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王洪义
Ⅰ 上海大学美院和四川美院都有哪些优势分别介绍下
怎么说好呢,个人到是觉得上海大学美院好 川美的油画系全国第一 这没话说的 罗中立校长亲自任教。该校设有国画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美术学、美术教育、建筑艺术、影视艺术等的综合美术院校 上海大学美院设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五年制本科和中专部。师资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截止至2009年底有教职人员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正副教授53人,讲师 39人,助教10人,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是国内和本学科中的学术领军人物或知名学者,其中有:邱瑞敏、汪大伟、张培础、杨剑平、王劼音、凌启宁、金纪发、章德明、姜建忠、潘耀昌、徐建融、陈平、王孟奇、戴明德、郭力、黄阿忠、武云霞、陈青、王海松、罗林、邹其昌、庄小蔚、乐震文、周国斌、徐龙宝、张海平、王洪义、黄建平等,同时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设计师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各项展览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都为上大美院跻身中国一流美术学院奠定了基础。
Ⅱ 求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呢
以下是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考研参考书:
《美术史权威笔记》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思维导图》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必备题库》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简答题、论述题专题整理》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概论》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重点笔记》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概论课程讲义》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中国美术史》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外国美术史》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高分三驾马车·权威笔记》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高分三驾马车·思维导图》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高分三驾马车·必备题库》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专题整理》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艺术学概论重点笔记》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中国文化读本重点笔记》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艺术概论课程讲义》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中国美术史》 李福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1出版)
《中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集体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外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集体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概论》 袁宝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绘画通史》 王伯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0 年
《中外美术史》林木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 王洪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概论》 蒋勋 三联书店
《艺术学概论》杨琪 高等教育出版社
Ⅲ 美术(平面设计)专业:我是否要考研
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050403美术学 6
01书法史论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 俄 语或203日语③338美术史论④ 804汉字与古汉语 报考01、02方向考生交报名材料时附书法作品一幅(原件或照片),附已发表的论文一至两篇。
02书法技法研究 同上
03美术创作与研究(油画)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 俄 语或203日语③338美术史论④ 805美术创作与技法研究 报考03方向考生必须在北京报名并附作品.复试:创作构图。
专业代码. 研究方向 专 业 考 试 科 目 导 师 及 其 研 究 方 向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硕士研究生专业
050403 美术学专业
1、架上绘画研究 (1)素描人物 (2)油画人物 章德明教授:新具象表现油画 姜建忠教授:新具象油画黄阿忠教授:现代中国油画 李朝华副教授:油画风景与静物金晶石副教授:架上绘画新具象写实表现 李跃滨副教授:油画人物浦 捷副教授、秦一峰副教授:现代架上绘画
2、水墨画研究 (1)水墨基础 (2)命题创作 王孟奇教授:写意人物画 乐震文副教授:山水画张培成教授:水墨的延伸与演进 韩 峰副教授:实验水墨 汤宝玲副教授:花鸟画 肖素红副教授:综合材料与技法研究
3、雕塑艺术研究 (1)素描人体 (1)泥塑人体 杨剑平教授:新具象雕塑研究 张海平教授:现代公共雕塑王建国副教授:材质与雕塑(主攻木雕)刘建华副教授:当代雕塑创作 夏阳副教授:架上具象雕塑
4、丝网版画研究 (1)素描 (2)色彩 周国斌副教授:丝网版画 徐龙宝副教授:木刻版画研究王德源副教授:版画语言研究
5、美术史研究 (1)美术史 (2)美术理论 潘耀昌教授:近现代美术史、公共艺术研究 陈 平教授:西方美术史徐建融教授:中国书画与实践美术史学 李超副教授:东西方美术交流 王洪义教授:视觉形式分析、西方后现代美术
6、素描艺术研究 (1)素描 (2)速写 于树彬教授:素描艺术研究
050404设计艺术学专业
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1)人物线描写生 (2)平面设计 黄建平教授:公共视觉传达、CI设计、招贴杜士英副教授:招贴、图形、导向艺术设计 董卫星副教授:视觉传达
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1)环境艺术设计基础(2)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田云庆副教授:室内与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刘森林副教授:室内设计 何小青副教授:室内外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廖志豪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
3、装饰壁画研究 (1)人物线描写生(2)壁画创作 杨清泉教授:装饰环境艺术研究(壁画)阮祖隆副教授:西洋传统壁画
4、数码交互艺术研究 (1)造型基础(非艺术类专业考生考:逻辑演义)(2)创意文案 汪大伟教授:互动创作研究
5、材料(玻璃)艺术研究 (1)素描人物 (2)色彩静物 庄小蔚副教授等:玻璃艺术、陶瓷艺术、综合材料艺术、饰品艺术
6、现代建筑研究 (1) 中外建筑艺术史(2) 中外建筑形态设计原理 武云霞教授: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 蔡镇钰教授:生态建筑设计陈海龙高级工程师: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王海松副教授:建筑形态及环境
7、城市艺术体验设计研究 (1) 城市艺术体验原理(2) 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关阳: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8、会展艺术与技术 (1) 会展设计理论(2) 会展策划设计 郭力教授、费钦生研究员、汪均益教授注:新增方向。报考本研究方向的考生须在网报时选择研究方向0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在专业考试报名时向美术学院教务办公室说明并经考生本人签字确认后,发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考试准考证。
050401艺术学专业
美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 (1) 中外美术史(2) 传播学及美术出版基础知识 陈 平教授:美术传播理论及历史
Ⅳ 生活美学的后 记
一种当代美学的最新转向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当代生活和艺术所发生的“审美泛化”的质变。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它凸显为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当代艺术也以“反美学”的姿态正走向观念(conceptual art)、走向行为(performance art)、走向环境(environment art),也就是走向了“审美日常生活化”。
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迁,2004年5月,高建平先生邀请国际美学协会的前主席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先生访华,他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题为《重思美学》(Rethinking Aesthetics)的演讲(这是他出版新著里重要的一章)。他明确提出:要解释这些新的文化现象,首先置疑的就是康德的“审美非功利”思想(这与我们真的是不谋而合)。进而,须在康德的美学(实际上是审美自律论)与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美学(实际上是审美他律论)之间,做一种折衷式的考量,然后再来直面与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在《重构美学》(Undoing Aesthetics)中所同样面临的“当代审美泛化过程”的问题。其实,他的这种折衷思想的阿基米德点支点,仍是吸收了某些后现代主义要素的一种“新实用主义”。这是美国人式的“调和持中”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和综合态度,其实从东方文化来看似乎更加贴切。
同月,柏林特的继任者阿列西·艾尔雅维奇(Ales Erjavec)也来造访社科院,在题为《全球化与美学 / 作为全球化的美学》(Aesthetics and/as Globalization)的演讲里面,特别强调美学研究虽然要以全球化的视野为参考(这是我们所谓的“全球价值的普遍化”的一面),但是更要注重其在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问题(这就是“地域价值的全球化”的一面)。当时笔者曾追问说,我们能否建立一种“全球美学”(global aesthetics)——这种美学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学元素——的时候,阿列西给予了否定的答复,但却认定形成一种“复数的”美学是可能的。
还记得若干年前的深秋,在我被借调到中国文联《美术》杂志工作期间,世界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来华办画展,展览题记上,镌刻着隽永的圆体烫金俄文——“美是生活”!这一思想看似已尘封了许久的美学思想,还跳跃着思想的火花,它之所以曾被本土文化那么容易地接近和接受,似乎自有其道理所在。也许,美与生活,在中国古典文化里向来具有“妙在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来年的初春,与《美术》杂志同仁拜访艺术理论家和雕塑家王朝闻老先生。有趣的是,王老精神矍铄地借用“事实胜于雄辩”的话,来说明较之“审美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美的事实”的生活本身。
如是观之,“生活美学”是不是一种新的思路呢?不仅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这些现代哲人在美学运思中都有回归生活的路向,而且,这种切近生活的态度似乎更契合于中国人的心灵。这本书其实就是一部在“现象学视界”内的“生活美学”导论,它要试图阐释和解决的是当代美学的转向这个“新问题”。
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便逐渐浮出了地平线,呈现在我的视野当中。笔者写作的内在动力就是——面对“后现代”历史境遇,如何以另一种“全面的现代性”来诗意的栖居?也就是如何在“后现代”中来重构“现代”,来重构“现代审美精神”?
实际上,当代欧美美学家们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美学的“新生长点”。韦尔施的《重构美学》、费德斯通(Mike Featherstone)正在应金惠敏先生之邀编撰的论文集《审美泛化》(Aestheticization)和柏林特的《艺术与介入》(Art and Engagement),都聚焦在审美与生活的之间界限的日渐模糊趋势上,并力图从多元化的视角给出自己的美学解答。还有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千禧年出版的新书,就直接在杜威思想基础上,来试图来直接重建一种生活化的美学。只可惜,柏林特和舒斯特曼的这些最新的美学研究,都是我完成书稿后再过三年才看到的,但的确与他们的思想有“所见略同”乃至“相见恨晚”之感(本书在修改中增加了一章的内容)。不过,当代欧美美学所面临的历史境遇,同当代中国美学所直面的问题并不相同,它要力图摆脱的是占据主流的分析美学传统,特别还要面对“艺术的终结”后的美学境遇。相形之下,当代中国美学建构主要面对的仍是实践美学及其后的问题,或者说是面临的还是“实践与生命的张力”的现实语境,而且,主流艺术境遇亦与欧美形成了历史性的错位。
而且,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浸渍在其中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再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着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实际上,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倒颇有几分回归生活的色彩。李先生从(来自传统文化根基的)“实用理性”出发,甚至还吸纳了一些实用主义的要素。根据个人的体会,有的时候我总感觉李先生的观念与杜威的思想之间竟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巧合的是,李先生最近也承认他在写《批判哲学的批判》时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内在影响。
在很大意义上,我倒更愿意将生活美学视为实践美学在“本体论”上的继续发展的努力和尝试之一,因为“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确实是内在相通的。还有,几次到归国的李先生那里拜访令晚辈真有些“醍醐灌顶”之感(特别是美术馆门前偶遇的交谈令人难忘),先生的思想仍是那么的“鲜活”。
总之,还是那句话,忘记生活世界,终将被生活世界所遗忘!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学更需回归于生活世界来加以重构,这是由美学的学科本性所决定的。生活美学,也许也正是未来美学的可选择的发展方向之一,笔者也正在这条“林中小径”上漫步着。
滕守尧先生、聂振斌先生、王南湜先生、金元浦先生、童坦先生、李醒尘先生和包晓光先生都曾是改变我生活道路的恩师,您们的恩情令学生终生感念。我要感谢滕守尧先生将我引领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这一学术殿堂来工作,并给予我多方面的热心帮助,感谢聂振斌先生的热忱而认真的指教,并欣然命笔为本书作序(还为本书定了名)。我要感谢王南湜先生在“做事”和“做人”两方面对我的谆谆教诲,学生至今仍在从中受益。我要感谢李德顺先生和陈晏清先生对晚生高屋建瓴的指正。我要感谢高建平先生、金惠敏先生、王生平先生、张法先生、彭锋先生、张晓明先生、陶东风先生、王南先生、王一川先生、徐亚莉女士、闫孟伟先生、宁宗一先生、盛英女士、王兴华先生、彭修银先生、陆扬先生、薛富兴先生和我们美学室的章建刚先生、王柯平先生、田时纲先生、徐碧辉女士、梁梅女士在各方面对我的真诚帮助。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曾求教于美术界的邵大箴先生、王仲先生、王宏建先生、梁江先生、王洪义先生等诸位方家,在此一并对你们表示谢意!感谢安徽教育出版社王竞芬编辑的辛勤工作!还有我的父母双亲和爱人小桂,你们给了我太多生活的鼓励!
衷心谢谢你们!
刘悦笛
2004年5月30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Ⅳ 东北大学设计学研究生多少分录取呀
你好,文都网校考研( wene )为您服务。
东北大学设计学专业2016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一、环境设计方向
1、手绘设计表达
2、环境设计电脑效果图
参考书目:
《室内环境设计》,张青萍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二、视觉与媒体设计方向
1、手绘设计表达
2、广告设计或标志设计电脑表达
参考书目:
《现代广告设计》,赵琛编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三、装饰绘画艺术方向
1、素描
2、装饰画创作
参考书目:
1、《材质构成课题研究》,李宏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2、《装饰画基础教程》,王亚非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八版。
3、《装饰图案》,赵茂生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第九次印刷。
四、书法与设计艺术方向
1、临帖(对临指定碑帖四尺三开竖式)
2、创作(指定文字内容写成书法作品,四尺三开竖式)
参考书目:
1、《书法教程》,欧阳中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2、《新编书法教程》,朱利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五、公共艺术与产品设计方向
1、手绘设计表达
2、实用装饰产品设计电脑表达
参考书目:
1、《公共艺术概论》,王洪义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2、《产品的诞生》,[英]詹妮弗·哈德森 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3、《立体的世界》,陈放编著,黑龙江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Ⅵ 阐述一下黑土艺术如何健康发展
大量的史实与经验都已证明,在美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黑龙江省虽然地理位置偏远,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黑龙江省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8年黑龙江美术家协会成立之时,就在省美协配备美术理论干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1978年以后随着美术创作的发展,美术理论有所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一支队伍,在这个基础上1980年美协黑龙江分会开始出版内部刊物《黑龙江美术通讯》,除了发表一些消息、报道、文章之外也发表一些我省理论家撰写的文章。为适应美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出于加强理论建设的目的,2003年8月省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在省美协的高度重视下,美术理论委员会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工作,配合美协工作,推动我省美术创作健康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成功举办了举办了“北大荒版画30周年学术研讨活动”、《新世纪黑龙江美术发展研讨会》、《50年回望——黑龙江美术研讨会》、《首届黑龙江省美术评论奖》等学术活动。
纵观黑龙江美术理论研究的发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紧紧围绕黑龙江的美术创作,服务于黑龙江美术创作。引导美术创作形成黑龙江地域特色,推出了“北大荒画派”艺术品牌,总结、推广北大荒版画基本经验,介绍我省美术家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纵观黑龙江的美术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北大荒版画、冰雪山水、基础理论、民族艺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谴怀抒意 情系黑土——北大荒版画
北大荒版画是黑龙江省知名的文化品牌,其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是突出群体作用,连续培养了几代知名版画家。
北大荒版画诞生伊始就受到全国美术界的关注,我国美术界的著名画家、理论家,我省的画家、理论家和垦区领导者及北大荒版画作者,纷纷写文章高度评价北大荒版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成功经验。
北大荒版画早期的画家们在创作的同时,也进行理论方面的思考。版画家晁楣、张祯麟、杜鸿年、张作良、张路、郝伯义等,理论家王观泉、陶同、章华、于美成和于显达等相继在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黑龙江的版画艺术及其画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88年初共有242篇文章介绍北大荒版画创作及黑龙江其他版画群体,这些文章发表于《美术》、《美术史论》、《文艺评论》、《黑龙江美术通讯》、《黑龙江日报》等报纸刊物上。其中有161篇文章出自黑龙江作者之笔。(1)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美术史上没有那一个画派有那么多人写如此多文章来肯定它的艺术成就,总结它的基本经验,分析它的艺术道路和美学风格。这为北大荒版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确立北大荒版画在我国新兴版画运动史上乃至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大荒版画作者还撰写了一些版画创作基本方法和技法的文章。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晁楣的《几种特殊效果的拓印方法》、《怎样使用胶合板》、《套色木刻》、《色彩漫谈》、《构图实践琐记》、《刀法性能浅识》,杜鸿年的《木刻讲座》,郝伯义的《套色木刻中白的运用》等。
晁楣作为北大荒版画的领军人物和黑龙江美术的领导者,他以极大热情关注、引导北大荒版画乃至整个黑龙江省美术的成长与发展。在晁楣的理论成果中,对北大荒版画群体及画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回顾、评述的文章占有一定比例。晁楣对版画家及作品的评析,涵盖了北大荒版画的三代作者,虽然这些评论文章均是应画家与刊物之邀随时撰写的,但却体现出作者力避浮夸,力求准确的版画行家的客观态度与学术水准。从作品的意蕴内涵到形式语言,细至色彩、刀法,可谓丝丝入扣,精细确当,从中足以见出晁楣对所论述对象的熟悉程度。
随着晁楣一件件作品的诞生,他也一直在进行着相关的思考。 “晁楣的理论是以感受为基础的理性思考,既不作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也不是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其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广博的学识修养、朴实的辩证思想,以及较高的文化视点使他的理论文章通俗晓畅,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可读性融为一体,使读者在知识获取与思想启示中产生一种满足感、一种精神快感。”
每一位画家都需要考虑他笔下作品的构思和创制过程中的手法、技巧等一系列具体细微的问题,考虑如何创新、如何凸现艺术个性的问题。而晁楣则考虑得更加深入,更加个性化。晁楣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形诸文字,便有了《画境中的审美轨迹》(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8年)、《画内画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8年)等文集。这不仅是他勤奋的见证,也是他大半生艺术心路历程的实录,更是他数百件艺术作品诞生过程的记述,是作者对自己作品最直接最可靠的注释。读他的版画,不可不读他的这些文字,诚如英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只有理论才能激发和发扬发明创造精神。”
1988年是北大荒版画诞生30年,为了记录、总结它3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北大荒版画三十年》(资料汇编)和《北大荒版画三十年论文选集•吞吐大荒》。由北大荒版画家和一些评论家的回忆录、创作谈及其作品评介等文章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具体事件。比较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北大荒版画30年来的具体情况,也反映出了全国美术界、理论界对北大荒版画的关注和探讨。
1995年,由于美成主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晁楣论》问世。汇集了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及美术家撰写的评论文章,其中囊括7篇我省作者的文章。这些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论述了晁楣的创作实践及艺术生涯,是研究晁楣版画艺术和以他为代表的北大荒版画学派乃至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献。
2009年是晁楣从事艺术活动60周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晁楣艺术回顾展暨《晁楣艺术》六卷集首发式。《晁楣艺术论》亦即《晁楣艺术》中的一卷,是关于晁楣艺术的评论集。文集的书稿是在1995年出版的《晁楣论》的基础上,又新收入至今十几年来在报刊等媒体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的30来篇,并重新进行了编辑。其中包括了衣俊卿、卢禹舜、赵国春、晁樾等龙江人的文章。《晁楣艺术论》回顾了晁楣艺术生涯的经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晁楣从艺60年来的理想信念、敬业自强、艺术风格、执著精神与艺术成就。与此同时,也使我们对北大荒版画和北大荒文化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冰魂雪魄 讴歌自然——冰雪山水
1980年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出现之后,黑龙江省的美术理论家就热情的撰文介绍,把它作为最能体现北方黑土文化特色的艺术加以评介。这些文章从“冰雪山水”的继承与创新、形神关系、创作方法、艺术特点、绘画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评论,为“冰雪山水”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比较主要的文章有《艺苑新花---冰雪山水画》(张秋莹)、《北疆歌曲》、《于志学山水的形神---兼评个性的形神系统》、《笔墨当随时代、丹青贵抒今情》、《妙笔描绘冰雪世界》、《创时代之新》、《冰雪山水画的开拓者》、《彩笔描绘北疆美》(陶同) 、《遵循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发展冰雪山水画》、《试谈冰雪山水的精神内涵》《解读冰雪山水画的冷逸之美》等文章。为打造“冰雪山水”艺术品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冰雪山水画论》章华 余式晖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包含了国内外介绍冰雪山水画的文章,注重了多角度的阐释。其中国外的文章8篇,都发表在各国的报刊上,有的尽管很短,却代表了一种普遍的认识。国内的文章8篇,大都首次发表。书后还附有于志学撰写的《冰雪山水画技法》,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了冰雪山水画的一个基本框架。
《中国画黑白体系论》胡东放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书中认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绘画都是中国画黑的体系的样式,冰雪山水画出现后,白的体系样式才算有了第一个例证。
《冰雪艺术美学》杨治经、张树贤著(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3年)全书共分六章,归纳整理了冰雪雕塑、冰雪山水画等寒地艺术发展的史料。运用文艺社会学、艺术文化学、文艺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方法,从美学角度,对冰雪艺术的生成、发展规律,美学特征,创造技巧、 技法,以及创新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并对冰雪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0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美术家笔谈”系列文集共六本。其中包括于志学以创作论谈和人生感受为一体的《雪园漫笔》。书中的文章对“墨韵”和“白光”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把“墨”与“光”两者作为“中国画黑白两域审美内涵”,作为中国画中两个最基本的表现因素。“本集中收录的文章大都不长,论述开门见山,直切主题,说个人见解,无陈言套话,语言平直,清新晓畅。读者仿佛感到画家正面对我们坦言心曲,那么爽直率真。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激情,即画家本人对生活和艺术事业的热爱,以及乐观自信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2)
21世纪后,卢平作为冰雪山水画研究会的秘书长,先继写了《冰雪画派二十年》、《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录》等大量的文章,编写了《中国名画家全集• 当代卷• 于志学》宣传介绍于志学的绘画作品以及冰雪山水理论。
广收博取 推陈出新——基础理论
黑龙江省的美术基础理论研究是1978年后开始起步的,随着党的文艺政策的变化和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对了解美术知识的渴求,许多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美术理论的研究。
彭正清译、周正校对了日本美术史家相良德二等人的《西洋绘画史话》,后附图80 幅(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欣赏欧洲绘画和雕塑,没有一点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方面的知识,是会摸不着头脑的。王观泉以清晰质朴的语言写作了《欧洲美术中的神话与传说》。这本书自1955年开始写作,在《美术》杂志上连载至196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年印刷出版。阅读的过程,是让人接受一次关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启蒙的过程,而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又是一次绝好的西方美术史回顾。读者们可以如同依着一本详尽的导游手册,徜徉于西洋油画和雕塑的长廊中。 2002年,这本书再次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将最初的黑白粗纸印刷改为彩色铜版纸印刷。作者在初版170余幅照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0余幅印象主义至本世纪中期的作品,使之从历史的角度更臻完善。王观泉在黑龙江美协工作期间著有9万字的《鲁迅与美术》,并配有58幅插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17万字的《鲁迅美术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为研究鲁迅对新美术的贡献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有关美术基础理论和画种分论的文章有陶同的《如何达到自由—也谈艺术的本质》、《论感情—中国画探讨之一》、《试论连环画特点—谈连环画脚本的创作》、《无真与传真》、《从画马看中国画和现实主义传统》。
为了评介研究黑龙江的美术创作我省的理论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美术家一样功不可没,这些理论家有王观泉、周正、孟烈、陶同、杨诗粮、杨治经、章华、张秋莹、于美成、胡东放等人。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省的美术基础理论研究有较大发展,基础理论的研究者大部分是高校教师,他们成为黑龙江省美术理论队伍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在授课教学的同时,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关注理论方面的研究,编著了许多教材,并有大量文章在全国各类期刊与杂志上发表。
这其中就有吴世元编译的《谈构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色彩构成》(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8年),史春珊编著的《现代形式构图原理——造型形式美基础》(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建筑造型与装饰艺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年)、《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知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于美成、田卫平、张大详著的《壁画与壁画创作》(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1年);吴士元;林建群编著的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造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王洪义《视觉形式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院出版社 2007年)等。
王维芳编著的《水彩纵横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6年)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历年结集十万余字的华章;下部分为同数十位美术界前辈、道友进行的通信。“中国水彩画坛,理论研究是薄弱的一环”,“水彩画技法书多如牛毛。但论著却少得可怜”,这本书“是中国水彩画理论著作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其中有很多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3)
于美成等人的《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研究》是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九五”规划1997年度立项研究课题。据此出版的《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上海书店 2005年)添补了我国壁画、现代装饰艺术理论专著的空白,影响广泛。一书以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公正务实的理论态度,对新时期我国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成就进行了梳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大作。作者“以客观的眼光从全国数以万计的城雕和壁画中挑选出新时期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是大量征集工作和具有兼容各种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专业水准的筛选工作,因此足以建立起在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方面的权威性。”(4)
艺术设计的存在是人类生之俱来的形态。从人类早期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的产生,到各种生产、生活、战争诸多器具的不断进化,都与设计的思想、制作、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研究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现状,设计活动的存在和源流,就成为人类文化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省的设计师们不但注重图片的整理与出版,还把目光转向了理论系统的研究。在设计理论方面,出版了田卫平主编的《现代装饰艺术》(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 1996年)、高驰编写的《CI—企业形象塑造》(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 1999年)等书籍。
美术史论方面有田卫平《中国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林建群《中国美术史——古典美术思想与优秀作平赏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刘剑虹著的《走进大师:从达•芬奇到杜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王洪义、张宾雁《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刘越完成了“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立项研究课题“《芥子园画传》研究”。哈师大美术学院 承担了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研究课题《黑龙江美术史研究》。
这些著作有很多是作为教材在高校教学中使用的。艺术家们对理论研究的直接参与,促进了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并使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随着理论家们视野的不断开阔,研究领域也向着专业化、系统化发展。
立足本土 发掘探索——民族艺术
历史文化资源是民族文明的血脉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与凝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载体。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对民族的和本土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关涉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黑龙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构成了黑龙江区域美术的丰富多彩。研究黑龙江的美术就离不开她的历史与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自2006年陆续出版了“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系列丛书”,包括王益章的《赫哲族风俗画》、聂保昌的《金源瓦当艺术》、白波的《金代铜镜纹饰》。这系列丛书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黑龙江流域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存状态,以及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季敏编写的《赫哲、鄂伦春、达斡尔服饰艺术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7年),该书是文化部全国部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重点课题,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出版资金资助项目。通过对三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区域性、类别性、性别和职业性特点,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在北方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先后承担了包括“黑龙江流域审美价值及其内涵研究”、“黑龙江美术发展史研究”、“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等课题4项,现已出版包括《黑龙江美术发展简史》、《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高卉民主编)等专著8部,相关论文获奖16篇。
通过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的律动与时代的脉搏。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黑龙江的美术工作者在相互对话、相互理解中,主动从艺术语境、艺术美学、艺术形态的视角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使我省的美术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有些理论家已不在黑龙江工作,但他们在全国的影响和他们对黑龙江的深厚感情以及文化上的紧密联系都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黑龙江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
创作需要理论的批评、引领,理论也需要创作来印证、充实,只有它们之间建立了良师益友的关系,才能共同进步,我们的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Ⅶ 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考试事项
050403 美术学专业
1、架上绘画研究 (1)素描人物 (2)油画人物 章德明教授:新具象表现油画 姜建忠教授:新具象油画黄阿忠教授:现代中国油画 李朝华副教授:油画风景与静物金晶石副教授:架上绘画新具象写实表现 李跃滨副教授:油画人物浦 捷副教授、秦一峰副教授:现代架上绘画
2、水墨画研究 (1)水墨基础 (2)命题创作 王孟奇教授:写意人物画 乐震文副教授:山水画张培成教授:水墨的延伸与演进 韩 峰副教授:实验水墨 汤宝玲副教授:花鸟画 肖素红副教授:综合材料与技法研究
3、雕塑艺术研究 (1)素描人体 (1)泥塑人体 杨剑平教授:新具象雕塑研究 张海平教授:现代公共雕塑王建国副教授:材质与雕塑(主攻木雕)刘建华副教授:当代雕塑创作 夏阳副教授:架上具象雕塑
4、丝网版画研究 (1)素描 (2)色彩 周国斌副教授:丝网版画 徐龙宝副教授:木刻版画研究王德源副教授:版画语言研究
5、美术史研究 (1)美术史 (2)美术理论 潘耀昌教授:近现代美术史、公共艺术研究 陈 平教授:西方美术史徐建融教授:中国书画与实践美术史学 李超副教授:东西方美术交流 王洪义教授:视觉形式分析、西方后现代美术
6、素描艺术研究 (1)素描 (2)速写 于树彬教授:素描艺术研究
050404设计艺术学专业
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1)人物线描写生 (2)平面设计 黄建平教授:公共视觉传达、CI设计、招贴杜士英副教授:招贴、图形、导向艺术设计 董卫星副教授:视觉传达
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1)环境艺术设计基础(2)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田云庆副教授:室内与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刘森林副教授:室内设计 何小青副教授:室内外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廖志豪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
3、装饰壁画研究 (1)人物线描写生(2)壁画创作 杨清泉教授:装饰环境艺术研究(壁画)阮祖隆副教授:西洋传统壁画
4、数码交互艺术研究 (1)造型基础(非艺术类专业考生考:逻辑演义)(2)创意文案 汪大伟教授:互动创作研究
5、材料(玻璃)艺术研究 (1)素描人物 (2)色彩静物 庄小蔚副教授等:玻璃艺术、陶瓷艺术、综合材料艺术、饰品艺术
6、现代建筑研究 (1) 中外建筑艺术史(2) 中外建筑形态设计原理 武云霞教授: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 蔡镇钰教授:生态建筑设计陈海龙高级工程师: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王海松副教授:建筑形态及环境
7、城市艺术体验设计研究 (1) 城市艺术体验原理(2) 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关阳: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8、会展艺术与技术 (1) 会展设计理论(2) 会展策划设计 郭力教授、费钦生研究员、汪均益教授注:新增方向。报考本研究方向的考生须在网报时选择研究方向0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在专业考试报名时向美术学院教务办公室说明并经考生本人签字确认后,发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考试准考证。
050401艺术学专业
美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 (1) 中外美术史(2) 传播学及美术出版基础知识 陈 平教授:美术传播理论及历史
Ⅷ 美术设计类的学生考研都考什么,怎么报名,都必须考画画吗是不是多要求英语成绩呐
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050403美术学 6
01书法史论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 俄 语或203日语③338美术史论④ 804汉字与古汉语 报考01、02方向考生交报名材料时附书法作品一幅(原件或照片),附已发表的论文一至两篇。
02书法技法研究 同上
03美术创作与研究(油画)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 俄 语或203日语③338美术史论④ 805美术创作与技法研究 报考03方向考生必须在北京报名并附作品.复试:创作构图。
专业代码. 研究方向 专 业 考 试 科 目 导 师 及 其 研 究 方 向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硕士研究生专业
050403 美术学专业
1、架上绘画研究 (1)素描人物 (2)油画人物 章德明教授:新具象表现油画 姜建忠教授:新具象油画黄阿忠教授:现代中国油画 李朝华副教授:油画风景与静物金晶石副教授:架上绘画新具象写实表现 李跃滨副教授:油画人物浦 捷副教授、秦一峰副教授:现代架上绘画
2、水墨画研究 (1)水墨基础 (2)命题创作 王孟奇教授:写意人物画 乐震文副教授:山水画张培成教授:水墨的延伸与演进 韩 峰副教授:实验水墨 汤宝玲副教授:花鸟画 肖素红副教授:综合材料与技法研究
3、雕塑艺术研究 (1)素描人体 (1)泥塑人体 杨剑平教授:新具象雕塑研究 张海平教授:现代公共雕塑王建国副教授:材质与雕塑(主攻木雕)刘建华副教授:当代雕塑创作 夏阳副教授:架上具象雕塑
4、丝网版画研究 (1)素描 (2)色彩 周国斌副教授:丝网版画 徐龙宝副教授:木刻版画研究王德源副教授:版画语言研究
5、美术史研究 (1)美术史 (2)美术理论 潘耀昌教授:近现代美术史、公共艺术研究 陈 平教授:西方美术史徐建融教授:中国书画与实践美术史学 李超副教授:东西方美术交流 王洪义教授:视觉形式分析、西方后现代美术
6、素描艺术研究 (1)素描 (2)速写 于树彬教授:素描艺术研究
050404设计艺术学专业
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1)人物线描写生 (2)平面设计 黄建平教授:公共视觉传达、CI设计、招贴杜士英副教授:招贴、图形、导向艺术设计 董卫星副教授:视觉传达
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1)环境艺术设计基础(2)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田云庆副教授:室内与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刘森林副教授:室内设计 何小青副教授:室内外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廖志豪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
3、装饰壁画研究 (1)人物线描写生(2)壁画创作 杨清泉教授:装饰环境艺术研究(壁画)阮祖隆副教授:西洋传统壁画
4、数码交互艺术研究 (1)造型基础(非艺术类专业考生考:逻辑演义)(2)创意文案 汪大伟教授:互动创作研究
5、材料(玻璃)艺术研究 (1)素描人物 (2)色彩静物 庄小蔚副教授等:玻璃艺术、陶瓷艺术、综合材料艺术、饰品艺术
6、现代建筑研究 (1) 中外建筑艺术史(2) 中外建筑形态设计原理 武云霞教授: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 蔡镇钰教授:生态建筑设计陈海龙高级工程师: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王海松副教授:建筑形态及环境
7、城市艺术体验设计研究 (1) 城市艺术体验原理(2) 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关阳: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8、会展艺术与技术 (1) 会展设计理论(2) 会展策划设计 郭力教授、费钦生研究员、汪均益教授注:新增方向。报考本研究方向的考生须在网报时选择研究方向0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在专业考试报名时向美术学院教务办公室说明并经考生本人签字确认后,发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考试准考证。
050401艺术学专业
美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 (1) 中外美术史(2) 传播学及美术出版基础知识 陈 平教授:美术传播理论及历史
Ⅸ 求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花鸟画创作与教学研究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呢
《中国美术史》 李福顺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010 年
《外国美术简史》(修订本)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3月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06出版)
《美术概论》 王宏建、袁宝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中国绘画通史》 王伯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0 年
《中外美术史》林木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 王洪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美术史权威笔记》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思维导图》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必备题库》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简答题、论述题专题整理》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概论》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史重点笔记》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美术概论课程讲义》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中国美术史》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
《外国美术史》 才思考研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教研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