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言文入门
『壹』 三篇写儿童的《世说新语》古文
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饭成粥
(原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夙慧第十二之二、何氏之庐
(原文)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译)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夙慧第十二之三、长安远近
(原文)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晋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晋元帝把王室被迫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晋元帝问晋明帝:“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晋明帝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这是显然可以知道。”晋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晋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晋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晋明帝答道:“太阳近。”晋元帝脸色大变,说道:“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晋明帝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阳,不能看到长安。”
夙慧第十二之四、衰宗之宝
(原文)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译)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孙子和外孙,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夙慧第十二之五、不须复褌
(原文)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褌。”儿曰:“已足,不须复褌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儿子说:“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贰』 我怎样教儿童学习文言文
我怎样教儿童学习文言文?
石皇冠
好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石老师是如何教会学生念文言文的。我的办法是这样:
第一步,教学生念熟《史记*淮阴侯列传》。
第二步,教学生念熟《汉书*韩信传》。
第三步,教学生念熟《资治通鉴》中所有和韩信有关的段落。
这三步结束之后,千万不能心急,不能急匆匆去考察学生读懂了多少,不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说意思,更不能要求学生去断句、翻译。正确流利朗读文言文本身就是读懂的一种水平。
第四步,教学生继续念熟《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第五步,教学生念熟《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陈平传》。
第六步,教学生念熟《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
第七步,教学生念熟《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
第八步,教学生念熟《史记*黥布列传》《汉书*英布传》。
第九步,教学生念熟《史记*彭越列传》《汉书*彭越传》。
第九步,教学生念熟《史记*吕后本纪》。
第十步,教学生念熟《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书*萧何传》。
第十一步,教学生把《资治通鉴中》涉及上述人物部分的章节念熟。
第十二步,要求学生把《史记*淮阴侯列传》的白话译文全文看完。
第十三步,再来考察学生能否翻译《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某些段落。
仅《史记*项羽本纪》含标点近1万字,可见学习古文不能过早关注学生“能说出多少意思”。读一篇,让学生细抠一篇,是学生害怕文言文的重要原因。扫除生字、念对多音字、停顿正确,就算达到要求。
我教学生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的相关篇章,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早日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其他篇目的学习也是这样。
给没见过面的浅易文言断句,是给前来考察的人看的。不对学生作统一要求,能达到什么水平就算什么水平。但是能流利朗读有标点浅易文言文却是保底要求。
『叁』 “小孩子”用文言文是怎么表达
有这些表达方式:
小儿
童子
年少
垂髫
竖子
犬子
襁褓
孩提
始龀
总角
黄口
束发
幼学
志学
『肆』 小孩子的文言文是怎么说
赤子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有时候六七岁也叫孩提之间。)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女孩
『伍』 古时候的孩子都学习什么古文呢 顺序是什么
这要看不同时期来
上古三代源的时候,小孩子由老人来教导,习礼和习武,商代以习武为主,周以习礼为主,内容为六艺,
先秦的时候,像孔子,墨子之时,注重游说讲学,以成人教育为主
汉代的时候,教育系统成熟,分为官学和私学,小学生主要是认字,可以读一些论语之类,长大些之后,读名家名篇,
古时候,都是先教背书,因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差,但记忆能力强,等到十多岁的时候,老师才开讲,像三字经,千字文,都是唐宋之后才编的,目的在天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由易渐难。
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商代的习武中,主要是习射,周代习礼主要是指礼和乐
『陆』 古代儿童聪明的文言文
柳宗元《童区寄传》 http://..com/question/7189287.html?si=2 少年曹冲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手?”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三国志 武文世王公传》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少年孔融 融幼有异才。[一]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 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 则融与君累世通家。”觽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 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 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注[一]融家传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后汉书 孔融传》 少年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柒』 有哪些适合小孩子读的古文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诗三百指的是诗经哦。
2.楚辞,尤其九歌。我就不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看看就好。
3.三字经。其他估计不说,但是很顺口,容易记下来。有一段是对整个历史时代的概述,方便理清关系。
4.洪范九畴,看起来比较晦涩,但是孩子是没有我们这种对语言的认知当时的。我个人觉得孩子对语言是一种动物本能的感受方式,所以是否晦涩并不影响,只要告诉他是个故事就行了,虽然严格来说不算。
5.道德经,不是神鬼玄怪,只是对于世界观的构成有很大的帮助。毕竟老子那恐怖的世界观。
6.山海经,这个不用解释对吧。
7.各种半文言小说,封神,三国,水浒,红楼,三言二拍,东周,左传,春秋,史记等。看着玩么。
『捌』 五岁儿童读什么古文
五岁儿童应当从《弟子规》入门。
《弟子规》是圣贤教学的基础,非常重要专!这个教属学若能让儿童欢喜接受,不是容易的事情。重要的是大人也要学习,并做榜样给小孩看。父母是子女的表率、模范,父母在子女面前,行住坐卧规规矩矩,然后再要求他,他会心服口服。若你自己不如法,要他按照规矩做,他不服你。
『玖』 摘抄一篇儿童古文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内(辩日 一作:容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拾』 儿童学习古文是否应该
只能说国学越来越受重视,培养兴趣说说道理可以,但深入学习就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