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大学学科包容

大学学科包容

发布时间: 2020-11-30 10:37:48

① 大学生应该注重包容精神还是批判精神

包容精神!

我总觉得的每年的二十院赛决赛的辩题都出得非常糟糕,因为这些题目似乎一开始就有了太强的倾向。去年那个:“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上的苦难还是历史上的辉煌。”,对于“铭记辉煌派”,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辩的。而今年这个辩题,当今中国更需要批判精神还是包容精神,更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而经院的开场白让我眼前一亮:“我是张海超,我用开胸验肺证明我是尘肺;我是唐福珍,我用自焚抵抗暴力拆迁;我是一名普通的人大学生,我的博客屡次为管理员所和谐。我叫弱势群体,我希望我的生存这个社会能包容;我叫不同政见者,我希望我的声音这个国家能听见。我叫中国公民,我希望我的自由,这个国度能保障。”

从一开始,经院就占据了最大的制高点。他们把对方的辩论论点,直接全盘吸纳到自己的论点之中,完美得无懈可击。他们承认这个社会并不完美,他们承认这个社会存在着大量理性的、建设性的批判,因而感叹这个社会对批判的包容不够,希望能够包容这些弱势群体,包容不同意见的表达。

社会中本来就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普通的公民,另一种是执政者。普通公民的批判声音,只有在得到执政者的充分尊重和包容的前提下,才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稳定动力。普通公民的批判与执政者的包容,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两面。而经院强调的,实际上就是执政者对异见的包容,权势者对弱势者的尊重,透过这个角度来解释包容精神,事实上使得自己的包容精神,成为对方所讲的一切批评具有建设性的基础。

其实这个论点并不难批驳。如果说我们要包容异见,要尊重弱势,那么首先前提就是异见的存在,弱势的表达。不同政见也好,公民维权也罢,其实都强调的是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追求过程,强调的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批判,而已这种持续的批判作为建设社会的持续动力。因而事实上经院所强调的包容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包容批判本身。批判,是包容的对象。没有批判,没有对抗,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包容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商院的各位同学当时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先化解经院设下的大圈套,然后在娓娓道来地展开自己的论述,完全是可以打开一片新天地的。然而遗憾的是商院没有把这一点打出来,而是不断地自说自话地论证自己的批判精神如何有意义。经院反复强调的是批判得不到包容,诉求得不到表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商院却不断强调要批判社会、提出诉求,其实就成了为经院的论证添砖加瓦。

当今中国无疑需要批判精神,即使这些批判会被“和谐”,但也并非没有意义。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对于一个言论自由和诉求表达不能得到充分尊重的社会而言,批判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藩篱的突破和挑战,就是一种建构公民社会的理性行动。

民间的批判相对于官方的包容,到底二者哪个更重要,却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一个社会的利益诉求不能充分表达,一个社会的不同意见不能得到尊重,这个社会的舆论生态必然走向偏激。言论自由,导向的是一个温和的舆论环境,政治民主,趋向的是趋中的政策趋向。如果政治改革停滞不前,言论表达自由不彰,这个社会的左右两翼都会日益走向极端,走向偏激。

批判的调门不能降低也不应该降低,但是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却必须成为这个社会逐渐形成的共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如果不给对方留下一条活路,社会的矛盾对抗不但不会消弭,反而会日益加剧。我向来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社会成长的足迹。我们必须要感谢百年来,千年来中国人乃至于外国人,为中国社会进步前赴后继的努力。感谢我们祖辈透过自己的牺牲换来的和平,感谢我们父辈筚路蓝缕探索的改革之路,让我们能够在一个免于饥饿的和平环境下长大。

但是,看到光明的一面,并不代表无止境的歌颂。任何一个社会,即使它再趋近完美,主流的舆论都应该是批判。因为只有看到不足,才能够取得进步,只有了解社会并不完美,才能够追求社会的改进。今日之中国,取得了许多成绩,我们承认但不沾沾自喜。今日之中国,仍面临许多困难,我们看到并且坚决批判。我们可以同时看到正面和负面,但是却一定要少表扬,多批判。一个社会永远不能在“知足常乐”中发展,一个社会只能在不断地批判中进步。一百年前的美国,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提升,一切指标都蒸蒸日上。然而那时候的美国媒体人,发动了“扒粪运动”,掀起了“进步时代”,终于,美国的矿工开始有更安全的环境,美国的工会有了更坚定的维权,美国的社会公正开始迈开了20世纪的步伐。

我们同一百年前的美国相比,有许多相似。因而我们批判。

但是,我们的批判还不如一百年前的美国自由,因此,我们更加呼唤包容。有了执政者的谦卑,才有了“人民最大”。没有执政者的包容,一切的异见将永远是异见,而不能建设社会的强劲动力

② 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论文,4000字左右,急急急!!!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 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③ 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坐等!!!

应该懂得宽容,有大度,有爱心。

④ 大学生如何这在学校更具包容性

大学生?在读的还是将毕业的? 如果是在读生,那么你可以找一些能力能够担得起的工作做做临时工。 将毕业的,就先找一份管吃管住的工作,就象服务员、话务员,当你适应的时候,在慢慢的寻找更适合你的工作。 自力更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很苦,但结果一定会让你满意。 慢慢来,不要急,经验和过程都会随你的努力而到来。只要能吃苦,有目标,就有成就 祝你成功,多多努力。 希

⑤ 大学生就应该包容不对的事情吗

大学生可以不跟不对的人事一般见识,但是大学生不应该包容不对的事情,包容不对的事情放到小处来说,是不明是非,放到大处上来说是包庇。所以说,大学生绝不能因为受过高等教育,就去盲目的包容不对的事情,后果你承担不起。

⑥ 大学是一个完全包容的世界吗

这个当然不是,其实大学算是一个畸形的世界,你可以自己选择作为或不作为,但每个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只求有一两个有志同道合者为伴就足够了,寻求完全包容,不可能。

⑦ 为增强学生对爱与包容的理解,普林斯顿大学采取了哪些措施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广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主体关于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目标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具体的教育观念,如质量观、师生观、教学观等。

(二)促进学科交叉和思维启迪的课程设置方式

(三)强调因材施教和科研创新的教学制度体系

(四)采用交流互动和探究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

(五)蕴育拼搏进取和宽容博爱的隐性课程内容

(六)倡导灵活多元和注重反馈的教学评价方式

⑧ 中国目前最具包容性的大学是哪个

就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最具有包容性的。

⑨ 在大学哪门专业对职业包容性强,对职场工作覆盖面广

工科主要是机械类的仪表 管道 化工 文科当然是经管类的 会计 出纳 理科基本上没什么覆盖面

⑩ 辩论题:大学生应该注重包容精神还是批判精神

包容,是指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简单说就是宽容和容纳。
包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质,也是北京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既指人们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指人们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还指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存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品格。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历来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独有的北京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实现建设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有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
北京把包容作为广大市民自觉的价值追求,不断吸纳和借鉴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包容中实现融合、实现创新,在包容中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彰显了北京精神的特征。

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人类拥有了批判精神,就仿佛掌握了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生命之火。正是这把熊熊燃起的火,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00所谓批判,其实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批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因此批判所引申出来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便远远地大于批判本身。实际上不管你承认与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不妨看作是生物发展对自身的批判,只不过这种批判

00已经自然化了,显不出其主动性和意识性来。人类社会 的批判走的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朝代的延续,社会的更替,感谢上帝,直到今天走的仍是一个

00逐步朝向高级的过程。无疑,这一切都是因了批判的存在。

00然而,批判本身在人类社会所享受的待遇至少是不公正的。这都是因为批判的独立精神和否定意志使然。如果一个社会成了型,抑或一个团体、一个环境已相对固定,乍看起来歌舞升平、秩序井然,那么,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起而批判者视为“异端”,这就是批判者为什么总要被指斥为“叛逆”的原由了。批判所要面对的,既有趾高气扬的统治者,又有心甘情愿的被统治者。前者掌握权力的魔杖,后者持有潮水般的思维定势。批判的艰难之旅,往往就是这样惊险地开始。而这些都还不是批判最可怕的敌人,因为充其量他们能砍了批判的肉,却毁不了批判的灵,也即是批判的精神。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的劣根性。

00人类的劣根性实在不少,而与批判精神作对的主要是:保守。保守既是定型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思想的客观存在。保守的力量往往很大。保守好比是上帝派来的牧羊人,而羊群便是芸芸众生。这样的状况,屡屡使批判那坚决果敢的拳头就象打在一堆海绵上,用力弥大,失望越多。

00如同一个精神健康的人闻过则喜一样,一个相对民主健康的社会也包容和原谅对它的批判。历史可以作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社会,更没有一个“伟人”正确得无以复加,对它或他的批判显而易见才是正确的。但要达到这一点真是好难。这就是为什么批判显得像空谷足音,弥足珍贵。虽然批判享受的待遇比下岗还糟,但批判实在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对批判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包容性的大小,几乎可以说决定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社会的发展趋势。由此,我们敢断言:没有批判精神的人类,与木偶无异;没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是羊群的聚居地;没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注定要落后挨打;没有批判精神的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因此为批判精神。

热点内容
生物之最 发布:2025-05-16 01:24:17 浏览:701
生物医药峰会 发布:2025-05-16 01:03:54 浏览:210
科伦博泰生物 发布:2025-05-16 00:28:34 浏览:308
徐老师来巡山投稿 发布:2025-05-16 00:26:18 浏览:571
桑巴双人舞教学视频 发布:2025-05-15 22:29:39 浏览:479
月子餐老师 发布:2025-05-15 22:16:43 浏览:160
人们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5-15 21:26:05 浏览:209
2017高考数学文 发布:2025-05-15 15:11:48 浏览:817
怎么喝水 发布:2025-05-15 14:52:53 浏览:829
雅本化学公司 发布:2025-05-15 13:44:02 浏览: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