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乎的文言文用法

乎的文言文用法

发布时间: 2020-11-21 12:08:03

❶ 高考文言文中“乎”字有哪些用法

乎(hū):

动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引申义:呼唤;召唤。如:乎号。

语气词义:

1、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相当于“吗”“呢”。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列子·汤问》:“近者大乎?”“远者凉乎?”“孰谓汝多知乎?”《后汉书·列女传》:“污其行乎?”“断斯织乎?”“不亦精乎?”苏轼《石钟山记》:“汝识之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不闻藏书者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学有难易乎?”

2、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语气。

《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左传》:“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有甚是者乎?”清袁枚《祭妹文》:“天乎?人乎?”

3、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左传》:“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4、表示推测语气。

《左传》:“宋其亡乎?幸而后败。”《三国志·诸葛亮传》:“愿见之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得无苦贫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或能免乎?”

5、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论语》:“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6、表示商榷语气。

《韩非子》:“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7、表示肯定语气

《韩非子》:“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8、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

介词义:

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屈原《离骚》:“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虽死乎此。”

2、于;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公羊·哀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隐?”

3、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吕览·用众》:“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4、于;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战国策》:“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荀子》:“不动乎众人之非誉。”《庄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6、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礼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后缀词义(词尾):

1、形容词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宋周敦颐《爱莲说》:“宜乎众矣。”明刘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昂昂乎庙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

❷ 文言文虚词乎用法

形容词的样子

飘飘乎

和然、焉、哉、一样,表示什么什么的样子

择其一二而扣之,硿硿焉

另外一般在句中,乎有时候相当于于,有时候是停顿,体会一下就好了

其他的就是句尾的语气词~相信你已经把握了~~

❸ 文言文中乎的用法


1、句末语气词,表示一般疑问,反问,感叹,推测等语气。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介词,相当于“于”。
以上就是‘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❹ 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意思,以及例句

乎,放在句末,可以翻译成“吗”表疑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表示选择的疑问翻译成“呢”(儿寒乎,欲食乎?)
还可以翻译成“吧”表示揣度,(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乎?)
放在动词后面,作用相当于介词“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❺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乎”的用法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❻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1..生乎(在,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在,于)吾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对,对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表示疑问,吗)?
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

4..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叹息,啊)?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5..吾尝疑乎(对于)是。
我曾经怀疑过这话

6..君将哀而生之乎(吗)?
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者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感叹,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8..浩浩乎(在)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

9..山川相缭,郁乎(助词,无意)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吗)?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10..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吗)?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11..知不可乎(在)骤得。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

1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13..长硖归来乎!(吧)食无鱼。
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

14..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吧)!
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

❼ 文言文中呼和乎的用法一样吗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3)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❽ 高一文言文中乎的用法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热点内容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