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文言文
前年,年底这些词文言文怎么讲
前年,(昔岁,)
年底,岁余,岁末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B. 求几篇文言文翻译
钴鉧潭西小丘记: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C. 有哪些文言文固定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 “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 ”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②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④ 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也。——译文:秤,是用来衡定事物轻重的工具。
⑤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3.“何所”—— (“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钱何所营?——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雪花纷飞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4.“有所……”——“有……”、“有……的(人、事、物)”、
“无所……”——“没有……”、“没有……的(人、事、物)”
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译文:私下里原谅自己,只是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④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差一点没有逃脱而死去。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姬,对你怎么办?
6.唯(惟)……之…… 、唯(惟)……是……——“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其中“唯(惟)”是副词“只”,其中“是”、“之”是宾语前置标志)
① 唯(惟)余马首是瞻。——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唯(惟)弈秋之为听。——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③唯(惟)命是从——译文:只听从命令。
7.“得无……乎”、 “得毋……乎”、“得非……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句末“乎”可用“与(欤)”、 “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① 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④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8.“无乃……乎”、 “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①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 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③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④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9.“……孰与……”(表比较)——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
“……孰若……”——(表选择取舍)——译为 “哪比得上”或 “与其……不如……”。
①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③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④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译文: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10.“有以……”——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
“无以……”——译为“没有……的(人、事、物)”、“没有用来……的办法”或“没有什么”。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译文:祝完酒后,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③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④ 河曲智亡以应。——译为: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了。
(此文摘自《网络文库》)
D. 文言文翻译《谢公泛海》
一、翻译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既然如此,那就回去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二、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三、出处
南朝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4)哨文言文扩展阅读
一、文中的谢太傅人物形象
谢太傅是一个性格沉静镇定、临危不乱的人。
二、主人公简介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
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
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E. 哨在古文的读音是什么
【汉字】:哨
【拼音】:shào
拼读注意:
1.“前音(声母回)答轻短,后音(韵母)重。
2.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
3.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
4.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F. 翻译文言文!
《辽史·列传第二十六》部分原文:
耶律仁先,字乣邻,小宇查剌。魁伟爽秀,有智略。重熙三年,补护卫。帝与论政,才之。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十一年,升北院枢密副使。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符使宋,仍读书“贡”。宋难之。仁先曰:“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宋无辞以对。十八年,再举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为前锋。萧惠失利于河南,帝犹欲进兵,仁先力谏,乃止。女直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
清宁初,以耶律化哥谮,更王隋。六年,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九年七月,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仁先曰:“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帝趣仁先捕之。仁先出,且曰:“陛下宜谨为之备!”帝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及交战,贼众多降,重元被伤而退。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帝执仁先手曰:“平乱皆卿之功也。”加尚父,亲制文以褒之,诏画《泺河战图》以旌其功。
咸雍元年,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
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上谕曰:“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继至,又败之。别部把里斯、秃没等来救,见其屡挫,不敢战而降。北边遂安。八年卒,年六十,遗命家人薄葬。
为你翻译如下(对着图片打字太耗费时间,建议以后能打出来):
耶律仁先,字乣邻,乳名查剌。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十一年,升任北院枢密副使。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贡”字。宋人拒绝。仁先说:“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宋人再无话说。十八年,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
清宁初,因耶律化哥诬陷,改号隋王。六年,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九年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仁先说:“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宫,又说:“陛下应当小心防范!”皇上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路障之外。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重元带伤而退。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加号尚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
咸雍元年,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仁先严密设置斥候(哨所),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八年,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
G. 求好的古文、古诗词(要长一点的)
洛神赋
曹植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伏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于是就模仿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翻过伊厥山,越过缳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戒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象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 ”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凭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赏鉴】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樵(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敏,颇为曹操所宠爱。后因“性而行,不自雕励”失宠,到曹丕称帝,屡受猜忌和迫害,最后郁郁而死。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余”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群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余”对洛神的思念。
H. 文言文在线翻译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站不善业,弊在赂秦。”我认为这句话不一定全对,那流过的先王,历尽艰险得到这片土地,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这片土地,将之划给秦国,所以秦吞并了六国。然而这样那么流过都是贝亲灭亡的吗?老泉说不是这样的,灭六国的人,六国的国君,我有认为不是这样的,灭六国的是六国的百姓啊。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江山社稷的言论,从古时就有了,不是虚言啊。倘若六国的子民都将自己当做六国子民,则秦国就是得了大量,邯郸,也不能安然入睡啊(直译啦,自己体会~~)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民心不能团结。所以六国沦陷,不在于划地予秦,是因为教化不到位啊。若是教化到位了,那么即使割地,民心依然不会变,秦虽能得到城池,却也仅限于城池,又称而没有命中,有民而没有民心,则这座城池危险了。民心这么重要,六国的君主却不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六国沦丧与秦国的原因、
看那抗战八年,我泱泱中华大国,有半壁江山沦落,而日本鬼子就是吃不下我国,为啥?民众不听从他们啊。战争能使人身体屈服,却不能改变民心。民心就是天道,逆了民心就是逆天,所以小日本仓皇逃跑,不能动我国大好江山,我有敢于几天前可乐并购汇源一案,此案一出,九州哗然,都说这是是老外想要灭我国企业的阴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想,要不是你们天天喝可乐,汇源哪里到得这一地步,你们的行为,哪里跟六国民众有异?问从哪里来的?说我时齐国人。看你们给谁耕地,都是秦国的土地。用刘国人民的血汗,去喂饲秦国的虎狼之师,然后六国就死翘翘了。
都是自己打得,很费时间的,希望采纳~~~
I. 文言文,整句翻译,急
4 家里很穷,没有书可以来看。
1 有再说让长安君当人质的人
3 永州郊外特产奇异的蛇,(蛇)黑地白花纹
4 我站在(他)旁边侍奉,(向他)请教询问疑问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