透镜的所在位置。设两个位置距离为此d,“1”字屏与毛玻璃房间距离为L,即可用公式求出透镜的焦距。

B. 幼儿园小班凸透镜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小班凸透镜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小班凸透镜教案 1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成像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方法,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性思维的形成;

3、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辨证的看待客观事务的变化及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纸屏、投影仪、相机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认识凸透镜:

【设疑】: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发现】:放大镜根据折射原理制成的。

【设疑】: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发现】:中间厚边缘薄、透明----凸透镜(板书课题)

(出示放大镜)

这是什么?谁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请学生到前边来做个实验(给学生放大镜和一本书)试着把书上的字放得最大。

[学生反复实验]

放大镜还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书:·)

放大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图下板书:折射)

再来看看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摸摸、看看。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两边薄。)

还有什么特点?

(镜片是透明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板书:凸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出示放大镜)这叫什么?

(应该叫凸透镜。)

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设疑】:看看凸透镜,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探究】:(学生创造性的探究)

【发现】: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倒过来了。

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能让物体倒过来。)

你是怎样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来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我看见老师倒过来了。生2:前面的同学也倒过来了。)

是人倒过来了吗?现在你再看,人是倒着的吗?放下凸透镜再观察,想想通过凸透镜看到的是什么?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那么这叫凸透镜的什么作用?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认识凸透镜如何成像:

【探究】:让蜡烛火焰的像出现在纸屏上

【发现】:蜡烛、凸透镜、纸屏在一条直线上且高度相同。

【创造】:学生不同的摆放都能成像

【设疑】:像的大小与火焰的关系?

(反复探究)

【发现】:像有时大,有时小。

用凸透镜、蜡烛、白纸做实验,让蜡烛的像出现在白纸上,自己做做看。

(学生实验)

大家是怎样做的?请这一桌的同学到前边来做一做。

(巡视过程中错误的代表)

(两生做实验,纸上无像)

能不能自己想个办法。

(生改变凸透镜、白纸、蜡烛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纸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凸透镜、蜡烛和纸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凸透镜、蜡烛、白纸得在一条直线上。)

我们按这个办法再来实验,同时我们把白纸叫做“纸屏”,看看在纸屏上得到的蜡烛火焰的像有什么特点?

(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生1: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生2:我们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还是倒立的。)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书:凸透镜使物体成倒像)

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设疑】:你对这个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

【探究】:反复实验,寻求规律

【发现】: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有关

【探究】:学生演示实验、参与板书,进一步探究

【发现】: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之间的辨证关系

【创造】:学生参与图文结合的板书形成

到底通过凸透镜得到的像比蜡烛火焰是大还是小?我们再来做做看,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谁到前边来边实验边汇报实验结果。

(演示当凸透镜离蜡烛近时,像就大,离纸屏近时像就小)。

那请你再说说什么条件下成大像?

(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条件下成小像哪?

(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请同学们再来做做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谁再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1:

生2:

(板书: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缩小的像。)

认识凸透镜的应用:

【设疑】: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

【创造】:

1、用照相机拍摄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两个像;

2、利用投影仪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这就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大家想一想,什么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照相机就用到镜头就是凸透镜,被摄的物体相当于蜡烛,底片就相当于纸屏。)

(我们教室里的投影仪也用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请你到前边给大家讲讲。(生讲解)你能让屏幕上的像变大吗?

(可以让凸透镜离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让投影仪离屏幕远点。(边说边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制作“土相机”。《凸透镜》

幼儿园小班凸透镜教案 2

教学目标:

⒈使同学知道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成像有一定的规律,初步了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⒉使同学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通过制作土照相机,培养同学的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半透明白纸、直径不等的较长纸圆筒、透明胶(浆糊)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师:出示放大镜,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⒉生:中间凸起,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等等。

师:(小结板书)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这种镜片叫凸透镜。(也就是说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科学上用得更多的是凸透镜这个名称,因为这个名称更形象具体。教师连线强调凸透镜的结构特征。)

反思:此处的连线强调让同学对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刻骨铭心。

⒊师: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生:有放大作用,还有聚光作用。

师:凸透镜除了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来继续研究凸透镜。

二、新授

⑴指导同学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A初次实验感知。

师:(提实验要求)待会儿我们要做个小实验,每个小组有6个凸透镜,每个同学手持凸透镜,手臂伸直,眼睛透过凸透镜看窗外物体(教师事先在每个窗台放一盆美丽的鲜花),你发现了什么?可要仔细观察哟!老师宣布开始实验。

生:同学实验

师: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窗台上的花是倒立的,我看到外面的楼房是倒立的而且缩小了……

B再次实验感知:

师:刚才大家观察仔细,真不错!光能不能透过凸透镜把窗外的景物的像映到白纸上呢?教师示范,让同学们试一试。

生:进行实验,看到像映在白纸上感到惊奇。

师: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移动白纸,外面的物体能透过凸透镜在白纸上成像;物体通过凸透镜映在白纸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物体缩小了;移动白纸时,映到白纸上的像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白纸在一个地方像最清晰……

师:讲解物体的像能映在白纸上的我们叫做实像。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成像作用。

师:(板书)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⑵指导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大家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它成的像是不是一直是倒立的呢?刚才大家只得到了缩小的像,能不能得到放大的像呢?等会儿我们要继续用点燃的蜡烛的火焰当物体进行研究,看你能发现凸透镜成像到底什么规律?下面提实验要求:

反思:此处教师设疑,节约了时间。应该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即使多花点时间,但能培养同学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更能体现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介绍分组资料: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等。

②由于实验用了点燃的蜡烛,要注意平安,防止烧了东西。

③蜡烛、纸屏要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使它们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高度基本一致。

④教师示范:实验报告单上的成像指的是最清晰的像,放大或缩小的像各丈量三次就行了,模糊的像我们不作研究。

⑤移动要注意顺序,凸透镜不动,先动蜡烛(距凸透镜由近和远),再动纸屏,纸屏每次由近和远离开凸透镜,直到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为止。

⑥各小组要注意协作,不乱抢,由组长布置,两人做成像实验,两人丈量,两人记录,发现的规律由小组讨论再填写。师宣布开始做实验。

生:小组互助协作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分小组汇报,你小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小组发现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物体近时,就能形成放大的像;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物体远时,就能形成缩小的像……

师:适时板书

反思: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为同学集中探究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点;丈量栏目,培养了同学用实事数据说话的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然而,这个报告单也限制了同学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时应加上探究的余地,让优胜组对什么时候成相等的像、什么时候不能成像也能进行探究。

⑶指导同学研究土照相机是怎样工作的?

师:前面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凸透镜在成像作用,并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们每个组用凸透镜来制作一台土照相机,然后观察使用。介绍资料,用一个制作好的土照相机示范讲述制作要求:把两个圆盒子套在一起,外盒口安上一个凸透镜,内盒口蒙上一层半透明纸,使凸透镜能随其中一个盒子的拉伸等动作而一起前移或后退。

生:同学制作,制作后观察使用土照相机。

师:你是怎么观察、使用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用外盒的凸透镜对着物体,拉动内盒,在内盒的纸屏上可以得到物体的倒立的像,而且这个像可通过调节物体、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放大或缩小,我发现土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反思:制作使用土照相机这一活动,教师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让同学轻易就尝到胜利的愉悦,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应用巩固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的装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不同)小孔成像的装置里物体通过小孔而成像,而土照相机则是通过凸透镜而成像。(相同),它们都可以成倒立的像,并且像能扩大或缩小。

师: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像与平面镜看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生:同平面镜成像相比,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并且可以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像;而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与实物大小相等的。

反思:通过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横向对比,拓展了知识网,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

三、巩固应用

师:出示真照相机,让同学推测照相机怎样工作的?

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工作的。

师:怎样用照相机照全身人像?怎样照半身人像?

生: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远时,能照全身人像。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近时,能照半身人像。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镜?

生:显微镜、摄像机、望远镜、老花眼镜的镜片……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为什么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

总评:本课教学层次清晰,同学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积极观察、考虑、概括、交流、倾听,多种感官一齐融入到课堂中,他们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制作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探究成像规律时,假如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更完美。

板书设计:凸透镜

放大镜的镜片边缘薄,中间厚,能透光,人们把这种镜片叫做凸透镜。

⑴放大

作用⑵聚光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

⑶成像规律②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

应用: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摄像机、老花眼镜的镜片等。

C. 初一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源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科学探究中实验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因为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资料后,分析这些资料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全过程探究,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在培养学生对实验资料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资料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处理资讯、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汇入新课(5 分钟) 学生活动一: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然后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老师,学生会观察到老师倒立、缩小的像,引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进而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并排放置,同时观察课本文字,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看到的像的特点,提出猜想。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受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新课教学( 30 分钟) 1 .提出问题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他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但成像情况各不相同。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丰富多彩的像,对此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 2 .作出猜想 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猜想:前面的学生活动一中,凸透镜离书上的字较近,成正立、放大的像;老师离凸透镜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大,成倒立缩小的像;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小,成倒立、放大的像。看来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有关。 通过学生活动二,可以看出凸透镜的焦距也会影响到所成的像。 因此,物距和焦距可能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大小、正倒和虚实。 3 .设计实验 要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必须进行实验。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物距和焦距有怎样的关系?实验时,可以在凸透镜焦距不变时,不断改变物距,观察所成像的特点。还要研究在物距不变时,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是否改变。 思考: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怎样观察实像和虚像? 4 .进行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思考: (1)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谁在中间?(凸透镜) (3)为使像成在光屏,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和光屏还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在同一高度) (4)怎样固定蜡烛?怎样利用光具座上的刻度确定物距、像距?(利用蜡烛燃烧滴下的蜡油固定蜡烛;利用物体、像与凸透镜所在刻度的差确定物距、像距) (5)怎样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将光屏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一点点,像都比原来模糊,则原来那个位置的像就是最清晰的像,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才是像距) (6)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按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 在测得了几组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资料以后,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理论和实验指出,当物距是焦距的二倍时,像和物等大。你通过实验做一做,并观察此时的像距是多少?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此时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5 .总结归纳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正立的像,也能成倒立像。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进一步总结升华: 老师:通过实验我们能发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是成像的两个重要分界点,分别是成什么像的分界点? 老师:实验并思考:当物体从一倍焦距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像距和像的大小怎样变化?从一倍焦距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像的大小又怎样变化?(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也可用计算机模拟整个过程。直接观看凸透镜成像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巨集观的整体的认识)。 老师:很好,为了帮助大家记忆,老师编了一个口诀: 一焦分虚实 (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为实像) 二焦分大小 (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实像异侧倒 (成实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两侧,且像是倒立的) 物远像近小 (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实像离透镜越近,且像越小) 虚像同正大 (成虚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同侧,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物近像变小 (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虚像越小) 其中一、二两句是对成像情况的总体把握,三、五两句是成像情况的静态分析,四、六两句是成像情况的动态描述。 思考: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某同学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放置在凸透镜前,然后移动光屏,可他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发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上下是颠倒的,此时像与物体左右是否相反? 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研究。最简单的方法是轻轻吹一下烛焰,看光屏上烛焰的像向哪个方向飘动,若两个飘动的方向相同,则说明像与物体左右不相反;若两个飘动的方向相反,则说明像与物体的左右也相反。也可以取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放在凸透镜前,要使它们紧靠在一起并且物距相同,光屏上便出现高低不同的两个烛焰的像,比较烛焰和它们的像的位置关系,便可知道像与物体的左右是否相反。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 学生思考回答: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与物体的上下位置相比较是否颠倒。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资料记入表格。 学生实验并回答。 在分析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学生:一倍焦距为成倒立实像与正立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为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学生:前者成的是实像,像距和像都变小;后者成的是虚像,像变小。 学生交流并回答:光屏上不能出现像,这个原因比较多。可能是烛焰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这时凸透镜只能成虚像,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眼睛必须从光屏一侧向蜡烛看,才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可能是烛焰正好位于凸透镜焦点上,这时凸透镜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还有可能是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按要求调整好即可。最后一个可能是烛焰位于比凸透镜焦距稍大的位置,这时成的像离凸透镜太远,像也太大,小小的光屏接收不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 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问题,怎样去研究这些问题。 为了顺利进行实验,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 了解观察虚像的方法。 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学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5 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1 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课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资料之后,关键是对资料的处理,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将实验资料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资料结合著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热点内容
刺激乳房的电影 发布:2024-04-27 20:50:01 浏览:354
女女 肉 发布:2024-04-27 20:44:24 浏览:322
梁琤伦理片 发布:2024-04-27 20:41:47 浏览:799
韩国电影摄影师大壮和大美 发布:2024-04-27 20:40:30 浏览:72
什么网站看美国大片 发布:2024-04-27 20:35:14 浏览:856
pc端看电影网站 发布:2024-04-27 20:34:25 浏览:761
免费岛国电影链接 发布:2024-04-27 20:32:18 浏览:731
动作犯罪类型电影英文翻译 发布:2024-04-27 20:29:32 浏览:109
笑傲江湖之风流 发布:2024-04-27 20:20:26 浏览:646
来自大叔和邻居漂亮幼女电影 发布:2024-04-27 20:04:29 浏览: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