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芾文言文
① 《宋史》中关于李芾的文言文 全文翻译
李芾字叔章,他的祖上是广平人。他从小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不久就在当地有了好名声。(随后)代理祁阳县知县,该县被治理得很好,(又)被征召做了湖南安抚司幕官。当时永州盗寇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年多都未成功。李芾跟参议邓炯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了盗寇的巢穴,活捉贼首蒋时选父子而回,他们余党也随之平息。后又做湘潭县知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步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
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当时权相贾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先禀告才去实行。唯独李芾不禀报什么。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力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去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还是依法处置。李芾曾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民有不生产这种战具的,问他为什么,回答道:“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用杖责打他。贾似道知道以后大怒,让谏官黄万石以贪赃罪诬告,(随之)罢免了他。
元军队攻取鄂州,朝廷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湖南各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下令道:“作乱者斩于旗下。”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贾似道兵败芜湖,于是朝廷恢复李芾官职,让他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州郡都已被元军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泪道:“我怎能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湖涂呢?只因(我)世代蒙受国恩,现在幸亏朝廷任用我,我更应该把全家奉献给国家。”当时他的爱女死了,他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
德祜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元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仓卒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亲自冒着流箭和滚石的危险亲自督战。对于受伤的将士,他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多到堆叠在一起,人们还是登城拼死一战。元军方面有来招降的,李芾杀了他来示众。
李芾的为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处事精明机敏,奸猾的人骗不了他。并他还精力过人,常常是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晚上常常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处理公务。他平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宋史•卷四百五十》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火攻战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佑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② 文言文翻译 蒋母教子
翻译: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③ 求文言文明史蒋德璟传原文及翻译!
蒋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明泉州晋江福全人,其父蒋彦,进士出身,官至江西副使,广东布政司参议,有武功政绩,因忤当事,弃职宦场,返乡归养。蒋德璟从小受到书香教育,受到父亲耿直性格的陶染,这对其以后成为明朝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无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父蒋光彦进士出身,官至江西副使。蒋德璟为万历己酉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因不附魏忠贤,遭排斥。
崇祯时,迁少詹事。崇祯十一年(1639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增饷银二百八十万两,后来杨嗣昌卒于军,德璟上奏:“嗣昌倡聚敛之议,加剿饷、练饷,致天下民穷财尽,胥为盗。又匿失事,饰首功,宜按仇鸾事,追正其罪。”。
崇祯十五年(1642年),首辅周延儒荐拔“德璟可大用”,与黄景昉、吴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之前崇祯帝问:“天变何由弭?”对曰:“拯百姓,即弭天变。近加辽饷千余万、练饷七百万,民何以堪!祖制:三协止一督、一抚、一总兵。今增二督、三抚、六总兵,又设副将以下数十人;权不统一,何由制胜”。崇祯十六年(1643年),改任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德璟博闻强识,“九边厄塞、河漕屯牧、盐策水利、历律刑法,莫不究其利弊。”。性鲠直,能用人,陈子壮、倪元璐、顾锡畴皆由他推荐,谓“贤才不可不惜”。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日引罪去位,不久崇祯帝自缢煤山,明亡。翌年(1645年)六月,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改元隆武,蒋德璟与林欲楫、黄景昉、陈洪谧同时被召用,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朱聿键败走,德璟绝食,是月卒于家中。
④ 文言文《孙权劝学》课文和翻译
一、原文: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4)蒋芾文言文扩展阅读
一、文学赏析
1、主题思想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3]
2、艺术特色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二、人物简介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⑤ 《蒋铨学诗》,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翻译: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削把版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回忆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一旁,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懈怠时,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后又抱着我哭泣,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了半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后背,和我一起吟诵读书;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摇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双眼,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母亲才和我一同睡觉。
⑥ 文言文翻译《宋史·吕颐浩传》
吕颐浩字元直,其祖先是乐陵人,迁居齐州。考中进士。父丧后家贫,亲自耕种以赡养老小。后来任密州司户参军,因为李清臣的推荐,任州教授。授任宗事博士,历官入朝任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任徽猷阁待制、都转运使。
讨伐燕地之役,颐浩以转输官身份随种师道到白沟。攻取燕山之后,郭药师的二万部队,契丹的一万多部队,都依靠政府供养,诏令任命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上言说:“开拓极远的边疆,其势难守,即使穷竭财力,无法善后。”又上奏陈述燕山、河北危急之事五件,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徽宗大怒,下令夺去他的职务,而兼职如故;不久恢复官职,升任徽猷阁直学士。金人攻入燕地,郭药师劫持颐浩与蔡靖等人降敌。敌人撤退后回归,重新任命为河北都转运使,因病辞职,任提举崇福官。
高宗即帝位,授任他为知扬州。皇帝到南方,颐浩入宫晋见,授任户部侍郎知扬州,升任户部尚书。大盗张遇聚兵数万驻扎在金山,纵兵烧掠。颐浩单身与韩世忠到他们的兵营,劝说他分清顺逆,张遇的部队放下兵器投降。升任吏部尚书。
建炎二年(1128),金人逼近扬州,皇帝南渡镇江,召随从大臣询问去留之策。颐浩叩头希望留在此地,作为江北的声援;否则,敌人乘势渡江,事情越是危急。皇上到钱塘,授任颐浩为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回兵驻扎京口。金人离开扬州,颐浩改任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
当时苗傅、刘正彦作乱,逼高宗避位。颐浩到江宁,接受改元为明受的诏令,正遇朝廷讨论,都不敢开口。颐浩说“:这一定是有兵变。”其子吕抗说“:皇上人当中年,二帝蒙尘沙漠,日夜期望拯救,哪里肯仓促逊位给幼儿呢?可知兵变无疑。”颐浩立即派人送信给张浚说:“时事如此,我们只能不得已吗?”张浚也认为颐浩有威望,能处理大事,写信给颐浩报告起兵情况。颐浩于是与张浚及诸将相约,合兵讨贼。当时江宁百姓惊惧,颐浩于是令杨惟忠留驻,安抚人心。而且提防苗傅等人计穷挟持皇帝由广德渡江,戒令惟忠先作控制准备。不久有诏令,召颐浩到枢密院任职。上书说:“当今金兵乘战胜之威,群盗有蜂起之势,兴衰拨乱,事体艰难,怎能让皇帝退享安逸?请赶快让皇帝复位,以图谋恢复大计。”于是在江宁起兵,举鞭誓师,士兵们都十分感奋。
快到平江时,张浚坐小船迎接他,两人相持而泣,互商大计。颐浩说:“颐浩往年谏阻开边,几乎死于宦官之手;承办漕运,几乎陷没在腥膻之地。现在事情如果不成功,不过被族灭而已,为国家而死,岂不快哉?”张浚认为他很豪壮。就在船中草制檄命,进升韩世忠为前军,张俊辅佐他,刘光世为游击,颐浩、张浚统率中军,刘光世分兵殿后。颐浩从平江出发,苗傅同党假托圣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上奏说,所统将士,都是激于忠义,可合不可离。苗傅等人惊恐,于是请高宗复位。军队到达秀州,颐浩勉励诸将说“:现在虽然已反正,但贼臣仍在宫内握有兵权,事情如果不成功,一定加我以造反之名,翟义、徐敬业之事可为借鉴。”到达临平,苗傅等人抵抗。颐浩披甲出入战阵,督促世忠等人破贼,苗傅、刘正彦引兵逃走。颐浩带领勤王护驾部队入城,人民夹道围观,掩面而泣。
朱胜非被罢去相位,皇上任命颐浩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上到建康,听说金兵又进犯,召问诸将移都之地,颐浩说“:金人想以陛下所到之地为边界,现在应当边战边避,奉陛下于万全之地,我愿意留在常、润死守。”皇上说:“我身边不能没有宰相。”于是命令韩世忠守镇江,刘光世守太平。皇帝到平江,听说杜充溃败,皇帝说:“事情很急迫了,怎么办?”颐浩于是献航海之策。
当初,建炎御营使本来以行幸总令军政,而由宰相兼任,于是专断兵权,枢密府几乎无法干预。颐浩任相时尤其专横,赵鼎指责他的过失。四年,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赵鼎谢绝,并且攻诋颐浩,上了十几道奏章,颐浩请求离职。授任他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诏令因为颐浩倡义救王,所以优礼他。
奉化盗贼蒋琏趁乱为变,劫持颐浩到军中,高宗因为颐浩的缘故,赦免而招安他们。不久授任颐浩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颐浩请求拨给五万士兵驻扎建康等处,又请求把王王燮、巨师古的军队隶属于自己。快到镇江时,而李成派部将马进围攻江州。于是把军队驻扎在鄱阳,会合杨惟忠的部队,奏请与他们一起奔赴南康,派师古去救江州。与敌人激战,颐浩、惟忠失利,师古败逃到洪州。颐浩请求增加军队讨伐李成,高宗说“: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不及他,但是轻率进兵,是他的失误。”诏令王王燮带领一万多人迅速前去策应。颐浩又在左蠡驻扎下来,又得到门舍人崔增的部队一万多人,军势复振。命王王燮、崔增攻击敌人,大败敌人,乘胜到江州,而马进已攻陷江州城。朝廷任命张俊为招讨使,张俊到后,打败马进。马进逃走,李成率领残兵投降刘豫。
⑦ 《蒋铨学诗》,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一、原文: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二、翻译: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削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回忆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一旁,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懈怠时,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后又抱着我哭泣,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了半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后背,和我一起吟诵读书;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摇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双眼,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母亲才和我一同睡觉。
⑧ 文言文翻译蒋乂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移居河南。蒋父天性敏锐,七岁时,见到 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外祖吴兢任史官,蒋火年幼时在外祖父家习,得到他的书,博览强记。成年以后,融会贯通群书,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器重他。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士,正值战乱兴起,文史图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宰相张镒也很欣赏蒋乂,委任他在集贤院担任低等的官职。蒋又整理编排图书一年多,分部别类,得到完善的图书两万卷。二次升迁为王屋县尉,担任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升任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视这一职务,先在延英殿召见他,随后就任命了他。 (德宗贞元)十八年,调任起居舍人,转任司勋员外,都兼任史官的职务。
皇帝曾登上凌烟阁,看见左面墻壁毁坏剥落,题写的文字模糊残缺,每行仅剩下几个字,叫人抄录下来去问宰相,宰相中无人知道。皇帝立即派人召来蒋乂,蒋乂回答说:“这是圣历年间的《侍臣图赞》。”接着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不漏一字。皇帝感叹说:“即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记诵的功夫也超不过蒋乂。”适逢有诏令询问神策军建置始末,中书省查考没有结果,当时集贤院士很多,没有能回答出来的。于是前去询问蒋乂,蒋乂逐条陈述十分详细。宰相高郢、郑珣瑜感叹地说:“集贤院有人才啊!”第二天,皇上下诏让蒋乂兼管集贤院事务。父子先后担任士,儒者认为是很荣耀的事。
不久,改任秘书少监,再次兼任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撰修《德宗实录》。因为有功劳升任右谏议大夫。裴垍被罢去宰相,而李吉甫厌恶裴垍,因裴垍曾任史馆监修,因此授任蒋乂太常少卿。过了很久,调任秘书监,多次受封为义兴县公。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懿。
蒋乂长期在朝廷任职,任史官达二十年。每当朝廷上议论重大政事,宰相不能裁决时,总要向他咨询,蒋乂依据经义或旧典来参议时事,他的应对得当确切详实。当初因这样做而受到礼遇,但最终也因此而触犯了权贵近臣,仕途阻塞不能升任显要的官职。然而生性纯朴正直,遇到权臣执政,常常多年不得升迁。曾上疏指责裴延龄的罪恶并抗拒 王叔文,受到当时人的推崇。蒋乂刚成年时就立志习,到老不厌倦,即使是严寒酷暑,书卷也不离开面前,因此能通晓百家问,特别详知前代沿革。家中藏书达一万五千卷。蒋乂原名武,宪宗时
因进见皇帝,请求说:“陛下今天息武治文,群臣应当顺承皇上旨意,请皇上允许我改名叫乂。”皇上很高兴。当时朝廷讨伐王承宗战事刚刚结束,蒋乂 担心天子锐意用武,也借此来委婉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