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文言文
A. 周慎王五年秋……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焉。这段文言文翻译成汉语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版拒之,败绩。王遯权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焉〕。
翻译如下: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天,秦国大夫张仪,大将军司马错、都尉墨等(率领大军)从石牛道(人工开凿的陕西入川栈道)攻打蜀国(周朝诸侯国)。蜀王亲自率兵在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抗,战败。蜀王逃跑到武阳,仍被秦军杀害。蜀国傅相以及太子退到逄乡(今彭州海窝子),死于白鹿山(应在彭州白鹿镇境内),开明氏所创建的古蜀国于是就消亡了。其统治的蜀国一共传了十二世。冬十月,蜀国彻底消亡。司马错等,进而攻取了苴国和巴国。
B. 周候之死文言文:王大将军
大将军王敦起兵谋反,丞相王导兄弟到朝廷请罪。武城侯周额特别担忧王氏一家,刚进宫时,表情很忧虑。王导招呼周额说:“我一家百口就拜托你了!”周额照直走过去,没有回答。进宫后,极力援救王导。事情解决以后,周额极为高兴,喝起酒来。等到出宫,王氏一家仍然在门口。周额说:“今年把乱臣贼子都消灭了,定会拿到像斗大的金印挂在胳膊肘上。”王敦攻陷石头城后,问王导说:“周侯可以做三公吗?”王导不回答。又问:“可以做尚书令吗?”王导又不回答。王敦就说:“这样,只该杀了他罢了!”王导再次默不作声。等到周额被害后,王导才知道周额救过自己,他叹息说:“我不杀周侯,周侯却是因为我而死,我在糊涂中辜负了这个人!”
C.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文言文翻译
译文:周王朝定朝于酆、镐,与戎人相近.周幽王与诸侯约定:筑碉堡在官道上,远近都可以听见,如果戎寇入侵,就击鼓相互传报消息,诸侯的兵都来到都城救天子.戎寇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都来了,褒姒就十分开心的大笑.周幽王想看到褒姒的笑,于是数次击鼓,诸侯的兵也数次来到却没看见戎寇.等到后来戎寇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兵却不来了,周幽王就死在骊山脚下,被天下笑话.《史记》里的烽火戏诸侯: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D. 出自有周周宣王中 这句是哪个古文里的
出自《张迁碑》
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回,刻于东汉中答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
E.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汉书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原文】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宜谥曰献王。”子共王不害嗣,四年薨。子刚王堪嗣,十二年薨。子顷王授嗣,十七年薨。子孝王庆嗣,四十三年薨。子元嗣。
元取故广陵厉王、厉王太子及中山怀王故姬廉等以为姬。甘露中,冀州刺史敞奏元,事下廷尉,逮召廉等。元迫胁凡七人,令自杀。有司奏请诛元,有诏削二县,万一千户。后元怒少史留贵,留贵逾垣出,欲告元,元使人杀留贵母。有司奏元残贼不改,不可君国子民。废勿王,处汉中房陵。居数年,坐与妻若共乘朱轮车,怒若,又答击,令自髠。汉中太守请洽,病死。立十七年。国除。
绝五岁,成帝建始元年,复立元弟上郡库令良,是为河间惠王。良修献王之行,母太后薨,服葬如礼。哀帝下诏褒扬曰:“河间玉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其益封万户。”二十七年薨。子尚嗣,王莽时绝。
【译文】
汉孝景帝有14个儿子。王皇后生孝武皇帝(刘彻)。栗姬生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程姬生鲁共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刘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河间献王刘德在孝景前二年被封王,研习学问喜欢古代的事物,凡事追求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从百姓那里得到善本书,一定为他们好好抄写一份给他们,(然后他自己)留下那份真本,又拿出给黄金和丝绸赐给他们来招徕他们。于是全国各地有道德学问的人不远千里(来献书),有人有先祖的旧书,大多双手捧着来恭敬地献给献王,所以(献王)得到的书很多,与汉朝廷相等。这时,淮南王刘安也喜欢书,(但是他)所招徕的人大多是浮夸巧辩的人。献王所得到的书都是古文书写的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这一类的,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及其解释之作,是孔子的弟子这一类的人所著。他的学问标举六经,(专门)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习礼乐,广受儒术教化,对儒学之士的礼敬很周全。太行山以东的很多儒士大多追随他与他交游。
汉武帝时,献王来京城朝觐,进献雅乐,在三雍宫回答策问三十多件事。他回答谈说其儒术,说得很到位很深刻,言辞简约旨意明晰。
被封王二十六年去世。中尉常丽将此事报告朝廷,皇帝下诏说:“献王立身端正行为谨严,温厚仁爱恭敬节俭,醇厚敬顺爱护下属,智慧明达洞明时势,对鳏寡之人特别照顾。”大行令上奏:“《谥法》上说‘聪明睿智称为献’,应当谥曰献王。”(他的儿子)共王刘不害继承了他的爵位,四年后共王去世。(共王的)儿子刚王刘堪继承了爵位,十二年后刚王去世。(刚王的)儿子顷王刘授继承了爵位,十七年后顷王去世。(顷王的)儿子孝王刘庆继承了爵位,四十三年后孝王去世。(孝王的)儿子刘元继承了爵位。
刘元娶了原广陵厉王、厉王太子及中山怀王旧姬廉等做夫人。甘露年间,冀州刺史张敞上奏(揭发)刘元(谋反),此事(被武帝下令)交给廷尉(处理),(廷尉)逮捕召问廉等仁。刘元一共威胁七个人,令(他们)自杀。主管官吏上奏请求诛杀刘元,(最后朝廷)诏令削除(他)两个县的封地,一万一千户的封户。后来刘元怨恨少吏留贵,留贵翻墙逃跑,想告发刘元,刘元派人杀了留贵的母亲。主管官吏上奏说刘元残忍暴虐的本性不改,不能很好地管理封国爱护封国的百姓。(于是皇帝)废掉了他改封他为勿王,安置到汉中房陵。过了几年,犯了与妻子若一起乘坐朱轮车的罪,怨恨若,(加上)又答问不敬,(皇上)令(他)自行割掉须眉。(后来)汉中太守请求(皇上)广布大恩(免去刘元的罪),(正好)病死了。被封王一共17年。(他死后)封国就被废除了。
(封国封号被废)五年后,成帝建始元年,又封刘元的弟弟上郡库令刘良,这就是河间惠王。刘良学习献王的德行,(他的)母亲太后去世,严格按照葬礼安葬。哀帝下诏褒扬他说:“河间王刘良,为太后服丧三年,是宗室的表率,增加给他万户封户。”二十七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刘尚继承了爵位,王莽时封号被废。
【注释】
1、共:读作“gōng”。
2、易:《谥法》:“好更故旧曰‘易’。”
3、于:言其行为远德,故谥“于”。于,远也。
4、贾夫人:即贾姬。
5、王夫人:王皇后之妹。
6、河间献王德:刘德,字道君。
7、修学:治学;研习学业。晋葛洪《抱朴子·勗学》:“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宋张师正《括异志·乐大卿》:“光禄卿乐公滋,性沉厚,少年修学时,尝就祖母寝榻前灯下看书。”
8、好古:喜爱古代的事物。《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宋曾巩《与孙司封书》:“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二》:“自大与好古,也是士人的一个特性。”
9、实事求是:本谓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后多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综理者,皆未尝少越于旧法之外,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清叶名沣《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二君于学,皆能实事求是,可为考史之法矣。”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九:“我觉得,总经理过分谦虚了。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客气才好。”
10、善书:好书;善本书。
(1)好书;善本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2)巧于文章。《汉书·贡禹传》:“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
(3)指擅长书法。《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充从兄咸亦善书。”《南齐书·王僧虔传》:“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宋陈师道《后山丛谈》卷一:“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4)旧谓以因果报应等劝人为善之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我就把这本书奉送,请先生设法代他传扬出去,比着世上那印送善书的功德还大呢。”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一切宝卷说书小唱……没有一本不是变相的所谓‘善书’,宣传那些最恶劣最卑鄙可耻的中国 礼教和果报观念。”姚雪垠《长夜》二八:“那些留着长发的‘善人们’常常用悲哀的声音对群众唱读‘善书’,警告人们。”
11、真:正。这里指正本。
12、金帛: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列子·说符》:“元君 大惊,立赐金帛。”《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而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唐 李贤 注:“ 世祖 二年,令中郎将 韩统 报命赂遗金帛,以通旧好。” 清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贼如再来集我民,结以金帛喻以诚。”
13、繇是:由是。于是;从此。繇,通“由”。
14、道术:道德学问;文章道德。这里指有道德学问。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庄周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宋王珪《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梁启超《新民说》十一:“中国惟战国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于得道术乎!”汉张衡《四愁诗》序:“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宋司马光《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晋葛洪《神仙传·魏伯阳》:“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麴生》:“叶法善有道术,居玄真观。”明冯梦龙《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清吴骞《扶风传信录》:“盖仲仙亦尝述附云之名于可觐,并称其有道术。附云谓仲仙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15、奏:进;进献。
16、率多:大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杨绾为礼部侍郎,奏举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宋王谠《唐语林·文学》:“虔(郑虔)所焚稿,既无别本,复更纂录,率多遗忘。”清施闰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风雅递变,义归正始,率多清明广大,一唱三叹之遗音焉。”章炳麟《革命道德说》:“以成事验之,通人率多无行。”
17、浮辩:浮夸巧辩。《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颜师古注:“言无实用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聚淮南者,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18、古文:指秦小篆以前的文字。
19、先秦:言秦之先。即秦代以前。
20、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
(1)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汉书·刘歆传》:“时丞相史伊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后汉书·延笃传》:“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2)指有权威性的著作。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游历名目,不见于经传,今始有之。”
21、说记:解释经的著作。《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2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
23、论:编著;编纂。
24、六艺:指六经。
25、被服:感化;蒙受。
(1)指被褥衣履等服用之物。《史记·孝武本纪》:“ 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宋苏轼《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断片》八:“于是组织了一个疥疮医疗组,先把病人被服,枕头,洗净消毒。”
(2)感化;蒙受。汉陆贾《新语·无为》:“民不罚而畏罪,不赏而欢悦,渐渍于道德,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汉书·礼乐志》:“是以海内徧知上德,被服其风,光煇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颜师古注:“言蒙其风化,若被而服之。”《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渊亦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臣被服光荣,恩情未报,而以罪衅,自招谴怒,分当即戮,为众社戒。”明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延及齐民,亦无不被服于德教者,此其转移化道之机,盖有不言而风行者矣。”
(3)负恃;信奉。《楚辞·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汉王充《论衡·案书》:“《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公独潜究性道,被服洛闽,力践精思,与世殊轨,亦豪杰之士矣。”
(4)穿着。《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三:“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宋史·王全斌传》:“京城大雪,太祖设毡帷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若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冲犯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黄门驰赐全斌。”
26、造次:仓猝;匆忙。
(1)仓猝;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后汉书·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于造次,不敢尽言。”元朱庭玉《梁州第七·妓门庭》套曲:“有几多说不尽人不会的偏僻,风流,是非,造次不容易。”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窃维今日之急务,固无逾于此四大端,然而条目工夫不能造次,举措施布各有缓急。”
(2)指善辩。《汉书·王莽传上》:“虽有贲、育不及持刺,虽有樗里不及回知,虽有鬼谷不及造次。”颜师古注:“鬼谷先生,苏秦之师,善谈说。”《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北史·房谟传》:“少淳厚,虽无造次能,而沉深内敏。”
(3)须臾;片刻。《后汉书·寇恂传》:“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秖更生乱。”《魏书·礼志四》:“治身不得以造次忘,治国庸可而须臾忽也。”宋陆游《示子孙》诗:“学须造次常于是,道岂须臾或可离。”景耀月《长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谋,含宫咀徵何悠悠。”
(4)轻率;随便。《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驱乌合之众,隶造次之主,貌疎情乖,有若胡越。”唐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沙汀《困兽记》十八:“老教师还连说带笑,附带向她描述了一番那次临时会议的详细经过,主要是田畴的鲁莽造次。”
(5)指轻率随便之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这公事非同造次,望相公台鉴寻思。”
27、三雍宫:辟雍、明堂、灵台。
28、道术:指儒术。
29、指:通“旨”。
30、曰:李慈铭云,“曰”字上当有“制”字。制,令,一般特指诏令。
31、端:直。
32、治:理。指周到谨严。
33、甘露:汉宣帝年号(前53-前50)。
34、敞:张敞。
35、迫胁:逼迫、威胁。
(1)逼迫、威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安国,疎远故胡,亲近新降……右部降者,谋共迫脇安国,起兵背叛。”宋岳飞《奏乞进驻淮甸札子》:“近忽传淮西军马溃叛,郦琼等迫胁军民而去。然事出仓卒,实非士众本心。”萧军《羊·职业一》:“新的呛嗽迫胁着我,不得不暂时蹲下身子。”
(2)局促;困厄。《庄子·山木》:“引援而飞,迫胁而栖。”郭庆藩集释引李颐曰:“不敢独栖,迫胁在众鸟中,才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荀子·臣道》:“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清侯方域《徐作霖张渭传》:“作霖慷慨意气丈夫也,乌能郁郁溷迫胁乎!”
(3)迫窄;狭陋。汉刘向《新序·善谋下》:“夫横行则中绝,从行则迫胁。”《文选·张衡<西京赋>》:“狭百堵之侧陋,增九筵之迫胁。”李善注:“以九筵为迫胁,故增广之。”吕延济注:“迫胁,迫窄也。”
(4)附着。
36、少史:即小吏。
37、残贼:残忍暴虐。
(1)残害。《诗经·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郑玄笺:“言在位者贪残为民之害。”《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明刘基《钧天乐》:“骨肉自残贼,帝心至仁能不忧?”
(2)残忍暴虐。汉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纣为天下,残贼奢侈,不顾邦政。”《资治通鉴·汉高帝九年》:“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严复《<原强>续篇》:“残贼之政,虽成必害。”
(3)指凶残暴虐的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暖燠熟多》:“桀,天下之残贼也;汤,天下之盛德也。”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宋苏舜钦《论五事》:“昔圣人恶残贼之害良民也,故明设严刑,大张宪网。”
(4)毁坏。清周亮工《书影》卷十:“一二市猾,勾党开采,青山白石,悉遭残贼。”
38、房陵:县名。今湖北房县。
39、髠:同“髡”。本指剃去毛发。后成为古代剃发之刑(或剃眉须)。
40、库令:官名。主管收藏兵器之武库。
41、服葬:安葬;举行葬礼。
F. 八年,周倾王崩文言文答案
《淮南子·览冥训》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倡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译成白话文为: 比如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姮娥偷吃后奔月,“倡然有丧,无以续之”。为什么呢?不知道从哪里才能得到不死药。 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版本2
姮娥飞天 《淮南子·外八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译成白话文为: 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姮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到了帝尧的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没有了食物。同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也开始危害百姓。于是帝尧命令羿将凿齿处死在畴华之野,将九婴诛杀于凶水之上,将大风战败于青邱之泽,射十日,杀死猰貐,将修蛇斩于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豨。万民欢喜,拥戴尧为天子。 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羿听说姮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姮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羿与姮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
版本3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直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版本4
嫦娥原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她勤劳朴实活泼可爱,尤其有着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个恋人叫后羿,是个神箭手,也是个好后生。 有一天,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不料,无所事事、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闲逛到此。他见到嫦娥的沉鱼落雁之容,顿时惊为天人,便一抹脸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觍着脸走过去跟嫦娥搭话。嫦娥见他不怀好意便急忙躲开,可是河伯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要强抢嫦娥入水。正在这危急关头,后羿来到了,他一看,顿时气得剑眉倒竖,怒发冲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声,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疼痛难忍,大叫一声,便跳下河去。 经过这件事,嫦娥和后羿恐怕夜长梦多,便提早成婚。婚后,二人过得非常幸福。当然,他们并没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满快乐之中,两颗善良的心总想为乡亲们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都快要着火了。人们无法耕种,无法生活,处于被灭绝的灾难之中。后羿便决心要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拯救百姓于火海之中。他天天挥汗如雨,苦苦练习射术。可是,河伯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前来骚扰,他发誓要报一箭之仇,更要抢到他一直贪恋着的美女嫦娥。为此,后羿十分烦躁分心。 一天,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好心告诉他,河伯报仇心切,他将要面临一场大祸,如若吃了这丸药,便可摆脱人间的一切磨难和烦恼,升入月宫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独寂寞的煎熬。后羿听后,心绪不宁地回到家中,将仙的话如实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来走去,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里非常痛苦。她深爱着后羿,绝不愿他遭受任何磨难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还肩负着射掉九个太阳的重任,正受着烧烤之灾的乡亲们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对于丈夫的威胁,都源于自己。河伯对她仍没有死心,为了得到她,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怎么办呢?嫦娥想着,想着,突然,她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了让河伯对她死了心,为了让丈夫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个太阳为民服务,她决心牺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药,吞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后羿醒了,他发现嫦娥心神不定,脸上泛着神奇的红光,很是诧异,又觉不祥。嫦娥深情地望着丈夫,她知道与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便眼含泪水嘱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请求丈夫原谅她不能再尽到做妻子的义务了。话犹未尽,嫦娥只觉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变轻了,接着,双脚离地竟飞了起来,她边往天上飞边回头高声叫着:“后羿,我的好夫君,永别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飞进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广寒宫,做了月中仙女。然而,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欢笑,只有一只惹人怜爱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总在砍着桂树却总也砍不倒的吴刚相陪伴。 自从嫦娥牺牲自己,飞上月宫后,后羿把痛苦、惆怅化作了力量。后羿明白妻子的作为是替自己和百姓着想的缘故,他深深地被感动和激励着,日夜苦练着射箭的本领,终于战胜了河伯的挑战,射掉了九个危害生灵的太阳,拯救了人类。人间有了欢乐,乡亲们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这种为了乡亲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便封后羿为天将,于中秋佳节日使二人重逢团圆。从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天帝还规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圆,以祝愿花好月圆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属。
版本5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编辑本段4、其他相关记载
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的王家台秦简《归藏》: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307)□□(奔)月而攴(枚)占□□□(201)(说明:方框表示的是竹简上无法辨认的字) 《文选》谢希逸《祭月贼》,李善注引《归藏》: 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文选》王僧达《祭颜光录文》,李善注引《周易归藏》: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五十五)所辑东汉·张衡《灵宪》中记载:“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墉城集仙录·洛川宓妃》(道教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女仙传记,唐末道士杜光庭撰集):吴姮娥获琼药登于月宫,此非独水为太阴之府,而女仙主之,盖其职秩所遇也……吴姮娥,羿妻也,羿司射卫黄帝之宫,入宫得琼药之丹以与姮娥,服,飞入月宫,为月中之官
民间传说
民间的传说又略有不同,大体谓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弧寂之心情的写照。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
另一传说
另一的“嫦娥奔月”是说嫦娥经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诱惑,趁大羿外出狩猎,独自吞食了不死药,嫦娥由于背弃了丈夫,怕天庭诸神嘲笑,就投奔月亮女神常羲,想在月宫暂且安身。可是月宫空无一人,出奇的冷清,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变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嫦娥墓
嫦娥墓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天台山上,陪伴在大羿墓的旁边。据说大羿与姮娥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飞天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 十日国的地望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南部(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现在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为十日国的都城。尧王城遗址南侧的天台山(现为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还有太阳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日晷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 大羿和她的妻子姮娥(后来演绎为飞天的嫦娥)死后就葬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羿陵。
G. 文言文阅读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
可供参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①
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②,至房子③,遂至代④,北至无穷⑤,西至河⑥,登黄华⑦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⑧,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⑨,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⑩。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⑪,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⑫,利民为本;从政有经⑬,令行为上⑭。明德先论于贱⑮,而从政先信于贵⑯,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⑰。”公子成再拜稽首曰⑱:“臣闻中国者⑲,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⑳。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②①!”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②②。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②③,侵暴吾地,系累吾民②④,引水围鄗②⑤;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词语注释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三。《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前403),下讫五代(959),根据大量的史料,经精心剪裁融铸而成,内容详于政治军事,文字简练,记事周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赵武灵王(?—前295):名雍,赵肃侯之子,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即位。为加强边防,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下令“胡服骑射”。胡服:战国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
2.北略:向北攻占。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中山,古代国名。
3.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
4.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
5.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
6.河:黄河。
7.黄华:山名,在黄河边上。
8.肥义:赵国的国相。
9.驱世:意为世上所有的人。
10.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
11.不服:不穿胡服。
12.制国:治理国家。
13.有经:有一定的原则。
14.令行:政令得以施行。
15.明德句: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论议明白。贱,指底层的百姓。
16.而从政句:意思是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
17.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
18.稽首:叩头至地,是古时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
19.中国:中原地区。
20. 则效:取法仿效。
21.孰图:深思熟虑。孰,同“熟”。
22.楼烦:古代国名,今山西省西北部。
23.负:依仗。
24.系累:用绳索捆绑,指被俘。
25.鄗(hào):赵国城名,今河北柏乡县北。
白话译文
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国人都不愿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则,要以施行政令为重。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两拜谢罪道:“我听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作品意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现代社会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H. 文言文《周武王克殷》周公的主张被武王采纳的原因是什么
周公的建议代表了平定天下的宽广的胸怀,有利于周武王的统治,所以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I. 周平王自称文言文怎样表达
周平王自称文言文怎样表达
自称:“本王”
“本王在此宣布,…………”
“本王命令你,即刻出征!”
J. 幽王失信身亡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天义》)[1]
注释
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生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周宅酆、镐:西周建都在酆(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宅:定都。
近戎人:接近西戎。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为葆于大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碉堡;大路,大道。
即:如果。
当:通“尝”,曾经。
褒姒:周幽王的宠妃,是褒国送他的美女,后立为皇后。
说:同“悦”,高兴愉快。
数:多次,屡次。
丽山:“丽”同“骊",即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约:约定。
为天下笑:被天下耻笑。为,被。
因:于是。
乃:于是,就。
至:到。
置:放。
即:如果。
宅:居住,这里指“处于”。
丰、镐:地名,就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
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王路:官道。
喜:以.......为喜
译文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来过,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看见这景象对其感到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但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全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用没有戎寇来时的谎言失掉了真有戎寇来时的信任。
作者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