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与学科
⑴ 古诗教学的几个步骤
提到小学古诗词教学,我们马上想到就是理解诗意、会背诵、会默写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之所以总是对经典没有兴趣、对诗词经典传承不深的原因所在。我们的小语课堂中诗词的教学深度学习、多维度的培养不足。
现在我以一节古诗课教学课为例,这首古诗选自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词诵读部分—《凉州词》。执教刘老师教学效率之高,教学设计之巧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例背景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刘老师确定教学的重点是: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景。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分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刘老师大胆确定古诗教学的一个创新点:在本诗教学之初,从酒的话题切入,群读有关“酒”的诗词,以含有“酒”的词语展开品悟诗情,借“酒”学写作,用“酒”悟诗道。一节课中整合六首古诗内容,达到了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意境:有酒的芬香,有诗的味道。
课堂重现
其教学环节如下:
一、起——温酒,闻酒香启酒思:出示五首诗词,检查学生积累情况,会诵读,知道这些诗句都在讲酒,导出本次教学的切入点“酒”与“诗”。这五首诗分别是李白《月下独酌》、白居易《问刘十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清照《如梦令》。
二、 承——饮酒,乘酒兴解酒意:学生自由朗读《凉州词》,反复读,达到三个要求:1、读准字音,读得流畅顺口;2、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3、想象画面,读出古诗的意境。三个要求层次递进,意在不断提高。
学生尝试着用几个带“酒”字的词语概括诗句,理解诗意。
葡萄美酒/夜光杯,
(酒)(酒)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酒)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 酒)
(生自由读诗写词,教师巡视)
三、 转——醉酒,诉酒话悟酒情:学生读出这“酒”里面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怀;梳理边塞诗寄寓的情感,总结学习方法;诗文结合,练习写话,设身处地体验作者感情。
边塞诗情感分类:
1、对雄奇壮丽的大好河山的赞美;
2、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不惜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5、 对朝廷的失望。
想象出征前军营中酒宴的盛大场面,以“将军,今夜让我们开怀畅饮罢”为开头,发挥想象写几句将士们在酒宴上互相劝酒,互诉衷肠的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和军乐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将军,今夜让我们开怀畅饮罢!
四、合——余酒,品酒味识酒劲:学生再读出这些“诗”里面的“酒”,还能够读出这“酒”中的“诗”,“酒”里面的“情”。
课例思考
以上四个环节,落实到位,层层递进,把小学古诗课堂教学推到高潮。这样一个设计古诗课的教学程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好评。总结其特点如下:
1、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这样借“酒”悟诗道的创新型设计,能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之中,同时让他们用学习过的古诗温故知新。在学生探求诗意的过程中充公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生硬地理解诗意,而是通过讲脑中浮现的画面来表达出诗意,这种 教学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使孩子喜读、乐读,喜说、乐说。
2、注重整合,教学程序的设计优化。课堂学习的几环节层次清楚,紧紧相扣,步步深入,将学习引向既定目标。我把这样的设计模式简练地概括成为一句话:温一学二引三,即复习一首古诗,学习两首古诗,引出三首课外的古诗。而刘老师引出了五首。从此以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设计的浸润下,定是学富五车,触类旁通。
3、整节课各环节均以学生体验为主:读诗,填词,劝酒,写话。学习英语的经典教材《新概念英语》中有句话把学习者亲身体验的重要性表达得非常易懂到位“You hear you forget,you see you remember,you do you learn.”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每一个环节都引导了学生入境悟情,孩子们在课堂参与中自然而然就落实了我们传统古诗教学中的目标——理解诗意了。
4、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鷴一轮齐发理念下,老师的讲,主要应该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诗文的着急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老师都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如,在理解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时,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梯子,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利用老师的思路,能有效地分别边塞诗表达的情感,做到引导于无形。
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一直苦恼自己的古诗课堂总是拘泥于落实以上四个内容,导致教学总是游离于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之外,我称之为“肤浅学习”。观了刘老师的课后我醍醐灌顶: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的古诗教学设计的目标只是定在以上四大内容,因此连基本的诗意的理解都不能很有效地落实;而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定位为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她的课堂自然就能达到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样中等的目标了。
“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这句指导求学、读书的名句同样适用于一个老师的教学研究。古诗词教学,也要如这节课一样,具有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有效的40钟,设想突破传统一节课一古诗的教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激发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从而打造深度学习。
⑵ 怎样才能将诗词吟诵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个人问题吧。。个学科是哪些啊?理工科我觉得也不能把诗词结合起来啊。、但是历史和政治语文什么的就比教容易啊。。由人事物引发。诗词广博些,应该没有问题的。
⑶ 刻画自己的一位老师,要与他所教学科联系起来,像古诗一样,两三句就可以了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中华历史渊源长,
恩师教导记心上。
⑷ 如何正确把握诗歌教学的授课逻辑
一、明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围绕这一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又从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对各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的具体目标,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譬如,第一学段中阅读方面的目标有: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认识常用标点符号,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等.而第二学段中就有所提高,具体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因此,在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也应体现出目标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所以每位教师要认真读一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自己任教的学段目标.
二、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当一篇文章成为教材,就赋予了两种意图:一是作者意图(写作目的);二是编者意图(训练目标).编者意图在教材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单元组的“导读”;二是课文前的“连接语”或者“阅读提示”;三是课后练习;四是单元小结(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等栏目).每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个课例的说明中都交代得很具体.教师们千万别忽略了.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三、了解单元训练目标
老教师一定知道实验教材里也有许多经典的老课文,同一篇课文编在不同的专题单元里,它的教学重点也就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教学要求不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课标关于学段的训练和要求,根据单元的训练专题,根据教材的特点.
如《慈母情深》一课,单元导语中点出本组教材应抓住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感受父母的爱;二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因此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上面的连接语,“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实际上这就是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①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②背直起来了,我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⑤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么,这堂课你只要抓住这几个描写母亲外貌、语言的句子进行朗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感悟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并做到简单实效.
四、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
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老师们都知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学习语言文字是结合着完成的,只有正确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巨人花园》这篇童话故事主要想告诉大家“与人共享的幸福和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这一道理.文中对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巨人先是“生气、砌围墙、竖告示牌、裹毯子、瑟瑟发抖、叱责”到“抱住孩子、拆砌墙、和孩子一起玩耍”, 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故事所揭示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显然,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就是本课的重点.《幸福是什么》主要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抓住十年后三个青年对“幸福是什么”的回答进行重点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五、抓住文章写作特点
一篇篇文章如同一个个人,各有千秋,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进行“重锤敲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有的教材结构上很有特色,如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大兴安岭》、六年级上册的《索溪峪的“野”》等等,都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可把“总分结构” 阅读理解或习作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同样对于过渡段、过渡句很有特色的课文,可以把过渡段或过渡句的教学作为重点,围绕“过渡段或过渡句”的教学来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某些课文语言相当有特色,语段相当典型,就可以把推敲语例、积累语言、训练语言表达作为教学重点.如二年级的《黄山奇石》,语言简练,叙述奇石的神奇逻辑很强,抓住“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进行描写,有比喻,有想像,有拟人等,全文运用了总分结构,还有详略之分,详写了前面的四块石头,略写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剖析这一语例,进行仿说仿写,应该是这一课的重点.《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把这“野山” 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六、依据教材理解难点
如前面刚刚分析过的《慈母情深》一文,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平凡而伟大的爱是教学重点.但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其次,对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和作者对母亲的敬爱既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另外,难点往往是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的事或平时没有见到过的情景.如老教材第一册中有一篇课文《不怕冷》,文中有一句:解放军叔叔不怕冷,一大早就出操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寒风呼啸、冰天雪地的天气无法感受,更不知道出操是怎么回事?对这一句又对全文的思想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备课时我就把这一点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我千方百计找来了一段解放军在风雪天操练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引导学生观察当时的天气,观察解放军操练时的动作,学生从画面上深深感受到了解放军叔叔为保卫祖国不怕冷,坚持训练.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要向解放军学习,不怕冷,做到按时上学不迟到的决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突破难点上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但我们的思维和学生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时候难点无法预设.如我上完《穷人》后,让学生续写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许多学生都说桑娜一家后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有的说周围的有钱人知道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就纷纷来捐助他们;有的说西蒙为了七个孩子,废寝忘食做手工挣钱;有的说七个孩子天天捡贝壳做工艺品拿去卖挣钱.我马上意识到这一课的重点是落实了,他们紧紧抓住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可难点并没突破.学生还没真正理解在当时沙俄专制的社会穷人的黑暗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穷人根本得不到富人的捐助,无法摆脱那茫茫苦海.学生是把他们放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来想像了,把事情理想化了.课后我把这一点记在课后评析里,以后教学类似的文章时,就应把当时社会背景融入句子的理解中,分析人物的特点与社会环境相结合.
七、联系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认为,老师们面对教材,不要急着查找翻阅教学用书或参考资料,一定要自己先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开始一定会感到很困难,我想这需要平时的不断“修炼”.我在备课时都是先抛开教参,自己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边读边划一划词语,把意思不是很明白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边读边标自然段,读完后理一理课文脉络,进一步分段,看看各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概括好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只有自己对课文钻研透了,才能对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紧扣文本.当然参考教参也很重要,可以考验自己的判断能力,对自己的理解再做一些补充.
如上《落花生》一课,如果备课时抛开所有参考书,把自己当作学生,那一定会发现学生理解“居然”这个词很困难.该如何利用文本把这个词的意思说明白呢?这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如果突破得法,也许就是最出彩的地方.突破不了,学生还是含糊不清,那就是一大败笔.当然,每堂课都能发现有不足之处是好事情,上完课后好好反思,记录学生在哪个地方遇到障碍,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好,可根据学情再定重难点.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在于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倾听文本,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要点的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问题设计精妙,课堂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课堂教学密度合理,也都得益于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磨刀不误砍柴功”,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效.
⑸ 诗教的作用是什么
诗教传统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便受到了先贤的重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此后,《诗经》成为六经之首,诗教成为典型的传统教育科目。在越来越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诗教也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对于诗教的意义,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诗教的文化和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教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文化传统中,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抱负的人不可能不会赏诗、写诗。正因此,我们才有了数不清的优秀诗歌,形成了诗教传统,激励我们前行。古代的儿童教育书籍也就是蒙学读物,往往与诗歌相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打上了诗歌的烙印,还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的诗教读物,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作用。如今,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挥新时代下的诗教作用。
第二,诗教有利于促进德育发展。诗教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广阔胸怀、崇高理想、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人。自古以来,有着“诗言志”的传统,无数志士仁人少年时以诗言志、以诗抒情,成人后不忘初心,沿着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先贤的道路,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人生。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广大青少年,通过诗歌的写作和欣赏,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第三,诗教有利于促进智育发展。诗教最为突出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聚焦能力和表达能力。近年来,教育界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其实诗歌学习最为重要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当然,这些能力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进行的,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诗歌创作中的炼字炼句就是这一过程的体现。
第四,诗教有利于促进体育发展。体育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概念,更是广泛的身体锻炼活动、社会考察活动。许多古代诗人少年时便走出书斋,结伴游学,体会风土人情,观察社会自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样的活动不只是达标成绩的项目训练,更是我们今天应当提倡的综合素质培养。
第五,诗教有利于促进美育发展。诗歌是美学的集中反映,所有的美学现象、美学内容都可以用诗歌加以表达。中小学从诗教入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万物之美,并且积极地学习运用诗歌的形式加以表达,从而加深对于美学的认知乃至人生的认知。我们还可以拓展教学形式,将诗歌中美的节奏、美的境界融入课堂之中。
第六,诗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加强劳动教育。许多学生通过“锄禾日当午”等诗句,了解了劳动的艰辛、收获的不易,从细微处一点一滴积累起对于劳动和生活的认知。
总之,诗教有着独特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而且以其进一步丰富的内涵,使学生得到更综合、更全面的发展
⑹ 散文教学和诗歌教学有什么区别
诗歌教学和散文教学比较:
古代诗歌教学和散文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专在处理上还属是有些微的区别,诗歌教学方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高度强调了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宋代朱熹也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他说:“大抵观书先熟读,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都强调了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常的语文古诗教学中,老师能让学生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学生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语感就由此而来。而在散文教学方面,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更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它的人文性,所以旧有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仅仅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性。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势在必行。所以,应重视散文人文性的教学。
⑺ 谈谈中国古代的诗教说
古代书本一般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而且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事跟本内问题无关),容所以教育一般在私塾进行。
儿童启蒙教育读本一般就是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再往上就是四书五经等典籍。
琴棋书画算是全面发展。
要说诗词教育和对联方面那就是 笠翁对韵 这本书。天对地,雨对风,来鸿对去雁。。。。。
一般诗有律诗有绝句,五言,六言,七言。。讲究对仗工整,押韵。
词就是词牌名,也有一定的格式。
⑻ 古诗教学各年级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有所不同,请你具体地说说在低、中、高年级有哪些要求
依我个人观点看,低、中、高年级在古诗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上要求,可以通过对比低、中、高年级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就可以粗见端睨。
1、低年级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是粗浅的,如:一去二三里……鹅……锄禾日当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等,这些古诗只是记述一些事物,而思想内容并不是非常的深,深到要通过综合很多东西才能得出对古诗理解和感悟。因此,低年级的诗
(1)首先主要侧重的是识字,是借助诗歌来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
(2)其次是培养学生对诗歌这一种文字体裁的初步感知,知道有“诗”这种东西就行了。
(3)再次是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赏析审美的初步认知和情感,初步促使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功效和作用,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2、中年级教材中选编的诗相对于低年级会更深入一些。具有明显的主题。此时,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中年级的诗
(1)首先是侧重的是学生对诗认知,能将诗意说明白。了解诗中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个什么事情和什么感情。
(2)其次是对生字词的掌握,对新事物的认知(识事识物)。
(3)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作准备。也可以说,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意义上接触到诗,低年经那种所谓的古诗,只能当作是顺口溜。
3、高中年教材中选编的诗,思想感情比之中年级就更进一步。此时主要侧重的是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重点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陶冶。识字和对诗的认识已经没那个必要了。这个我们在抽查一至六年级学生的时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拿一首诗去问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什么”时,学生并不一定非常肯定的说是“诗”,但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你拿一首七言四句的顺口溜给他时,如果他不仔细看,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是“古诗”,也就是说,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学生对诗这种“一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的文学体裁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模式。知道它是诗。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只供参考。也请方家在一哂同时及时批正。
⑼ 古诗教学可以跟哪些学科整合如何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科进行整合可参考以下途径和方法。
1. 嵌入式:我国的课程政策鼓励教师开发课程,因此在编制课程时,预留了供教师创造的空间。基于这点,可以在所预留的空间中嵌入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来补充完善课程。
2. 延伸式:教师对学生感兴趣和有所研究的某些内容,运用其他学科的方式进行延伸。如教小学语文课文《船过三峡》时,与常识学科整合,让学生以三峡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研究三峡的地理与环境,或研究三峡的文化遗产,或研究三峡的风土人情;还可跟数学学科整合,用统计表的形式反映三峡的变化。
3. 缝合式:在教学中,要更多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缝合式整合学科,就是在学科的边缘处及其他学科的交叉处设立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音乐与语文课程之间开设“歌词欣赏”等内容,在数学与常识课程之间开设“现象与计算”等内容。这样做既有利于打破学科界线,满足综合学习的需要,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路。
4. 重组式:打破学科结构乃至学科门类,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种学科,建立新的学习内容形态和体系。如:根据单元学习内容,重组一个单元主题“青蛙和蛇”,语文教师上阅读课,读懂这则故事;数学老师上统计课,学会设计统计表,用统计的方法统计出蛙跳成绩,分析所发现的信息;英语教师上句型课,让学生学会三种句型……
搜来的,有用就采纳!
⑽ 小说教学与诗歌教学的区别
天象(二)
草木遇见羊群,蚂蚁途遇星光,夜的云图
在天上闪亮。瞻望永恒的梦抵达以太之上
以太之上,大质量的烟,大质量的柱子,棋局
缜密而清晰,什么样的数字,什么样的对弈者
小红马驰过天庭,四个礼拜日,四个乘法
十二宫,十二个荷马,抱琴而眠
什么意志推迟了王冕,铸造成鹏鸟的形状
一只空瓶安座于内,像大熊的胃,大熊的脚掌
信仰之书,玄学之书,安放于暗蓝色的盘面
蜜样的鼠拖拽着一只龟和一只大眼的蟾()
星和星,α和β,物质的主呵,腥红的胆
散落于星座之上,相同的蒙古,相同的可汗
九星图上仪器的轴是两个空洞的支点
星官的起始从何而来,向内,向外
天鹅绒上的勋章,神奇的蘑菇,莹绿的小龛
一只钟表应着节拍,时辰从何而来
这定数引诱着每一颗星辰,那蔚蓝色的哟
古代、神迹和北方,人人都能仰望
一只镇定的豹子在轩辕座上如此悠缓
它带来启示,七颗星,羽林军的荣光
星象如此晦暗,如此悠缓
一个崭新的纪元在飞旋的星云中歌唱
那些直指心灵的是约伯、祈祷和假象
那些兀立在镜上的是元素、责备和梦想
陨石击中观象仪的头颅,一颗头颅就是
一座莹绿的骨架,一张云图告慰着
大雨落下斗笠与刀枪,这是抖动中王的耳朵
一颗青春的胸怀已将宽广的命运容纳
1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