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诸

文言文诸

发布时间: 2020-11-30 21:11:40

① “诸”字在古文的意思

基本字义 1. 众,许多:~位。~君。~侯。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犹“之”:“能事~乎?”。 4.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 姓。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 1. 众;各 [all;various]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 1.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 1.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常用词组 1. 诸般 zhūbān [various;different kinds of;many] 各种;许多种 诸般方法 2. 诸多 zhūō [a lot of;a good deal;great] 许多;多得难以应付 诸多不便 3. 诸凡百事 zhūfánbǎishì [everything] 〈方〉∶泛指一切事情 高大爷好像老实一点儿,诸凡百事都由陈大爷出头 4. 诸葛 Zhūgě [surname] ——复姓 5. 诸侯 zhūhóu [the feudal princes;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 6. 诸君 zhūjūn (1) [ladies and gentlemen] 各位 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诸君无意则已。 7. 诸如 zhūrú [such as] 举例用语,表示下面的例子不止一个 诸如缝纫、烹调这一类事情,她也是行家 8. 诸如此类 zhūrúcǐlèi [thinks like that;such;and so on and so forth] 像这一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诸如此类,均在严打之列 9. 诸生 zhūshēng [a student called a scholar who went to school in the Ming Dy- nasty] 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诸生许用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诸事 zhūshì [all;everything] 对个人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总和 我希望你诸事顺利 11. 诸位 zhūwèi [Gentlemen!Sirs!everybody] 敬辞称各位 诸位父老乡亲,小人对不住了 12. 诸子 zhūzǐ [the exponents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ring the period from pre-Qin times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Han Dynasty;or their works] 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

② 《和氏璧》文言文中“诸”是什么意思

“诸”意思是:之于

③ 诸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用法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
1. 众;各 [all;various]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
1.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
1.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常用词组
1. 诸般 zhūbān
[various;different kinds of;many] 各种;许多种
诸般方法 2. 诸多 zhūō
[a lot of;a good deal;great] 许多;多得难以应付
诸多不便 3. 诸凡百事 zhūfánbǎishì
[everything] 〈方〉∶泛指一切事情
高大爷好像老实一点儿,诸凡百事都由陈大爷出头 4. 诸葛 Zhūgě
[surname] ——复姓 5. 诸侯 zhūhóu
[the feudal princes;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 6. 诸君 zhūjūn
(1) [ladies and gentlemen] 各位
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诸君无意则已。 7. 诸如 zhūrú
[such as] 举例用语,表示下面的例子不止一个
诸如缝纫、烹调这一类事情,她也是行家 8. 诸如此类 zhūrúcǐlèi
[thinks like that;such;and so on and so forth] 像这一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诸如此类,均在严打之列 9. 诸生 zhūshēng
[a student called a scholar who went to school in the Ming Dy- nasty] 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诸生许用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诸事 zhūshì
[all;everything] 对个人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总和
我希望你诸事顺利 11. 诸位 zhūwèi
[Gentlemen!Sirs!everybody] 敬辞称各位
诸位父老乡亲,小人对不住了 12. 诸子 zhūzǐ
[the exponents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ring the period from pre-Qin times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Han Dynasty;or their works] 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④ 在文言文中“诸”有之于的意思,那诸位的“诸”是之于的意思吗

● 诸(诸)zhū ㄓㄨˉ◎ 众,许多:~位。~君。~侯。◎ “之专于”或“之乎”的合音:投属~渤海之尾。◎ 犹“之”:“能事~乎?”。◎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⑤ 古文中“诸”的用法

1、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

2、“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3、犹“之”;“能事诸乎?”。

4、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

5、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诸拼音:zhū

(5)文言文诸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诸位[zhū wèi]

人称代词,对所指的若干人的尊称。

2、诸如[zhū rú]

举例用语,放在所举的例子前面,表示不止一个例子。

3、诸多[zhū ō]

许多;好些个(用于抽象事物)。

4、诸葛[zhū gě]

姓。

5、诸种[zhū zhǒng]

各个种族。

⑥ 诸在文言文什么意思

汉字释义
〈动〉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
(1) 众;各 [all;various]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诸人皆惧而起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代词兼介词>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http://ke..com/view/124627.htm?wtp=pic

⑦ “诸”在文言文里是怎样翻译的呢

①<形>众;各个。《陈涉世家》:"~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②兼词,用于句中,相当于"之于"。《兰亭集序》:"或取~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③兼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
④<代>相当于"之"。《孟子·公孙丑》:"王如改~,则心反予。"
【诸母】对同宗族伯母、婶母的统称。

⑧ 文言文“诸”的意思是什么

诸的解释:

  1. 众,许多。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3. 犹“之”。

  4. 犹“于”。

  5. 语助,无实在意义。

  6. 姓。

⑨ 诸在古文中的意思

1.形容词,众,各的意思.<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 2.兼词,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 3.兼词.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庄暴见孟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4.代词,作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 ""它"(们).<论语>:"告诸往而知来者"

⑩ 诸字在文言文的意思

这个诸,意思是众多。
诸庶孽:众多旁支侧出或妾生的儿子。

热点内容
思教育网 发布:2025-05-14 22:14:17 浏览:988
师德师纪自查小结 发布:2025-05-14 21:09:36 浏览:534
中学英语下载 发布:2025-05-14 20:01:44 浏览:498
小苹果舞蹈教学儿童版 发布:2025-05-14 18:06:07 浏览:916
高三语文卷 发布:2025-05-14 17:40:03 浏览:761
五年级上册语文达标卷 发布:2025-05-14 16:38:37 浏览:871
邓矮的历史 发布:2025-05-14 15:03:50 浏览:621
中小学师德总结 发布:2025-05-14 14:47:39 浏览:720
初中教学进度 发布:2025-05-14 13:33:36 浏览:758
新产业化学发光仪 发布:2025-05-14 13:22:51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