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妇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壹』 在文言文中命字有几种解释
命,主要有以下用法:
动词:差使;命令。《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名词:命令。《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名词:命运;天命。《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名词:生命。《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动词:命名。《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动词:任用。《越妇言》:“天子疏爵以命之。”
『贰』 文言文中的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分别怎么解释急急急急,请各位语文高手快快解答啊,谢!
徙:
①<动>迁移。《琵琶行》:“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②<动>调动官职。《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③<动>变化;改变。《察今》:“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去:
①<动>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动>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
④<动>除去;去掉。《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⑤<动>舍去;舍弃。《五蠹》:“去偃王之仁。”
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⑦<动>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使:
①<动>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动>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动>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动>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动>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名>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名>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连>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居:
①<动>坐。《核舟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②<动>位居;位于;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之上。”
③<动>居住。《愚公移山》:“面山而居。”
【又】<动使动>使……居住。《越妇言》:“买臣之贵,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
④<名>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居以供十人不足,何况供百乎?”
⑤<动>闲居;闲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居则曰:‘不吾知也!’”
⑥<动>占据;据有。《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⑦<动>充当;担任。《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年不徙。”
⑧<动>停止;停留。《柳毅传》:“客当居此以伺焉。”
【又】<形>停止不动的;停滞的。《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⑨<动>积蓄;储存。《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⑩<动>历;经;过了。《塞翁失马》:“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故:
①<名>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故。”《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名>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④<副>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形>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⑦<动>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副>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
⑩<副>通“固”,本来。《促织》:“此物故非西产。”
⑾<连>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归:
①<动>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②<动>返回;回去。《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又】<动使动>使……返回。《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动>送回;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④<动>归向;归聚。《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⑤<动>归依;归附。《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⑥<名>结局;归宿。《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涂。”《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⑦<动>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⑧<名>珠算一位数除法。
⑨<动>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宁】⒈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⒉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
【归田】旧时称辞官还乡。
诣:
①<动>到……去;前往。《<指南录>后序》:“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
②<动>拜访。《赤壁之战》:“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为: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wèi
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具:
①<名>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
②<动>供应、备办酒食。《肴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③<动>置办;准备。《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④<动>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
⑤<名>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⑥<名>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具。”
【又】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⑦<名>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
⑧<副>通“俱”,全,都,尽。《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草】拟稿。
【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
【具眼】识别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见识。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
『叁』 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居
jū
(1)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2)
同本义。后作“踞”[squat;sit]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说文》
不宜居见长者。――《史记》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左传》
(3)
居住[dwell;live;reside]
则居可知矣。――《易·系辞下》
仁者居之。――《吕氏春秋·离俗》
卒不居赵地。――《吕氏春秋·达郁》
寝居直梦。――《淮南子·地形》
居者,居其所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
天王出居于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楚人贫居。――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君子居必择乡。――《荀子·劝学》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柳宗元《捕蛇者说》
城居者未之知。――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居者皆猎户。――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居俭(居家俭约);居恒(安闲度日);居移气,养移体(人的所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供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
(5)
坐[sit;haveaseat]
居,吾语女。――《礼记·乐记》。注:“坐也。”
孔子闲居。――《仲尼燕居》
数各居其上三分。――《礼记·王制》
令女居其上。――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6)
处在,处于[bein;beinacertainposition]
佛印居右。――明·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居左。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居右者椎髻。
(7)
又如:居先(处于先位);居卖(在市场上做买卖);居贫(处于贫困的境地);居安资深(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居易(处于平常情况)
(8)
积储[storeup]
假货居贿。――《国语·晋语》
居物致富。――《汉书·张汤传》
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
居之以为利。
(9)
又如:居积(囤积财物);居仁由义(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居物(囤积财物);居贩(居积贩卖)
(10)
占[occupy]
谋计居多。――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11)
又如:二者必居其一;居多(占多数);居有(据有,占有)
(12)
治理;安置[manage]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柳宗元《梓人传》
(13)
又如:居材(处置木材);居处(安置;处置)
(14)
停止;休息;止息[stop;rest;stay]
居十日。――《韩非子·喻老》
居五日。
居数月。――《淮南子·人间训》
不可久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5)
当;担任[holdthepostof]。如:居位(居官任职);居职(在职,任职)
(16)
通“倨”。傲慢[arrogant]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韩非子·诡使》
居
jū
(1)
住所,住宅[house;residence;dwelling]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左传·宣公二年》
居停主人勿复言。――《宋史·丁谓传》
其居仅仅足。――清·洪亮吉《治平篇》
一人之居。
(2)
又如:居停(主人,东家;寓所,临时借住的地方);居址(住所地址);居庐(泛指住房);居宿(指住处)
(3)
平素家居[dwellusually]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4)
又如:居平(居常);居冠(古代官员退朝居家时所戴的帽子);居盈(过富贵生活);居常(平时,平常)
(5)
可以吃到茶点、饮料或饭菜的店铺[restaurant]。如:六朝居;同和居;金陵居;砂锅居
『肆』 在文言文中“命”字有几种解释
在文言文中“命”字有6种解释
『伍』 越妇言文言文朱买臣通达前后
白话译文
朱买复臣地位制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到顶点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抑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
『陆』 下面几个文言文翻译,详细的,给好评 分, 归, 会, 加, 假,
关于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基本都还是要放在上下文中去理解的,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常用解释,但是具体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解释意义,这个要看具体语境了。
1、 分
fēn
1.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
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
3.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
4. 辨别:区~。~析。
5.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
6.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
fèn
1.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所当然。身~。~内。恰如其~。安~守己。
2.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天~(天资)。情~(情谊)。
3. 料想:“自~已死久矣”。
2、归
guī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sù)。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3、会
huì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4. 彼此见面:~面。~见。
5. 付钱:~账。~钞。
6. 理解,领悟,懂:~心,体~。
7. 能,善于。
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
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10. 恰好,正好:~天大雨。
kuài
1. 总计。
2. 姓。
3. 地名:会稽。
4、加
jiā
1. 增多:增~。追~。~倍。~封。
2. 把本来没有的添上去:~注解。~冕。
3. 把几个数合起来的算法:~法。
4. 施以某种动作:~以。不~考虑。
5. 使程度增高:~工。~强。~剧。
6. 超过:~人一等(形容学问才能超过常人)。
7. 姓。
5、假
jiǎ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山。~话。~冒。~释。~死。虚~。真~。弄虚作~。
2. 借用,利用:~借。~货。~道(借路)。~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公济私。不~思索(用不着想)。
3.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设。~使。~令。~如。~若。
jià
1.请假。
2.假期。
『柒』 找3个带有“命”字的文言文句子,出处,且3个命字意思不相同。
给你六种全部用法
①<动>差使;命令。《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②<名>命令。《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名>命运;天命。《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④<名>生命。《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动>命名。《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⑥<动>任用。《越妇言》:“天子疏爵以命之。”
『捌』 文言文越妇言解析和答案
《越妇言》是唐代文学家罗隐创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叙述朱买臣“贵”后对其前妻表示的“仁者之心”;第二段记述“越妇”之言,揭露朱买臣“匡国济民”是假,“急于富贵”是真,本质虚伪。全文借古讽今,言辞犀利,借朱买臣前妻之口,表达对封建官僚的讽刺之意,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越妇言1
买臣之贵也2,不忍其去妻3,筑室以居之4,分衣食以活之5,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6,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7:“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8,有年矣9。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10,以安民济物为心期11。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天子疏爵以命之12,衣锦以昼之13,斯亦极矣14。而向所言者15,蔑然无闻16。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17?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18?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19,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20!”乃闭气而死21。
注释
越妇,指汉武帝时朱买臣的前妻,因朱买臣的家乡,春秋时属越国,故称越妇。
买臣:朱买臣(?一前115),西汉人,武帝时曾任会稽太守。
去妻:前妻。
居之:让她居住。居,此处为使动用法。
活:养活。
一旦:一天。
近侍:身边的侍从。
秉箕帚:拿着扫帚、簸箕,指做洒扫庭除之事。意思是为人妻。翁子:古代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翁,翁子是对丈夫的委婉称呼。
有年矣:有些年了,好多年了。
通达:做高官。
匡国:匡正国家。致君:使君尊贵,即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的君主。致,使。
济物:救济百姓。物,这里指人。心期:心愿,志愿。
疏爵:赐给爵位。疏,分、赐。命:任用。
衣锦以昼之:意思是让他衣锦还乡。《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烧毁秦宫室后,意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朱买臣拜为会稽太守后,汉武帝也对他说了这句话。衣,穿。锦和绣同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即官服。昼之,使他白天行走,比喻荣归故里。
斯亦极矣:这也达到顶点了。
向:过去,以前。
蔑然:泯灭、消失的样子。无闻:指没有听到实现。
未假:不暇,没空闲。假,通“暇”。度(ó):思考。
矜于一妇人:在一个女人面前夸耀自己。矜(jīn),夸耀。
又安可食其食:又怎么能吃他的食物呢?
闭气而死:自缢而死。
译文
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到顶点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抑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
朱买臣的故事在《汉书·朱买臣传》中是这样写的:朱买臣未得志时家中贫穷,不治产业,砍柴为生,讴歌道中,他的妻子感到没有面子,多次劝他,他更加高唱不止。他的妻子就离开他,改嫁别人。其后,朱买臣独自行歌道中,在山坟担柴。前妻与夫家上坟时看见买臣饥寒,给他饭吃。后来,朱买臣当上会稽太守,衣锦还乡,官府为迎接他差遣人打扫道路,他的前妻和她现在的丈夫也在其中。朱买臣收养了他们,一个月后,他的前妻上吊而死。在《汉书》中,这个故事是用赞美朱买臣不计前嫌、不忘旧情、感恩图报的笔调来叙述的;而他的前妻也只是一个见识短浅、不能吃苦的普通妇女。她是在惭愧悔恨中自杀的。罗隐在这篇短文中却反其意而用之,引申发挥,虚拟了朱买臣妻的表白,朱买臣成了被讽刺的对象,讽刺他一旦得到富贵就只贪图享受,不思匡国安民了;而他的前妻却是一个有见识、有气节的妇女。她不但敢于对近侍批判朱买臣,揭露他通达后不思“安民济物”,却“急于富贵”的虚伪本质;并且表现了不“食其食”“闭气而死”的可贵气节,从而揭露批判了晚唐时期的封建士大夫借口“匡国”“安民”,实则热衷功名利禄、言行不一的虚伪本质。
这篇文章一事一议,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作者善于运用委婉的判断语气和反问语气加强讽刺意味。文章短小精悍,文笔生动,言辞犀利,发人深思,正如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中所说的那样,“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这正是罗隐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玖』 文言文"谗书"中"越妇言"的答案
1、理解了内容再背
2、大声地背,不懂的地方要搞懂。
3、因为古人特讲究炼字炼句的版,也讲究语言权的音乐美,所以要放松心情体会这种节奏美,顺应它就好背。
4、结巴的地方重点背。
5、心理要有积极的暗示:历史上那么多的文学家,那么多的文章,能给我们背的全是精品,是好文章,一定要背上,也很好背。千万别总想着:这个很难,不好背。
『拾』 越妇言文言文中极的意思
极:作动词用,达到极点
分析一下:斯亦极矣 斯:这 亦:也 极:达到极点 矣:了
原文: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斯亦极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译文: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到顶点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抑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