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虚词小故事

文言文虚词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02 18:23:42

① 急~~求文言文小故事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版十本为率,书权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② 文言文虚词而的详解!

文言虚词 而 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4842.html 文言翻译 ér (1)<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2)<代>通“尔”你,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动词>通“如”。好像,如同 《察今》:“军惊~坏都 舍。” (4)<连>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⑦《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⑧《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2.表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⑤《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 ⑤《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⑤《捕蛇者说》:“吾恂恂~起。” 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⑤《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⒎表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①《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9.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①《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②《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 (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①《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②《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7)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虚词而小故事原文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原文注释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原文翻译 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 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 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亡羊补牢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奋其六翮,而凌清风”《亡羊补牢》翻译: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 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亡羊补牢》翻译: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 “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亡羊补牢》翻译: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 “填邑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亡羊补牢》翻译: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⒎表因果关系。 “于是乃以执珪而援之为阳陵君”《亡羊补牢》翻译:在这时才把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翻译: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翻译: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 “而下为蝼蚁食也”《亡羊补牢》翻译: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 9.表示目的关系, “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亡羊补牢》翻译: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头起来喝甘美的露水

求采纳

③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子,最好有虚词小故事

文言虚词而 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4842.html文言翻译ér
(1)<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2)<代>通“尔”你,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动词>通“如”。好像,如同
《察今》:“军惊~坏都 舍。”

(4)<连>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⑦《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⑧《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2.表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⑤《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肴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
⑤《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⑤《捕蛇者说》:“吾恂恂~起。”

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⑤《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⒎表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①《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9.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①《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②《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

(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①《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②《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7)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文言虚词而小故事原文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原文注释(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原文翻译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
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
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亡羊补牢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奋其六翮,而凌清风”《亡羊补牢》翻译: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

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亡羊补牢》翻译: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
“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亡羊补牢》翻译: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
“填邑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亡羊补牢》翻译: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⒎表因果关系。
“于是乃以执珪而援之为阳陵君”《亡羊补牢》翻译:在这时才把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翻译: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翻译: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
“而下为蝼蚁食也”《亡羊补牢》翻译: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

9.表示目的关系,
“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亡羊补牢》翻译: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头起来喝甘美的露水

④ 文言小故事(成语)

之乎者也 [zhī hū zhě yě]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贬义
出 处
《敦煌零拾·叹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

⑤ 文言文童趣翻译短点呀

译文:
一、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观察极细小的事物(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二、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我感到高兴极了.
三、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四、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一段: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起,童年的时候,能睁着眼睛直视太阳,可以观察到最细小的事物,见到微小的东西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对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
第二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之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日的蚊子的声音像雷鸣一样,我把它比作成群的鹤在天空飞舞。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鹤了。我仰头看着,脖子都僵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没有染色的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向蚊子,使它们冲着烟飞舞鸣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鹤在云端鸣叫,我为这种景观高兴得连声叫好。

————————————————————————
第三段: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平齐;集中精神仔细观察,把草丛当作森林,把小虫和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凸出的地方当作山丘,凹进去的当作沟壑,精神游移在那里,愉快而满足。

————————————————————————
第四段: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丛里打斗,观看得兴致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翻过山,压倒树地跳了出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都被它吞了进去。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呀”地一声惊叫。等精神安定下来后,捉住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⑥ 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实词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shici/
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现在 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在学习中多积累,会对学习多多帮助的。

⑦ 请问谁有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的全文翻译高三太忙没时间赚积分啊,大哥大姐心心好吧谢谢 !!!

提供个抄好的网址,袭应该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
http://3hj.cn/portal.php?mod=view&aid=14182

⑧ 文言文的虚词的意思有哪些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出处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

热点内容
我对班主任的印象 发布:2025-05-10 10:17:45 浏览:769
2015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0 09:22:58 浏览:447
那五常历史 发布:2025-05-10 08:46:52 浏览:121
散打历史 发布:2025-05-10 08:37:17 浏览:3
烟台教师招考 发布:2025-05-10 08:34:58 浏览:280
宁波生物招聘 发布:2025-05-10 07:19:15 浏览:483
市师德先进事迹 发布:2025-05-10 06:55:21 浏览:103
巧学高中化学 发布:2025-05-10 06:34:49 浏览:351
香港以前的历史 发布:2025-05-10 05:47:11 浏览:406
眼睑赘生物 发布:2025-05-10 05:37:33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