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疏

文言文疏

发布时间: 2020-12-02 15:27:46

1. 文言文中疏和表,谏书一样吗

文言文中疏和表、谏书是不一样的文体。

1、疏的含义:“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如京兆尹张敞上疏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萧望之上疏谏说元帝“选明经术者为内臣,与参政事”,“纳谏忧政”;薛宣上疏成帝,斥责当时“吏多苛政,政教烦碎”等,皆是多被称道的史例。

至于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的带有机密性文书,《汉书》中上疏和奏封事的实例约百余次。汉代臣民向皇帝进言事项范围广泛,其中对皇帝的伦理批评占了突出的比重。

2、表的含义:“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3、谏书的含义:本意是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是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

(1)文言文疏扩展阅读:

表的特点: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中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中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2. 文言文中虚词"疏"有哪些意思

(1)疏、shū
(2)
(“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3)
同本义
[dredge]
疏,通也。――《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
http://www.25000li.com/zidian/5393.htm

3. 疏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shū lüè 基本解释: 1.亦作"疎略"。亦作"踈略"。
2.远大的谋略。 3.粗疏简略。 4.疏忽;忽略。
5.指粗略;粗心大意。 6.粗糙简单。

4. 文言文中虚词"疏"有哪些意思

(1)疏、shū
(2) (“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3) 同本义 [dredge] 疏,通也。――《说文》。疋版者,破包足权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
http://www.25000li.com/zidian/5393.htm

5. 古文中疏 疎 踈的意思和用法

疎、踈是疏的繁体来字源。词义相同。其基本义都是疏通、引导的意思,中医常有“疏郁积”等,就是通、导的意思。
疏还有“距离大”的意思,如疏密、稀疏。由此引申出“不周密、不紧密”的含义,如“疏遗”、“疏慢”、“生疏”、“疏浅”等。你列举的“亦知其术之疎也”和“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踈”,都属于“疏忽”、“粗疏”之意。
除基本义外,疏有一义,专指古代官员就重大事项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疏”,文献中较少用“上疎”或“上踈”。

6. 求高人翻译文言文 分巴郡疏

汉桓帝时期,巴郡太守但望上书,请求将巴郡一分为二,即《请内分郡疏》。这里给出的是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这一段的原文是:
而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垫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轻疾,上下殊俗,情性不同。敢欲分为二郡:一治临江,一治安汉。各有桑麻、丹漆、布帛、渔池、盐铁,足相供给,两近京师。
意思是:
江州(即重庆)以东,紧邻长江,大山险峻,当地人有一半属于楚人,保存的巴楚旧俗较多,人民强悍、敦厚庄重。而垫江以西,地处平原宽敞开阔,人民受蜀风影响,精细敏捷而轻佻躁急(《华阳国志》记载,蜀人“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精敏轻疾”……),上下游(东西部)民俗殊异,情性不同。据此,斗胆提出将其分为二郡:郡治一个设在临江(今忠县),一个设在安汉(今南充)。它们各有桑麻、丹漆、布帛、渔池、盐铁等生产和生活条件,足能自给自足,且此两地距京师洛阳不远,交通方便。

7. 文言文《备棺上疏》翻译

当时明世宗当政时间很长了,不管政事,深居后宫,专心饮酒作乐。各地地方官员争相向上福瑞,礼部的官员一接到就上奏庆贺。谏臣自从杨最、杨爵得罪后,没有再敢议论时政的了。

嘉靖(明世宗年号)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自上疏说:……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大怒,扔在地下。对身边的人说:“赶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很有痴心的名声呢。我听说他上疏时,自己料到触犯了您,应判死罪,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了妻子儿女,在殿外等着降罪,他的家人也都走光没有留下来的了,

海瑞肯定不会逃的。”皇帝沉默了。一会又把海瑞的奏章拿过来读,一天读了好几遍,被他感动得长叹,几个月都没有批复。皇帝曾说:“这人可以比得上比干,但是我不是纣王啊。”

原文: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宫辄表贺。延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曰:……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出自《明史·海瑞传》,《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7)文言文疏扩展阅读:

嘉靖看到海瑞的奏疏之后,勃然大怒,尤其看到“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的话语,更是怒不可遏,将奏疏扔在地上,并下令立即逮捕海瑞,不要让他逃跑。

宦官黄锦赶快上奏说:“海瑞向来就有痴名,听说他自知必死无疑,因此在上奏疏前已经买好棺材,和家人诀别,仆从都已经全部吓跑了,肯定不会逃跑了。

而且这个人素性刚直,名声很大,居官清廉,不取官家一丝一粟,是一个难得的好官。”嘉靖听完愣住了,长叹一声,又将奏疏从地上捡起来一读再读。

相关人物介绍: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

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8. 以“疏”这种文体命名的文言文有哪些

疏做为古代来的一种文体,有三解源:
1.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
2.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和注合称“注疏”。
3.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如“疏文”。
汉代贾谊的《论积贮疏》
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

9. 古文中上疏是什么意思

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如京兆尹张敞上疏内汉成帝,谏议他纠容正为政过失,“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萧望之上疏谏说元帝“选明经术者为内臣,与参政事”,“纳谏忧政”;薛宣上疏成帝,斥责当时“吏多苛政,政教烦碎”等,皆是多被称道的史例。至于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的带有机密性文书,《汉书》中上疏和奏封事的实例约百余次。汉代臣民向皇帝进言事项范围广泛,其中对皇帝的伦理批评占了突出的比重。如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先是雷震景德门,公(袁可立)上疏陈阙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

10. 古文史书中常有“疏入,不报。”这个不报是什么意思

根据疏的含义(给皇帝的奏议),这个“报”字就是“回信,答复”的意思,不报就是说(皇帝回)没有回答应(上奏的奏章).
报 bào
①<动>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君为流涕。”
②<动>报恩;报答。《陈情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养刘之日短也。”
③<动>报仇;报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动>答复;回信。《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秦者。”《西门豹治邺》:“烦大巫妪为入~河伯。”
⑤<动>到……去,前往。《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府。”

热点内容
我对班主任的印象 发布:2025-05-10 10:17:45 浏览:769
2015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0 09:22:58 浏览:447
那五常历史 发布:2025-05-10 08:46:52 浏览:121
散打历史 发布:2025-05-10 08:37:17 浏览:3
烟台教师招考 发布:2025-05-10 08:34:58 浏览:280
宁波生物招聘 发布:2025-05-10 07:19:15 浏览:483
市师德先进事迹 发布:2025-05-10 06:55:21 浏览:103
巧学高中化学 发布:2025-05-10 06:34:49 浏览:351
香港以前的历史 发布:2025-05-10 05:47:11 浏览:406
眼睑赘生物 发布:2025-05-10 05:37:33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