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言文例句
Ⅰ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因而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递进关系: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
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
二、语气副词:就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词: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
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词:乃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
五、指代副词:怎么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Ⅱ 文言文“或”的意思加例句
或
代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笑或哭。——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饮或博。——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连词义:
1、用作虚词
(1)表示选择或列举。
(2)表示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
(3)表示近似、可疑或不肯定。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副词义:
1、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2、间或;有时。
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动词义:
1、通“惑”。迷惑。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语气词义:
1、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清·黄宗羲《原君》
Ⅲ 文言文例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Ⅳ 已的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完成,完毕 例句: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治愈 例句: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例句: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同本义 例句: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Ⅳ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有哪些
1、颊毛;胡须。
例句:先秦《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译文:深藏它的爪,在这一天,当作他的王鳞的胡须。
2、通“尔”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你父亲长铨,升我到京城述职,那么你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3、通“如”。好像
例句:战国时期吕不韦属下门客《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译文:军队惊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词:
(1)表并列关系。
例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译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表相承关系。
例句:先秦韩非《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文:扁鹊看见桓侯就逃。
(3)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4)表转折关系。
例句:战国左丘明《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译文:我看见老师出来,却不能看见你带领军队回来啊。
(5)表修饰关系。
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设关系。
例句:汉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译文: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下,而诸侯敢救赵的,攻下赵国,一定调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关系。
例句: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例句:清代文学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译文:从今以后,我要再生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句:先秦《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译文: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房子是那么远啊。
5、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句:清代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5)本文言文例句扩展阅读
1、概述:
而是一个汉语字,读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出自《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译:“而,是颊毛。类似毛发的形状。
2、相关词语:
(1)而后: 以后;后来;然后。
(2)而或:有时候
(3)而今:现在
(4)而况:连词。何况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Ⅵ 文言文自的意思加例句
1.代词,自己,自我;本身
自言本是京城女。
2.介词,由;从
自李唐来,自,(自)从。
有朋自远方来。
3.介词,在;于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从。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
4.连词,假如,苟。与“非”连用
自非亭午夜分,
5.连词,却,可是
不思量,自难忘。
Ⅶ 求古文中“且”的全部意思及例句20个左右
助
1、(jū)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狂童之狂也且。——《诗·郑风·褰裳》
2、另见qiě。
且(qiě)[2]
代
此,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
且(qiě)[2]
副
1、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将;将要。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3、暂且;姑且;。
且往观乎?——《诗·郑风》
且携所著。——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刘开《问说》
4、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5、表让步,尚且;都;还。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6、[方言]: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7、【方言】:{且(qiě)表示客人}今天家来了个且,一会再说。[2]
连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连拜且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贼能且众。——清·魏禧《大铁椎传》
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且欲观客。——清·魏禧《大铁椎传》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就是”、“即使”。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且复妄言。——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6、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为众人师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7、另见jū。
Ⅷ 文言文中族的例句和意思
中学文言文中“族”字的例句和意思,有以下5种:
1、名词,意思是家族、宗族。例如: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收族:团结宗族。
2、名词,意思是种类。例如: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
3、名词,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例如: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4、动词,意思是灭族。例如: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族秦:使秦国灭族。
5、形容词,意思是众多。例如: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族庖:众多的厨师。
Ⅸ 文言文虚词例句
一、夫、唯、其
语气词“夫”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尾。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如果是用在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句首,则常常表示对上文的结语或推论。例如:
①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②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这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
③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荀子•议兵》)
前三例都是引出议论的内容,后一例是对上文的总结。
“夫”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有进也表示疑问测度语气,可译“啊”、“吧”或“吗”。例如: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②吾歌,可夫?(《史记•孔子世家》)
“唯”(惟、维)作语气词,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引出主语或强调时间,一般可以不译出。例如:
①《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谓。(《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晋灵公不君》)
③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唯”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祈求、希望,可译为“希望”、“请”等。例如: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天王秉利芳义焉!(《诸稽郢行成于吴》)
③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上书谏吴王》)
句中的“唯”(惟、维)往往用来帮助加强判断,有的可译为“是”。例如:
①晋楚唯天所授,保患焉!(《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黍稷非声,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③是惟子厚之室,既固且安。(《柳子厚墓志铭》)
语气词“其”往往用于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多种语气。
其一是表示估计、推测。往往用来表示自己的意见不一定正确,只是一种推测、估计。或者表示虽有一定看法,但为了谦虚或客气,而使用“其”使自己的意见、看法表述得委婉、曲折些。这种用法的“其”可译为“大概”、“也许”、“或许”、“恐怕”等。例如:
①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③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厚也。(苏轼《贾谊论》)
其二是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例如:
①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诸稽郢行成于吴》)
②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城濮之哉》)
其三是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劝告、祈使、命令。这种用法的“其”,仍然是要使劝告、祈使、命令的语气变得委婉、含蓄些。一般可以不译。例如:
①子其勉也,吾不复见子矣。(《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同上)
④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二、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
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
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
“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①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氏春秋•贵因》)
②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
“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
①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
⑤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⑥“焉”充当状语。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