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而的用法

文言文而的用法

发布时间: 2020-11-19 16:12:44

❶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么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❷ 而 在古文中的用法

作虚词:
一、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承接,可译: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译为:但是,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译:如果,假如
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修饰:作连接状语,不译。(修饰动词,如何进行那个动作)
填然鼓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因果,译: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
(8)表目的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译:你、你的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记》
三、通:如 译:好像,如同
四、固定搭配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语气,相当“罢了”,可以不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是说》
2、而后,译为:方,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3、而况,译: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4、既而,表时间一会儿
(以上古文字典有)
有的没有举例。。。我赶时间吃早餐。。。

❸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几种

一、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二、代词
1.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动词
如,好象。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察今》

❹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蟹六跪而二鳌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9.这样

❺ 在文言文中“而”有几种用法,列举出来~

而#ér
【释义】
①又;并且:少而精|取而代之|生动而有趣.②却;可是:忙而不乱|似是而非|心有余而力不足.③往;到:自下而上|由浅而深|由近而远.④用在修饰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前面是方式、状态、目的、原因等:挺身而出|侃侃而谈|为成功而奋斗.【而今】
#érjīn
如今.〖例句〗过去这里几乎与世隔绝,而今修通了公路,再也不闭塞了.【而且】
#érqiě
连词,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
不但、不仅

等跟它呼应.〖例句〗她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而已】
#éryǐ
助词,罢了.〖例句〗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你别当真.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

而,颊毛也.――《说文》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
而ér
①〈古〉你;你的:余知~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必欲烹~翁.(《史记·项羽本记》)
②表示并列、转折、顺接等:国富~兵强、知一~不知二.而néng
1.能够.2.能力,才能.3.安定.

❻ 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夫赵强而燕弱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礼毕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④惑而不从师 (《师说》)
5.表示假设关 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荆轲刺秦王》)
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二)通“尔”,用作代 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而”的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意思: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❼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有哪些

1、颊毛;胡须。

例句:先秦《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译文:深藏它的爪,在这一天,当作他的王鳞的胡须。

2、通“尔”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你父亲长铨,升我到京城述职,那么你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3、通“如”。好像

例句:战国时期吕不韦属下门客《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译文:军队惊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词:

(1)表并列关系。

例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译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表相承关系。

例句:先秦韩非《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文:扁鹊看见桓侯就逃。

(3)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4)表转折关系。

例句:战国左丘明《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译文:我看见老师出来,却不能看见你带领军队回来啊。

(5)表修饰关系。

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设关系。

例句:汉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译文: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下,而诸侯敢救赵的,攻下赵国,一定调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关系。

例句: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例句:清代文学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译文:从今以后,我要再生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句:先秦《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译文: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房子是那么远啊。

5、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句:清代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7)文言文而的用法扩展阅读

1、概述:

而是一个汉语字,读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出自《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译:“而,是颊毛。类似毛发的形状。

2、相关词语:

(1)而后: 以后;后来;然后。

(2)而或:有时候

(3)而今:现在

(4)而况:连词。何况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怎么区别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可通过“而”字的词类进行区别。如下:

1、<名> 通过名词区别

释义:颊毛。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例:而,颊毛也。——《说文》

译文:而,就是颊毛的意思。

2、<代>通过代词区别

释义:通“尔”你,你的。

例:《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而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也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了。

3、<动>通过动词区别

释义:通“如”。好像。

例:《察今》:“军惊~坏都舍。”

译文:军士惊恐的声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样。

4、<连>通过连词区别

释义:表并列关系。

例:《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译文:如果粮食很多、财力有余。

5、<助>通过助词区别

释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译文: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通过词缀区别

释义: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来。

❾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蟹六跪而二鳌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促织》
9、这样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三、尔
1、同“耳”,罢了。例:①无他,但手熟尔。②非死则徒尔。③以头抢地尔。
2、你的,你们的。例:① 尔安敢轻吾射!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3、那。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4、作助词。例:①始尔未为久②呼尔而与之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5、如此,这样。例:①君尔妾亦然。②作计乃尔立。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热点内容
学校师德师风考核表 发布:2025-09-13 04:34:41 浏览:432
生物伦理 发布:2025-09-13 04:03:46 浏览:960
office英语 发布:2025-09-13 02:30:29 浏览:12
武士刀教学 发布:2025-09-13 01:09:54 浏览:148
客房英语 发布:2025-09-13 00:55:23 浏览:256
老师扫帚 发布:2025-09-12 22:29:51 浏览:149
性母教育 发布:2025-09-12 21:48:18 浏览:257
考研数学只做真题 发布:2025-09-12 21:38:44 浏览:553
数学小卡片 发布:2025-09-12 18:14:39 浏览:24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发布:2025-09-12 17:16:20 浏览: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