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

发布时间: 2020-11-18 20:02:22

1.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是合法机构吗

不合法,请老师们擦亮双眼,我和同事都被骗了,征集稿件,骗取参赛费用

2. 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

“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挂靠在“中国校园文学先锋网”名下,以开出诱人的条件引诱师生参加她举办的“全国校园文学大赛”,比如:允诺交5篇的学生作品,可外带一篇教师的论文发表来引诱师生参加,学生的这5篇习作,每篇作品要收10元。一是给予评奖,二是结集出版,并给学生一本有自己获奖作品在里面的书。可实际情况怎样呢?获奖证书倒是给你发来,但是书却不给你兑现。这个“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从她举办的次数来看,已办了6届,目前第七届“新人杯”全国校园文学大赛又在进行。另外,她所给你发来的学生获奖证书,盖的是“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的章,只要你细心一察看,就觉得其中有点不伦不类,一个学生习作性的作品,一个是教师学术上的论文。怎么看怎么想都要觉得别扭。

3. 中国教师教学研究会是骗人的吗

全国社会组织查询www.chinanpo.gov.cn、工信部备案www.miibeian.gov.cn都可以自行查询,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骗子回网站,这么牛逼的研答究会竟然还用着个人账号的微信,连个公众号也注册不下来,不可笑吗。www.cetsol.org www.cetsol.net 你换多少个域名也是个骗子网站狗改不了吃屎的

4. 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属什么级别

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属国家级证书,教育部门承认。

1、中国教育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Ecation,缩写为CSE)成立于1979年4月12日,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由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中国教育学会是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以其获奖证书在教师评职等活动中不予以承认。

3、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今年发布的《关于新加坡私立教育机构认证范围的公告》,越来越多新加坡私立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证书将获得中国教育部的认证。

5.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是不是核心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杂志系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与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北京五洲华育国际文化中心协办,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

6. 《中国新教育教学研究》是合法的CN刊物吗

中国新教育教学研究
这个不是cn刊物,去新闻出版署网站查询没有备案,所以基本是假刊——如果你题目没记错的话。

7.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研究会能不能发优秀课证书

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的获奖证书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不过它会起到提升个人在别人心目中印象分数的作用,因为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只是民间组织。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简称:中国教改。英文全称为:China Ecation Reform Research Association,缩写为:CERRA。 研究会实行会员制,由海内外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自愿组成,是依法登记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学术性社团组织。是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研究会接受教育部门的委托,组织开展海外华人同内地联络工作以及出国留学各类教育咨询服务、组织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和奖励、教育评估等活动。

8.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一、制定教育方针
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议谈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二、颁布学制
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该学制系统框架,因当年为壬子年,所以又称作壬子学制。壬子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的近步:
(1)缩短了三到四年的学习年限;
(2)取消毕业奖励初升,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影;
(3)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
(4)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
(5)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三、课程标准
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首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第三节蔡元培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1)抱定宗旨:学校及研究高深学问之地;(2)砥砺德行;(3)敬爱师长。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3★选择)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并不是研究某一家或者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某些人指定的学问。这一原则在教师的聘用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原则体现了蔡元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第一,成立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
第二,成立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行政会议
第三,建立全校教务传导机构:教务会议及教务处
第四,建立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务工作的机构:总务处
第五,成立各学门教务管理机构:教授会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三、教育独立思想
蔡元培认为教育与政党之间,宗教之间存在这矛盾,因此教育应该独立,教育独立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教育经费独立,教育总长不得因政局的变动而频繁变动;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的干扰;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第四节新文化运动与教育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与教育观念变革(3★选择)
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思想观念层面上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的个性化
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
(二)教育的平民化
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是当时普遍可见的现象。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
(三)教育的实用化
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须进行全面改革,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
(四)教育的科学化
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到社会各项事业,渗入到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
二、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2★选择)
第一,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即: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第二,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第三,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学校教育中开始推行白话文和国语,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首先在小学开展起来。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第四,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1913 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创、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大学的改革首先发生在北大,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
第五节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一、平民教育运动(2★选择)
由于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
(1)一部分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
他们认为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应该与破除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同时进行。要真正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先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条件下,工农劳苦大众才能获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为此,1919年邓中夏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及负责筹备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这些都是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
(2)另一部分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
他们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
为此,北高师师生于1919 年组织了平民教育社;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于1923 年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二、工读主义教育运动(2★选择)
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除体脑差别。
(1)北高师学生1919 年发起组织工学会。
基本观点:倡导工学主义
(2)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沂发起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无政府主义者)
将工读视为实现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有效手段。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将工读互助团办成。
(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
(4)纯粹的工读主义者,他们把工读单纯看作是解决青年失学问题的好方法。
三、职业教育思潮(2★选择)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在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上,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二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选职业教育,思潮过到高潮。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1★选择)
形成思潮的原因:杜威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其中,“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的观点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
五、勤工俭学运动(1★选择)
1912年吴稚晖、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1915年蔡元培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华工教育中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产生最初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想。1919看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达到高潮。早期共产主义者是此阶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发起组织和参加者。至此,勤工俭学运动的内容与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通过勤工与俭学以维持学业,提高到以俭学与勤工相结合,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出路的认识高度。
六、科学教育思潮(1★选择)
(1)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
认为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是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以及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
(2)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主张以理性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建设未来教育。
(3)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将科学的方法理解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以之为解决一切学术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一种较为具体的科学教育主张。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1★选择)
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① 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② 教育是国家的任务。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1923年曾琦李磺在法成立“国家主义青年团”,余家菊和李磺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振。
八、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1★选择)
受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中国,并都有热衷者尝试作引进课堂的实验。
九、收回教育权运动(1★选择)
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3 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
1923年9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要求对教会学校“施行学校注册法”。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和学生界引起强烈反响。
1924年6 月,“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告成立。
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开会,讨论外人在华设学和收回教育权问题。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开封召开年会,通过《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和《请取缔外人在中国设立学校》。
1924年,收回教育权运动达到高潮,全国各地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教会学生纷纷退学,一些知名学者也振臂呐喊,声援学生运动。政府迫于压力,也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1925年5月,浙江省发出通令,禁止全省所有学校宣传宗教。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这个文件的颁布与执行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

第六节1922年新学制
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3★选择)
新学制的标准: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新学制的特点:
(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在我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
(2)初等阶段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3)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
(4)新学制增加了职业教育;(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兼顾升学和就业)
(5)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增多,程度提高;
(6)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缺陷:脱离中国实际,照搬了美国的模式。

第三篇中国现代教育
第一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第一节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选择)
(一)“党化主义”教育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192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说明书》,解释三民主义教育“就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设施,各种教育机关的设备和各种教学科目,都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之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第二节教育制度改革(1★选择)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观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
同时,通过了《大学区组织条例》,次年公布。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大学设校长1人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二)“戊辰学制”的颁布
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1)根据本国国情;(2)适应民生需要;(三)增高教育效率;(四)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第二部分为学校系统。

第三节学校教育发展(2★选择)
(一)初等教育
三个阶段: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
(二)中等教育
三个发展阶段: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三)高等教育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但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四)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本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一定发展。使抗战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呈发展态势,学校和学生数比战前有较大增长。

第四节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6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介石为会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31日,中国童子军总部颁布《 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 ,对童子军的组织和训练更为加强。同年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 ,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炮轰济南,制造了“五册”惨案。激于民族义愤,大学院下令全国专门学校一律增加军事教育课程,1929年1月,教育部颁发《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规定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科每学年三学分两年共六学分,1933年3月,蒋介石下令国民政府军政部、教育部、训练总监部: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这就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9.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学会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学会是隶属教育部的一个分支机构,是个合法的组织,我曾经到那里办过事。学会每年会举行各种评比,对参与的教师都会颁发荣誉证书。如果楼主想进行职称评定得奖的话,我建议你最好投教案,因为教案可以作为赛课来评奖,还可以评“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职称评定中很有帮助。当然也要交一点点参评费,但是参评费与认可的荣誉来比较就不算什么了。上半年的评比应该在5月左右结束了,因为学会要在各地教师职称评定开始前把证书邮寄到教师手中。楼主下半年再投吧.祝你进级成功。
回答得这么详细,请楼主追加分数!谢谢!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中立生物 发布:2025-05-08 16:29:53 浏览:32
信用卡审批要多久 发布:2025-05-08 15:43:16 浏览:99
小学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报告 发布:2025-05-08 15:10:23 浏览:898
化合价写化学式 发布:2025-05-08 14:46:59 浏览:965
中老年模特教学 发布:2025-05-08 13:46:57 浏览:310
锦路教育 发布:2025-05-08 13:33:24 浏览:905
吴俊老师 发布:2025-05-08 12:04:49 浏览:809
集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2025-05-08 11:29:33 浏览:956
小学班主任工作交流材料 发布:2025-05-08 11:28:14 浏览:868
道歉英语作文 发布:2025-05-08 11:14:19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