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雅量文言文

雅量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2 05:04:49

A. 吕蒙正雅量文言文答案

吕蒙正雅量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注释】

1、初:刚刚。

2、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3、朝士:中央官员。

4、同列:同事。

5、佯:假装。

6、闻:听见。

7、令:让。

8、诘:询问。

9、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10、遂:迅速。

11、止:制止。

12、一:一旦。

13、时:当时。

14、皆:都。

15、量:肚量。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广西省南宁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

B. 王旦雅量 译文

原文
寇准①数短旦,旦②专称准。帝谓旦曰:“卿③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④,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⑤有事送密院⑥,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⑦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选自《宋史·王旦传》)[1]
注释
①寇准:北宋名相。
②旦:王旦,北宋名相。
③卿:对臣子的爱称。
④忠直:忠诚正直。
⑤中书:中书省,北宋中书掌握行政大权,王旦当时主持中书省。
⑥密院:枢密院,北宋时枢密院长官军事大权,寇准当时主持枢密院。
⑦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赵恒。

2译文
寇准经常反映王旦的短处,而王旦总是称赞寇准。皇帝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而他专门反映你的缺点。”王旦说:“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臣担任丞相职务很久,处理政事很多过失也必然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更加体现他的忠心正直。这就是我看重寇准的原因。”皇帝也因此更看重王旦。中书(丞相办公机构)有文件送达密院(办公机构),违反文件格式,寇准在密院,将事反映给皇上,王旦受到皇上责问,王旦到寇准家表示认错并致谢,对办事人员都进行了责罚。不到一个月,密院有文件送达中书,也违反了文件格式,办事人员高兴地将文件呈给王旦,王旦令将文件退回密院。寇准很惭愧,见到王旦问:“同年(同时考中功名的互称),为什么这么大的度量?”王旦没有回答。寇准枢密使离任,通过人私下向王旦请求推荐为使相(主管一方的要员),王旦吃惊地说道:“将相(这里指主管一方的将领和文官,即封疆大吏)的任命,怎么能要求呢!我不能接受私下的请求。”寇准感到很遗憾可惜。而后来任命寇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名)。寇准见皇上答谢说:“如果不是陛下知道臣的才能,我怎么能够如此重任?”皇帝详细告诉是因为王旦所举荐的。寇准惭愧叹息,认为自己做不到。

C. 文言文《雅量》故事情节

王戎七来岁时,曾经和小孩们一起出自去游玩,他看到路边的李子数有很多果实,快把树枝折断了。小孩们都跑过去抢着摘,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路旁边然而果实很多,这李子必然是苦的。”摘下来果然如此。

D. 文言文吕蒙正雅量解释

吕蒙正雅量【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译文】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注释】1、初:刚刚。2、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3、朝士:中央官员。4、同列:同事。5、佯:假装。6、闻:听见。7、令:让。8、诘:询问。9、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10、遂:迅速。11、止:制止。12、一:一旦。13、时:当时。14、皆:都。15、量:肚量。【试题】旦常测端爻得诧全超户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1)假装
(2)穷尽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广西省南宁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

E. 文言文翻译:《谢方石雅量》

支道林要回会嵇,当时的名流们在征虏亭为他送行。蔡子叔(蔡系)先到,坐的靠近林公;谢万石(谢万)后到,坐的离林公稍微远一点。中间蔡临时离开,谢万就挪到他的位置坐下。蔡回来后,见谢万坐了他的位置,就连同坐垫一起把谢万举了起来,扔到地上,自己又坐到那里,谢万把头巾都摔掉了,他慢慢站了起来,整理一下衣裳,回到座位坐下,神色很平和,没看到他多么恼火。坐下以后,他对蔡子叔说:你真是个怪人,差点把我的脸都摔坏了。蔡回答:我本来就没替你的脸考虑然后二人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F. 文言文雅量言语的区别

言语是指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二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G. 文章的谢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中

答: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公注重文学传承,文学修养高,是个慈祥、文质彬彬、爱护家人、和蔼可亲、饱览群书的人。从”公大笑乐“可看出他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H. 文言文雅量故事情节概述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I. 文言文翻译《谢公泛海》

一、翻译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既然如此,那就回去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二、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三、出处

南朝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9)雅量文言文扩展阅读

一、文中的谢太傅人物形象

谢太傅是一个性格沉静镇定、临危不乱的人。

二、主人公简介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

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

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J. 求世说新语雅量的翻译

雅量第六之十九、东床坦腹
(原文)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郗太傅(郗鉴)在京口时,派门生给王丞相送信,想在他们家找一个女婿。丞相对送信门生说:“你去东厢房随便选吧。”门生回来后,禀告郗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不错,听说来选女婿,都显得很拘谨,只有一个小伙子在东床上袒腹而卧,好象不知道一样。”郗公说:“就这个好。”打听此人,原来是逸少(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热点内容
爆高考语文 发布:2025-07-14 14:20:15 浏览:462
应用数学中心 发布:2025-07-14 13:37:52 浏览:19
鸡哪里最多 发布:2025-07-14 13:05:44 浏览:316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发布:2025-07-14 10:44:55 浏览:953
无翼鸟家庭教师 发布:2025-07-14 10:42:32 浏览:770
戴庙中学 发布:2025-07-14 09:56:33 浏览:699
宝宝吃多少 发布:2025-07-14 09:10:27 浏览:210
校园网学历查询 发布:2025-07-14 09:09:38 浏览:244
天策老师 发布:2025-07-14 08:46:39 浏览:801
初二物理奥赛 发布:2025-07-14 08:28:25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