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的文言文
❶ 写关于 亭台楼阁 的古诗文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三重楼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土作楼。
愚人见其垒土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答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层,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❸ 翠筠楼记文言文翻译
吉水的东面,桐江的上游,那个地方有很多竹子,那个村落叫竹溪。村子里的望族(大族)是罗氏一族,罗氏家族有一个优秀子弟叫罗同伦,他对竹子特别喜欢,造了几间楼房,环绕着房屋种植了很多竹子,年岁久了,竹子繁衍茂盛,(于是)命名这楼为翠筠,表达自己的喜好。(他)通过他的伯父翰林侍讲罗汝敬请求我为翠筠楼写一篇记。
罗汝敬说:“适逢阳光明丽、天气暖和的春天与秋高气爽的秋天,四面的窗户都打开,风轻缓地吹过来,竹林郁郁葱葱如同青云,竹林漫山遍野好像白雪。俯瞰竹林,广阔而宏大如翠绿的波涛摇荡在脚下;坐在楼中静听竹林,嗈嗈的竹声犹如金石齐鸣在几席之外。至于到了清凉的夜晚,竹枝像凤羽般随风高扬,舞姿蹁跹;冬雪的早晨,竹竿挺立独秀,这些都是在楼中看到的佳趣。闲暇之时,登上楼,可以使人的胸怀抱负清净旷达,任何世俗的思虑都不足以侵入人的心怀,超然如走出人间而立于尘世之外。
”
我说:“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假如没有潇洒脱俗的资质,怎么能够说这种快乐呢?罗同伦一定有超脱世俗的资质吧。亭台楼榭高大,佳树密布,奇花烂漫开放,散发浓郁的香气,音乐歌舞,每日相聚并且欢畅痛快地吃喝,这些都是豪华奢侈的人所崇尚的,并且是世俗所追求的。他们本来自以为有所依仗从而把这些当作快乐,然而这些快乐往往早上繁盛,晚上却凋谢了,不能稍微地停留片刻。我看这座楼,虽然四季冷热不齐,却都有在此的快乐,又难道仅仅是志趣高洁和庸俗的不同吗?罗同伦大概有与众不同的追求。或者说君子(罗同伦)崇尚外物,不在于耳目的娱乐与志趣的闲适,而在于外物的品德?那些竹子中空外直,刚直且通达,枝条柔软却不弯曲,有闲散清静的内涵,没有华丽奇异的外观。顶着炎炎夏日却给人凉意,傲视严冬却愈加苍劲挺拔,竹子的这些品德被君子崇尚,罗同伦的志向也一定在这方面吧?”
罗氏一族原来的住所,起初在印冈这个地方,迁徙到桃林,又从桃林迁徙到竹溪。我听说宋代有一个叫竹谷老人的人,是品德高尚、超越世俗的人。他的儿子罗大经和弟弟罗应雷都是南宋理宗皇帝时期的进士,罗大经著有《鹤林玉露》一书传于当世,每一代的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核实可知,罗氏一族从很早就崇尚竹子。罗同伦,是竹谷老人的第九代孙,从罗大经算起为八代,他们崇尚竹子大概也是有源头的吧,因此推论罗同伦喜欢竹子的源头所在,并写下这篇记。
❹ 古文中的四大名楼分别是什么
蓬莱阁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❺ 谢朓楼古诗文名句
抽刀断水水更来流,举杯消愁愁更源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八十八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❻ 写登广济楼的文言文
1.作者并不知道\\“海市蜃楼\\”的成因,他的办法是什么?你能否解释一下\\“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r\n答:作者对海市蜃楼是\\“蛟蜃之气所为,\\”表示怀疑,并举出反证;既是蛟龙吐气而为怎么在沙漠里的高唐县也有呢。对封建迷信观点进行驳斥。\\“海市蜃楼\\”是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在人眼成像造成的结果。\r\n\r\n2.本文写了两个地方所见的海市蜃楼现象。一是在登州,二是在高唐县。根据海市蜃楼形成地点,你推断这两地在什么地方?\r\n答:古之登州大略是现在山东半岛的蓬莱、文登,一个在现在的甘肃省。
❼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言文
列举五句,分别出自《阿房宫赋》、《周礼》 、《泰山梁甫行》 、《晋书·谢安传》、《周官·考工记》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2、唯王建国,辨正方位。——《周礼》
十三经中的<周礼‧六官>,一开始开宗明义提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即建立国家、安定人民,体察国家四方的国境,辨正方向,是古代帝王首先讲究的要务。
3、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曹植《泰山梁甫行》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4、又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晋书·谢安传》
这句话的意思是:又在土山上营造别墅,楼馆宏伟,林竹茂盛。
5、匠人建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周官·考工记》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❽ 空中楼阁的文言文翻译
前有个抄富翁,愚蠢无知。有一次,他到另一个富翁的家里,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楼又高又大,富丽堂皇,宽敞明朗,他十分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没想到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他立刻唤来木匠,问道:“你能不能照着那家的样子造一座漂亮的楼?”木匠回答说:“那座楼就是我造的。”富翁便说:“那你现在就为我造一座像那样的楼。”
于是木匠便开始量地基,叠砖,造楼。富翁看见木匠叠砖,心生疑惑,不晓得是怎么一回事,就问木匠:“你这是打算造什么?”木匠回答道:“造三层的楼呀!”富翁又说:“我不要下面二层,你先给我造最上一层。”
木匠答道:“没这样的事!哪有不造最下一层楼而造第二层楼的?不造第二层楼又怎么谈得上造第三层楼呢?”
这个愚蠢的富翁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二层楼,你一定得给我造最上一层楼!”
其他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都笑话他。
❾ 李晦毁楼文言文翻译
原文:
唐河间王孝恭次子晦,私第有楼,下临酒肆,其人尝候晦,言曰:“微贱之人,虽礼所不及,然家有长幼,不欲外人窥之。家迫明公之楼,出入非便,请从此辞。”晦即日毁其楼。
译文:
唐朝河间王李孝恭的第二个儿子李晦,私人宅第有座楼,下面紧挨着一家酒馆,酒馆主人曾经(在他经过的路上)等候李晦,对他说:“我们是地位低下的人,虽然社会礼仪关照不到我们,然而家中有老少,不想让外人直接看到(隐私)。出入很不方便,我们打算搬家了。”李晦当天就拆掉了那座楼。
❿ 文言文《空中楼阁》的译文
【译文】:
只造第三层楼的故事
远古时期,有一个很富有的人,但却愚蠢透顶。他来到一个富人家作客,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宽敞高大,庄严华丽而且敞亮通风,内心十分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没能建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于是他立刻叫来木匠,问道:“懂不懂怎样造一座像他家那样漂亮的三层高楼?”
木匠回答说:“他家那座楼就是我建造的。”
富人便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建造一座楼!”
于是木匠就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蠢人看到他这些安排,心里怀疑,不能明白,就问他:“你这在干什么?”
木匠回答说:“这是准备建三层楼的材料。”
蠢人说:“我不要盖下面这两层,你先为我建造最上面的一层楼房。”
木匠答道:“哪有这样的事!哪有不造底层的就能造第二层的!哪能不造第二层就能造第三层的道理!”
这蠢人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两层,你一定得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
一些人听说这故事,都笑话他:“希奇可笑,世界上哪有不盖下面一层就能建造到上面第二层、第三层的!”
这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四辈弟子中,有的人不虔诚修持、敬重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修得正果,因而他说:“我现在不需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只求修得第四阿罗汉果的最高果位。”这也同样被当时人们所耻笑,和这个蠢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