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 2020-11-18 20:17:49

A.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现今教育有何意义

1.应注重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积淀深厚的化底蕴
2.应不拘一格创建世界一流专的教师队伍
3.应属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
4.应增强办学高校的自主权与学术自由
5.创办一流大学需要蔡元培式的教育家

B. 论述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及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地位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

C.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关于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他认为"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背驰",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他认为当时"强邻交通,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即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用武力自卫,这就要实行军国民教育。就国内而言,为了打破当时国内封建军阀拥兵妄为的局面,就要"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势力",也要进行军国民教育。后来,他把军事体育发展成为普通体育。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他说:"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如果
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他要求学生"各就所好,多多运动",以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2、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认为"今之世界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甚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当成富国强民、发展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他认为实利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使人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还可以便人的思维"臻于细密",例如学习算学,既可以增加知识,又可以便脑力反复运用,使人的思维日趋细密。
3、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
"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皆尽于是矣。"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他提倡这种道德观念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相对抗,并企图通过这种公民道德教育使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被封建道德束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意义 。
4、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轶乎政治的"。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其现象世界间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是也。"通过世界观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人也就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并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点是值得重视的。当然,他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教育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观的基础上的。然而,他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这表示了他对当时封建传统教育的否定,具有重大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5、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津梁。他指出,引导人们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不能用"旦旦而聒之"的方式,也不是"枯槁单简之言说"就能实现的。"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可以陶养憾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关于 "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说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象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千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为此,他极力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他指责旧教育"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间其性质之动静,资束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
为了能"尚自然、展个性",在教学方法上,他重视启发式教学,提倡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他说教书并不象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自动的求学。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功课时,再去帮助他。他说"在学校不能单*教科书和教习,讲堂功课固然要紧;自动自习,随时注意自己发见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他的"展个性、尚自然"的思想是一贯的,他任南洋公学教习时,就提倡"学生自己读书"以展个性。他任北大校长时提出"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两个计划。提出讲义只列大纲,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教师口授,或自己参考,以期学有心得。

D.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 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 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1.关于大学性质的探讨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如此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在当时是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2.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科”。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学术分校”理由有两条:第一、文理两科,专署学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两科,设有研究所,实验室等设备,如若遍设其他各科,就要增设病院,工场等,困难更大。
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显然是对民国元年“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见解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更可贵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1919年,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4. 教学制度——选科制
与沟通文理思想相连系 ,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打破学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对于实行选科制,蔡元培认为必须加强指导,为防止学生纯粹从兴趣出发,忽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强调学生所选的学科必须经教员审定,学生只有相对的选择,无绝对的选择,除必修课以外的学科,才有选择权。同时,他还指出,选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学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选科精神,而不能行选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实行教授治校,这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授治校,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任意办事,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由此可见,民主精神和依靠专家,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张的两根支柱,教授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他们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蔡元培依靠他们来管理学校,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旧北大一切校务有校长等少数几个人决定的状况,而且大大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民主办校的生动局面。
综上所述,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E. 对蔡元培教育独立论的评价

蔡元培的教育生涯,就是为了自由的教育和为了教育的自由而奋斗不息的历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自由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蔡元培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等思想和实践,就是为教育争自由。这些都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F.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转”

贡献一词的含义有二:1.对国家和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2.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民众。我们经常谈蔡元培对近代教育贡献更多的是他对国家和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对他所提供的经验讲的并不多,即使讲了,也是那些被我们所吸纳了的经验,这是我们看到的贡献。其实,有的经验我们可能未意识到,没有采纳,但对于提供经验者来说也是一种贡献。我今天谈的就是蔡元培经验对近代教育的贡献,这些在我看来,我们近代直至今天没有很好采纳,而且正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问题。

一、关于他对教育目标的论述

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这一点,我们也有很多论述,但我们经常注意到的是他内容的丰富性,注意到的是他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我觉得五育思想更大的价值在于其中的层次性和可行性。首先看层次性,蔡元培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他认为人的终极目标是实体世界,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当然蔡元培并没有把实体世界完全悬浮起来,变得神秘莫测起来,它把实体世界的实现建立在现象世界上。根据他对世界的划分,他把教育目标也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实用目标,即他所谓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这些都是为了让人能在现世活得更幸福。另一个目标就是价值目标,即他所提到的世界观教育,这是人成为人的教育,是人的核心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其次看可行性,教育的实用目标比较容易达到,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蔡元培提出了美育的思想,美育是从实用目标到价值目标的桥梁。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具有两个性质:一是普遍性。他认为美育“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他举例说:“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而且“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二是超越性。他认为美育“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举例说“美色,人之所好也,对希腊之裸像,决不敢作龙阳之想”。正是美育具有这两个性质,因此通过美育可以实现实用目标到价值的目标的飞跃。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蔡元培的教育目标即重实用目标,也重价值目标,可以说是把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教育目标的本身具有层次感和可行性。

我们的教育近代以来,其实一直只重实用目标,忽略了价值目标,即使提出所谓的理想教育也经常是空洞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无从实现,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重视美育,音乐美术学科在培养技能而非美育,最具美育的语文学科,在老师的肢解和条分缕析中早已失去培养美育的价值。

蔡元培的五育思想对于我们确立教育目标,解决教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实用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这可以看作是蔡元培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二、关于他对学习国外的论述

蔡元培很重视学习国外的东西,就拿教育方面来说,他在谈到教育应该尚自然,应该展个性时,就提到应该向国外学习。他提到了实验主义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蒙台梭利的儿童室,还有比利时的德可乐利等。这些教育思想或实验活动当时在西方可能也是刚刚兴起,但蔡元培已经注意到了这些新的思想,他学习国外可真不落后。

他提倡学习国外的,但不主张“全盘西化、人云亦云”,他认为我们应抱一个正常的心态,即不自大,也不自弃,一切从自身从发。他说:不一定别人实行了,我们才去实行,即使日本及欧美各国尚未实行,而教育家正在鼓吹者,我等亦可采尔行之。我等须从原理上观察,可行则行,不必有先我而为之者。

他主张学习西方不能“囫囵吞枣”,应“取其肉吐其核”,将国外先进、有用的东西融合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谋求发展。他对国外的东西都是批判的吸收,不是国外的东西就都好,比如他对宗教始终采取批判的态度,反对在大学建立神学科。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就是博采众家之长而且结合了中国实际。

蔡元培重视向国外学习,同时,很重视向国外宣传我们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在1924年伦敦召开的一次会议中,他宣读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介绍了我们中国从很古老的时候就重视教育,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机构,介绍了中国古代两大显学的不同命运,而且对中英教育进行了对比,各有优劣,正确分析了中国教育的差距,表达了交流学习的意思。还有几次在世界教育联合会的发言,他都不卑不亢,表达了发展的愿望和民族的自信。正是由于他这种精神,在当时中国那种国际地位下,他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向国外介绍了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由于蔡元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贡献卓著,法国里昂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这是该校首次授予外国人这个学位。美国纽约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荣誉学位。法国总统授予他三等荣光宝星勋章。

蔡元培这种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吸收外国文化的方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很值得我们今天的学习。今天我们的教育界在一味地照搬国外的东西,在国外教育界失去了话语权。我们应该从蔡元培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努力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向世界介绍中国教育的思想和经验。中国这种庞大的教育系统的运转一定有很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总结,值得向世界宣传。中国一代一代的教育人一定有很多教育的智慧可以向国外介绍。

三、对教育真谛的把握和对教育民主、科学的追寻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

吾国教育界,乃尚牢守几本教科书,以强迫全班之学生,其实与往日之《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相差。欲救其弊,第一,须设实验教育之研究所。第二,教员须有充分之知识,足以应儿童之请益与模范而不匮。第三,则供给教育品者,亦当有种种参考之图画与仪器,以供教员之取资。如此,则始足语于新教育矣。

《教育独立议》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教育是求远效的;

教育是进步的

教育是公同的

《题儿童书局的国语教科书》

儿童的抽象作用,较直观为弱;所以吾人在智育方面,即不能不授以概念,而要在多用直观的材料为引导。直观的对免最好是实物、次标本,次图画,这是现今教育家所公认的。我国地大物博,兼跨寒、温、热三带;儿童所见,显有不同;对南部的儿童,讲雪人冰窖,对北部的儿童,讲木棉甘蔗,虽有图画,若要举实物来证明他,就很少机会了。上海儿童书局有鉴于此,特分编北、中、南三部国语,所含名词,均择本部中最彰明较著的,而关于听觉的,如歌谣等,也在本部中选出耳熟能详的,穿插其间,这对儿童的领会,必有极大的助力。特志数语,以为绍介。

四、教育家精神

四曰安贫乐道之志趣。教育之关系,至为重大,而其生涯,乃至为冷淡。各国小学教员之俸给,有不足以赡其家者,夫人苟以富贵为鹄的,则政治、实业之途,惟其所择;今舍之而委身于教育,则必于谈泊宁静之中,独存无穷之兴趣,虽高官厚禄,不与易焉。

《一九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

具有爱心的教育家:为营救被捕学生,蔡元培竭力奔走相救,亲率校长团到教育部情愿,甚至以身家性命作担保,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在全国人民的强力声援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蔡元培亲率北大师生到校门口迎接。学生们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时被捕的学生回忆说:“当我们出狱由同学伴同走进沙滩广场时,蔡先生是那样的沉毅而慈祥,他含着眼泪强作笑容,勉励我们,安慰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5页

公而忘私

为解决爱国女社学生日常开支,蔡元培自告奋勇前往南京借款,以解燃眉之急。行前家人来泣告年仅十岁的长子阿根病故,他挥泪嘱托前来送行的朋友代为处理后事,顾不上最后看一眼爱子,抚慰一下夫人,毅然登轮而去。三天后终于借得六千元,回到上海,解决了学生的断炊之忧。他这种公而忘私和勇于任事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43页

1920年任北大校长期间,奉派去欧美考察教育。在考察期间,不幸接到夫人在京病逝的消息。他强忍悲痛继续行程,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悼亡妻黄仲玉》64页

蔡元培的社会责任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G.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7)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扩展阅读: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背景: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H. 试析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同年二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他认为,两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I.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什么特点

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委身教育事业是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为契机的。1898年冬天,他回绍兴就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总理,就提倡新思想,后又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提倡民权,办爱国女校,倡导男女平等,办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将革命与教育相结合。1912年他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被社会公认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1917年1月,他就任北大校长,将北大改造为焕然一新的中国最高学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之后,他还试行大学区制,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撰写教育论文,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吸收欧美和日本近代教育的经验,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新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等内容,构成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蔡元培进行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了确保近代新教育思想和方针的实施,蔡元培在废除了清朝的各种带有封建主义内容的教育法规和制度以后,制定了具有近代进步意义的新教育法令和学校章程。他在教育部期间,先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和其他一些教育法令。内容主要有:(1)除旧布新,改革学制;(2)修订教材,废除“经科”;(3)加强普通教育,重视实业和军事体育教育;(4)提倡发展社会教育。此外,蔡元培在教育实践中还十分重视派遣留学生的意义,他认为派遣学生留学国外,是提高我国文化和科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因此,他从注意提高选派留学生的质量入手,要求各级学校重视留学生的派遣工作。

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大力主张推广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实践上开创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次开了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两年之后,1919年他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即是他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育是养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美的感染与熏陶,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认为美育可以给人们提供高尚的娱乐活动,从而达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改善、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在当时日益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及时提出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疑很有现实意义。

此外,蔡元培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重视发挥学生个性,这是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内容。这在今天,仍给我们以无尽的启迪。

热点内容
教育平台在线 发布:2025-05-08 20:11:45 浏览:618
安徽教师资格准考证打印入口 发布:2025-05-08 18:52:50 浏览:861
学好语文的方法和技巧 发布:2025-05-08 18:35:29 浏览:507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 发布:2025-05-08 17:25:46 浏览:559
我的世界中立生物 发布:2025-05-08 16:29:53 浏览:32
信用卡审批要多久 发布:2025-05-08 15:43:16 浏览:99
小学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报告 发布:2025-05-08 15:10:23 浏览:898
化合价写化学式 发布:2025-05-08 14:46:59 浏览:965
中老年模特教学 发布:2025-05-08 13:46:57 浏览:310
锦路教育 发布:2025-05-08 13:33:24 浏览: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