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文言文
❶ 文言文:李绩为姊煮粥
感受: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职位何如更改,请永远珍视亲情,行孝.(看看能不能帮上忙^_^)
❷ 求:下面这十篇古文的原文、翻译和重点词的单个翻译。
布吉布吉,这就为您翻译。觉得好的话给我加多点分哦,楼主。呵呵。
(楼上的!你这文言文典故中,竟混杂如此多阿拉伯数字为哪般?)
陈蕃一室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间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请世志,甚奇之。
译文: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呆在自己房间却从不打扫,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跟他们生活在同一郡的薛勤来拜访,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在世,应当以清扫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间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社会的大志向,认为他很奇特。
重点词:
尝:曾经。芜秽:不整洁。郡: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候:拜访。以:而 当:应当。 事:服侍。清世:使社会澄清。清,使……清,使……清洁,引申为“整治”。奇之:认为他奇特。奇,觉得……不寻常,是意动用法,以之为奇。
李勣煮粥
原文:
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绩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绩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译文:
英国公李勣,虽身居“仆射”这样的高职,但他的姐姐病了,他必定亲自动手为她烧火煮粥。这锅一热嘛,火苗就烧着了他的胡须和头发。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言下之意叫你的妾们代劳不就行了?)李勣回答说:“难道真的没有人能代劳吗?我只不过是想:姐姐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我若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哪能行呢?”
重点词:
英公:唐朝名将李勣(绩),被封为英国公。仆射:唐朝官名,相当于宰相。釜:古代的一种锅。须:胡须。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顾:只不过。
锡饧不辨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译文: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他看见那前来想迎接医生出诊的人,还有前来求诊的人多得简直填满了整个屋子,应接不暇。偶然一个人买完药已经离开,名医追了上去告诉他说:“在煎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一听,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言下之意古方就是这么说的呀!)殊不知,古方这里写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现今的平庸医生竟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这些人大多只是连“锡”、“饧”这样长得很像的字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重点词:
明:明朝。尝:曾经。术:技术。辄:就。迎:迎接他出诊的人。求:上门求诊的人。溢:满。暇:空闲。既:已经。去:离开。临:等到。叩:询问。尔:同“耳”,罢了。乃:是。饧(táng):糯米所煎熬的糖。 嗟(jiē)乎:唉,叹词。庸(yong):平庸,此指无技术。妄谓:胡说 。熟谙(ān):熟悉。大抵:大都。
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那个光亮却照不到匡衡这边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富有并有很多书。匡衡去给他做佣人却不求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得到主人所有的书,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便成了学问家。
重点词: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了。穿壁:在墙上钻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与:帮助。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对......感到奇怪。资:借。大学:大学问家。 愿:希望。遂:于是。乃:因此。
唐太宗论举贤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过了好久也没见他推荐来一个人。皇上(唐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取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该担心的是自己不能慧眼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重点词:
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读Yí。 举贤:推荐有才能的人。 但:只是。 如器:好像使用器物。 致治: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正患:只怕。诬:冤枉、贬低。
李广射石
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吕氏春秋·精通》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簳折而石不伤。余尝以问杨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余应之曰:“昔人有游东海者,既而风恶船漂不能制。船随风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其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怒掉扬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在洲死者十余人。又余所知陈缟,质木人也。入终南山采薪还。晚趋舍,未至。见张丞相墓前石马,谓为鹿也,即以斧挝之。斧缺柯折,石马不伤。此二者亦至诚也。卒有沈溺缺斧之事,何金石之所感偏乎?”子云无以应余。 ——《西京杂记卷五》
《吕氏春秋·精通》 译文:
养由基(看到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而发箭就射,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羽露在外面,俨然跟把一头活生生的老虎给射杀了一样。
重点词:
养由基:春秋时期楚国的神射手,“百步穿杨”的缔造者也。先:“兕”的误字,也就是“老虎”。
《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
李广出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羽露在外面)。李广后来在原地多次重复射那石头,但是箭再也没能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到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
重点词:
没镞:吞没了箭头,意即箭头都进入石头里了。尝:曾经。自:亲自。腾:腾空而起,跳起来。
《西京杂记卷五》译文:
李广和子弟们有一次在冥山的北面打猎,发现一只老虎爬在草丛里,李广拉弓射虎,一箭就将老虎射死。李广用老虎的头骨做枕头,用来显示他的武勇。并将自己的便器用铜铸造成老虎的形状,用来侮辱老虎(表示老虎不过如此,一下就被自己一箭搞定)。后来,李广他们再次在冥山南面打猎,又发现一只老虎负在地上,李广再次拉弓射虎,箭矢的尾羽都射进去了。他们大着胆走进去细看,发现原先以为的卧虎竟是石头,不过是形状像老虎罢了。李广见箭射入石头,于是退后几步,又试射了几箭,但直到箭头都射钝了,箭杆都折断了,石头也再没有被射入。我曾经将这件事告诉杨子云,杨子云说:“人只要做事诚恳用心,金石也为之而开!”我和杨子云说:”以前有人在东海出行,海面突然起了大风,船被风浪推动不受人的控制。最终船顺着风浪漂到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去了。就这样漂了一天一夜后,人们发现了一个孤岛,同行的都非常高兴。人们放下缆绳和沉船石,将船靠在小岛上,并到小岛上做吃的。谁知吃的还没有弄熟,小岛就沉没了,在船的人赶忙将缆绳砍断,船又随着风浪飘荡。原来人们以前以为的小岛是头大鱼,那头大鱼因被火烧疼,激怒之下扬起长毛,劈波斩浪而往水下去,快如风云。登上“小岛”的十几人都死了。还有我所知道的陈缟,是个砍柴的,他有一次到终南山去砍柴,回家时天已经黑了。快到家时,路过张丞相墓。天太黑,他将张丞相墓前的石马误以为是鹿,他便用斧头去砍,结果斧口砍缺了,斧柄折断了,石马还是没有损伤。这两个例子上的人物做事够诚恳吧,最终还是溺死的溺死,斧头坏掉的坏掉,怎么像金石那样被感动的事情在他们身上就不存在?”杨子云无言以对。
重点词:
髑髅:头骨。象其形:做成它的形状。示:表示。厌辱之:侮辱它。
铁杵磨针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而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重点词: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即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成:完成。 去:离开。逢:碰上。 媪:年老的妇女。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杵:棒 木追。之:代老妇人。欲:想要。感:被......感动 还:回去。 卒业:完成学业。今:现在。氏:姓…的人。
刘庭式娶盲女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父母为之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过门,两人情好日笃。后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婚姻之事。或劝庭式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可负吾初衷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
译文:
山东人刘庭式,还没考上科举时,他的父母跟他商议要他娶他们同乡的女儿,虽然两家已经形成婚约,但还没给女方送礼,两人感情很好。后来,刘庭式考上科举考试,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疾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自己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属于她了。即使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早先的心愿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重点词:
未及第:没考上科举;科举考试中未获得名次。成约:约定婚姻关系。以:因为。或:有人。偕老:和好到老。既:已经。笃:深厚。许:答应。卒:终。偕:同。纳币:送聘礼。甚:很。
老农指瑕
原文:
马知节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牛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译文:
马正惠曾经珍藏着戴嵩的《斗牛图》,趁空闲的日子把画展开来放在大厅前晒着。有一个缴租的老农看见后偷着笑。马正惠对此感到很疑惑,便问他笑的原因。(老农)回答说:“老农我虽然不懂得画,可是认识真牛。在它们争斗时,把尾巴夹在大腿之间,即使是再强壮再有力气的人也不能从两股之间(把尾巴)拔出来。这幅图画中的牛都翘着它们的尾巴,似乎画得不像吧。”马正惠为之感叹佩服。
重点词:珍:珍爱。 瑕:错误。暇日:空闲的时候。曝:晾晒。输租氓:缴租的老农。窃:偷偷地。故:原因。乃:却。方:正在。膂力:有力气。举:翘。12.类:像。叹服:感叹佩服。戴嵩:唐朝著名画家。
葛洪苦学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不远千里,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
译文:
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也不修整。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相当于现在的化学家。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篱落:篱笆。葺(qi):修建。负:背。披:用手分开,翻阅。榛:杂乱的草木。笈:书箱。排:推开。然:同“燃”,燃烧。修:修整。推:推开。薪:柴火。
❸ 李绩煮粥文言翻译
李绩煮粥(又称《煮粥侍姊》,选自《隋唐嘉话》)
【原文】英公①虽贵②为仆射③,其姊病,必亲为粥,釜④燃辄焚其须⑤。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绩曰:“岂为无人耶!顾⑥今姊年老,绩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翻译】
唐英公李绩,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必定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和头发。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绩回答说:“(这些事)难道真的没有人去做吗?只不过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注释】
①英公:唐朝名将李绩,被封为英国公。
②贵:地位高。
③仆射(yè):官名,相当于宰相。
④釜:古代的一种锅。
⑤须:胡须。
⑥顾:只不过。
【启示】已经到很老的他却还要给他姐姐煮粥,这可以体现他对姐姐的孝顺,说明李绩具有珍惜亲情的品质特征。
❹ 急求《李勣煮粥侍姊》译文
犯得上法
❺ 文言文“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解释 选自 贞观政要
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勣真讲道义。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勣右武侯大将。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勣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政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句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李勣,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去归降唐朝。李勣仍据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归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勣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高兴地说:“徐勣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与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义加授李勣为右武侯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勣为他发丧并穿上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准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勣真讲道义。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勣被俘,又逃回来回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勣被任命为并州都督,都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去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勣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勣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勣有次突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勣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勣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勣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去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勣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勣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李勣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勣奉令付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句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勣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❻ 古文 《李绩煮粥》中“何为自苦如此”的文言现象。
“何为自苦如此”的文言现象:
1、省略主语:“(李勣)何为自苦如此!”
2、宾语前置:a、“何为”,疑问代词“何”作介词宾语时前置,“何为”即“为何(为什么)”;b、“自苦”,“自”解释为“自己”时,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前面,“自苦”即“苦自(己)”。
3、状语后置:“自苦如此”,“如此”是谓语“自苦”的状语,被后置,“自苦如此”即“如此自苦”。
4、词类活用:“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自苦”即“使自己苦(自己苦自己)”。
❼ 李绩煮粥译文,文言文启蒙读本的!!!
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绩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绩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译文:
唐英公李绩,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还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和头发。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绩回答说:“难道真的没有人吗?我是想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❽ 急求!!课外文言文探究结题报告。。。名字叫《李绩尚俭》、、、
原文
李绩尚俭
:
唐英公李勣为司空,知政事。有一番官者,参选被放,来辞英公。公曰:“明朝早向朝堂见我来。”及期而至,郎中并在傍。番官至辞,英公嚬眉谓之曰:“汝长生不知事尚书、侍郎,我老翁不识字,无可教汝,何由可得留,深负愧汝,努力,好去。”侍郎等慌惧,遽问其姓名,令南院看榜,须臾引入,注与吏部令史。
英公时为宰相,有乡人尝过宅,为设食。客人裂却饼缘。英公曰:“君大年少!此饼犁地两遍,熟概下种、锄埘、收刈、打飏讫、碨罗作面,然后为饼。少年裂却缘,是何道?此处犹可,若对至尊前,公做如此事,参差斫却你头!”客大惭悚。
浮休子曰:“宇文朝,华州剌史王罴,有客裂饼缘者,罴曰:“此饼大用功力,然后入口。公裂之,只是未饥,且擎却!”客愕然。又台使致罴食饭,使人割瓜皮大厚,投地。罴就地拾起以食之,使人极悚息。今轻薄少年,裂饼缘,割瓜侵瓤,以为达官儿郎,通人之所不为也。[1]
2翻译:
唐代太宗时,英国公李绩作司空,参与大政。有一位少数民族官员被罢免了京官外放。他去辞别李绩。李绩说:“明天早晨你到朝房来见我。”次日到了朝房,英公手下的人都在。那个少数民族官员来辞别。李绩皱着眉头说:“你平素不知道好好侍候上司吗?我老汉不认字,没办法帮你留下来。很对不起你,多努力吧,好自为之。”侍郎等听了害怕,马上问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并领这个人到南院去看榜,很快又领回来,重新办理手续,让他到吏部去做令使。
李绩做宰相时,有同乡人来串门,李绩留他吃饭。这个人把饼边扯掉,只吃中间。李绩说:“年轻人啊,这个饼要犁地两遍,下种莳弄,收割打场。用磨来磨,用罗来罗,然后面才能做成饼。年轻人把饼边扔了,是什么道理?在我这里还可以。如果在皇帝面前,要砍你的头哇。”那个人很惭愧。浮休子说,宇文(化及)朝华州刺使王罴也遇到同样的事。王罴说,这张饼费了多大的力气才能吃到口里。你把饼边扯下来,是你不饿,你给我擎着。那个人吃惊。又一次,部下侍候王罴吃饭,那个人把很厚的瓜皮削掉,扔到地上。王罴拾起来,说你给我吃了,那个人很慌恐。如今一些没品行的年轻人丢饼边、切瓜皮很厚,装公子哥的样子,实在是普通本分人所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