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之字

文言文之字

发布时间: 2020-11-19 16:38:49

『壹』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
1、动词,本义,出、进、发展。
例句:大道之行专也属,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动词,往,到......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3、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唐代文学韩愈《马说》
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4、代词,他,她,它(们)。
例句:人皆吊之。——西汉刘向《塞翁失马》
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
5、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6、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例句:怅恨久之。——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
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
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贰』 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几种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叁』 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意思

1补充音节
2的
3主谓之间无实意
4代词
5表示对地点,时间的限制
6宾语前置标志
7定语后置标志

『肆』 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意思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伍』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1、到……去。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译文:姜氏偏爱她的小儿子 , 想要让郑武公立他为太子。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译文:我是范阳城的老百姓叫蒯通,私下知道闵公快要死了,所以赶来凭吊。
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译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陆』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的,助词
2.代词
3.凑音节助词,不译(如:久之)
4.与
5.去,往

『柒』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1、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句:清 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
2、之表示第一人称,我。
例句: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
3、之作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 ”
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
4、之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白话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
5、之作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战国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白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6、之作为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句:战国 孟子《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
白话译文:战鼓咚咚敲响。
7、之作为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白话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捌』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8)文言文之字扩展阅读: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热点内容
语文练习与测试 发布:2024-05-22 08:13:16 浏览:688
一滴水多少毫升 发布:2024-05-22 06:18:54 浏览:246
有机化学王积涛 发布:2024-05-22 00:08:42 浏览:731
葫芦丝教学视频映山红 发布:2024-05-21 20:05:30 浏览:335
ram是什么 发布:2024-05-21 16:01:12 浏览:622
监禁姊妹教师在线观看 发布:2024-05-21 15:35:50 浏览:86
老师打课代表屁股 发布:2024-05-21 14:58:40 浏览:84
草酸化学性质 发布:2024-05-21 12:29:51 浏览:351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发布:2024-05-21 10:11:15 浏览:804
铜鼎中学 发布:2024-05-21 06:44:28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