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素养是什么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国的美术教师已经对“双基”,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刻骨铭心,并融入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中,如何把“双基”转变成为学科核心素养,这成了我们能否顺利完成这次课程观念转型的关键。
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第一,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方式。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我们不排斥接受性方式,但研究性方式更值得重视。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记忆、思考、想象、辨析和批判等能力都得到了锤炼。它们本身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科核心素养对知识与技能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并非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能成为素养的部件。知识与技能如果没有跟情景相结合,没有跟生活相结合,没有跟解决问题的需要相结合,就是死的,而死的知识最终也会被遗忘。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习了那么多所谓系统的知识,最终剩下多少呢?只有跟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才有幸保留下来,参与到我们的生命进程之中,其余的如同我们常说的“全部还给了老师”。
第二,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这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一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问题情景,即“情急中救人”。其次,包含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如人在水中会被淹死、水往低处流、石头等硬物能够将水缸砸破,而且需要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石头砸在水缸适当的位置上,并将其砸破,让水流出来。再次,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沉着、冷静和果断。这一问题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现的心理品质、知识与技能构成了一个人的素养。综合上述两方面,我们认为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问题情景中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儿童木工创意活动
在美术学科中,如何将美术知识、技能转化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呢?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未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常态可能是主题单元式的。因为对复杂的问题而言,仅一节课是难以应付的,由若干节课构成的单元课程,则能以更大的时空包容深度的问题解决过程。主题决定了问题的范围和取向,让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社会性的议题或大概念相关联,从而使美术知识、技能获得价值和意义。“解决问题”(包括解决美术和生活中的问题)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的核心,而问题需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事件中加以呈现,因此而构成了“问题情境”。要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就需要选择对“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技能,并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获取它们。接着需要运用观察、讨论、思考、试错、实验、描绘、设计、制作和写作等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将解决问题后的成果,如鉴赏报告、绘画和工艺作品、设计方案等进行展示与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评价。
依据这种教学逻辑循环递进,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助益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能够面对未来复杂情境的现代公民。
㈡ 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课堂应该如何教学
首先:民间美术是宏大的文化主题,对其进行欣赏学习必须以单元化课程内构成整体设计再进容行教学实施,而不是仅仅就在40分钟的时间里,由教师泛泛讲给小学生们听。特别要避免从教材第一幅图讲到最后一幅图的强行灌输教学。
其次,从整个单元主题中选择一个点(一件民间美术作品),深入解析民间美术文化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详细分解构成某种民间美术作品的学科要素和表现方法,对文化寓意是如何阐释的。由学科表现视角理解民俗文化在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㈢ 美术学科素养在课例中怎样落实和实现
我不知道这里所说的核心素养具体指哪方面,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我这只能大概提供思路,不能或者说是无法提供具体操作。如上述什么什么关都包括的话,其实说起很简单就是以身作则,最好的教育就是亲身的体验,身为老师做个榜样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是最好的教育,亲身体验,永远比纸上谈兵好过千百倍。可这就需要考验教师本身的很多东西。也就是这种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的人本身,当然书本的观点与概念也是思考的原材料来说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㈣ 如何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
素养知识基础与结构心理,学科体系核心领域、思维方式、人格特征——杨向东
审美态度就是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
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
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具有整体观看的观念和习惯,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观看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异同关系。
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选择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其二,在将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1.具有整体观看的观念和习惯,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观看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
异同关系;通过视觉观看,感受特定对象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形式特征,为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铺垫道路。
2.直觉地感受图像的形似、同构、张力等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认识与解读图像的意图、涵义以及表达的观念、态度、情感。
3.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了解图像的类型,并加以识别、指导图像在
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4.在读图时代,能够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㈤ 美术五大素养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经过周密思考、细致研讨和不断调整,凝炼出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像识读素养的表现是: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徵;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美术表现素养的表现是: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像、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审美判断素养的表现是: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创意实践素养的表现是: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像,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蒐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文化理解素养的表现是: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非专门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国民,尽管美术专业人才可能在五个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优秀。也正基於这一思考,我们没有将“美术创作”作为国民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原因除了“美术表现”的外延更广,可以包括“美术创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适应“国民化”的水平和要求。换言之,—个不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同样可以运用传统或现代媒介和技术,通过造型活动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如果将“美术创作”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会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为“美术创作”的内涵在人们的认识中已经被固定。不将“美术创作”,而将“美术表现”作为核心素养,其道理如同语文学科不能将“文学创作”,而只能将“文字表达”当做国民的素养一样。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之间是什麼关系呢? 可以用奥运五环图加以说明。 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的“本位”,其他学科不会也不可能将此作为自己的核心素养。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学科核心素养,并非美术学科之专擅,而是覆盖其他学科。音乐、语文,甚至体育、数学等学科也涉及审美方面的素养。几乎所有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或者创造力。文化理解也已经被一些学科列为“核心素养”,如语文的“文化理解与传承”、音乐的“音乐文化理解”。这表明美术学科提出的这三个学科核心素养,是与其他一些学科共享的。既然如此,为什麼美术学科还要将其当作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呢?这是因为在美术课程中,这三个核心素养是通过美术学科的立科之本“视觉形象”生发出来的,与从声音、文字或动作等生发源相比,它们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或自身独有的通道。依据这一理解,我们还可以在“五环”的下面添加一个圆环,构成一个六个环组成的倒三角形。这样,最下面这个环即成为了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通过对视觉形象进行欣赏、理解和解读,并运用传统和现代媒材与技法创造视觉形象,指向学科的两个基本素养。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三个衍生素养。两个基本素养和三个衍生素养共同构成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㈥ 如何开展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
《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将突破以知识块为主线,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专主线来选择和安排属教学内容,强调数的意识、空间观念、优化思想、统计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估计意识、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强调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和教学,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㈦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适用于各个学段吗
什么是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
素养知识基础与结构心理,学科体系核心领域、思维方式、人格特征——杨向东
审美态度就是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
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
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具有整体观看的观念和习惯,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观看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异同关系。
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选择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其二,在将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1.具有整体观看的观念和习惯,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观看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
异同关系;通过视觉观看,感受特定对象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形式特征,为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铺垫道路。
2.直觉地感受图像的形似、同构、张力等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认识与解读图像的意图、涵义以及表达的观念、态度、情感。
3.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了解图像的类型,并加以识别、指导图像在
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4.在读图时代,能够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