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年鉴
A. 中国美术馆的出版著作
中国美术馆编辑出来版的源书刊有《中国美术馆藏品集》、《任伯年作品集》、《齐白石作品集》、《黄宾虹作品集》、《中国美术50年》以及《中国美术年鉴》等大型出版物。曾多次举办大型学术研究活动,研究人员著有多部文集,其中《中国美术50年》获得国家图书大奖。
B. 中国书画界五老是哪几位
西泠印社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经百年传承,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成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较高的地位。钱大礼、陈仲芳、郁重今、林乾良、丁茂鲁五位大师年龄相近,又都擅长书画篆刻,被同人尊为“西泠五老”。
钱大礼,著名国画家,1927年9月生于上海,曾用名平雷、平一、明一、钱青、江峯。祖籍江苏无锡鸿声里乡。父亲钱雪帆当过银匠学徒、演过以前的文明戏,拍过电影,之后行医为生。五岁时住读上海胶州路幼儿园。1933年七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之后由三叔父钱瘦铁先生(上海著名书画家)抚养。曾在上海成义小学、国民小学、南洋小学就读。
年表
1936年叔父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后,住二伯父钱父选家。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于1938年避难回无锡家乡,就读乡间私塾。
1940年又回到上海二伯父家。此时因叔父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又相救郭沫若氏秘密归国在日本被捕。三婶母带了子女回国也住二伯父家。(期间我曾入读上海中华职业补习学校。)
1941年叔父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与担保下提早释放但不准会见友人并宣布被驱逐出境永远不许再踏上日本国土。回国,我又回到叔父身旁。十四岁起叔父认为我对书画有悟性就此对我悉心培养指导。首先手把手教我学刻汉印,书法以钟繇人手,绘画学巨然大痴并临摹吴镇、王蒙山水,此间还去上海新华艺专作旁听生看唐云、汪亚麈二位老师作画,又认识了孙柏棠、伏文彦二位学员之后,与伏文彦先生交往密切。在绘画方面也得到他的不少指导,至今他虽定居美国但仍有交往。
1943年拜康有为先生弟子董宝泉先生为师,学习古典文学。
2005年9月又与包辰初、朱颖人、杜高杰、仕巽、丁茂鲁在龙游举办六人画展。
10月又假桐乡市君陶艺术院举办西泠五友展。
2005年11月29日在杭州下沙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展厅举办从艺65周年书画展(主要为2006年八十画展作预展)。
2006年2月在杭州六和文化会所举办西泠五友书画篆刻展。
作品被国内外艺术团体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创作特点
钱大礼作画,颇得闲笔生逸之趣。闲笔,正如陈白阳所说,是自由自在而又从容地落笔。大礼画花卉如此,画山水亦如此。大礼作画,很是爽利,有时泼辣,有时大刀阔斧。
钱大礼早年,刻苦用功,自强不息,画过不少一笔不苟的作品。他的绘画,基础扎实。到了中年之后,开始落笔草草,这是他在“求脱”。作画“求脱”不易,若无根底,一“脱”,如天马行空,很难收拾;若无正确见地,而又无几分慧悟,一“脱”,东西南北便无位,上下左右分不清。脱来脱去,无非就是踏足踏,仍然脱不出什么明堂。看钱大礼作画,有经意,有不经意,有于不经意之中而又经意,故得似与不似的意趣。他画的菜、瓶花、松树、梅花、紫藤等等,都具有这种特点。
钱大礼先生的书画创作,基本上还是文人心态的、以轻松自如的立场来对待书画艺术的——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海上书画界与近来杭州书画界的主流形态。他强调诗书画印的综合;强调文人气与数卷气的倡扬;在同样的文人心态遂背影映照下,钱大礼先生仍有他自己的着力点。比如蔬果小品,即是他不同于时人的一个精神凝聚点。此外,借助于他在书法上的造诣,钱先生的笔墨功夫,亦不同于浙江其他几位老辈画家,他不同于吴茀之先生与诸乐三先生,也不同于稍后的陆抑非.
钱先生的工细与写意兼长,特别是像钱老这样,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在国画家也很讲求『人书(画)俱老』的传统对照下,一位八十岁的老画家,人生阅历、生活经验、艺术积累,以及身体康健、思维的成熟度,都已达到了相当的境地
陈仲芳:号盈君,别署四不翁、无闲室主。1928年生于浙江义乌,客居杭州。出身于书画世家,幼承家学,擅书画篆刻。1958年进杭州金石书画社,与潘天寿、沙孟海、韩登安、余任天等名家过从甚密。曾创作国画《浙江潮》、《和平颂》出国展览。所出《陈毅同志诗抄选刻》、《叶剑英同志诗抄选取刻》原拓印谱,颇延时誉。书法已多处摩崖或勒碑。历年来,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并为各界人士庋藏,远及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深受国际友人赞赏。名列《新文艺大系》、《中国美术年鉴》等几十种名人录、大辞典、文艺传集、作品集、电脑资料库。现务浙江逸仙书画院高级画师、浙江篆刻创作委员会顾问、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1997年适逢古稀及艺术生涯半世纪之庆,除《无闲室印存》原拓本与是集问世外,并举办《陈仲芳从艺五十年书画篆刻展》以示纪念。
郁重今
个人简介
郁重今,西泠五老之一。字西林,江苏海门人,1928年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篆刻创作委员会顾问。早年受业于韩登安先生学篆刻。曾出版《鲁迅笔名印谱》、《革命胜迹印谱》、《郁重今印存》等。任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时,曾编辑出版《程十发书画》十册、《二百兰亭斋印谱》、《西泠四家印谱》、《西泠后四家印谱》、《历代印章简编》、《王牧甫迎接谱》、《王个移印存》、《西泠印社社员篆刻选》、《杭州篆刻》、《浙江篆刻选》、《西泠艺丛》等。2001年9月22日,西泠印社主办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举办郁重今书画篆刻展览,西泠印社出版郁重今书画篆刻集。退休后与钱大礼、陈仲芳、林乾良、丁茂鲁为西泠五友。曾赴各地举办书画印展览多次。
著名金石书画家西泠五老之一陈仲芳:号盈君,别署四不翁、无闲室主。1928年生于浙江义乌,客居杭州。出身于书画世家,幼承家学,擅书画篆刻。1958年进杭州金石书画社,与潘天寿、沙孟海、韩登安、余任天等名家过从甚密。曾创作国画《浙江潮》、《和平颂》出国展览。所出《陈毅同志诗抄选刻》、《叶剑英同志诗抄选取刻》原拓印谱,颇延时誉。书法已多处摩崖或勒碑。历年来,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并为各界人士庋藏,远及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深受国际友人赞赏。名列《新文艺大系》、《中国美术年鉴》等几十种名人录、大辞典、文艺传集、作品集、电脑资料库。现务浙江逸仙书画院高级画师、浙江篆刻创作委员会顾问、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1997年适逢古稀及艺术生涯半世纪之庆,除《无闲室印存》原拓本与是集问世外,并举办《陈仲芳从艺五十年书画篆刻展》以示纪念。
林乾良 1932年10月生,别名林冷伊堂、印迷,福建福州人。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任浙江中医学院教授。精通中医药学、金石书画、科技史。历年发表论文数百篇,专著(四十来种。其中美国出版有《药对》、加拿大出版有《长寿皇朝》、日本出版有《不老宝典》、香港出版有《养生茶寿》。《胃肠病知识》自1964年以来多次重版。所著《印迷丛书》、《方寸万千》、《西泠八家研究》、《篆刻三字歌》等,风行海内外。曾于89年在美国举行个人金石书画展;于94年在加拿大主持书法讲座。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又为西湖印社、龙渊印社及美国金石社之名誉团长。系浙江中医学院集邮协会会长、杭州邮协会第二届和第四届代表。1950年开始集邮,主集名家毛笔实寄封及民信机构;兼集东欧50年代票。多次参加浙江中医学院邮展,曾参加浙江中医学院首届邮展获一等奖。有《邮票上的医院》、《集邮益寿》等邮文发表于报刊。
丁茂鲁 (1936.2.10——):西冷五老之一。近代书画家。曾用名丁茂隆,室名可意斋,男,汉族,原籍浙江黄岩,1936年2月生于上海。擅长书法、篆刻、国画写意人物 。
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并留校任教,主攻写意人物画,兼习书法、篆刻,学书曾得诸乐三指导,学吴昌硕一派,兼取杨凝式、黄道周诸家,用笔凝练苍劲,书风拙朴雄浑。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中日五人书法展、中国美术馆收藏。1963年调西泠印社工作,为西泠印社社员,1983年任西冷印社理事和副秘书长,现为办公室主任,副编审 。 于1996年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钱大礼、陈仲芳、郁重今、林乾良、丁茂鲁5位西泠老先生个个擅长书画印,近十年来每月一聚,被称为“五老峰会”,如今平均年龄已过80岁。作为“西泠五老”中最年轻的一位,这位可意斋主集山、水、人物于一体的中国画家,配以活学“李(可染)家”的笔墨、“陆(俨少)体”的书法,言谈斯文,委婉谦和中却不时曝出几句让人吃惊的话来。从上海来到西子湖畔,转眼已近一轮甲子,自称“吃不了苦”的他,却得着了西子湖最美的恩情。学在美院,工作在美院,旧时安静的南山路留下的印象居然是生活不便而让他觉得“苦”,此话一出便让人意外而后忍俊不禁。后来又因留在美院任教“吃不了苦”,去了西子湖的另一岸:西泠印社。在西泠印社的库房、西湖北岸葛岭上的张静江旧居里住了19年,听起来真是让人艳羡无比:伴着那么多的印石文物,枕着宝石山的温情山林,睁眼即可看见诗意西湖,何等地快意啊!如今还有几个人可以体验这样的美妙时光呢。
从最早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登于《中国画》画册的毕业创作《上海电车工人罢工斗争》的严肃思考,到现在的《股民一族》的细致观察、《古城春晖》的家园怀念、《野外考古图》的简练陈述、《摔跤图》的情境捕捉等等,人们看到的是一种与时代脉搏一起跃动的时代意识与融洽的生活热情。虽然他强调不是一味地追求传统古风,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画得较多的弥勒图和牧牛图中看到更多的闲适和脱胎自李可染陆俨少先生的那一路对传统笔墨精神的皈依。 在从艺至今悠悠半个多世纪、一直钟情于写意人物画的丁老看来,找到妥当的造型程式和创作的题材很重要,题材要吸引人,描绘的人物要有趣味,合理利用水迹、皴熟、夸张色彩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熟练地将其表现完善,并注意题字、盖章与画面形成的整体关系,再做到构图新颖,就是比较优秀的画作了。灵动的牧牛图是与钱老、郁老边喝茶边聊天时画的。这幅画最大的特点是画面处理得比较丰富,整体的留白显得恰到好处,有趣味。丁老笑说大概是那天比较空闲,放松的心情使得笔墨也酣畅淋漓了。还有丁老的布袋和尚 很形象,很生动。 西子湖畔钱塘江边半个多世纪的悠游时空,大可以把人的性情滋养得宁静而又深遂。言辞质朴、温婉随和的
丁老,一贯持着对先贤的敬畏和对自身的明了,丁先生把人生作了睿智的岁月分隔:他从画至今50余年,60岁之前是“打好基础,寻找自我”,漫长而坚定扎实的基础;六十之后,稍有面目,只是“找到感觉,进入境界”而已,自信而从容的现状;今后将以“得心应手,渐入佳境;拙朴厚辣,随心所欲”为努力目标,近期内的进取路线;而八十以后,就能“返璞归真,顺其自然”。
C. 中国美术馆何时建造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毛泽东主席将“中央美术展览馆”的“央”字改为“国”字,并去掉“展览”二字,题写了“中国美术馆”馆额,就此确定了国家美术馆的地位和性质。1958年由国务院文化部开始筹备,1963年正式向社会开放。
中国美术馆第一任馆长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第二任馆长为著名国画家杨力舟,现任馆长是著名国画家冯远。
中国美术馆以搜集、收藏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及民间美术作品,并对它们进行研究、保管、保护、陈列展示和宣传推广为重点,同时,举办短期的各种艺术门类的中外美术作品展览、进行国内外美术交流、建立近现代美术史及美术家艺术档案、编辑出版藏品画集及研究著述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现已收藏近现代各类美术作品和民间美术品6万余件,包括明清及近现代艺术大师、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和国内重大美术展览中的获奖作品,以及部分外国捐赠的美术作品。收藏的品类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水彩画,水粉画,色粉画,素描,插图,漆画,陶艺,儿童美术作品-及剪纸、皮影、木偶、刺绣、泥塑等民间美术品,还有一批汉画像石拓片和书法作品。
1995年中国美术馆兴建的现代化藏品库,具有先进的消防、监控、恒温恒湿设施,保障了藏品保存的长久性和安全性。
为使馆藏的优秀美术作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中国美术馆常年设有700米展线的藏品陈列,同时开放着8个展厅接纳来自国内外各艺术团体和美术家个人的美术展览。此外,还将馆藏作品送往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国进行展览。随着对馆藏美术作品及现当代美术史的深入研究,中国美术馆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黄宾虹作品集》、《任伯年作品集》、《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中国美术年鉴》、《蒋兆和论艺术》、《李可染艺术集》、《崔子范精品集》等大型画册和论著。
中国美术馆座落于北京五四大街,西邻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北大红楼,西南与汇集了中国古代艺术珍品的故宫博物院相呼应,这喻示着中国美术馆以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各类美术品为珍藏与展示,肩负联通中国古代与近现代艺术的文脉传承的历史使命。
中国美术馆的主体建筑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理念于一身,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样式和时代气息,以中国特有的多重飞檐、长廊环绕的建筑形貌和园林式的建筑环境而成为北京城一座标志性的建筑。也被看作一件可以永久展示的建筑艺术作品。
1962年底竣工的中国美术馆主体建筑,在1976年的地震中受到损害。1989年底,中国美术馆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又经历了十余年的风雨之后,中国美术馆以保持风格、提高标准、完善功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结合现代人文思想和环保理念为原则,2002年再次进行主体建筑的改造装修,扩大展览空间,增添先进的安全、防护、通风及采光、照明等设施,终以现代化的美术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和符合的时代潮流国际化的陈列展览标准、先进的展览设施和全新的内外环境的形象,于2003年7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中国美术馆建筑群的总面积为27000余平方米,主楼面积达到22000余平方米,画库4000余平方米,办公楼1000余平方米。展览总面积8500余平方米,展厅21个,展线总长1916米。
多年来,中国美术馆吸引了社会各界及国外收藏家的关注和支持,曾获得了邓拓、王悦之、韩乐然、路德维希、潘天寿、蒋兆和、何海霞、叶浅予、崔子范、杨之光、张乐平等等艺术家和收藏家的热诚捐助。
中国美术馆正在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继承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与丰硕成果,积极引入国外优秀美术成果,向公众开放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审美领域,向世界呈现一个辉煌的文化艺术殿堂的远大目标,而履行着收藏、陈列、研究、展览、教育、对外交流的职能,正在以开放的胸怀、坚实的步伐,与时俱进,奔向未来。
D. 伍嘉陵的介绍
伍嘉陵(1927—)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名陵,字嘉陵,晚号雪翁,室署补庐。广回东顺德勒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答员,广东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美协会员,佛山市书协顾问。伍嘉陵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书法以“二王”为宗,书法行草有“当代董其昌”之美誉。早年专攻书法国学,师承岭南画派大家赵少昂、卢传远(高剑父入室弟子)等,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展览、西泠印社首届华人篆刻大展等,入编西泠《中国名家》画库大型画集、《广东著名老书法家精品系列--伍嘉陵书法选》、《中国美术年鉴》、《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荣宝斋画谱 -- 伍嘉陵绘》等多部著名辞书,2011年荣获中国文联颁发“从事新中国文艺创作60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并为南京、武汉、荆州、广州暨南大学馆藏。
E. 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
1997年,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隆重向全国推出100名实力派画家,经过层层筛选,万里挑一,脱颖而出成为“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张仃,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曾任《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顾问。2010年2月21日上午10时,张仃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白雪石,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
黄永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内地、香港开过画展,其美术成就曾获意大利总司令奖。在海内外享誉甚高。
吴冠中,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崔如琢,1981年定居美国之前,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2年任纽约中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美国杜威大学科作艺术教授,1984年又获美国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
崔如琢1984年荣获美国纽约杜威大学艺术博士学位,现任世界华人书画家收藏家联合会荣誉会长、中华名人书画院院长。
袁熙坤,中国雕塑学会顾问、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总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05年当选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200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范曾,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
王明明,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副主席、2010年1月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何家英,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悦石,1980年代中期离开祖国内地,寓居海外十余年,2000年以后返回北京现为国家国史馆特约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美中收藏家协会顾问,中美文物交流协会名誉会长。
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兼分党组书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工笔重彩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白洋淀诗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2008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
刘文西,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黄土画派艺术院院长,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延安市副市长等职。
宋涤,1995年举家移居新加坡。1999年回国,现居北京,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于志学,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美国国际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田黎明,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相应的学术活动,并有个人画集出版。
康宁,版画家。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 杰——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代油画最具实力画家之一。
岳 钰——西安著名画家,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 军——专职花鸟画家,锋芒已露、必将大成。
陈 龙——西部实力大画家
鲁若曾——油画、国画成就斐然
郭廉夫——学者型画家,台湾最高奖金鼎奖获得者。
李伟胜——绘画、雕塑集大成者:
丘金峰——岭南名家、汕头法学教授、学者。
谢 牛——画坛多面手造诣颇深大画家
葛 伟——陕西杰出国画家
赵明钧——艺术大家,
李金亭——绘画名家、中华人文学会美术专家委员会美术导师
柴宗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家协会理事
唐凤歧——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陈政明——国家一级美术师、人物画大家。
沈德志——著名国画家、宁夏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周荣生——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
吴团良——黑龙江美协主席、入选百年大展画家。
梁 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何家英、霍春阳。
曾先国——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郑玉昆——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山水画家
另外还有李金山、白云乡、朱兴华、姚有多、张北云、袁武、娄欣云、萧海春、李鼎成、刘文全等等。
F. 中国近代的著名画家有哪些
吴昌硕:近代画家。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原名俊,字昌硕,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身长金石书画,无一不精,作品气魄雄浑,苍劲铁骨,为中国画坛一代巨匠。
齐白石(1864~1957):现代书画家、篆刻家。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为木匠,27岁拜当地文人为师,学诗书画印。57岁后定居北京,卖画治印。60岁后,“衰年变法”重视创造,融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技法于一炉。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
张大千(1899~1983):现代画家。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爱,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1917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1919年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代表作:《九方皋》、《愚公移山》。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李可染(1907~1989年),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自幼习画,先入上海美专师范科,杭州西湖国立艺专研究生班,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傅抱石(1904~1965),现代山水画大家,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便是他与关山月合作的杰作。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南昌人。傅抱石在山水画上成就巨大。他还擅绘水和雨,独创“抱石皴”法。他的人物画也自成一格。
关山月(1912~2000),生于广东省阳江县。关山月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其代表作有《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及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林风眠早年创作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其绘画广泛吸收古典艺术、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艺术的营养,并加以消化,同时又研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艺术。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等。
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并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他经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等作为题材作画。代表作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等。
黄胄(1925~1997),原姓梁,名淦堂,字映齐,河北省蠡景人。主张以速写起家,在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两次大量临摹古代精品。以大批新意境、新技艺,展示出笔墨流畅、气度澎湃的佳作,给中国画坛开一代新典范。代表作:《洪荒风雪》、《载歌行》、《丰乐图》、《欢腾的草原》、《牧马图》。
G. 三大传统媒体30年以后的发展
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利弊谈
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又一重要的传媒形态。面临巨大冲击之时,做为强势媒体的电视,已经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功能,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知道现代化多媒体有互动性,它是多媒体的一个本质特点意味着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送信息的格局,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变得切实可行。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阐述的那样:“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通道的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合作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也会应用一些多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为教授知识的辅助途径,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大大减少了老师在讲台上单凭板书所带来的麻烦,媒体的应用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这一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二重性的,突破与发展、开拓与创新,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也就是说,要正确、恰当、合理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如果使用得当,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反之,不但得不到任何效果,还会浪费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例如,有些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在各种评课活动中,一旦活动结束,就又回到了老样子;有些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自己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但只注重画面的漂亮、有动感,而忽略了教学重点、难点的体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软件中的动画印象深刻,学习的知识点却一塌糊涂;有些多媒体软件只是作者本人会操作,其他人要想使用,却无从下手,尤其是学生对一些演示的内容还不理解,若想再看一遍也是一件难事,没有亲手实践的机会,学生仍然是被动地观看,教师点到哪里,学生就要看到哪里,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却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有些多媒体软件内容涉及的过于全面,一节课结束,黑板上干干净净,学生想记笔记,都找不到内容……。
(一)多媒体的优势
1.资源优势,内容丰富
2.时效优势
3.互动优势与高度的参与感
4.全面服务
(二)网络媒体的三大不足
1. 缺乏严谨性
2. 缺乏深刻性
3..缺乏权威感
(三)传统媒体的优势
1. 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
2. 发挥传统媒体的特长
3. 丰富的经验
H. 蒋兆和的生平简历和绘画特点
1人物简介
蒋兆和(—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
蒋兆和
的艺术巨匠。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1] 。
蒋兆和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人物。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
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2人物生平
蒋兆和,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1920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2]
1927年受聘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并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
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1937
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3届理事,为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改革开放之初,蒋兆和站在新落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那幅画着裸体少女的壁画前多次称“好”。蒋兆和始终是以一个博大学人的胸怀看待中国的艺术、看待西方的艺术、看待未来的艺术的。在他从教的五十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几十年来,已是桃李芬芳,更多的艺术家走上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道路;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然是后人仰慕至极难以超越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至高点。
记者先生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
3弟子
中国当代画家王明明、纪清远、卢沉、马振声、马泉、姚有多、范曾等人都曾师从蒋兆和先生[3] 。
4作品
作品列表
蒋兆和先生的
主要作品计有:《卖小吃的老人》、《朱门酒肉臭》、《阿Q像》、《乞归》、《流浪的小子》、《卖子图》、《小子卖苦茶》、《流民图》、《一篮春色卖人间》等;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创作了《鸭绿江边》、《给爷爷读报》、《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小孩与鸽》等,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他更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茅以升》等,多为抒怀写意之作,而且线条更加简练,笔势益趋奔放。
现实主义巨作
蒋兆和作品《流民图》(局部)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最重要的的代表作,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显示了画家宏观上把握矛盾冲突、把握社会现象的构思才能和水墨人物画方面的创造精神。
《流民图》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他浑厚有力的笔触起诉战争,与所有不幸的人们一起呼吁下放与和平,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5艺术特色
绘画融中西技法
2007年9月,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会举办前期,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高级董事、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特别介绍了蒋兆和这个市场较为陌生的画家作品。他说,蒋兆和是一九四九年前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只是他的传世作品很少,大部分都在其家人手上,因此市场甚少流通,但张超群认为,蒋兆和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不比徐悲鸿逊色。他说:“蒋兆和把西画技巧结合中国笔墨,以西画改良中国画的艺术理念,与徐悲鸿不谋而合。”
秃笔与苦茶
2007
蒋兆和作品
年4月23日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的揭牌仪式。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他创立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或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人物画家,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不仅充实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瞩目,成为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为纪念蒋兆和诞辰九十周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精美画册《蒋兆和作品全集》(上、下二卷)。集中展现了他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代表作品,较全面地记录了蒋兆和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蒋兆和于1941年在《蒋兆和画册》自序中写道:“……借此一支秃笔描写我心中一点感慨……”1946年在《后流民图作者自序于胜利之日》中写道:“……秃管一支,为我难胞描其境象……”1974年在自画像上题道:“流水似箭、珍惜寸阴,紧握秃笔,为民写真。”他屡次以“秃笔”比喻自己的艺术,并非偶然,此中的寓意是深刻的。
我以为,首先含有自谦之意。其次,他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惨澹艰辛,其中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不可言喻。其三,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以为庄子所说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他的艺术,其目的在于人生,艺术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来说,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法之法,不择手段。这是技艺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作为艺术家,艺术的基本功、形式、语言、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蒋兆和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又备受徐悲鸿的爱护和帮助,他有过硬的造型能力和深厚娴熟的笔墨基本功。在他的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艺术技巧,而是谦恭地研究时代生活,研究社会人物,诚挚地表达自己那炽热的感情。他作画,从来不择笔纸,兴之所至,随手拿来,皆可采用。更“不必当其明窗净几”,以修增雅兴。为他所感动的人物,所谓“登毛坑,坐土炕,傍砖依石,皆可随地作画。”他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严于规矩,对于年轻人那种缺乏耐心、随便“帅”几笔的表面功夫,批评的尤为严肃。他所痴情追求的是天地辉辉、万物浩荡、至真至善至美、情理融贯为一体的大道,与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小技、小巧是无法同日而语的。所谓秃笔,正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返璞归真,以浩然之气,夺造化之工的艺术上的大手笔。
可贵的品质
蒋兆和具备有伟大艺术家所共有的、最为可贵的品质——真诚。他的苦难人生,使他独忠于社会的苦难,灼热而正直的良心,使他独忠于劳苦大众。“于茫茫的沙漠中,看看那慢慢奔走的骆驼”,“当炎威烈日的时候,听听那不可忍受的苦蝉。”触动他的灵魂的是人生。“于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来减渴。”“……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穷愁悲苦的难民,都有着纯朴、善良和不屈服于命运的个性,天真的儿童和纯情的少女,于美丽可爱之中总包含着苦涩。在那倾注着情与血的画幅上,或许见不到“一波三折”的优柔和“墨分五色”的绚丽,但细心的观众都可以从那频繁顿挫的勾勒中和苍劲、枯涩的皴擦中,用心灵体察到那个时代悲怆痛苦的节奏。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把蒋兆和画中那“黝黑、粗壮的线条”比喻为“伤痕”,蒋兆和就是这样真诚地发挥着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如果说现实主义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创造的美是庄重而幽深,那么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创造的美是崇高而苦涩。如果说,法国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通过和平、温馨的日常生活表现劳动者的圣洁、纯朴,那么蒋兆和在20世纪通过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劳动人民那悲壮的凄凉。
蒋兆和的艺术,为人减渴,“雪中送炭”,因此必然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艺术。蒋兆和从不自命不凡,然而他却创作了非同凡响的艺术。
6人物事迹
与北京老百姓
说起旧京画坛来,没有人不晓得蒋兆和,但论京派画却从不把他当做正宗,
因为他和齐白石都不是以金城、周肇祥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员。在极左的岁月,往往不正视画学研究会精研古法弘扬国粹的用心;重视传统了,又往往忽略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们革新创造的意义。说实话,他们都已成了传统,前者是老传统,后者是新传统。他们已构成了一股合力,缔造了北京的美术,培育了北京的几代画人,是北京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品牌。
要论画家与民众的关系,蒋兆和与北京老百姓贴得近。蒋兆和(1904~1986)原籍四川泸县,16岁浪迹上海,而立之年流寓北平,自此为京城老百姓写照,成为老百姓的画家,给他那些悲剧性作品做过模特儿的老人们还有不少健在。正如1942年他在北平出版的第一本画册的自序所言:“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尤其1943年完成的《流民图》百位难民形象虽情系大江南北,但也都是北京人做的模特。此高2米长约25米的巨制在北平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时,不及一日即遭日方军宪禁止。它在日本侵略者的鼻子底下把人生被毁灭的惨状如实地呈现出来,发出了对罪恶战争的批判,那“贼”怎么不心虚,怎么能容忍呢!1967年,不懂事的红卫兵们把《流民图》批判为“反共卖国的大毒草”,他们怎么没有想过日本军宪怎么会禁止“反共卖国”的作品呢!今天,将《流民图》称为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伟大画卷,将它与毕加索的《哥尔尼卡》和丸木位里、丸木俊的《原爆图》并称为二战期间反战爱民的三大经典,这也应该是北京老百姓的骄傲。
蒋兆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执着地为下层民众呼吁呐喊的水墨人物画家,解放后是人民大众的歌者,又是自成体系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教学的一代宗师。时下的美术市场那么红火,仍有许多画家坚持为民写真,这自是以人为本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继续,是蒋兆和艺术传统的继续。因此,把蒋兆和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以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作为弘扬蒋兆和艺术精神,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的阵地实乃学术界的一件幸事。该会在筹备期间即已有多项学术活动,它正式挂牌之际又在策划以“民生·生民”为题的人物画邀请展奉献给首都百姓,可见蒋兆和的艺术精神深深地活在人民心里。
蒋兆和寓所
蒋兆和寓所——竹杆胡同113号
竹杆胡同属东城区朝阳门地区,是朝阳门南小街路东从北往南数的第二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朝阳门南小街和朝阳门南大街,长600多米。明代,称“铸锅巷”,据传当时此地聚居铸锅匠人,故名;清乾隆时称“竹杆巷胡同”,据说因当时此地有竹竿市场而得名,其实“竹竿巷”乃“铸锅巷”之音讹传也是可能的;宣统时称“竹竿巷”;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胡同两条南北向的小胡同(贵人关、北扁担胡同)并入,称改“竹杆胡同”。
竹杆胡同113号,旧时的门牌是竹竿巷甲34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现已被改造成为楼房居民区,北竹杆胡同8号楼占地的一部分。
据房屋档案记载:竹竿巷甲34号,坐北朝南,由东、西两个小院组成;街门开在东院的东南角,为穿墙式小门楼,故西院为里院,东院为外院。外院是一个呈刀把形的三合小院,院子的南部是通向街门的狭窄过道;房屋集中在院子的北部,有北房4间,东房、南房各3间,西院墙有穿墙门与里院相通。1943年,著名画家蒋兆和在这个小院里完成了扛鼎之作——《流民图》。有评论说:“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诞生的《流民图》是蒋兆和的代表作,它融西画与中国画传统笔墨于一体,集大成地将中国水墨人物画技巧前所未有地推到了现实的面前,代表着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新纪元。”“《流民图》,它走向了画家爱国精神的顶峰,走向了画家崇高艺术的顶峰,走向了画家人生的顶峰。” 蒋兆和出生在四川泸州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其父蒋茂江(字汇泊)是清末秀才,虽书画诗文为当地所敬重,却因家无余荫只能以教蒙馆为生,生活自是困苦。旧时有谚:“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可为佐证。蒋兆和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时科举已废,新学已兴;然而,却因家境窘迫蒋兆和不能到新式学堂读书,只能在其父执教的蒙馆中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在其父的影响和指导下研习丹青。
自学成才
蒋兆和对于美术,有天赋,有兴趣;美术对于蒋兆和,则是其生存的需要,谋生的手段。他在《蒋兆和画册》(1941年版)自序中写道:“嗟夫,处于荒灾混乱之际,穷乡僻壤之区,兼之家无余荫,幼夫教养,既无严父,又无慈母;幼而不学,长亦无能,至今百事不会,惟性喜美术,时时涂抹,渐渐成技,于今数十年来,靠此糊口,东驰西奔,遍列江湖,见闻虽寡,而吃苦可当;茫茫的前途,走不尽的沙漠……”
1920年,16岁的蒋兆和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沿长江东下流浪到上海。为了糊口,蒋兆和画人像、画广告,搞商业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他像阿Q一样“舂米便舂米,割麦便割麦”。即使这样,有时还得忍饥挨饿、露宿街头。对于阿Q,人们习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蒋兆和创作于1938年的《与阿Q像》,阿Q的左手托着右手,虽然显得无力,但右手却是攥着拳头。
蒋兆和说:“在旧中国,失业和流浪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尽管如此,蕴藏在我心中的要把当代现实生活画下来的志愿,并没有因穷困而有丝毫动摇。”蒋兆和与贫苦大众是息
蒋兆和先生塑像
息相通的,他画黄浦江畔的黄包车夫,画北平城里捡破烂的老人和算命的盲人……画自己亲历、亲见的人间苦难。齐白石看到蒋兆和画《卖子图》,题写了“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的诗句。《艺海春秋—蒋兆和传》的作者刘曦林说,蒋兆和是一位悲剧艺术家,“他在造型艺术可能的范围内,以诉诸视觉的形象,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以悲剧般的感受。”蒋兆和自己说:“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谈到蒋兆和,必然要谈到《流民图》。《流民图》高7尺、长9丈,称得上是巨幅长卷,通过一百多个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流民图》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也体现了蒋兆和的大智大勇。
《流民图》于1943年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诞生和展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凝聚着艺术家的智慧和沦陷区人民的支持。蒋兆和以画像为名广泛收集素材,1942年完成了《流民图》小稿,为防人耳目,逐一找模特儿写生,分段放大制作,画一部分藏一部分,在两米多高的画板上只留一两个孤立的人物形象,使人无法了解画卷的全部。1943年9月《流民图》停笔,琉璃厂宝华斋裱画店的师傅们连夜在当街石台阶上,画面朝下,装裱了《流民图》,开创了裱画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为防不测,蒋兆和印制了50套《流民图》的照片。
为了通过日伪当局的审查,《流民图》改名为《群像图》,作者被迫在报纸上发表一篇能够通过审查的《启示》。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正殿展出,络绎不绝的人群静静地走过那漫长而悲哀的画卷。仅在开幕之际,50套《流民图》的照片就全部售空。当天,日伪当局就禁止了画展,当蒋兆和正要离开现场时,一位监督收场的中国警察走到画家面前,恭敬地敬了个礼。二人泪眼相望。
婚姻
萧琼,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的女儿,画家萧琼参观了《流民图》画展,第二年,萧琼与蒋兆和结为翰墨姻缘。蒋兆和时年4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以满腔热忱用自己的画笔歌颂新社会和新生活。他画面上的人物不再是乞丐、流浪汉、苦力出卖者或其他受命运拨弄的人,而是新社会的建设者、自己国家和土地的主人。
7相关书籍
书籍简介
《蒋兆和论》
《蒋兆和论》
作者:刘曦林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蒋兆和论》主要介绍了他的艺术创作过程和他的作品多幅。20世纪上半叶,以蒋兆和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先驱们敢于直面人生,关注现实,他们的开拓精神使得人物画逐步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执著于民生关怀成为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核心所在,也使得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贴近了大众,贴近了时代。且有不少作品笔墨精妙,造型生动,余味隽永,臻于高品位。
作者简介
刘曦林,1942年生,先后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班。历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主任,为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编委;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高级艺术顾问。以美术理论及中国现代美术史为研究方向,著有《艺海春秋—蒋兆和传》、《郭味蕖传》、《中国画与现代中国》等,主编有《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等。爬格之余,兼事中国书画创作。
图书目录
第一章人生、艺术与时代[1-19]
一、一个世纪
二、两个时代
三、四个时期
1.艺术准备期
2.艺术盛期
3.新生与困顿期
4.晚期
四、五大主题
1.人生的价值
2.战争与和平
3.人物肖像
4.祝颂抒情
5.教书示范
第二章 融会中西的造型与笔墨[21-43]
一、历史上的中外美术融合
二、在20世纪融会中西的新潮中起步
三、中西一理,求二者之精
1.画之本旨,中西一理
2.中西有别,取长补短
3.创造意识与时代意识
四、素描与笔墨的矛盾
五、造型、笔墨与精神表现
第三章 直面人生的批判现实主义[45-63]
一、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
1.席勒首先使用“现实主义”概念
2.库尔贝揭起“现实主义”旗帜
3.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
(1)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典型性与个性的统一
(3)关于倾向
二、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实
三、蒋兆和的选择
四、蒋兆和与徐悲鸿创作思维之异
第四章 造型艺术的悲剧[65-89]
一、人生价值的毁灭与肯定
二、人生的悲剧
三、精神的悲剧
四、民族的悲剧
五、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第五章 《流民图》析[93-131]
一、《流民图》自身析
二、社会效果析
三、创作动机析
四、所谓“授意”析
五、躲避轰炸析
六、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析
七、艺术表现析
第六章肖像艺术与以写我心[133-157]
一、早期的肖像作品
1.油画肖像
2.素描肖像
3.雕塑肖像
二、水墨人物肖像
三、历史人物造像
四、写真、传神与写心
第七章 结构方式与诗文题跋[159-173]
一、中西章 法与透视的灵活运用
二、半身像构图
三、全身像构图
四、群像构图
五、内外结构与诗文题跋
第八章 新生、困顿与升华[175-201]
一、艺术基调的转换
二、在艺术“滑坡”的背后
三、十年恶梦
四、再度新生
五、真实的晚年
第九章 教学体系的探索[203-219]
一、早期艺术教育实践
二、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创立
1.确立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法则
2.认清西画素描的基本造型规律
3.吸收西洋素描之长,建立中国画的素描教学体系
三、水墨人物画造型规律的总结
1.白描是水墨变化的基础
2.笔墨的变化与相互关系
3.形神论与人物画写生的最高准则
第十章 在蒋兆和之后[221-249]
一、在20世纪美术史上
二、当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第二梯队
三、蒋兆和弟子群与第三梯队
四、又一代“校外传人”
五、蒋兆和留下的课题
第十一章 在国界之外[251-269]
一、在欧美
二、在日本
三、在苏联
第十二章 杜甫很忙
附录:
一、蒋兆和年表[271-279]
二、蒋兆和研究、评论、重要报道之书目、文目索引[281-285]
后记
8作品赏析
作品集(60张)
I. 陈履生的简历
1956年生于江苏省扬中市。197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图案专业。
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时考入该院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研究生。
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两次获得“刘海粟奖学金”。
1985年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曾任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
2002年调中国画研究院工作。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2004年调中国美术馆,任学术一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月刊常务副主编。
2006年获文化部年优秀专家称号。
2007年获“美术报年度人物”。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9年当选为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0年3月,调中国国家博物馆,任馆长助理。11月,任副馆长。
2010年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当选为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30余年来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美术历史及理论,获中央美院首届“张安治教授美术史论奖学基金”,出版著作(包括编著)50余种,发表各种论文百余篇,并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或参加国内外的综合性大展,出版有个人画集2种。建有私人博物馆“油灯博物馆”。组织并主编了大型画集《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四卷本)、《傅抱石全集》(六卷本)。所编的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传记资料收入《中国美术年鉴》等。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汉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艺术视窗网总监,
南京艺术学院、深圳大学、吉首大学特聘教授。
J. 什么是绘画(新媒体)
目前抄“新媒体”含摄影和视频两块,
摄影包括:传统摄影、数码摄影、特殊材料摄影;
视频包括:录像(含短片、记录片)、网络、动画、声音等。
凡是在电脑上可以传播的,都算是新媒体,也许以后一个传播的动作,或者是过程,也可以是一种新的艺术新媒体的表达方式。
新媒体绘画是完完全全摒弃了画笔,摒弃了颜料,摒弃了纸、画布等等一切有形元素的绘画展。 不可否认,电脑帮了现代艺术家们很大的忙。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计算、交互信息的工具,而且它重构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建构公共和人的生活空间,建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它也在促进数码影像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对传统的架上绘画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