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语文学科特性

语文学科特性

发布时间: 2020-12-04 03:31:33

㈠ 用各科老师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

语文老师一回头,此地只有黄鹤楼;数学老师一回头,二次函数对称轴;英语老师一回头,骚瑞加上三克油

㈡ 语文的概念

之所以把“语文思维”作为一个思维学意义上的概念提出来,基于四点困惑:其一,人们从出生后就开始接触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有人甚至把“运用语文”当作终生的职业,如作家、语文教师、主持人、文秘人员等,他们所具有的思维特性是否有相似之处,并与接受的语文教育有关?其二,人们的个体思维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它缘于思维品质个体差异的影响,而“个体思维品质的培养,要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和生存技能训练进行,这是个体思维品质培养的一般原理”[1],因此学科教育决定着思维品质形成的征候,同时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起着向导的作用。那么,具体的学科教育是如何对个体思维方式进行“向导”的呢?其三,人们已经承认和看到,从事不同领域研究工作的人,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程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同,这是为什么?其四,针对数学学科领域,人们发现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并明确提出了“数学思维”的概念;针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领域,人们发现也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并相应产生了“科学思维”的概念。那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学科呢?它能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并用“语文思维”作为相对应的概念?

经过理论和实践的论证考察,我们认为,语文学科教育同样会使个体思维形成某些特性和某种思维方式,用“语文思维”这个概念表达其内涵是合适的,也是有根据的。

一、在语文学科开展思维培育的可行性

加里宁曾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形象地表明数学学科在培育个体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实际上是肯定了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来培育个体思维。那么语文学科和思维培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能不能利用语文学科开展思维培育呢?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我国掀起了思维科学研究的热潮。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开始关注个体智力的开发和思维品质的培育。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从实践层面大胆探索,更新教育观念,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北京市80中宁鸿彬老师发表的论文专集《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等就具有代表性,从实践层面肯定了在语文学科开展思维培育的可行性。在理论层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是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卫灿金教授研究语文学科思维培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著作《语文思维培育学》。卫教授将语文学科的思维培育纳入思维科学的体系,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来进行研究。他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和它在学生思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角度出发,肯定了语文学科在培育思维方面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他认为,“语文科作为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正是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既发展着学生的语言,又发展着学生的思维。语文科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2]由此可见,语文和数学等学科一样,与思维培育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语文学科教育,也会培育出相应的思维特性和思维方式。因此说,提出“语文思维”的概念是有实践和理论基础的保证的。

二、语文学科在培育思维方面的优势

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独立的培育领域、内容、功能和优势。杜威认为,“任何学科,从希腊文到烹调学、从绘画到数学,都可以成为智能的学科,说它完全是智能的,不是指它的固定的内部结构,而是指其特定的功能——它的引起和指导富有意义的探索和反省的作用。有人用几何训练思维,有人用操作实验装置思维,有人用音乐作品训练思维,有人用处理商业事务训练思维。”[3]杜威的这段话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语文学科(希腊文)可以成为思维的学科(智能的学科);2、思维学科的功能在于培育思维(探索和反省);3、在培育思维方面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这三个方面是一种逻辑推进的关系,我们可以借此来说明有人会用语文学科来“训练思维”原因,一是缘于培育的功能,二是缘于使用学科的特殊优势。

语文学科培育思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是训练语言能力的工具性基础学科,而语言和思维是从来不可分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又是语言的指挥官,训练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训练思维的过程,语文学科也就间接成为训练思维的学科。对此,朱绍禹教授早有精辟的阐释,他说:“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同对语文科是工具性学科和思想性学科等的认识一样,这样的认识也是语文科的一种本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而在我们,过去有文道关系之争、读写地位之争、训练比重之争、语言因素和文学因素之争,惟独很少涉及语言和思维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这足见我们对这一关系语文科根本性质问题认识的不足。”[4]语文学科与思维之间的天然联系揭示出来后,语文学科培育思维的具体优势就凸现出来:

一思维对象上的优势。语文学科培育思维的直接物质对象是文字以及由此而构成的文章、语言片段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是以对客观世界或内心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表达来完成思维培育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科学学科是以直接构成外部世界的那些事物为直接的思维物质对象,客观性较强,是以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来完成思维培育的;数学学科是以数字或符号构成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5]等为直接的思维物质对象,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是以主观的猜想和客观的推演来完成思维培育的。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优势在于它的主观性,主观上的东西虽然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是随意的,但它可以让人的“思想冲破牢笼”,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有利于思维的创新。

二培育材料上的优势。语文学科在培育思维方面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一篇篇优秀的文章(中小学阶段称之为“课文”),这些文章大都是人类优秀语言的沉淀,是经过思维过滤后的人类精神文化的再现,它们既是我们学习语言的范例,又是我们培育思维的范例。因此,语文学科思维培育的材料是去粗取精后的精华,是理性的材料。人脑就是一个加工厂,进去什么材料就生产出什么产品,进去理性的材料,出来的也会是理性的思维成果。理性材料不同于感性材料的地方是它的规范性和可参照性,它无须再经过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可直接作为我们思维培育的“蓝本”,为理性思维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学科在思维培育材料上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它的形象性,语文培育材料大多是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作家们形象思维的产物,使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典型形象,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体生动。

三思维过程上的优势。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也为思维的培育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和综合的思维加工、改造和成型过程,但语文学科思维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优势表现是:1、加工过程的敏感与细微。语文学科在对知识进行加工的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对文章的审美和对文章所承载的人类文化的鉴别,而无论是语言文字、文章还是文化,都是复杂多变的,在认识、审美和鉴别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意义或细节变化有深刻的敏感性,从最细微的方面来把握这些现象。2、改造过程的独特与变通。语文学科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知识进行提升,把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个过程就是表达、创造(创作)和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投入到实践中,而要有所创新、有所变通,语文学科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公理、定理,也不存在机械的套用。3、成型过程的批判与质疑。语文学科思维的成型过程就是对思维结果的重新审视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所能感知到的结果,产生疑问,促进另一个结果的产生。

四生活实践上的优势。语文学科拥有最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客观物质世界以及由它所承载的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科可以涉足的领域。“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6]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语文学习方法的变革心态,同时也反映出语文学科所拥有的广阔天地。因此,语文学科对思维的培育不仅仅只有课堂了,广阔生活为语文思维的培育提供了最复杂、最实用、最真实的实践空间。所谓最复杂就是指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复杂的事物,包括复杂的人群、复杂的思想、复杂的心理等,它们都是语文表达的对象,在复杂中孕育出的思维必然会产生一种抗复杂的“抗体”,使思维具有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所谓最实用就是指语文的生活实践空间中随时随处都可以找到可供思维培育的材料,并且生活处处都是语文,说一句问候的话,做一件平常的小事,都能对思维的培育产生影响。所谓最真实就是指生活中充满细节的真实,人们只有从书本中回归到生活中,才是最真实的,书本上的东西毕竟是静止或沉淀了的生活,和真实的生活还隔着一层。

三、语文学科所培育出的思维特性

思维特性的产生与思维培育的土壤——学科教育,是一种因果关系,学科教育的优势是思维特性产生的因,思维特性是学科教育优势的必然结果。每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被划定了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领域,同时,他们也就获得了相应的学科教育优势。语文学科在培育思维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主观性、形象性、实用性、丰富性、复杂性和广阔性等方面,因此它所培育出的思维显现出模糊性、形象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性。

模糊性的产生是因为培育优势中主观性的存在,主观上的东西是不确定的,语文学科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比如大量存在的相异或相似、形象或抽象、多义或单义的词语,多解或少解、有解或无解,正解或反解、难解或易解的问题,表层或深层、宏观或微观、感性或理性、历史与现实、宗教与道德、传统与现代、理想与实践等文化现象。不确定是产生思维模糊性的直接原因,学习语文、思考语文问题也正需要这种思维特性。形象性缘于语文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用形象表现世界,与数学用数字、化学用结构、美术用线条、音乐用音符等不同,语文学科是锻炼学生用文字塑造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或描述客观世界原貌的能力,形象思维在学科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成为思维特性中的一个“亮点”。开放性在于语文学科为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实用的、丰富的和复杂的空间,个体思维可以在这种特殊的思维环境中接受培育,使思维视野广阔,思维角度灵活,思维结果无限延伸。

与语文学科关系密切的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也相应会培育出属于本学科的思维特性。作为数学知识体现的数学学科,具有“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抽象性、结论的精确性、推理和结构的严谨的逻辑性,以及其结果在生产、生活和科技领域中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语文学科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它培养出的思维特性主要体现为“概括性、问题性和相似性”[7]等方面。科学学科一般属于理论地掌握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认知思维活动,以概念范畴体系的方式掌握对象”,科学学科的思维活动“是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探索、研究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8],和语文学科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它培育出的思维特性主要表现为精确性性、探索性和真理性等方面。

四、语文思维生发为概念的构想

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深入化,人们对思维科学具体内容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着,对于学科教育给人们思维方式所能带来的影响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数学学科的教育会使人的个体思维打上数学思维的烙印,即学会了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很多学者为此把“数学思维”作为一个概念并给出了定义,如“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9],又如“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问题概括、间接的反映过程”[10]等。科学学科的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成果,人们把“科学思维”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学意义上的概念,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下了定义,如“科学思维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11],又如“科学思维是指思维主体采用科学方法和适当方式进行的且导致了成功的思维”[12]等。对于语文学科所做的思维学方面的研究,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尚落后于其他一些学科。人们已经普遍承认语文学科的教育会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还没有从理论上对这种影响的特征作概念上的归纳与规定。卫灿金教授在其专著《语文思维培育学》中有意回避了这个概念的提出,他强调说:“不要把其中的‘语文思维’看成是一类思维的概念,‘语文思维培育’的含义是指‘语文学科的思维培育’。”[13]卫教授强调的是语文学科在培育思维方面的功能,他没有把语文学科对个体思维方式形成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而目前的语文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理论表述。

没有对“语文思维”作概念的表述,并不代表人们对语文学科所培育的思维没有概念上的认识。有人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概念,如“艺术思维”、“审美思维”、“情感思维”等,这些概念的核心意义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并以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的’特殊方式的思维活动”[14],它虽然抓住了语文学科对个体思维产生重要影响的媒介材料——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但却不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媒介材料”做出合理的解释,一是解释不了文学作品以外的语文材料,二是解释不了生活实践当中的语文材料,三是解释不了作为传播知识的工具性的语文材料。因此说,“艺术思维”等概念是不能替代语文学科所培育出的思维特性和思维方式的,这些概念对于语文来说,充其量只能是说明了一种可以叫做“文学思维”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语文思维”呢?我们先尝试为它下一个定义: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等过程中,对语文对象特性及联系的一种特殊的形象认识过程。这个概念从四个方面解释了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所能形成的特殊思维方式:1、语言特征。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是决定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汉语是音、形、义完美结合的一种语言,与字母语言最大的差异在于它的形象性。有人认为,“语言本身使人的大脑建立起不同的类型,也使我们的文化建立起不同的样式,象形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右脑学习的,字母文字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使用左脑学习的。”[15]汉语显然是属于象形类的文字,属于右脑思维,按照斯佩里对“裂脑人”的研究,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中右半球对音乐、舞蹈、节奏、旋律、绘画等空间形象有较强的感受和识别的能力,具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有发达的想象力,被称之为“情感半球”、“想象半球”或“创造的脑”。可见,汉语的语言特征已经为语文思维方式的存在暗示了方向。2、思维过程。语文思维的过程是“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殊性已经在上文论及到了。思维过程明确了语文思维方式的轨迹,是语文思维形成的必需路径。3、语文对象。语文对象也是培育语文思维的具体媒介材料,它们主要是指文字、文章和文化(简称“三文”),这是基于2000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与地位的认定得出的。新大纲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语言是“工具性”的体现,它主要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进入语文学科的;文字不是孤立地出现在语文领域中的,是以文章形式出现的;“人类文化”隐含在文章中,接触文章的过程就是接受文化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三文”作为语文对象,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使语文思维特性和方式的形成有了内容上的保障。4、特殊认识。语文思维是偏重于形象思维的一种特殊认识,是对形象的客观世界和抽象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形象化、典型化的反映,这显然与把世界高度抽象化的数学学科和把世界真理化的科学学科是不一样的。关于对形象思维的认识,李泽厚的论述颇具代表性,他说:“思维,不管是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都是认识的一种深化,是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人通过认识的理性阶段才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形象思维的高潮,在实质上与逻辑思维相同,也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过程。但这过程又有与逻辑思维不同的本身独有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这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思维永远不离开感性形象活动和想象。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形象的想象是愈来愈具体、愈生动、愈个性化。因此,形象思维是个性化和本质化的同时进行。这就是恩格斯称赞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典型的创造。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典型化的例子。”[16]

语文思维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思维方式,把它生发为概念还只是一个构想,对它的表述还显得比较粗糙,有待于从事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关注,本文权作一个思考的引线,希望对语文学科在思维学方面的研究起到促进的作用。

当然,人的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生发过程,不是某一门学科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也不可能单独打上某一门学科的思维烙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各个学科领域对一个人思维的渗透是不平衡的,总有某些方面被突出出来,思维方式也因此给某个个体思维打上特殊的印记,于是便有了思维的偏向,也可以称之为斯滕伯格所提出的“思维风格”,即“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所偏好的思维方式”。[17]“语文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也只是在某个个体思维中显现出的“偏好”,其他思维方式同时也参与了一个人总体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从客观辨证的角度关照“语文思维”生发为概念的意义。

㈢ 用各科老师的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

1、语文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您的谆谆教导,无私奉献必将成为我们不竭的学习动力!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教师节快乐!

祝您节一而再再而三事事如意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彩生活八面玲珑久盛不衰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千禧之际万贯家财慢慢享用!

2、数学老师:

愿你烦恼高阶无穷小, 好运连续且可导, 理想一定洛必达, 每天都有拉格朗日, 生活不单调,道路不凹凸, 金钱导函数大于零, 快乐极限无穷大。

师生情天长地久,加减乘除难算尽,点线面体又岂包完?

愿你一年365天天天开心,8760小时时时快乐,5256000分分分精彩,31536000秒秒秒幸福。

祝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3、历史老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腑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红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 才泽九州。

4、地理老师:

您用您的区位、地图带着我们满世界乱跑,虽然偶尔迷路,却是难忘。

5、化学老师:

师生就像酸与碱,中和放热是必然;

我们相处虽一年,探究化学结情感;

尤如氯银聚沉淀,稳定不溶水和酸;

临别赠言有千万,蒸发浓缩成祝愿。

㈣ 描写各科老师的特点词语

语文:才华横溢

数学:思维敏捷

英语:标准流利

地理:纵横四海

历史:博古通今

政治:精通官场

化学:能源使者

物理:牛顿再世

(4)语文学科特性扩展阅读:

形容各科老师句子

语文老师:平凡世界,回首时,苦辣酸甜忧乐喜,潇洒人生,会心处,之乎者也矣焉哉。

数学老师: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英语老师:把握现在时,将来怎会虚拟语气? 追求最高级,理想常融情态动词。

物理老师: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 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化学老师: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作伴;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

生物老师:生为人杰,仁义礼智大综合; 物以类聚,门纲科目细分析。

政治老师: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历史老师: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

㈤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一、相关性

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真可谓众说纷纾。有人曾统计,仅1980年-1989年间公开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竟有十二种之多。有人进一步从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上加以区分和概括。到底哪种表达比较正确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线性”、“统一性”、“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等,显然可以用以表述许多学科的特性,没有将语文学科在“质”上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其次从逻辑角度看,有人将“基础性”和“工具性”、“综合性”和“统一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并列用于一种表述中,而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关系的概念,这里一并使用,在逻辑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实践性”、“技能性”都应归之于语文教学操作原则与方法范畴,不是对语文学科的内质的界说。尽管如此,这些见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学科从内到外的纵横关系,包括语文内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编排的前后关系,以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无疑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所必须触及的立体界面。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高耗低效”说再见。

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

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

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

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四、统一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

(5)语文学科特性扩展阅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

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㈥ 从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看,教师是否需要一点教育哲学头脑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特点 根据国家教委1995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教学大纲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一些单位分别编写新的高中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课本已编写完毕,并从1997年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和天津市试教,从2000年起推向全国。这套课本有如下特点: 第一, 改革教科书的编排体系。 这套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三个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易混合编排。优点是便于阅读与表达结合,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1)一方面,阅读为了照顾到写,尽管编排了大量课文,但用力最多的是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偏偏丧失了阅读自身。实际上,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庸。另一方面,写作、口语交际在教科书中又“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阅读的附庸。阅读和写作互为附庸,大大影响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2)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有各自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一般来说,阅读、听话是理解、吸收信息,写作、说话是把已有的语言材料加工为语言作品,二者的心理机制是不一样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很难同步发展,“眼高手低”几乎是普遍规律。把读和写生硬地捆绑在一起,难免两败俱伤。(3)应该提倡阅读与写作的“远距离结合”,就是在阅读中积累思想、语言、结构,领悟写作规律,培养语感,为写作打基础。而读什么写什么,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急功近利的“近距离结合”,在高中阶段越少越好。由于上述原因,这套教科书以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分编的形式来构造三个教材系统。 2.高中语文教科书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编排,由来已久。这种编排的长处,是便于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种文章样式。但它的弊端似乎比长处更为突出:(1)初中教科书中已编排了大量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一个循环,教材内容陷于低层次上的重复,学生三年读下来感到枯燥乏味、所获不多。(2)明明编排了不少文学作品,但其中相当部分不得不划进记叙、说明、议论的圈子,当作一般文章来处理,把文学教育摒弃在外,致使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败俱伤。(3)记叙、说明、议论三类文章固然需要依次教学,但三类文章的共同规律在当前讲究各体文章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下,应该说更有教学的价值,“三阶段”编排的模式恰恰对这一点无能为力。由于上述原因,“三编排”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这套新编教科书阅读部分的总体结构如下: 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化文章和浅易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化文章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高二),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析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教材序列。 3.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也配有语文课外读物,然而这套与新编高中语 文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与一般的语文课外读物有很大不同。(1)按照新的高中计划,高中语文课时是有史以来最少的,教学要求并未降低,因此有些教学内容不得不转移到语文读本中。(2)语文读本中的内容,有些是帮助对教科书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是对教科书的延伸和深化。要提高语文能力,不能完全依赖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还必须遵照修订大纲每学年阅读100万字的规定,在教师指导下课外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读本和教科书是姐妹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数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关于语文的性质,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语言是思维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认知世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影响着人的成长和发展,以至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承和精神世界。 语文学科首先应该着眼于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应该从语文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角度,来考虑语文学科的功能。新编高中语文教材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大致上有下列方面: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习惯,使学生把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例如,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大大加强了文化的分量。教材编选了占课文总数40%以上的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大量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著作,使这套教材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闪烁出民族文化的光芒。教材还编选了相当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化著作,使学生一拿到教材,就能闻到外国文化的芳香。学生的文化根底牢了,语文能力就不会在浅层次上漂浮,而能真正得到提高。 除了注意选编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以外,新编教材在写作训练、口语训练的设计,课文练习、提示和注释撰写上,都着力于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拓宽知识视野、开发智力、塑造心灵。例如,要求学生背诵文言文20篇、古代诗词50首,这使学生一辈子受益匪浅。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一些同志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的工具掌握,置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烦琐、机械、复杂的所谓“基本训练”,迫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一天到晚忙于打“√”打“χ”。这看似“双基”抓得很紧,实际上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降低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殊不知,培养语文整体素质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只有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了,语文能力才能随之发展,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新编高中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正是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作出了正确的导向。 第三,重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了21世纪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汲取了终身教育、大众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思想,文明、合作、开放、进取等新的价值观念,还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研究成果。遵照修订大纲的要求,教材的选文要富于时代气息,现、当代作品占50%以上。 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特点,新教材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简洁明了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适当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速度。传统的阅读教材,着重引导学生在文章作法、表达方式、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又只求精不求快,篇篇课文都条分缕析、咬文嚼字。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中不合时宜的东西,第一次重视培养学生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并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由于传统的“八股文”教学的影响,我国的写作教学,往往要求学生写一些能够得分而用处不大的东西。新教材要求学生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文字,写实用性的文章,并要求有一定的速度,以适应21世纪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需要。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日趋先进,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言之,要求人们能够使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口头语言。所谓规范,就是指使用全国通用的、国际上通用的、规范化的标准语言,笼统一点说,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所谓简明,就是指使用简洁、明确的口头语言,因为机器理解与控制语言意义的能力较差,无法排除语言杂质;所谓连贯,就是使用逻辑性强的口头语言,因为机器不理解中心不明确、顺序不合理的语言;所谓得体,就是指使用口头语要符合语境条件,如场合、对象、话题和表达方式等。否则,口头交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然而,由于文言(书面)、白话(口语)长期并行这样一个世界语言史上的特殊现象,以及科举制度“以文取士”的历史原因,我国历来重视书面表达而轻视口头表达,口语教材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但又很不如人意。新编高中口语教材,从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使学生的口语能力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向能够使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口头语言这个目标前进。 考虑到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根据修订大纲的精神,增选了外国,尤其是外国的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论文。这表现出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增进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用全人类的进步文化来塑造高素质的学生。 这套教材编排的文学作品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60%。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丰富文学素养。高三的2/3是文学作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素养。同时,编写关于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穿插编排在教科书中,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教育之所以能“春风吹又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除此以外,首先,可以进行语言教育。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优美的,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例如《诗经》《楚辞》先秦两汉的散文,唐诗、宋词和唐宋散文,元明清戏曲和古代白话小说,以及现当代的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在运用语言方面,足以作为学习的楷模。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有利于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如果把这些作品排斥在外,只囿于阅读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学习语言的收获就相当有限了。再说,就语言的运用来说,记叙、说明、议论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有些精彩的应用性文章也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古代的《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以及现代的鲁迅的书信、郭沫若的一些序,不都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吗?因此,学习文学作品有益于学生写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其次,文学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和创造,需要形象思维,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非常强调形象思维的重要性。钱老认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针对忽视形象思维的倾向,他以自己的感受为例,认为,正是他的夫人介绍的音乐艺术里所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他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从而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他认为,科学思维源于形象思维,一个科学家搞设计,首先要有形象思维。当前中学教育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对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抑制,这对于发展学生健全的思维能力是很不利的。文学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协同发展,从而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全面思维。 综上所述,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这套教科书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成为21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中学教育新模式,是从单一的选拔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除了为学生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使学生成为21世纪的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打下基础。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要适应这种发展形势,除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 首先,加大教材的弹性,教材内容分出层次,使教材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使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教学要求有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课文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教材的基本部分,就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同时教材又为有余力学得高一点、难一点的学生,为有志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宽广的天地。 其次,教材在继续重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思考、想象、联想、观 察、感受能力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有创意的表达。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阅读中只有一种答案,作文只有一种模式,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严重萎缩。新编高中教材力图破除这种现象,在课文的选取、练习的设计、提示和注释的撰写上,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课文练习注意启发性、开放性,根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允许有多种答案,提倡各抒己见。对文学作品,可以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去分析,决不定于一尊。又如,写作练习提倡自由表达,这个精神贯穿于所有写作单元的全过程,同时另设“自由写作实践”,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拘形式、毫无束缚地写出来。 第五,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材,称为“教本”,教材编写者的着眼点是利于教师的“教”,而不怎么考虑利于学生的“学”。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则不然,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而且更主要是“学本”,我们编写者的着眼点当然不只是利于教师的“教”,而是更要利于学生自学。 为了利于学生自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序列的编排,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尽可能让学生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尽可能有利于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开放的合作关系。比如,文学作品的练习设计,弱化传统教材所强调的分析,而启发学生去体会、感受和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在身临其境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和锻炼意志;又如,在教材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一些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的语文活动,诸如专题采访、讨论、读书和写作之类。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本和自读课本,以利于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运用到自读课文和语文读本中,进行自学训练。课文配有学习重点、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以利于学生自学。教科书中有补白性的小方块,介绍课文作者、作品背景和对作品的片段评论,供学生自学课文用。教材还引进自学语文的方法,包括读、写、听、说各个方面,使学生掌握方法,进而养成自学的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新出版的书刊之多,称为“汗牛充栋”已是毫不夸张了。而中学,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他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地出现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说终生学习。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有利于学生自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

㈦ 同学们在毕业纪念册上给各科老师写下富有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请你参考下面两则留言,给语文老师也写上一

致语文老师:再多的诗词歌赋无法表达您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版 ☆☆ ☆☆ ☆☆
★★权 ★ ★★
☆☆ 祝你成功! ☆☆
★★ ★★
☆☆ ☆☆
★★ ★★
☆☆ ☆☆
★★ ★★
☆☆

亲,*^__^* ,不懂请追问,满意请采纳,谢谢!

㈧ 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1、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2、真实性。 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主要关注言语的内容,关注言语所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3、持续性。 指语言习得者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
4、反复性反复性特点是指在母语习得中对部分语言材料反复阅读,反复玩味,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等目的。
5、渐变性。汉语文表情达意意蕴丰富。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环往复地浸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均呈现螺旋上升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不是直线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6、整体性。 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皮特·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提出,由于语言具有系统的相互联结关系,因而认为一个项目可以孤立地进行教或学的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
7、文化性。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它记载着我们的信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
8、思维性。语文是人学。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思维的大脑,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
语文学习除了上述特点外,还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艰巨性等特点。
对于语文学习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语文时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到一条科学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

㈨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

㈩ 小学教师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 豪放 灵秀 庄严 绮丽 朴实 繁复 凝练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热点内容
漫画题师德 发布:2025-07-09 23:54:29 浏览: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语 发布:2025-07-09 23:36:43 浏览:82
视频直播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22:55:16 浏览:851
生物科幻 发布:2025-07-09 22:20:43 浏览:133
英语在线翻译中文 发布:2025-07-09 20:39:43 浏览:738
历史课前演讲 发布:2025-07-09 20:27:46 浏览:635
三年级数学同步 发布:2025-07-09 20:04:31 浏览:338
高考全国卷化学 发布:2025-07-09 19:48:29 浏览:845
如何查看聊天记录 发布:2025-07-09 19:15:55 浏览:807
化学元素族 发布:2025-07-09 17:19:25 浏览: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