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文言文阅读
不知道你现在的文言文基础怎么样,如果课内的文言文你理解的差不多的话那么问题极好解决。文言文考察的实际上就是课本上常出现的一百多个文言实词和不到20个文言虚词,然后就是常见的几种句式。具体到高考卷子上就是4个选择题和3个翻译题,这4个选择题不是说你必须把原文看懂才能做对的。做文言文选择题的时候先看最后一个选择题的选项,因为最后一个题是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其它3项一般都有细节上的错误,这个题有助你你更好的理解原文。然后你去看看原文,排除掉不正确的选项,选择和原文相符的选项,前2个选择题主要考的就是你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了,我说过你需要掌握的100多个文言实词和十多个文言虚词都在课本中反复出现的,即使你没读懂原文也是可以根据日常积累加以推断,巧妙运用排除法,就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第3道选择题运用排除法做的花是最高效最准确的。有时候只需要在那好几句里面排除掉一个就能选出正确答案。然后就是翻译题,翻译题的第一大障碍就是文言字词,但是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们已经仔细分析了一部分文言字词了。现在要关注的是翻译句子,好歹要把它整理成完整的一句话,我们知道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一些句子成分,要把省的部分补全,还有就是句子的倒装,要把句子按照今天我们的语言习惯整理出来,所以我建议你除了把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弄清楚还要把常见的文言句型了解一下,这些句型都是有翻译通式的,这样就像数学套公式一样,会翻译的比较准确。翻译句子部分都是比较简单的最常见句型。上边总结的都是做文言文的方法,帮你挑选了以下的资料,你要做的就是点开下边的网址花一两天的时间去熟练掌握这些材料(很少但是很精准),然后再花一到两天的时间做20篇练习题,把这些东西融汇贯通。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http://www.oldq.com.cn/geren/wzck/200808/90079.html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http://www.oldq.com.cn/geren/wzck/200610/54746.html
如何翻译文言句式
http://www.oldq.com.cn/geren/zwck/200610/65515.html
毕竟学语言是慢功夫,如果时间充裕就多花点时间仔仔细细把上边的东西吃透它,你的文言文会有很大进步的。
Ⅱ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宋史 列传隐逸上》种放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专后调补长安属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Ⅲ 《种棉》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阅读答案:
棉花,谷雨前后,先将种子用水浸片时,漉出,以灰拌匀。候芽生,于粪地版上权每一尺作一穴,种五七粒。待苗出时,密者芟去,止留旺者二三科。频锄,时常掐去苗尖,勿令长太高。若高,则不结子。至八月间收花。
总种棉不熟之故,有四病:一、秕,二、密,三、瘠,四、芜。秕者,种不实;密者,苗不孤;瘠者,粪不多;芜者,锄不数。
Ⅳ 文言文《宋史 列传隐逸上》的种放简介是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Ⅳ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是个来古人的名字。
种放(源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Ⅵ 文言文种梨阅读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枝叶扶疏而花,倏而实 实:结果实
B、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 领:衣领
C、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粲然:惊异的样子
D、乡人愦愦,憨状可掬 愦愦:愤恨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
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B、于是掬梨大啖,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吾尝终日而思矣
D、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故事很讲究前后照应,下列各组句子不含前后照应的一组是( )
A、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
B、吾特需此核作种 俄成树,枝叶扶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C、已,乃以 伐树,丁丁良久,乃断 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木,即是物也
D、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译文:
(2)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
译文:
(3)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译文:
5、故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乡人形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
答案:
1、A
2、C
3、A
4、(1)有一个戴着破头巾,穿着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乞讨。
(2)挖了个数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进去,然后又用土盖上,并向街上观众要来热水浇灌。
(3)他被街上的人们嘲笑,这是有原因的。
5、塑造了一个毫无同情之心、救助之意而受到惩治的乡人形象。其用意是讽刺一种当时社会存在的吝啬而丧失良知的鄙俗陋习、败行恶德。
Ⅶ 文言文阅读
1.请你说说孔子认为哪种人是可用之人。(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答:乡版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权之.
2.你同意陆贽选用人才的观点吗?请简要说说理由。
答:同意。陆贽选用人才的观点既坚持了原则性,又显示出了灵活性。“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坚持君子之道,摒弃小人之道,这就是用人中的原则性。而人各有短长,“录长补短”,“察其情,再审基听”,也就是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办事,这就是用人中的灵活性。当然,所谓君子小人之道,应赋予今天时代新的内容。
Ⅷ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是这个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回苟且,或答人简答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Ⅸ 短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小儿不畏虎
1、下列加点词语中不表示时间的一项是(
)[以下加点用中括号代替]
A、虎熟视[久]之
B、[庶几]其一惧
C、立[有间],扁鹊曰
D、未果,[寻]病终
E、[已而]之细柳军
F、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另举一例(与加点词为同义),注明出处。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置”含义:(
)
例句:(
)
出处:(
)
(2)虎亦[寻]卒[去]
“寻”含义:(
)
例句:(
)
出处:(
)
“去”含义:(
)
例句:(
)
出处:(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意]虎之食人
意:(
)
宾客[意]少舒
意:(
)
(2)公将[驰]之
驰:(
)
虎自山上[驰]来
驰:(
)
4、对“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料想老虎吃人,先要被它的威风吓坏
B、意料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
C、猜想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威
D、想来老虎吃人,先要耍威风对人施加恐吓
5、从“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6、苏轼是(
)时期的文学家。字(
),号(
)。他的诗文有《
》、《
》等。
回答:1.E
2.(1)放置。例句——置胆于坐《尝胆励志》(2)不久。例句——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离开。例句——官吏悉逃去《宋史》3.(1)想到。
神智。(2)驱车追击。
奔来。
4.A
5.无知者无畏
6.北宋
子瞻
东坡
《石钟山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哎,那么难啊。可怜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Ⅹ 种棉文言文阅读答案
种棉
徐光启复
棉花,谷雨前制后,先将种子用水浸片时,漉出,以灰拌匀.候芽生,于粪地上每一尺作一穴,种五七粒.待苗出时,密者芟去,止留旺者二三科.频锄,时常掐去苗尖,勿令长太高.若高,则不结子.至八月间收花.
总种棉不熟之故,有四病:一、秕,二、密,三、瘠,四、芜.秕者,种不实;密者,苗不孤;瘠者,粪不多;芜者,锄不数.
注释:漉(lu )出:从水里捞出.
芟(shan ):删除,指除去多余的苗.
数(shuo ):屡次,经常.
种棉花时,要在谷雨前后,先把种子用水浸泡片刻,再从水中捞出,用土灰搅拌匀称.等到种子上棉芽生出,在施了粪肥的土地上每一尺挖一个小窝,一窝种五七颗.等待棉苗长出时,太密实的除去一些,仅仅保留二三颗长得旺盛的棉苗.然后频繁地锄地松土,并时常掐去苗尖,不要让棉苗长的太高.如果太高,就不结棉子了.如此到八月间就可收获棉花.
总之种棉不收成的缘故,有四个缺陷:一、秕,二、密,三、瘠,四、芜.所谓秕,就是品种不饱满充实;所谓密,就是棉苗之间不疏朗;所谓瘠,就是施粪不多土地贫瘠;所谓芜,就是锄地太少造成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