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被动句

文言文被动句

发布时间: 2020-11-19 16:20:34

文言文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 初中文言文被动句

“......见......于......”表被动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我担心被秦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 “......见......”表被动例句::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牧羊》翻译: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或者;徒见欺翻译;白白被欺骗
无标志的意念被动句例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翻译:被举荐为孝廉公没有答应...

⑶ 文言文里什么是省略句,什么是被动句,倒装句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省略动词宾语。
(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记》)
“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
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五)省略介词。
1.省略“于”。
(1)在。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
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2)从。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给。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
(4)到。
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
(6)对于。
(7)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
(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倒装句
(一)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4.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
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E、其他,表强调。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
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
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
(四)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
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
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C、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
回来”。

⑷ 文言文句式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被动句的表示法有两种类型。

  • 一种是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这种类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形式:

“于”表被动,介出动作的主动者。例:

  1.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不能被远近各处所容留)

  2.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你被赵王宠幸)

  3.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被王召见)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5.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接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不被时俗约束。注意,“学于余”的“于”是“向”的意思。)

  6.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7. 使不辱于诸侯。

  8.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1.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同上》

“见” “见……于……”“受……于……”形式表被动。例:

  1.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3. 信而见欺,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5. 渐见愁煎迫。《孔雀》

  6. 燕国见陵之耻除也。《荆轲……》

  7.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9.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10.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11. 贱妾不幸,今日见辱于长者《柳毅传》

  12.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以上两种格式中的“于”是介词,作用是介出动作的主动者,“见”“受”表被动。需要注意的是: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1.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3. 君既若见录。《孔雀》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请见谅”等即为此种用法 “请见谅”表“请你原谅我”之意。类似的还有:见笑、见教等。

“为”“为……所”。例:

  1.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3.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5.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6. 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7. 为深谷林莽所蔽。《雁荡山》

  8.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9.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黄花冈……》

  10. 为巡船所物色。

  11. 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还有“为操所先”“为人所杀”等)

  12.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13. 为婢仆所感,日以厌薄。《柳毅传》

  14. 女侄不幸,为玩童所辱。《同上》

  15.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16. 如姬父为人所杀。

注:另两种形式“……为所……”和“为……之所……”实际上就是“为……所……”格式。例:

  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此句实际上是说“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或“其”指刘邦)所虏”,(否则,你们这帮人都将被他俘虏!),“之”或“其”只是省略了,所以不需再分类记忆。

  2.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为积威之所劫”意思就是“为积威所劫”(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为”仍是表被动介词。“之”,放在“为”后的动作出发者与动作之间,是结构助词,无义,用来调节音节。

“被”字表被动。例:

  1.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4.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 被动句的另一种类型是不用任何虚词为标志的,即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也叫意念被动句。例:

  1. 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占(《阿房宫赋》)

  2. 犹守义不辱。

  3.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 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六国论》)

  5.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7.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8.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注:此种被动句多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还比如“比干剖心”“邯郸围”“城必克”“城之破”等。

    注意:有的整个句子的主语不是受事者,而是句子的某个成分含有被动,我们一般也把它叫做被动句。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五人墓碑记》)

⑸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⑹ 文言文句式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⑺ 古文被动句的格式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例如:韩信拜大将。

⑻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受……于”、“见……于”、“所”、“为……所”是文言文中被动句的标志。

例子: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⑼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都有哪些详细一点的。

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般来说 文言文的被动句的掌握你就看关键的字 或者翻译出来 就很明显了

⑽ 文言文被动句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热点内容
社会摇广场舞教学视频 发布:2025-09-13 06:12:04 浏览:6
语文教学改进措施 发布:2025-09-13 05:43:52 浏览:351
美丽的英语单词 发布:2025-09-13 04:53:47 浏览:113
教育青少 发布:2025-09-13 04:51:27 浏览:117
学校师德师风考核表 发布:2025-09-13 04:34:41 浏览:432
生物伦理 发布:2025-09-13 04:03:46 浏览:960
office英语 发布:2025-09-13 02:30:29 浏览:12
武士刀教学 发布:2025-09-13 01:09:54 浏览:148
客房英语 发布:2025-09-13 00:55:23 浏览:256
老师扫帚 发布:2025-09-12 22:29:51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