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引试文言文

引试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2 05:38:17

文言文中的“引”有哪些意思

  1. 本义:拉开弓。例,引,开弓也。――东汉·许慎《说文》

  2. 拉,牵挽 。例,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这里时表示友好的动作)。――《世说新语·方正》

  3. 延长;延续。例,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4. 伸着。例,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5. 牵连;攀供。例,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引导。例,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7. 带领。例,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8. 引决、自尽。例,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9. 援引。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10. 荐举。例,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11. 招致。例,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12. 执持。例,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13. 退避。例,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14. 选用。例,引贤(选用贤才)

  15. 吸引。例,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16. 辞职。例,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17. 举起;竖起。例,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18. 承认。例,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19. 延请。例,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取过来,拿出。例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21. 领,招来

  22. 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例,《李凭箜篌引》

Ⅱ 求中国古代的寓言(文言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教训,改正过失,发奋图强,还是来得及做一番事业的。

这则成语故事里的庄辛,楚都纪南(今荆州一带)人,是楚国著名国王楚庄王的后代,一生耿介无私,为楚襄王时代大臣。初不为襄王器重,自赴齐力谏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为阳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Ⅲ 朋友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我要怎么安慰他最好是引用古诗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或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Ⅳ 考试古文字词翻译,[旁近] 附近。这里指邻居 我该两个都写还是写后面的引申意

最好全写,这样批卷老师就找不到你的扣分点了

Ⅳ 介绍一件物品,试试在说明中引用古诗文中的名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锋(风)。
——磨刀石

Ⅵ 期中考试语文分析怎么写

一、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这次期中考试语文满分是120分,包括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题四种题型。尤其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写作题目,学生做的不好,我们班得到40分以上的只有4、5个同学,大部分学生写的一般,较之以前并无大的起色,得分在35分以下,得分在30分以下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积累与运用题目中,大部分学生依然出了错误,古诗文默写失分较多;现代文阅读题目依然是很多学生的难关。

二、存在问题分析:

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存在下列问题:

1、学生的写作水平偏低。有些学生存在不会审题、审题不深入现象,所写文章不够切合题意,内容空洞;有些学生组织材料无序,条理紊乱;有些学生的文章语言无个性,枯燥无味;有些同学字数严重不够;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书写不美观,卷面不整洁。

2、积累量太少。大多数学生课下忙于各科作业,闲暇时间较少,也因为惰性,所以读书太少,积累量太小,加之不够用心,所以,积累无物。导致写文章时笔下空洞,不知从何处写起。

3、阅读少,理解不深入,表达不到位。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因为阅读量少,所以理解文本浅尝辄止,个人对于理解内容的表达更是不够言简意赅。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阅读题目失分严重。

4、卷面不整洁。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河南省中招考试作文评分标准

项目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书写一类(46——50分)思想感情健康,立意深刻,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文从字顺,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好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二类(40——45分)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文从字顺,表达较好结构完整,层次比较清楚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面较整洁 。三类(35——39分)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尚具体,中心基本明确语言通顺,病句少结构基本完整字迹清楚,有少量错别字,少量涂改。四类(30——34分)思想感情基本健康,内容不够具体,中心不够明确语言基本通顺,病句不太多结构不够完整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卷面不整洁。五类(29分以下)思想感情不健康,内容不具体,中心不明确语言不通顺,病句多结构不完整字迹不易辨认,错别字多,卷面很不整洁。
三、补救措施:

1、加大阅读教学力度。对讲读课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切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略读课文,教师不讲或少讲,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2、增强课外阅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并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文,掌握写作技巧。

3、加强积累,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视野。

4、多写多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找素材,找灵感,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5、抓书写。从每天的每一次的书面作业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写仔细、写规范、写整洁、写美观。不达要求作业不过关。

6、着重抓基础,重点抓好生字词、课文内容的背诵与默写(特别是古诗与重点课文),做到人人过关,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总之,语文教学繁琐具体,我会看清自己的教学失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台阶。

Ⅶ “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yǐn
(1)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recom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hold]。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elect]。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resign]。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Ⅷ 如何学好语文

学语文,就是要“背”

学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积累”,第一个难关就是“识字”,字要熟练会写的话,还是需要抄几遍的。通过次数的累积,达到一定的记忆。

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他们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把控好,同时,道理也能够讲清楚。他们是天生就懂得这些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是经过不断的读到好的文章,从中领会了如何更好的去组织语言。

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平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尤其年纪小的时候,要下点功夫、记点东西,背点东西,学点东西,特别是诗歌、好的文章等等,更应该从小就背起来,这都是对文化底蕴的积累。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

记忆力和创造力从不矛盾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会有创造。

写文章也是“创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现在创造出来,你怎么创造出来?因为看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

所以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

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最后,才是吐出来表达。

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记忆的积累,突破常规,举一反三,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找新的东西。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

犹太人有句话,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他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东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学会消化。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他不理解不会感到喜欢的。其实9岁也算理解,60岁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罢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都这样,更复杂的话你怎么理解?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剥”没关系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够了,脂肪有了,维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吃东西。你说十年下来,你会瘦成什么样?

写好作文,也需要“背”!

其实孩子“吞下去”这么多,也是为了“吐出来”,也就是写出好作文。

很多家长发愁,孩子写作没创意,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现在就算写好了,长大后就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

记忆是一个基础,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鉴别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创造出来,也是很浮在表面的东西。

Ⅸ 关于责任的古文

2. 自由的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阿来
3. 真正的责任是信自己。——
4. 真正的管理者必须有不推卸责任的精神。——
5. 真理的发现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会引起我们的欢欣。——克罗齐
6. 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7.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歌德
8.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9. 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白朗宁
10. 友谊是一种责任。——纪伯伦
11. 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责任。——马克思
12. 责任感以及有效地派任职务是成功企业经营的要素之一。——洛德福特
13. 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威尔逊
14.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纪伯伦
15. 有良知的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苏霍姆林斯基
16. 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心有睛天
17.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
18.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谋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两者的一致。——毛仲强
19. 先生的责任是教人做人。——陶行知
20. 我所享有的任何成就,完全归因于对客户与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李奥贝纳
21.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热点内容
爆高考语文 发布:2025-07-14 14:20:15 浏览:462
应用数学中心 发布:2025-07-14 13:37:52 浏览:19
鸡哪里最多 发布:2025-07-14 13:05:44 浏览:316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发布:2025-07-14 10:44:55 浏览:953
无翼鸟家庭教师 发布:2025-07-14 10:42:32 浏览:770
戴庙中学 发布:2025-07-14 09:56:33 浏览:699
宝宝吃多少 发布:2025-07-14 09:10:27 浏览:210
校园网学历查询 发布:2025-07-14 09:09:38 浏览:244
天策老师 发布:2025-07-14 08:46:39 浏览:801
初二物理奥赛 发布:2025-07-14 08:28:25 浏览:833