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笈多美术

笈多美术

发布时间: 2020-11-21 16:46:21

❶ 印度美术的中世纪时代

印度中世纪 (约7~世纪)是印度教美术的全盛时期。自笈多时代以降,佛教在印度本土日渐衰微,印度教跃居统治地位。中世纪印度南北各地历代地方性王朝大多信奉印度教,兴起了建造印度教神庙的热潮,持续数百年而不衰。印度教神庙被看作印度教诸神在人间的住所。神庙的高塔悉卡罗通常象征着诸神居住的宇宙之山。神庙的圣所“子宫”(宇宙的胚胎)中往往供奉着印度教宇宙大神毗湿奴、湿婆及其化身、象征或仙侣的雕像,尤以湿婆生殖力的象征林伽(男根)最为常见。神庙的外壁往往也雕满了男女众神、人物、动物、花卉等装饰浮雕,建筑与雕刻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印度教神庙的型式大体可分为3种:①南方式(达罗毗荼式),悉卡罗呈角锥形;②北方式(雅利安式或城市式),悉卡罗呈曲拱形;③德干式(中间式),介乎南方式与北方式之间。印度教诸神基本上是自然力量的化身,宇宙精神的象征,生命本质的隐喻,因此印度教艺术必然追求动态、变化、力度,呈现动荡、繁复、夸张的巴洛克风格。这种巴洛克风格带有印度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生命的冲动、想像的奇特和装饰的豪奢似乎都超过欧洲的巴洛克艺术。
南印度诸王朝美术
中世纪南印度诸王朝保持着纯正的达罗毗荼文化传统,发展了达罗毗荼人的艺术。帕拉瓦王朝(约600~897)的都城建志补罗的凯拉萨纳特神庙与海港摩诃巴里补罗的五车神庙、石窟神庙和海岸神庙,是印度南方式神庙的滥觞,几乎提供了所有南方式神庙的原型。摩诃巴里补罗神庙的岩壁浮雕《恒河降凡》是帕拉瓦雕刻的杰作,体现了初期印度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朱罗王朝 (846~1279)的都城坦焦尔的巴利赫蒂希瓦尔神庙和□伽贡达朱罗补罗的同名神庙,沿用帕拉瓦神庙的平面设计,角锥形的悉卡罗更加巍峨。朱罗王朝的铜像,例如名作《舞王湿婆》,造型优雅,动态灵活,是南印度巴洛克风格盛期雕塑的典范。潘地亚王朝(1100~1331)的都城马杜赖的神庙群因袭朱罗样式,门楼(瞿布罗)高于主殿,装饰雕刻繁杂缭乱,属晚期巴洛克风格。中世纪后期的维查耶那加尔王朝(1336~1565)的神庙群以及纳耶卡王朝(1564~1600)在马杜赖修建的神庙,柱廊(曼达波)的地位突出,装饰雕刻繁琐靡丽,流于罗可可风格。
德干诸王朝美术
中世纪德干地区诸王朝处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混杂的中间地带,频繁的战争导致南北方美术风格的交流。早期遮卢迦王朝(535~753)在迈索尔的 3座都城巴达米、阿胡尔和帕德达伽尔的神庙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变而来,中世纪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影响,同时渗入了北方式神庙的成分。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是建志补罗的凯拉萨纳特神庙的仿制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继续开凿埃洛拉石窟。埃洛拉第16窟凯拉萨神庙,是仿照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设计的,镂空整块山岩凿成,不愧为举世无匹的巨构杰作。凯拉萨神庙的雕刻,综合了笈多时代的典丽、遮卢伽王朝的浑厚与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动态强烈,变化丰富,活力充沛,代表着印度巴洛克美术的最高成就。约在同时期开凿的象岛石窟湿婆神庙,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术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湿婆三面像》集优美、崇高、狞厉于一身,寓创造、保存、毁灭之奥义,堪称世界雕刻名作。后期遮卢迦王朝(10~12世纪)的神庙群,外壁壁龛密集,装饰渐趋繁琐。曷萨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贝卢尔、赫莱比德、索姆纳特普尔修建的神庙,平面设计呈星形,悉卡罗较低,外壁装饰浮雕更加细密纤巧,亦流于罗可可风格。
北印度诸王朝美术
中世纪北印度诸王朝奉为正统的雅利安文化,愈来愈多地吸收了达罗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萨姆流行的□多罗教(性力崇拜),同时影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术。巴拉王朝(约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后庇护所。波罗诸王扩建增
修了那烂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分层立龛的角锥形高塔形制,可能与印度教神庙的悉卡罗有关。那烂陀等地出土的波罗石雕或铜像,如宝冠佛、多臂观音、密教女神多罗菩萨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与南印度铜像的双重影响,感染了巴洛克的豪华、繁缛、怪诞,被称作火焰式的艺术。巴拉美术对尼泊尔、中国西藏、缅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术影响较大。东恒伽王朝 (8~13世纪)在奥里萨境内营造了宏伟的神庙群。奥里萨神庙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罗呈玉米状,代表作有布巴内斯瓦尔的林伽罗□神庙、布里的扎格纳特神庙、康那拉克的太阳神庙等。奥里萨雕刻装饰繁丽、动态夸张,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康那拉克太阳神庙的巨大的浮雕车轮富丽堂皇,被视为印度文化的象征。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庙群可与奥里萨神庙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庙也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悉卡罗呈竹笋状,主塔周围环峙多层小塔,代表作有根达利耶·摩诃提婆神庙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庙外壁高浮雕嵌板带上千姿百态的女性雕像和爱侣(密荼那)雕像著称,变形极美,性感极强,亦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书》是印度雕刻的压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奥西亚的苏利耶神庙和阿布山的毗摩罗塔楼,古吉拉特的苏利耶神庙,也属于北方式神庙,比例匀称,装饰华丽。克什米尔地区仍然营造着犍陀罗传统的寺庙,重要的有摩尔坦德和阿万蒂普尔的庙宇。
伊斯兰时代美术
13世纪,突厥人、阿富□穆斯林入侵印度,德里苏丹国建立以后,开始出现了印度伊斯兰美术。14世纪,各地方穆斯林王国纷纷独立,印度伊斯兰美术随之普及。16世纪,北印度莫卧儿王朝兴起,印度伊斯兰美术盛极一时。
印度伊斯兰美术不仅是伊斯兰教美术在印度的变种,也不仅是印度本土艺术的改造形式,而且是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的不同特点的融合(融合的基因之一是对装饰性的共同爱好),结果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化模式与艺术风格。
德里诸王朝美术
德里苏丹国诸王朝(13~16世纪)的建筑以中亚传入的伊斯兰风格为主,同时也混合了某些印度因素。德里苏丹国奴隶王朝(1206~1290)在德里兴修的库巴特·乌勒·伊斯兰清真寺和库特卜尖塔, 高华丰丽,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最早范例。卡尔吉王朝(1290~1320)建造的贾马阿特·哈纳清真寺和阿来门,则纯属伊斯兰风格。图格卢克王朝(1320~1413)的建筑简朴而刻板。赛义德王朝(1414~1451)和洛提王朝(1451~1526)的建筑试图复兴卡尔吉风格。
地方诸王国美术
地方穆斯林独立的诸王国(14~16世纪)的建筑更多地受到各地印度传统建筑的影响,呈现印度文化地方色彩强烈的多样化混成风格。江普尔王国(1400~1478)的阿塔拉清真寺,明显受有印度教神庙的影响。孟加拉王国(1336~1576)的阿迪纳清真寺、小黄金清真寺和大黄金清真寺,采用了印度教神庙的结构与装饰。古吉拉特王国(1401~1537)的都城艾哈迈达巴德的大清真寺,以当地传统方式砌成15个圆拱屋顶。马尔瓦王国(1401~1531)的都城曼杜的大清真寺,则谨守伊斯兰传统风格。德干的巴曼王国(1347~1527)的建筑混合了印度、突厥、埃及、伊朗的风格,吉尔伯加的大清真寺、道拉塔巴德的金德塔、比德尔的马茂德·加万学院,都是这种混成风格的范例。
莫卧儿王朝美术
莫卧儿王朝(1526~1859)是察合台系突厥人──莫卧儿人在印度次大陆建立的伊斯兰帝国。莫卧儿王朝第 3代皇帝阿克巴开明的宗教融合政策,加速了伊斯兰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的进程,为印度伊斯兰美术的充分发展开辟了道路。莫卧儿建筑主要吸收了波斯伊斯兰建筑的影响,同时融合了印度传统建筑的因素,形成了一种既简洁明快又装饰富丽的莫卧儿风格,代表着印度伊斯兰美术的最大成就。莫卧儿建筑集中分布于莫卧儿帝国的都城德里、阿格拉与陪都拉合尔等地,16世纪后半叶阿克巴时代主要以红砂石修筑。17世纪中叶沙·贾□时代主要以白色大理石建造,代表作有胡马雍陵、 阿格拉城堡 、法特普尔·西克里城堡、拉合尔城堡、阿克巴陵、伊蒂马德·乌德·道拉墓、德里红堡、德里大清真寺、泰姬陵。泰姬陵被公认为世界建筑艺术的奇迹之一。莫卧儿细密画的成就仅次于建筑,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季等莫卧儿皇帝都热心赞助绘画。从伊朗、印度延聘宫廷画家制作大量细密画,描绘朝觐、宴乐、狩猎、战争场面、王室肖像和后宫生活。莫卧儿细密画基本上属于宫廷艺术,线条细腻,笔法纯熟,设色富艳,注重写实,擅长刻画人物心理。莫卧儿时代印度本土诸邦的拉杰普特绘画,与莫卧儿细密画并行发展,互相影响。拉杰普特绘画主要分为拉贾斯坦尼派(平原派)和帕哈里派(山区派),帕哈里派的佼佼者为康格拉派。拉杰普特细密画题材多取自印度史诗、神话,尤其是关于牧神黑天克利希那(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与牧女拉达恋爱的民间传说。作品往往常有田园诗的色彩、牧歌式的情调和音乐旋律之美,线条粗犷,构图生动,用色大胆,对比鲜明,人物造型朴实自然。
印度美术发展至今
1858年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后,印度的传统文化艺术濒临灭绝。继而许多西方的有识之士和印度的爱国学者,致力于重新发掘、整理和阐释印度的文化艺术遗产,印度美术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自古以来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史不绝书,中国古代赴印求法高僧法显、玄奘、义净等人的记载现已成为研究印度文化艺术的宝贵文献。

❷ 印度美术的笈多佛教美术

笈多诸王大多信奉印度教,但对佛教、耆那教等异教采取宽容政策,后期笈多诸王甚至赠金筹建佛教学府那烂陀寺。笈多时代佛教哲学家无著、世亲把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哲学发展到极峰,浸透了唯识玄想精神的佛教古典主义艺术亦臻于鼎盛。萨尔纳特的达迈克□堵波,阿旃陀石窟第16、17、19诸窟,桑奇第17号祠堂、第51号精舍,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都是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佛教建筑遗构。奥兰加巴德石窟开凿于后笈多时代,已偏离了古典主义的规范。笈多佛教雕刻的两大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在继承贵霜时代犍陀罗和马图拉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笈多时代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马图拉式佛像和萨尔纳特式佛像,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马图拉式佛像比犍陀罗佛像更加印度化,比贵霜马图拉佛像更加理想化,脸型是印度人的,眼神是冥想式的,螺发整齐,身材颀长,背后圆光硕大精美,而最典型的特征则是半透明的湿衣效果,代表作有《马图拉佛陀立像》。萨尔纳特式佛像与马图拉式佛像造型类似,充满了宁静、内向、和谐的基调,最典型的特征是显露裸体的全透明衣纹效果,代表作有《鹿野苑说法的佛陀》。笈多式佛像对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远东佛教美术的影响比犍陀罗佛像更为深远。印度古代的绘画遗品极少,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画便显得格外珍贵。笈多时代阿旃陀壁画的风格处于从古典主义的高贵单纯向巴洛克的豪华绚丽过渡期间,印度雕刻传统的表现标准女性美的三屈式,也被许多壁画所采用,代表作有《须大□本生》、《持莲花菩萨》等。巴格石窟的壁画约作于后笈多时代,世俗化、程式化倾向的增加反映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
笈多印度教美术
笈多时代古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转化,印度教美术随之勃兴。笈多印度教建筑的遗构有蒂哥瓦神庙、皮得尔冈神庙、代奥格尔十化身神庙、乌德耶吉里石窟等,提供了以后数世纪印度建筑的雏形和范式。笈多印度教雕刻的代表作有马图拉的
《毗湿奴立像》、乌德耶吉里的《毗湿奴的野猪化身》、代奥格尔的《毗湿奴卧像》等,风格已逐渐从古典主义向巴洛克风格演变。笈多印度教美术拉开了中世纪印度教美术全盛时期的壮丽序幕。

热点内容
英语培训网站 发布:2025-07-16 20:30:30 浏览:184
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答案 发布:2025-07-16 18:48:24 浏览:861
2015英语听力 发布:2025-07-16 18:45:10 浏览:624
山东高考语文选择题 发布:2025-07-16 18:07:14 浏览:309
狼爸教育视频 发布:2025-07-16 17:26:46 浏览:82
日语初级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6 16:19:48 浏览:310
数学高考公式文科 发布:2025-07-16 15:51:48 浏览:136
起亚k3油耗怎么样 发布:2025-07-16 15:51:32 浏览:558
物理数学 发布:2025-07-16 15:37:48 浏览:623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设计 发布:2025-07-16 14:17:38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