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略句文言文
⑴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列出几个句子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⑵ 问判断文言文省略句的方法
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⑶ 文言文中什么是省略句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三)宾语省略
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⑷ 关于文言文的省略句
古人说话的时候应复该是不制省略的。由于中国古代的文字记载很长一段时间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省略若干不必要的文字可以减少文章篇幅,减少刻简的工作量,可以减轻携带的重量。以后虽然开始用纸,但是风气已成,纸的价格也相对高昂,这种省略的现象就流传了下来。
⑸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省略介词“以”“于”,怎么分析出它是省略句,且省略的是这两个字
又试之(以)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试之(以)鸡是倒置句…为:以鸡试之…将军战河北…句式为名动名…河北作为方位名词且前为作战是行为动词…中间应有介词…而果成言应结合上文来判断是否应为:果成(其)言…臣战河南等同将军战河北…
希望采纳
⑹ 文言文里什么是省略句,什么是被动句,倒装句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省略动词宾语。
(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记》)
“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
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五)省略介词。
1.省略“于”。
(1)在。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
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2)从。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给。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
(4)到。
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
(6)对于。
(7)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
(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倒装句
(一)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4.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
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E、其他,表强调。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
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
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
(四)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
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
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C、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
回来”。
⑺ 什么是文言文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专言文属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⑻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是什么意思
倒装,有主语与谓语倒装,即谓语跑到主语钱了,比如你走,成了走你了,有些谓语与宾语倒装,就是动词和宾词调了,如你读书变成你书读,例:大王来何操?大王拿什么来,应该是来操何?省略就是缺少一些东西,可以是主谓宾任一一个。如去之乃还。缺主语没有说哪个还。
⑼ 文言文 省略句多少种类型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①旦日,客从外来,(我)与(客)坐谈。(((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二、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转·曹判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三、省略宾语。(1)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2)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四、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⑽ 列出文言文中的几个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